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下)
如何理解中國崛起(威脅)這個迫切的當代議題?本書帶來全面且即時的歷史視角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這本富涵思想性、鞭辟入裡的著作,是費正清、史景遷所撰歷史名著當之無愧的後繼者,未來,凡是攻讀中國現代史的學生和鑽研中國現代史的學者,必定會讀這本書。」──柯偉林(William C. Kirby),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所長
「當今之世,我們都必須接受中國的巨大影響力存在於眾多領域這個事實。我們得學著和現在這個樣子的中國並存,而非和我們所希望的中國並存。因此,中國之外的每個人都需要研究中國,需要投注精力在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學術知識上。我認為,無可替代的上佳之策仍是盡可能與中國協力前行,同時努力增進我們對中國內部動態、情況的理解。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彼此的命運緊繫相連,密不可分。我相信,對於隔著窄窄的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的臺灣來說,更是如此。」──余凱思(Klaus Mühlhahn),本書作者
本書是一部中國近現代通史,主軸在追索中國現代化之路,從清帝國入主中原的一六四四年開始講起,一路談到習近平上臺執政後的二〇一七年,時間跨度將近四百年。被譽為是繼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睽違多年之後的又一部重量級中國近現代通史。
二十一世紀最引人矚目的現象級現象,或許莫過於「中國崛起」。該如何理解中國崛起(威脅)這個迫切的當代議題?本書提供了一個全面且即時的歷史視角。
今日許多人將中國崛起看成是這四十年的事,始於一九七八年鄧小平掌權,但歷史學家很清楚,中國崛起所花的時間遠超過四十年。本書作者余凱思為專治中國近現代史的漢學家,他跳脫中共民族復興敘事和中華民國史觀,以局外人的客觀眼光,對中國崛起進行長時段的考察。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這段中國歷史,是一個龐然大物,內容複雜。為免讀者迷失在改革與革命、民亂與內戰、帝國侵略與軍閥割據的細微末節裡,作者馭繁為簡,聚焦於數百年來各政權在制度方面的缺失和重建,嘗試回答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核心問題:即,中國是如何轉型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民族國家;亦即,如何從崩潰的帝國(滿清)、效能不彰的共和國(民國時期)、停滯又瘋狂的毛主義中國,變成現在的經濟巨人和超級強權。
作者特別留意經濟制度,著墨與洞見頗多,為其他中國通史類著作所少見;並盡可能將中國的發展置於國際和全球脈絡裡觀察,視野相對開闊,為本書另一特色。
全書結構井然,分成四部,每一部三章。各部開頭均有一篇全景式綜論,勾勒一個時代整體的輪廓。上冊包含第一部、第二部(從清帝國到中華民國在中國的統治結束),下冊包含第三部、第四部(從中共建國到習近平上臺)。
目錄
序/導讀
中文版作者序
欣聞拙著《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中文繁體版出版,非常感謝所有使此書得以問世的人,尤其要感謝譯者。
我往往利用晚上或大清早在柏林伏案撰寫此書,因為行政工作纏身,正常工作期間騰不出多少時間。而在本書漫長撰寫期間,我常常在想,東亞讀者對我筆下的中國史會有何反應?對於我理解和呈現中國史的方式,他們會做何想法?有一點我很肯定:對中國史的理解必然因地方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從歐洲角度所看到的中國史,會不同於從臺灣角度所看到的,或在中國大陸所呈現的。當然,沒有哪種理解中國史的方式才是對的、才是正確的。無論哪種看法,不管來自何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研究成果為依據,就有其價值,都應當被認真討論。每個國家的歷史都會受到來自不同視角的解讀和討論,而且應該受到這樣的解讀和討論,沒有必要定於一尊。其實,只有讓不同的觀點各自提出足以服人的論點一較高下,歷史領域才會生氣盎然,具有意義。
就這部中國現代史來說,我盡量將中文、西文領域的最重要研究成果納入考量。但撰寫本書,不只是為了將各家的看法熔於一爐。把歷史變化、人物或事件放在更大的時空脈絡裡審視並予以解讀時,我並不怯於表達明確的想法和見解,其中許多是我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總有人不認同,而且我必須承認有時候我是有意要質疑既有的歷史敘述。我的目的是在關於今日中國及其晚近歷史的討論上盡一份力,甚至催化出進一步的熱烈討論。書中若有任何疏漏,則全歸咎於我的學識不足。
當今之世,我們都必須接受中國的巨大影響力存在於眾多領域這個事實。我們得學著和現在這個樣子的中國並存,而非和我們所希望的中國並存。因此,中國大陸之外的每個人都需要研究中國,需要投注精力在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學術知識上。我認為,無可替代的上佳之策仍是盡可能與中國協力前行,同時努力增進我們對中國內部發展與情況的理解。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彼此的命運緊繫相連,密不可分。我相信,對於隔著窄窄的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的臺灣來說,更是如此。
我漫長且至今未停的中國史研究生涯,始於一九八八年到臺灣時。跟其他許多歐洲學生一樣,我在臺灣師範大學的國語教學中心學中文。第二年在臺期間,我也去國立臺灣大學學習中國史。我很懷念在臺灣的那段美好時光,也一直深深感激臺灣的求學生涯為我在中國史研究方面打下深厚的基本功。因此,這個中譯本於臺灣問世(而且出於誰都明白的理由,很可能是唯一的中譯本),似乎是再適合也不過的事。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