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上)

  • 312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為台灣文壇造像的重磅巨作,十週年經典紀念!


最好的漢語文學,產生在台灣。
全世界最好的華文作家,都選擇台灣的讀書市場。
《台灣新文學史》除了以台灣文學為解讀對象,
更是對台灣社會與文化的評述。
近50萬字,超過450張珍貴照片,全世界中文讀者必讀!

自1999年首度發表台灣文學史論以來,歷時十二載,陳芳明的巨作《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起自19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終於21世紀首個十年的群聲並起,是目光深沉的百年回眸,也是給未來世代的殷殷期許。

上一輪的文學盛世,奼紫嫣紅,繁花爭豔,都容納在這本千迴百轉的文學史;下個世紀的豐收盛況,必將醞釀更開闊高遠的史觀,為未來的世代留下見證。本書的完成,向前輩作家致敬,也向新世代致意。台灣擁有如此豐饒的文學遺產,當可預期下個世代將抵達更輝煌的藝術峰頂。

全書共分二十四章。上冊始自第一章,迄於第十六章。陳芳明以新的文學觀點、論述和視野,完整介紹、詳細敘述日據時代以來,台灣社會各個時期、各個階段之文學發展,包括重要作家、文學作品、文學雜誌、文學社團、文學思潮演變、文學論戰、文壇大事等。

十週年紀念新版因應十年來的文壇變革,適度增補、修訂原書中之不足,盼使讀者對台灣文學史有更完整的了解。

作者

陳芳明

從事歷史研究,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陳芳明,1947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並於美國華盛頓州州立大學歷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他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後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受委籌備、成立該校台灣文學研究所。目前獲聘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以顯其治學和教學上的卓越成就。

陳芳明創作逾三十載,其編著的作品影響深遠,例如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余光中跨世紀散文》、《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等;其政論集《和平演變在台灣》等七冊見證了台灣社會的歷史變遷,而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昨夜雪深幾許》、《晚天未晚》、《革命與詩》、《深淵與火》、《邊界與燈》,在在呈現了高度的文學造詣。

在文學創作之餘,陳芳明的詩評集《詩和現實》、《美與殉美》,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楓香夜讀》、《現代主義及其不滿》,以及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觀》、《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書,為台灣文學批評建立新的研究典範。

2011年,陳芳明終於完成歷時十二載的《台灣新文學史》,為全世界的中文讀者打開新的台灣文學閱讀視野。

目錄

十週年新序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陳芳明
序 言 新台灣.新文學.新歷史 陳芳明

第一章 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
後殖民史觀的成立
台灣新文學史的分期
重新建構台灣文學史

第二章 初期台灣新文學觀念的形成
殖民體制的建立
新興知識分子的角色
台灣文化協會:大覺醒時代的到來
文學觀念的奠基
語文改革的發端

第三章 啟蒙實驗時期的台灣文學
政治運動的蓬勃發展
張我軍:批判舊文學的先鋒
賴和:台灣新文學之父

第四章 台灣文學左傾與鄉土文學的確立
《台灣民報》的文學成就
鄉土文學論戰及其影響
文學運動中聯合陣線的構成

第五章 一九三○年代的台灣文學社團與作家風格
文學結盟風氣的興盛
台灣文藝聯盟的成立及其意義

第六章 台灣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
楊逵與一九三○年代的左翼作家
王詩琅、朱點人與都市文學的發展
一九三○年代的新詩傳統

第七章 皇民化運動下的一九四○年代台灣文學
戰雲下的文學社團:《文藝台灣》與《台灣文學》
呂赫若:以家族史對抗國族史
龍瑛宗:虛無的自然主義者

第八章 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
台灣文學奉公會與台灣作家
張文環:台灣作家的苦悶象徵
西川滿:皇民文學的指導者
皇民文學考驗下的新世代作家

第九章 戰後初期台灣文學的重建與頓挫
再殖民時期:霸權論述與台灣特殊化
日據時期作家與文學活動的展開
來台左翼作家與魯迅文學的傳播
二二八事件對台灣文學的衝擊

第十章 二二八事件後的台灣文學認同與論戰
吳濁流:孤兒文學與認同議題的開啟
戰後第一代作家的誕生
認同焦慮:台灣文學定義與定位的論戰

第十一章 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
戒嚴體制下的反共文藝政策
戰鬥文藝與一九五○年代台灣文學環境
反共文學的發展及其轉折
第十二章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文學局限與突破
鍾理和與《文友通訊》的台籍作家
陳紀瀅與反共文學的發展
林海音與一九五○年代台灣文壇

第十三章 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
聶華苓與《自由中國》文藝欄
夏濟安與《文學雜誌》

第十四章 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
現代主義路線的確立:「藍星」與「創世紀」詩社
《現代文學》的崛起
從《筆匯》到《文季》:現代主義的動力與反省
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主義
新批評在現代主義運動中的實踐

第十五章 一九六○年代台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
流亡小說的兩個典型
內心世界的探索
現代小說的轉型
留學生小說蔚為風氣
另類現代小說的特質

第十六章 現代詩藝的追求與成熟
詩的高速現代化
現代詩的抒情傳統

序/導讀

十週年新序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台灣新文學史》出版於二○一一年十月,當年出版時,曾經非常擔心不會有任何市場。仍然記得那年十一月舉行新書發表會時,竟然有四百餘人湧入現場參加,地點是國家戲劇院的頂樓大廳。有太多參與者是我從未認識,卻都因為文學史的出版而從不同城市湧來。這部文學史的書寫,是從二○○○年到達政治大學校園後才正式動筆。一旦開筆書寫,就無法停止下來。中間穿越過太多的政治起伏,也穿越過兩個世代的學生。從最初在靜宜大學開授台灣文學史,又經過在暨南大學的九二一大地震,最後才在政大的山上校區安頓下來。持續不斷的閱讀,再加上連綿不絕的書寫,那樣的苦讀苦寫,可以說不分晝夜。

那年夏天的七月,終於全稿殺青之際,我一個人在研究室裡發出驚聲尖叫。那是我長期壓抑著情緒,而終於獲得心靈的解脫。那是一種卸下枷鎖的喜悅,也是一種閉門慶祝的解放。如果人生可以捲土重來,我絕對不會選擇文學史的書寫。尤其最初開始動筆撰寫時,就引來陳映真先生的挑戰。雙方大約有三個回合的來回辯論,那是我生命中刻苦銘心的記憶。打完那次論戰時,我對自己的思維方式與感覺結構,已經充滿了信心。

這部書出版之前,中國曾經為了展開對台的統戰,從一九八○年以後就出版十幾冊的「台灣文學史」。每本書的前言永遠都出現固定的兩句話:「台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台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支流」。他們把文學史當作政治史來處理,等於是矮化台灣文學的美學高度與深度。這些粗糙而氾濫的抄寫,正好彰顯了他們的心靈是多麼幼稚。如果台灣學者無法寫出自己的文學史,就只能平白接受北京的踐踏。台灣文學有其主體性與整體性,殖民地時期的台灣作家,就已經意識到為台灣留下自己的感覺與美學。縱然他們使用日文,絕對不是日本文學的下游或支流。只有北京的御用學者,才會如此輕蔑台灣文學主體性的存在,如此貶抑台灣文學的豐富美學。

因為接受過歷史訓練,從輔大歷史系到台大歷史研究所,一直到美國華盛頓大學對宋代歷史的投入,已經讓我養成對原始資料的重視。在書寫《台灣新文學史》的時刻,我非常注意作家的出生年代與他的社會背景。所有的文學作品,不僅是作者生命的產物,也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每位作者能夠發揮出來的想像力,自然有其獨到之處,也有他時代背景的限制。重新回顧當年在撰寫這部作品時,總是會特別注意到作者的時空環境。每個歷史階段,都決定作家的創作風格與藝術精神。這部作品出版了十年之後,仍然還可以察覺當年書寫時的心情。面對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學作品,還是不能不對每位作家致以最高敬意。他們為自己的時代留下最佳的美學演出,也為自己的社會留下非常特殊的風格。無論是個人創作或是通過結社而形成流派,都已經在流動的時間過程中留下印記。

十年,幾乎就是一個世代。這部文學史作品,能夠讓許多年輕讀者仔細閱讀,那應該是我的榮幸。以我現在的思考能力與健康狀況,似乎已經不可能重新填補或改寫。我強烈感受到自己正篤定進入晚年,已經無法勝任龐大的論述。如今我只剩下撰寫散文的能力,或只是勝任書評與書序的工作。十年來,見證年輕的世代已經誕生,也見證新的文學技巧與批評範式不斷崛起。歷史地平線不斷在我前面浮起時,讓我對台灣文學的發展感到喜悅。我這輩的知識分子,基本上都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的血洗,也經歷過五○年代白色恐怖的威嚇。那樣的大環境形成了我這個世代的人格與風格,這是一種先天的生命條件,也決定了我們對文學與審美的態度。穿越過那麼多政治陷阱,在發言之際,總是需要拿捏分寸。我曾經在海外參加過反對運動,返台之後又參加了反對黨的政治活動。這些生命經驗自然而然也形成了我靈魂深處的美學,在撰寫文學史的過程中,也將這樣的美學融入歷史書寫。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我一直期待新世代可以寫出一部新的文學史,在不受政治恐嚇的情況下,應該可以更從容品評前人的文學作品。

在校園裡,我仍然在開授「台灣文學史」的課程。我從來不會以這部《台灣新文學史》為課本,而是另外撰寫講義分發給學生。這樣在授課之餘,才有可能對文學作品挖掘出額外的美學與風格。在授課之際,我會介紹最新出版的年輕作家作品,讓他們可以發現並感受當代的文學風景。就像我常常說過,文學史是一種往後看的閱讀。欣賞年輕世代的作品,則是一種往前看的閱讀。年輕作家的創作技巧與文學風格,似乎是帶著我去看未來的風景。出現在我眼前是一片遼闊的水域,新的地平線不斷浮起。每一片波浪都向我強烈暗示,更新的世代正持續不懈地湧來。

完成這部歷史作品已經屆滿十年,不免讓我感到驚心,稍縱即逝的感覺竟是如此強烈。距離當初動筆時,二十年已經過去,內心不免浮起這樣的感覺:「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這部作品能夠持續讓台灣讀者閱讀十年以上,身為作者自然感到非常幸運。書中對每位作家、每部作品的評價,應該只是屬於我個人的美感。我深深相信,不久以後會有一部嶄新的文學史出現,取代我在上個世紀所表現的美感。非常感謝聯經出版公司與我長期的合作,非常感謝我的學生在閱讀這部作品時也給我意見。
 

陳芳明
二○二一.十.二十二
政大台文所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086055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52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