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從容擁抱人性的一切存在,收穫自在人生 ★
解構原生家庭,重建安全依附,
你的積極面對,是超越現實困境的關鍵!
完美整合西方諮商理論與東方傳統智慧
獨家ABCRS模型+7大日常訓練
化難受為享受,從精神的自我蜷縮中解脫、自在舒展!
☆如何與原生家庭達成和解,走出固有模式
☆如何讓情緒和慾望流動起來,讓自己更有活力
☆如何減少內心的衝突,活得更自在一些
在本書中,你都可找到答案!
▶集結東西方智慧與臨床經驗,擦亮自我覺察的明鏡
「中國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張沛超,首次彙集其多年臨床經驗和反思,將東方傳統文化與當下華人社會常見的心理問題結合起來,提出破局之法,對症下藥,直指原生家庭、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等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問題,告訴你如何透過日常自我覺察練習,把困擾我們的固有問題轉化為一面透亮的鏡子,從中照見真正的自己。
▶當「過去」不曾過去,想找回自在,就得回頭梳理
全書細緻入微地從不同角度剖析心理問題的成因,並系統性地提出修復原生家庭結構、培養承載各種情緒的能力、整合欲望資源等多種調節方法。以隨性的筆觸講述專業內容,兼具思辨與共感,透過生活中典型有趣的事例,幫助讀者一步步追根溯源,從自己的過去中尋找癥結,化解內心衝突,開啟自我療癒,從而收穫自在人生。
【適讀對象】
✓ 感受到心理困擾卻無法具體描述、想探求自我心理的年輕讀者。
✓ 清楚自身困擾所在,卻不知如何有效調適心境的青壯讀者。
✓ 覺察到自己一直以來的種種困境,與家庭和成長背景有關的熟年讀者。
【金句搶先看】
○ 即使我們的生活總在被他人影響,但仍然有活出自在人生的可能性。
○ 我們總是希望有盡可能直接的方法解決苦惱,這個思路不假,但是裡頭有陷阱,最好要瞭解清楚我們的苦惱是內在何種力量失衡的表現。
○ 我們對於苦難和不如意,有四種心態:難受、忍受、接受、享受。我們想過自在的人生,可以從接受開始,慢慢提高心態中享受的比例。
○ 苦中作樂,不是忍,它的前提是我們知道苦是一種資訊的傳遞。各種不安有一種報信的作用,這有利於我們未雨綢繆,及時做出一些調整。
○ 以苦為樂,不是受虐。我們之所以覺得負面情緒難受,無非也是因為我們太貪戀所謂的正面情緒。有些正面情緒也不一定是自己真的喜歡,更像是一種從眾心理。
○ 追求自我像是在追求「我說了算」,追求自在像是「我說了不一定算,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存在的整體品質」。二者並不矛盾。
○ 很多時候我們的症狀就像信使一樣,它提醒我們要使心發生轉向,看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過去儘管被稱為過去,事實上沒有成功地過去。一些過去的模式,總是在不斷地成為新的當下。
○ 激烈的反抗本身也提示了其實你受的影響已經很強了,要不然根本犯不著反抗。
○ 家族系統中的能量傳遞,可見的正能量是指望,可見的負能量是指責;不可見的正能量是祝福,不可見的負能量是詛咒。
本書特色
1.結合精神分析理論與東方傳統文化,用最口語的方式,闡釋心理學原理,教你找到自己生活中的「離苦得樂」之法。
2.章節前「關鍵語」提示,幫助你提綱挈領,迅速掌握重點,讀來更輕鬆。
3.隨書附獨家心理工具,透過自行填寫表格,有效釐清你的思緒與問題癥結。
序/導讀
作者序
一起走過,這段自在之旅
作為一名工作超過十年的心理諮詢師,我出生在河南,在武漢讀書和工作了十一年,現於深圳獨立執業。
我一開始學的是生物學,碩士讀的是心理學,碩士畢業後在一家心理醫院從事心理治療的工作,後來又回母校武漢大學,讀了哲學專業的博士。博士畢業之後,我就到了深圳發展。作為一名諮詢師,我的來訪者在十歲到六十六歲這個區間。雖然是八○後,但我也算得上是經驗比較豐富的臨床諮詢師了。我的求學、諮詢經歷與此書所討論的內容是有關係的。
為什麼要創作這本書呢?
本書內容來自我在一個平臺上所講授的一門課程。很多朋友經常問我:「如果我不能在你這裡接受諮詢,那麼我應該如何透過你來幫助我自己呢?你看了那麼多有心理困擾的人,有沒有一些系統的想法,來讓我們可以有一個反向操作、避免困擾的機會?」
首先是我的朋友們,他們對我有這樣的期待。其次,就是一些朋友的朋友,他們知道我專門做心理諮詢與治療,所以相比較他們的朋友而言,我在這方面應該更有發言權。
其實這樣的想法已經持續了很久,每次當我想回答他們問題的時候,我總是在想:普遍性的東西,其實我心裡是有的。你看到一個人或者是很多人,他們用無數種方法作繭自縛,或者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很糟,那麼我們就知道,如果沿著他們的這些路繼續往前走,肯定是會不自在的,甚至會走到一條絕路上面去。
錯誤當中其實藏著很多智慧。如果我們能夠有一個反向操作、引以為鑒的思路,能夠規避這些錯誤和風險,那麼其實我們的人生會很自然地漸入佳境,逐漸獲得一個自在的心境。
我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自在。我們知道,「自在」這個詞其實它可大可小,一些高僧大德他們可以說獲得了大自在。這種大自在對於我們這些在俗世生活的人而言,很多條件都是不具備的。我在這裡所講的其實是一個小自在的說法。
以往很多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重心,在「自我」上面放得有點過了頭。實際上,最終我們也變成了自我的奴隸。從自我到自在之間,其實有一條很長的路。
在這裡我倒不是說自我這件事情不重要,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臨床上從事的就是一個修補自我、重新發展自我的過程,但我不認為它是終點。如果你把它視為終點的話,那麼這樣一條路有可能會變得很窄,甚至越走越窄。
所以我希望把自己這十多年來,與青少年、中年人,甚至部分老年人的工作經驗,提煉出一個系統來。這個系統就是以自在為核心,用自在來成就自我、克服自戀,幫助大家在各種各樣的生活景況當中,比方說工作職場、家庭、一些社會圈子裡邊,能夠適應得更好,而且又不會有太大的內在衝突。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這本書的適用人群是非常廣的。甚至所有人看了這本書後,哪怕他們並沒有百分之百地去應用,我相信也會從中有所獲益。
為什麼呢?儘管這本書是由我來寫的,但其實我是我的來訪者的「學生」。他們毫無保留地告訴我什麼叫作使自己過得越來越不自在,什麼叫作自我設限、自我設阻,什麼叫作使自己成為某些看不見的力量的奴隸。
其實他們有很多沾滿了眼淚的故事,有些不僅僅是眼淚,甚至是沾滿了鮮血。我相信他們願意告訴我這些故事,或許在內心的深處也傳遞出一種想法:如果我在這些人生遭遇中得到什麼的話,其實就是我在其中所獲得的智慧。我也希望別人能夠盡早從這些牢籠和陷阱裡邊走出來。
當一個人獲得了自在,哪怕是小自在,其實是非常受益的。一個自在的人會自然而然地使身邊的人自在起來。有些時候,大家在一個群體當中,不知道怎麼的可能就會引發一個過程:我們都把自己不自在的部分投到這個團體中來,最終這個團體變得令人非常難以忍受。
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團體就是家庭。有時候,我們真的會讓家庭變成一個隨時可以傷人的東西。但是我的解決之道並不是簡單地去離開這個家庭,因為獲得小自在的人也有在家庭當中自在的能力。
一些人在諮詢的時候會問我:「張老師,我究竟要不要離婚?我究竟要不要換工作?」很多時候我不會提出任何建議,因為這些想法背後其實包含了很多來訪者不知道的東西。儘管他不知道,但是他受這些東西的影響。所以說,總的藥方其實只有一個—不斷地覺知。
說到覺知,你可能會想:我要覺知什麼?覺知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其實在臨床的心理諮詢與治療當中,有很多可以促進覺知、深化覺知的技術。這些技術其實不僅僅適用於遭受嚴重心理困擾的人群,它其實對於正常人也可以作為一種心理保健的方法。我在這本書中不光會提供一系列的新視角,也會提供一系列的工具包,但願能夠使此書真正變成一門通往自在的自助課程。
當然,前提是我們想要自在。我想,大家只要被這個詞所吸引,肯定是遭遇了一定程度的不自在。這些不自在可大可小,可能是一些青春期適應性的問題、一些職場方面的障礙,或者是婚姻和家庭當中的不愉快,又或是一些中年危機。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不自在。
我們想追求自在,其實是存在思路的。這些思路就是我要在此書中給大家一一呈現的。
首先,非常影響我們自在的是我們自己的家庭。我們原先的家庭叫作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裡,很多東西的確是影響了我們的情感,影響了我們的願望,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會把很多從家庭當中習得的東西帶到社會當中,帶到職場裡,帶到新的家庭當中來。
第二個其實就是我們的情緒和欲望的體系。我們如果想不受制於家庭,你可能會想:這樣好辦,只要我不成家,或者離我的原生家庭盡可能遠一點,這樣的話,我是不是就能夠獲得自在呢?結果你會發現,有一些人離家已經很遠了,可能有半個地球那麼遠,但他仍然生活在很多的衝突裡。在這個時候,其實是由於他內在的情緒部分和欲望部分仍然處於未知當中。我們對自身情緒和欲望未知的程度越高,它們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行為的影響其實就越大。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我們要在這個世界當中跟周圍的人互動,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很多時候我們「知己」的程度越高,其實我們「知彼」就會變得越來越輕鬆。
那麼,對於我們自己而言,所要瞭解的非常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們的情緒系統和欲望系統。我自己在臨床諮詢過程當中,對這些情緒和欲望的系統做了一番梳理和總結。這裡有我個人的一些思考,所以除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也包含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比方說儒釋道的一些思考和實際的修習。
這些內容其實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如何透過認知自己的情緒,從而可以悅納自己的情緒;從被我們的欲望所指使,到變成我們欲望的主人。這樣一來,我們其實就在內外兩個方面有了自在的前提。
有了內外兩方面的前提之後,如果我們的確還是遭遇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擾,我還會介紹一個模型來幫助大家。這個模型是我在臨床當中不斷總結所發現的,叫作ABCRS模型。至於具體內容,我在這裡要先賣一個關子。
在最後,其實就是我們對於自在要有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們需要在自己生活當中的每一天逐漸培植這樣的願望,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當中,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當你內心有了對自在越來越強烈的追求,這個追求便會使心發生轉向。當你轉向自在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心其實已經不一樣了。
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走過這一段自在之旅。
推薦序 活出自在況味的天才人物
武志紅/資深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暢銷作家
有一種人,是可以學貫中西古今的。這種人,我們稱之為天才。張沛超,是中國心理諮詢界的天才。
有人是理性的天才,學識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但近距離接觸他時,你會擔心他好像只活在頭腦和思想中;有人是感性的天才,他們對事物的感知力,以及在生活中的真實與通透,讓你不由自主地喜歡他們,但他們好像不能把這些感性的素材,很好地編織到理性思維的世界中。
張沛超是我見過的、少有的理性天才與感性天才都兼備的人。本來每個維度能稱為天才的人,已屬罕見,而這兩個維度都可以稱為天才的人,就更難得了。
邀請張老師到我們平臺開課時,我們曾商量,該如何定選題。談話中,他說的一句話很觸動我:「太多人有很好的社會功能,但他們自己很不舒服,因為他們的自體在蜷縮著。」
所謂自體,對應的英文即self,可以直觀理解為自我,但翻譯成自體,指的是像生命體一般的自我。怎麼判斷一個人的自體是蜷縮著的?特別是,怎麼判斷自己的自體是這樣的?這個標準非常簡單,就是一個人是否自在。
張沛超老師就是一個很自在的人,這也許是比他的學識更醒目的一種感覺。所以最終決定請張老師來講講,一個不夠自在的人,如何能活得自在一些。
這絕不是一個小議題,而是一個根本話題。張老師會圍繞著這個話題,從各個層面去展開論述。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他的理性天才和感性天才的味道。特別是他的那份自在,在他的講述中,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也許你也能感受到,這份自在,並不多見。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