內容簡介
所謂燭影,指的是蠟燭燃燒自己身軀所留下的影子,或是燭光投射在角落的影子?若是前者,那殘存的一點蠟,如何反證先前的身影?如果是後者,光盡,影也盡。幾千年的歷史折疊在書頁裡,只有細小如蟻的文字,沒有光的行徑,也沒有光的影子。
詩人簡政珍創作30年唯一散文集
生命哲思與意象文體的完美融合
簡政珍,被華人文壇喻為「承先啟後」的詩人(鄭明娳語),與葉維簾齊名(洛夫語),屢獲政府、各大媒體、機構大獎,論文及詩著作等身,為意像詩的先鋒者。
歷經三十年的淬鍊,以溫熱慈悲之筆呼喊萬靈生而平等,收入了慧眼靜觀世間的內斂深情,凝匯哲思而成《我們有如燭火》。
其文如詩,充滿意象與文字的沉默想像,又有更多對生命的詰問與美麗事物瞬間即永恆的捕捉,無論作詩、思人、聽樂、惜緣、追憶,皆有煦煦溫語,其中所悟不必一語道破,卻筆力萬鈞有如驚天雷,不但扣問己心,也留予觀文者更多深層的反思。
假如散文不是雜文,假如散文不說教,假如散文也是經由意象思維,散文的書寫,是對書寫者極大的挑戰。
哲思與意象使散文腳踏兩個世界,跨入美學的門檻,也履行了散文潛在的目的。「說」經由暗示與想像,不是「說教」。「說」引導讀者沉思,而非「雜文」的東家長西家短。意象不是詩的專利,散文經由意象站穩腳步,而成為美感經驗的課題。──簡政珍
詩人簡政珍創作30年唯一散文集
生命哲思與意象文體的完美融合
簡政珍,被華人文壇喻為「承先啟後」的詩人(鄭明娳語),與葉維簾齊名(洛夫語),屢獲政府、各大媒體、機構大獎,論文及詩著作等身,為意像詩的先鋒者。
歷經三十年的淬鍊,以溫熱慈悲之筆呼喊萬靈生而平等,收入了慧眼靜觀世間的內斂深情,凝匯哲思而成《我們有如燭火》。
其文如詩,充滿意象與文字的沉默想像,又有更多對生命的詰問與美麗事物瞬間即永恆的捕捉,無論作詩、思人、聽樂、惜緣、追憶,皆有煦煦溫語,其中所悟不必一語道破,卻筆力萬鈞有如驚天雷,不但扣問己心,也留予觀文者更多深層的反思。
假如散文不是雜文,假如散文不說教,假如散文也是經由意象思維,散文的書寫,是對書寫者極大的挑戰。
哲思與意象使散文腳踏兩個世界,跨入美學的門檻,也履行了散文潛在的目的。「說」經由暗示與想像,不是「說教」。「說」引導讀者沉思,而非「雜文」的東家長西家短。意象不是詩的專利,散文經由意象站穩腳步,而成為美感經驗的課題。──簡政珍
目錄
【自序】意象言「說」
第一輯
山
海邊
背叛
我們有如燭火
聲音的探問
賣場的午後
懺悔文
轉位的榴槤
聲音宣布我的存在
去機場的路上
午後的召喚
分與合
巷尾的一盞燈
真實的謊言──給林燿德
回響的,畢竟是一首輓歌
生活中的奇蹟
從爆竹翻臉到雲雀的飛翔
無聲的回響
歷史的騷味
第二輯
達達的眼神──我家皈依三寶的愛犬
母親,話當年
絕處逢生
垃圾場旁邊的流浪狗
瞽者同心
泡沫與彩虹
馬路上的窟窿
心中的微塵
文字與生活的輪廓
關口──一次過關遣返的經驗
有情眾生的無情世界
有意無意的灰色的地帶
溝渠人生
咖啡湯匙
鐮刀的輕聲細語
披上人文的外衣
有工作,怎麼會辛苦?
家虛實時的想像
被新屋所住
過年
紅綠燈的心情
浪頭上的浪花
介入與抽離
營造心情
說教與慈悲
我的夢──殘疾人士的藝術天地(之一)
心靈的和弦 ──殘疾人士的藝術天地(之二)
風聲與風暴
風潮與風的舞姿
路的盡頭
人與自然
自然與人間
一念之間
笑話
微笑
雨的聯想
All you can eat
雨中訪客
倚靠窗口聽驪歌
詩路在人間
有朋自遠方來
背影
人間的氣味
跨越季節的瞬間
把敬畏還給自然
水聲中文明的騷動
填補時間留下的空隙
跨越邊界
時間的報復
疤痕
虛幻的自我
《臺大八十,我的青春夢》──人文心靈的和弦
第一輯
山
海邊
背叛
我們有如燭火
聲音的探問
賣場的午後
懺悔文
轉位的榴槤
聲音宣布我的存在
去機場的路上
午後的召喚
分與合
巷尾的一盞燈
真實的謊言──給林燿德
回響的,畢竟是一首輓歌
生活中的奇蹟
從爆竹翻臉到雲雀的飛翔
無聲的回響
歷史的騷味
第二輯
達達的眼神──我家皈依三寶的愛犬
母親,話當年
絕處逢生
垃圾場旁邊的流浪狗
瞽者同心
泡沫與彩虹
馬路上的窟窿
心中的微塵
文字與生活的輪廓
關口──一次過關遣返的經驗
有情眾生的無情世界
有意無意的灰色的地帶
溝渠人生
咖啡湯匙
鐮刀的輕聲細語
披上人文的外衣
有工作,怎麼會辛苦?
家虛實時的想像
被新屋所住
過年
紅綠燈的心情
浪頭上的浪花
介入與抽離
營造心情
說教與慈悲
我的夢──殘疾人士的藝術天地(之一)
心靈的和弦 ──殘疾人士的藝術天地(之二)
風聲與風暴
風潮與風的舞姿
路的盡頭
人與自然
自然與人間
一念之間
笑話
微笑
雨的聯想
All you can eat
雨中訪客
倚靠窗口聽驪歌
詩路在人間
有朋自遠方來
背影
人間的氣味
跨越季節的瞬間
把敬畏還給自然
水聲中文明的騷動
填補時間留下的空隙
跨越邊界
時間的報復
疤痕
虛幻的自我
《臺大八十,我的青春夢》──人文心靈的和弦
序/導讀
意象言「說」 簡政珍
這是目前我唯一的散文集。過去也許自己對「散文」有偏見,認為文章既然「散」,東南西北無所不談,美其為文,其實大都是雜文,因此缺乏書寫動機。到了發表〈山〉後,散文對於我「散散的文觀」策動巨大的反撲。一篇〈山〉所用的意象與時間幾乎可以用來寫五首短詩。假如散文不是雜文,假如散文不說教,假如散文也是經由意象思維,散文的書寫,是對書寫者極大的挑戰。
但是,假如散文通篇以意象思維,一篇〈山〉,一篇〈海邊〉等五六篇下來,心中漸漸會有一種疑問,為何不把這些大量消耗的意象,留下來給詩?於是,將近三十年,出了十本詩集,才有了這一本散文集。
也許是潛意識想讓書寫從一般的散文中跳脫,因此,過去我對於「散文」的「謬思」,以及現在對於當時謬思的反思,頗值得審視與辯證。我的詩論裡提到,當今我們都是以白話文書寫,詩和散文的不同,不在於白話或是文言,而在於前者字裡行間蘊藏想像的空隙。散文傾向說明,而詩因為空隙產生餘韻。如此的看法,大致合理,但也暴顯了一些思維的侷限。問題是,詩與散文的分野,是全然的二元對立呢?還是有彼此交揉滲透的空間?其實,所謂文字間留下空隙,並非詩的專利。英國十六世紀培根,人事說理,切入要害,睿智且富於哲思。十九世紀美國艾默生「先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性靈的吉光片羽滲入散文的筋骨,梭羅的《湖濱散記》結合抒情的節奏,加上清涼如水的生命體驗。這些散文家字裡行間都留下空隙,需要讀者的想像加以填補。闡發哲理,並非仰賴說教,時而以思想的密度,啟人深思,時而以意象的姿容,引人遐想。英國的蘭姆(Charles Lamb)備受二十世紀吳爾芙夫人的讚歎,讚歎的內容,挑戰我們傳統的散文觀。她說:「蘭姆是最具天生麗質的散文家。我們真想跟他說,請告訴我們怎麼寫散文?他的散文完美,超越比爾伯(Max Beerbohm),因為想像狂野乍現,讓天才閃電爆裂,留下缺陷、不完美,而與詩的星辰並列。」
乍看,吳爾芙夫人的言語,似乎自相矛盾,是一段「想像狂野的閃現」,破解典型的散文見解。吳爾芙夫人以為,蘭姆散文之所以完美,在於呈現其詩的特質,因而在一般散文家的眼光中,似乎不完美。事實上,這正是散文突破文類典型的疆界。過去出類拔萃的散文家,早就突破這個疆界,只是論述者習慣使然,基於侷限的認知,導致這個文類長年蒙冤。於是,散文成為流水帳有之,散文成為閒言閒語者有之,散文等同於雜文者有之。
當散文和「詩的星辰並列」,所憑藉的是,語言的餘波蕩漾,伴隨意象的姿勢以及思維的間隙。當然,即使是暗示,散文還是有「說」的潛在身分。一方面,散文是哲思的啟發,而非道德教訓的耳提面命;另一方面,散文雖然意象繽紛雜沓,但仍然點醒人世間的多情或是愚昧,正如吳爾芙夫人在讚賞蘭姆的同一本書《一個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裡,提到女人在文學作品裡的形象,有如「毛蟲展翅飛翔如老鷹」(a worm winged like an eagle)。吳爾芙所要「說」的是,女人在真實世界裡被忽視如毛蟲,卻在想像世界的文學裡被美化,成為翱翔的鷹隼。想像與真實極大的落差,現實裡,女人在歷史裡一片空白,詩與小說的作品裡,卻經常令人遐想與憧憬。遮掩造成女人更大的悲哀。
哲思與意象使散文腳踏兩個世界,跨入美學的門檻,也履行了散文潛在的目的。「說」經由暗示與想像,不是「說教」。「說」引導讀者沉思,而非「雜文」的東家長西家短。意象不是詩的專利,散文經由意象站穩腳步,而成為美感經驗的課題。
也許這本散文集就是作者散文觀作祟下的產物。過往,也許矯枉過正,八、九十年代自己寫的散文,意象頻繁間接造成其難產。另一方面,這些意象傾向心靈的內在化,思維是一種冥想,少了現實客觀情境肌膚碰觸式的臨即感。八、九十年代自己總共寫的「散文」,不到二十篇,除了對「詩」的專注外,潛意識賦予散文的美學負荷,也是主要原因。這些文章,有些發表,有些未發表,到了最近才得以完成,是這本集子第一輯的主要內容。
這本書得以結集出版,是《人間福報》副刊帶來的因緣。民國95年《人間福報》副刊蔡孟樺主編來電,邀請我當他們的五月駐報作家。為此,我寫了〈達達的眼神〉,〈母親,話當年〉等四篇文章。接著同一年十月,蔡主編請我為副刊每一星期寫一篇專欄。一年下來,累積了五十幾篇散文,構成了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也是這本散文集的第二輯的主要內容。風格上,文字仍然以意象思維為主,和第一輯略顯不同的是,意象嘗試在濃稀之間調適韻律,內心的觀照漸漸和外在現實世界求取平衡,希望思維能以當下時空的情境作為立足點。意象的言「說」,既不是冬烘的教訓,也非玄學秘境的喃喃自語。生命的啟示,既是白雲蒼狗,更是你我穿梭其中的人間。
另外要提的是,本書定名的過程,幾篇文章的標題在腦海裡飄忽不定,很難定奪。最後決定《我們有如燭火》,並不是因為選集中這篇同名文章最重要,而是回首過往思維,所審視的大都是自我與人間。燭火是一種隱喻,發光照亮別人的過程中,漸漸消蝕無形。燭火與其他光源不一樣,發光是以燃燒的灼痛為代價。感受肌膚之痛,想像燭火風中的飄搖,也許我們更能珍惜光的點點滴滴。這是我們命運共同的書寫。
另一方面,過去,我們經常在燭影旁邊寫下諾言。但經常燃燒的灼痛還沒消失,諾言已經塗消。蠟燭在灼痛中飲盡一生,難道為的是飄忽的諾言?看看周遭人生,我們是否一直在塗寫與塗消自己?
自己寫序,有如蛇足,也算是一篇流水行雲式的散文告白。
這是目前我唯一的散文集。過去也許自己對「散文」有偏見,認為文章既然「散」,東南西北無所不談,美其為文,其實大都是雜文,因此缺乏書寫動機。到了發表〈山〉後,散文對於我「散散的文觀」策動巨大的反撲。一篇〈山〉所用的意象與時間幾乎可以用來寫五首短詩。假如散文不是雜文,假如散文不說教,假如散文也是經由意象思維,散文的書寫,是對書寫者極大的挑戰。
但是,假如散文通篇以意象思維,一篇〈山〉,一篇〈海邊〉等五六篇下來,心中漸漸會有一種疑問,為何不把這些大量消耗的意象,留下來給詩?於是,將近三十年,出了十本詩集,才有了這一本散文集。
也許是潛意識想讓書寫從一般的散文中跳脫,因此,過去我對於「散文」的「謬思」,以及現在對於當時謬思的反思,頗值得審視與辯證。我的詩論裡提到,當今我們都是以白話文書寫,詩和散文的不同,不在於白話或是文言,而在於前者字裡行間蘊藏想像的空隙。散文傾向說明,而詩因為空隙產生餘韻。如此的看法,大致合理,但也暴顯了一些思維的侷限。問題是,詩與散文的分野,是全然的二元對立呢?還是有彼此交揉滲透的空間?其實,所謂文字間留下空隙,並非詩的專利。英國十六世紀培根,人事說理,切入要害,睿智且富於哲思。十九世紀美國艾默生「先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性靈的吉光片羽滲入散文的筋骨,梭羅的《湖濱散記》結合抒情的節奏,加上清涼如水的生命體驗。這些散文家字裡行間都留下空隙,需要讀者的想像加以填補。闡發哲理,並非仰賴說教,時而以思想的密度,啟人深思,時而以意象的姿容,引人遐想。英國的蘭姆(Charles Lamb)備受二十世紀吳爾芙夫人的讚歎,讚歎的內容,挑戰我們傳統的散文觀。她說:「蘭姆是最具天生麗質的散文家。我們真想跟他說,請告訴我們怎麼寫散文?他的散文完美,超越比爾伯(Max Beerbohm),因為想像狂野乍現,讓天才閃電爆裂,留下缺陷、不完美,而與詩的星辰並列。」
乍看,吳爾芙夫人的言語,似乎自相矛盾,是一段「想像狂野的閃現」,破解典型的散文見解。吳爾芙夫人以為,蘭姆散文之所以完美,在於呈現其詩的特質,因而在一般散文家的眼光中,似乎不完美。事實上,這正是散文突破文類典型的疆界。過去出類拔萃的散文家,早就突破這個疆界,只是論述者習慣使然,基於侷限的認知,導致這個文類長年蒙冤。於是,散文成為流水帳有之,散文成為閒言閒語者有之,散文等同於雜文者有之。
當散文和「詩的星辰並列」,所憑藉的是,語言的餘波蕩漾,伴隨意象的姿勢以及思維的間隙。當然,即使是暗示,散文還是有「說」的潛在身分。一方面,散文是哲思的啟發,而非道德教訓的耳提面命;另一方面,散文雖然意象繽紛雜沓,但仍然點醒人世間的多情或是愚昧,正如吳爾芙夫人在讚賞蘭姆的同一本書《一個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裡,提到女人在文學作品裡的形象,有如「毛蟲展翅飛翔如老鷹」(a worm winged like an eagle)。吳爾芙所要「說」的是,女人在真實世界裡被忽視如毛蟲,卻在想像世界的文學裡被美化,成為翱翔的鷹隼。想像與真實極大的落差,現實裡,女人在歷史裡一片空白,詩與小說的作品裡,卻經常令人遐想與憧憬。遮掩造成女人更大的悲哀。
哲思與意象使散文腳踏兩個世界,跨入美學的門檻,也履行了散文潛在的目的。「說」經由暗示與想像,不是「說教」。「說」引導讀者沉思,而非「雜文」的東家長西家短。意象不是詩的專利,散文經由意象站穩腳步,而成為美感經驗的課題。
也許這本散文集就是作者散文觀作祟下的產物。過往,也許矯枉過正,八、九十年代自己寫的散文,意象頻繁間接造成其難產。另一方面,這些意象傾向心靈的內在化,思維是一種冥想,少了現實客觀情境肌膚碰觸式的臨即感。八、九十年代自己總共寫的「散文」,不到二十篇,除了對「詩」的專注外,潛意識賦予散文的美學負荷,也是主要原因。這些文章,有些發表,有些未發表,到了最近才得以完成,是這本集子第一輯的主要內容。
這本書得以結集出版,是《人間福報》副刊帶來的因緣。民國95年《人間福報》副刊蔡孟樺主編來電,邀請我當他們的五月駐報作家。為此,我寫了〈達達的眼神〉,〈母親,話當年〉等四篇文章。接著同一年十月,蔡主編請我為副刊每一星期寫一篇專欄。一年下來,累積了五十幾篇散文,構成了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也是這本散文集的第二輯的主要內容。風格上,文字仍然以意象思維為主,和第一輯略顯不同的是,意象嘗試在濃稀之間調適韻律,內心的觀照漸漸和外在現實世界求取平衡,希望思維能以當下時空的情境作為立足點。意象的言「說」,既不是冬烘的教訓,也非玄學秘境的喃喃自語。生命的啟示,既是白雲蒼狗,更是你我穿梭其中的人間。
另外要提的是,本書定名的過程,幾篇文章的標題在腦海裡飄忽不定,很難定奪。最後決定《我們有如燭火》,並不是因為選集中這篇同名文章最重要,而是回首過往思維,所審視的大都是自我與人間。燭火是一種隱喻,發光照亮別人的過程中,漸漸消蝕無形。燭火與其他光源不一樣,發光是以燃燒的灼痛為代價。感受肌膚之痛,想像燭火風中的飄搖,也許我們更能珍惜光的點點滴滴。這是我們命運共同的書寫。
另一方面,過去,我們經常在燭影旁邊寫下諾言。但經常燃燒的灼痛還沒消失,諾言已經塗消。蠟燭在灼痛中飲盡一生,難道為的是飄忽的諾言?看看周遭人生,我們是否一直在塗寫與塗消自己?
自己寫序,有如蛇足,也算是一篇流水行雲式的散文告白。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