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醫療革命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失靈的療護體系,
每個人都要有新的競爭思維,才能有新作為!
高費用、低品質,關於目前的療護體系,沒有人感到滿意。病患擔心保險的費用與醫療的品質;雇主要面對節節高漲的保費與不滿的員工;醫生與其他醫療提供 者的收入被壓縮,專業判斷受到藐視,官僚制度與書面作業加重日常工作;健康照護計畫老是遭到抨擊;藥品與醫療設施的供應商推出許多救命的藥物與療法,卻因 為費用昂貴備受譴責;政府也不高興,因為預算失去控制。
幾十年來的醫療改革已經無法改善情況,反而更加惡化。對於健康照護體系,我們需要新的思考方式。
在本書中,國際知名的策略專家麥可.波特,以及創新領域的專家伊莉莎白.泰絲柏格提出改變的解方。作者認為,目前的醫療照護體系都在錯誤的層次上彼此 競爭(如:健康計畫、醫療網絡,以及醫院),但真正具競爭力之處應是醫師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疾病。在現有的醫療體系中,大家追
逐的是議價能力及轉移成本的零和競爭,而非為病人創造價值。
本書勾畫出一個突破性的架構,為醫療體系重新定義競爭力,對醫院、醫生、健康計畫、雇主與政策制定者提出具體建議,促使醫療保健邁向正和競爭,讓體系中的所有人都能受益。
本書特色
1.全書由王智弘博士審閱(史丹福大學副教授兼醫療預防及成果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並與Jennifer F. Baron(哈佛大學商學院競爭策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黃達夫(杜克大學內科教授丶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共同針對台灣現狀撰寫專文導讀。
2.國內外重量級報章雜誌專文報導。
國內報導
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 左拚利比亞經濟右批美國醫療 _《遠見雜誌》2007年4月號
白色巨塔的共犯 _《商業周刊中文版》
當社會因素開始影響企業競爭力…… _《經理人》
波特為醫療業開處方 _《哈佛商業評論》2013年10月號
目錄
合作出版總序| 樹立典範:給新一代醫療人員增添精神滋養
台灣現況|重新定位台灣的醫療照護
前言
導論
競爭力的流失/在價值上競爭/在成果上競爭/本書的架構/
要如何重新定義健康照護?
第一章|界定問題的範圍
第二章|找出根本原因
在價值上正和競爭/健康照護業的零和競爭/根本原因:在錯誤的層級上競爭/為何會在錯誤的層級上競爭?
第三章|改革為何出錯
團體健康保險的興起/限制給醫生與醫院的費用/管理式照護/醫療的軍備競賽/柯林頓計畫/病人的權利/消費者主導的健康照護/品質與論質計酬/單一保險人制度/醫療或健康儲蓄保險/非改革/唯一的解答:改革競爭
第四章|以價值為基礎的競爭原則
原則一:聚焦於價值,不只是成本/原則二:為成果而競爭/原則三:競爭是以完整照護週期的疾病為中心/原則四:高品質的照護,成本應該更低/原則五:價值 是由醫療提供者的經驗、規模與學習所驅動/原則六:競爭屬區域性或全國性/原則七:廣泛提供成果資訊/原則八:提高價值的創新能得到優厚獎勵/以價值為基 礎的競爭之機會
第五章|對健康照護提供者的涵義
健康照護提供的策略真空/定義正確的目標:優異的病人價值/邁向以價值為基礎的競爭:醫療提供者的要務/產業結構將如何改變?/促進轉型/轉型障礙/早行動的好處
第六章|對健康照顧計畫的涵義
健康照顧計畫過去和未來的角色/走向以價值為基礎的競爭:健康照顧計畫的要務/克服健康照顧計畫轉型的障礙/及早行動的利益
第七章|對供應商、消費者和雇主的涵義
對供應商的涵義/對消費者(投保人和病人)的涵義/對雇主的涵義
第八章|健康照護政策,以及以價值為基礎的競爭對政府的涵義
健康照護政策的廣泛議題/走向以價值為基礎的競爭:改善健康保險和保險的取得/走向以價值為基礎的競爭:訂定保障範圍標準/走向以價值為基礎的競爭:改善健康照護提供的結構/對其他國家健康照護政策的涵義
結論
附錄A |公開發布成果資訊
附錄B |照護提供價值鏈
註釋
序/導讀
前言
本書的出現是為了解開一個謎:為什麼健康照護業無法有效競爭?在整個經濟體系中,想要促進產品和服務改善品質,且同時降低價格,目前所知最強大的力量就是民營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全世界無數的產業每天都可以證實這個道理。
美國的健康照護體系大多是民營體系,理應比世界其他醫療體系更具競爭力,但是為何績效這麼差?美國的醫療費用已是全世界最貴的,為何許多美國公民還沒 有醫療保險?費用已經這麼高了,為什麼還不停快速上漲?為什麼品質如此參差不齊?為什麼在這體系中品質問題的警訊越來越顯著?
我們想要開始探討這些問題,但是醫療領域的隔閡令外人望而卻步。醫療的領域龐大複雜,而且故步自封。研究健康照護的學者,通常只專注於健康照護,這是 可以理解的。醫療與政策的文獻著述汗牛充棟,健康照護體系的複雜性就足以讓人畏縮不前。健康照護這行業複雜又神祕,醫療從業人員對於「非醫師」能夠做出多 大的貢獻,總是抱持懷疑的態度。「健康照護業是不一樣的」或「你們就是不懂」,是我們在該領域經常聽到的遁辭。
我們研究所採取的觀點,一直以來並不受到歡迎。在醫療領域中,「管理」的地位相當低,而「生意」(business)幾乎是個骯髒的字眼。有關健康照 護組織的策略,這方面的文獻付之闕如。最後,許多健康照護的執業人員認為,「競爭」這個觀念有待商榷。在醫師養成教育中,認為競爭是浪費的行為,促使醫生 追求個人利益,影響對病患的照護。許多人認為競爭就是競相削價。還有很多人認為,美國要消除日益嚴重的健康照護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由政府控制、獨家壟斷 醫療體系。
一九九〇年代初期,我們便已開始對醫療問題產生興趣。和大多數人一樣,為了處理父母、親戚、子女的醫療問題,我們也跟醫療體系打過交道。幾年前,伊麗 莎白剛出生的兒子身體衰弱,命在旦夕,做了一項複雜但也相當成功的心臟手術。我們親自體驗到美國醫療體系最好的一面,有創新的醫療技術,也有人性的關懷。 然而,在這體系中很難找到適當的醫生。更麻煩的是,若要從最好的醫療保險獲得理賠,整個過程漫長辛苦,簡直就是一場夢魘。此外,我們還遭遇其他種種麻煩的 事情。
我們很想了解,醫療體系失去競爭力的原因何在。由於我們具備產業競爭力與企業策略的背景,很快便解開健康照護缺乏競爭力之謎。我們與格雷格.布朗博士 (Dr. Gregory Brown)合寫一篇文章,於1994年發表。我們的結論是,健康照護的競爭力很強,不過偏差的誘因造成可預見但並不理想的成果,那就是費用節節高漲。這 篇文章還預言,醫療業的結構將會很快整合,也提出一些方法來修改醫療體系中偏差的誘因。
然而,健康照護競爭力之謎仍舊沒有解開。如同我們所預測的,一九九○年代出現「管理式照護」(managed care),醫療業也加速進行整合。許多醫療專家認為,採取管理式照護可以控制費用。儘管如此,情況卻越來越糟。不斷有人提出改革方案,包括管理與調整誘 因,但是似乎沒有一個方案可以處理該體系更深層的問題。
同時,針對醫療體系的品質問題,新的研究結果也開始出現。我們從以下諸位先進獲得寶貴的資訊,也深受其影響。傑克.溫柏格(Jack Wennberg)、艾略特.費雪(Elliot Fisher),以及達特茅斯醫學院(Dartmouth Medical School)評估臨床醫學組的專家都發現,各個醫療提供者與各地區的健康照護品質有很大的差異,而且毫無科學上的根據。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的研究指出,醫療過失比率偏高,且照護品質與實際上達成有所落差。健康照護促進協會(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的唐.伯威克(Don Berwick)與茂林.畢索納諾(Maureen Bisognano) 的研究則顯示,提升照護程序與改善品質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山際健康照護(Intermountain Health Care)的伯倫特.詹姆斯(Brent James)研究臨床程序改善與知識管理。比爾.柯瑙斯(Bill Knaus)研究加護病房的照護風險調整結果衡量方法,希望可以評估比較品質。還有許多人在健康照護品質各方面提供很多高明的見解。
這次新的研究發現,這個謎比我們當初想的還要大。品質與費用都有很大的問題。不只是因為太多照護,也是因為太少與錯誤的照護。不只是法規誤導與民營機構的誘因,也是因為競爭的本質與病人價值觀基本上並不一致。
提供健康照護的本質必須改革,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也開始認為,要改變健康照護,必須先改變競爭本身。要改變競爭,必須先改變策略、組織結構、定 價程序,以及對該體系中的每個角色進行評估。我們逐漸發現,這不是技術或法規上的問題,而是管理與組織的問題。結果,在這體系中許多有才華且善良的人,他 們所做的工作違背了病人價值,而他們也漸漸知道有這樣的衝突,心中感到非常沮喪。
2000年,我們進行新一波的研究;2003年,開始交流新的工作報告。關於我們的觀點,有人表示相當歡迎並且給予鼓勵,但也得到尖銳的批評。許多健 康照護專家對於醫療體系已有堅決的信念。例如:他們認為,病患總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健康照護、改善品質就會提高收費、科技會造成費用上漲、品質無法以有意義 的方式來評估、全民健保是唯一的解決之道,或者讓消費者有權力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我們只好一再探討這些觀點,並且想得更深入些。
我們的文章刊登在2004年六月號的《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對於健康照護之間的競爭為什麼會失敗,提供完整架構的了解。根據以前的經驗,這篇論文應該會飽受批評,但是許多人開始來信回應。他們來自 健康照護領域的各個角落,包括其他國家。其中當然也有批評,但是大多數並非要挑戰我們的基本論點,反而對於如何落實執行表示興趣。更有趣的是,許多組織正 採取試驗性質的步驟。他們的方向正確,但是缺乏較廣泛的策略與組織架構。我們開始了解,不需要政府主導改革,這體系有可能從內部開始進行重大的改善。
我們因此受到激勵而著手撰寫本書。一開始是從我們文章的基本概念出發,但是兩年多的密集研究之後,使得我們探討的層面更加深入。我們以許多例子來解 說,醫療體系中的每個重要角色,在我們的概念中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策略與組織意涵。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一群學有專精又肯犧牲奉獻的健康照護專業人 員。儘管有很多障礙,而且沒什麼誘因,但是在這體系中許多參與者如此熱情且關心病人價值,真是令人感到振奮。這些人的努力給予我們信心,要改善健康照護不 僅是可行的,而且已經開始進行了。
由於健康照護領域範圍廣泛且複雜,沒有許多人的協助,本書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們在哈佛與維吉尼亞的團隊,包括薇諾庫洛娃(Natalya Vinokurova)、波沙達(Daniel Rueda Posada)與卡森(Kjell Carlsson),對本研究貢獻良多。陳大衛(David Chen)、方德柏克(Andrew Funderburk)、嘉佛瑞(Steve Godfrey)、哈山(K. C. Hasson)、阮彥(Diem Nguyen)與塔可(Cathy Turco),提供很有價值的研究協助。
我們的編輯卡夫坦(Colleen Kaftan)與執行編輯薇佛(Sarah Weaver),指點我們寫作上的迷津。波爾(Lyn Pohl)在凱恩(Kathy Kane)、孟德(Alfredo Montes)、渥克(Michelle Walker)與庫斯特迪歐(Kathleen Custodio)的協助下,負責整理稿件。拉娜.波特(Lana Porter)與泰勒.泰斯伯格(Taylor Teisberg)則是在編輯上提供很多寶貴的意見。
在這個領域中,承蒙許多人提供意見並給予鼓勵,無法在此一一致謝。
我們只能提及部分人士,他們的文章、意見與問題都是很重要的。
導讀
從服務量轉變為醫療價值:重新定位台灣的醫療照護
世界知名競爭策略大師麥可.波特教授(Michael E. Porter)及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醫療照護策略及創新專家伊莉沙白.泰絲柏格教授(Elizabeth OlmstedTeisberg)合著《醫療革命》(Redefining Health Care)一書,書中指出,我們必須重新定義醫療照護與競爭的本質,以進行一勞永逸的改革。這包括醫療給付制度的改革,以及對醫療照護機構進行組織重整, 並且將醫療照護的焦點導向促進病人所獲得的醫療價值上。所謂價值的定義,乃為每花一塊錢所獲得的健康結果(請參閱本書〈導論〉)。
台灣雖然達成全民納保的目標,卻因醫療給付過於低廉,而導致醫院的服務量幾近失控。薪資低、工作負荷太重,已經使得護理人員大量逃離醫療職場,並且嚴 重影響年輕醫學系畢業生從事基層醫療的意願。台灣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