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我死過,所以知道怎麼活
學習和死亡共處,真實的瀕死復生故事,傳授生命智慧與潛意識潛能。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出版9週年,新修訂瀕死經驗應用版!
世界唯一!華人心理學家的復活關鍵調查報告
透過真實的瀕死復生故事,傳授生命智慧與潛意識潛能,教你突破生命格局
你害怕自己活得像死了一樣,
死後卻發現自己自己從沒活過嗎?
很多人活的時候像死了一樣,到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沒有真正活過,更搞不懂活著到底是什麼一回事。三十歲前的我,恐怕亦是當中的一分子。我的人生被這場瀕死意外分成兩半,三十歲前看的是生活數量,三十歲後看的卻是生活質量。
正因為我的功課沒有完結、智慧還沒有打開,死神將我送返原來的身體,給我機會重新再活一次,就如所謂的輪迴一樣,沒有學懂的都必須重新再來——
我不再視別人為我的競爭對手,不再跟時間比賽,也不再迷失於物質的虛幻世界。我發現真正的自由不在身體而是在內心,只有智慧才能讓心靈長出翅膀,天空海闊任意飛翔。
這是《西藏生死書》的實際體驗版,也是每個人必修的死亡預習課、靈魂斷捨離的方法,也是未知死焉知生的生命動力學!
∣關於本書∣
「生命有著太多的可能,只是我們相信得太少。」
本書初版是在2013年,亦是墜機意外發生的9週年,2022年11月即是意外發生的第18週年。
在這十多年來,鍾灼輝透過許多的公開演講及心理諮商,更加確信瀕死經歷不只是具啟發性的個人故事,更是可以應用、可以實踐的共同體驗。所以他決定把這本書重新修編再版,並且加入嶄新的元素:希望向大家示範如何將瀕死經驗更加有效地應用在生命教育及身心治療之上,幫助大家能從大大小小的人生痛苦中學習到正確的解脫之道。
如果你想突破固有的生命格局,活出你人生的專屬命途,進而打開一直被封印著的潛意識潛能,那麼透過本書的內容讓你清楚地看見,生命奇蹟絕對可以複製,只要你願意打開心眼來閱讀,也可以同樣做到。
目錄
作者序(新版)︱與死神相遇的11分鐘
前 言(新版)︱學習和死亡共處
第一部 ◉ 瀕死調查報告
第一章— 瀕死者
與死神對話
事發當時
人生最後的選擇?
第二章— 調查官
死者經歷與動機
專案調查
從宗教靈魂學看死亡
從醫者角度看死亡
調查總結
第三章— 心理專家
關於瀕死的心理研究
瀕死經驗測驗
布魯斯‧葛雷森瀕死測驗量表
心理學中的瀕死解釋
心理研究總結
第二部 ◉ 死亡研訊法庭
第四章— 死後的世界
步向死亡
目擊死亡
靈魂的特質
第五章— 死亡的焦慮
害怕未知
害怕錯失
害怕無常
第六章— 審判與輪迴
死後的終極審判
在世輪迴
死後輪迴
第三部 ◉ 瀕死經驗應用篇
第七章— 死過學懂的生命智慧
用時間衡量生命價值
人生的斷捨離
自由的本質源於心靈
夢想的價值在過程
智慧比知識重要
第八章— 死而復生的超能力
瀕死體驗觸發超能力
第六感應力
解讀大自然兆象之一
解讀大自然兆象之二
三步驟,釋放超感官知覺
內在自癒力
第九章— 生命的覺醒
摘下太陽眼鏡
老鷹的眼睛
破解生命藍圖
第十章— 突破生命格局
不忘初心
組建最強生命基因
讓生命樹開花結果
結 語(新版)— 人生的下半場
附 錄— 其他瀕死經驗
序/導讀
◉作者序(新版)— 與死神相遇的11分鐘
二○○四年十一日月九日,晴天。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早上,我開著滑翔機乘風飛向天際,天空藍得很不真實,像把全世界的藍色都塗光了一樣。在三十歲那一年,我飛到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峰,把所有想要做的事情都提早完成了,而飛行就是我最後的一個夢想。但我做夢也沒料到,自己會在人生最高峰、最美好的時候,突然從天上掉下來。我就只有十秒的時間跟這個世界告別。原來人生是可以這麼無聲無息地結束掉,你曾經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辛苦得來的成果、所愛的家人朋友,都可以在一瞬間消失殆盡。
那時候我不禁問:生存的意義到底是為什麼?人還可以為什麼而活著?即使是為了自己,那些屬於自己的一切,最終也不能帶走半點。這個世界,有我跟沒有我,其實又有何分別?
對於這些世紀哲學難題,從小到大我都不太會想、不太去想,死亡對於我可以說是無足輕重的,不是因為覺得這些不重要,而是感到死亡並不屬於現時存在的「我」。因為當我仍然存在時,死亡還沒有來,並不會為我帶來任何影響,而到真正遇上死亡時,我已經不存在了。對於一個死人,死亡的意義只存在永恆的無意識之中,所以我們永遠無法了解死亡。在現實世界裡,死亡永遠只是屬於別人的,我們總在死亡之外,頂多在近距離觀看死亡而已。
直至瀕死的一刻,我的靈魂悄然從身體剝離,看見一幕又一幕的生前掠影,我對死亡忽然有了很不一樣的理解。如果想要真確地理解死亡,你必須一腳踏在死亡之內、一腳踏在死亡外,同時擁有「生者」與「死者」的雙重身分,才能創造出理解死亡的空間。這就跟心理治療的工作十分相近,治療師必須忘卻部分的自我,同理並投入個案複雜混沌的內心世界,但同時間亦要保有部分的清醒意識,抽離並看見被個案所忽略或沒有所感知的外在現實。這樣治療師才能創造出療癒的心靈空間,跟個案進行思想交流及溝通,令個案重新跟自己、跟外在世界連繫流動。
瀕死世界也許就是這樣的一個異度空間,是人類探索生命意義及進行反思的隱祕通道。只有當瀕死者真切地接觸到死亡,才能真正地同理並深度反思自己的人生,從而理解到自己的人生課題及生命意義。這些重要的生命訊息其實一直都存在,無時無刻都在對我們發出呼喚、等待我們發掘,只是外在的現實世界太喧囂,人類的理性意識太沉重了,所以我們根本沒有可能聽見。瀕死體驗,絕不只是從一個世界進入到另一個世界的一次旅行,而是一面讓我們能窺探到生命真相的鏡子,並把對生命的種種醒悟帶進我們的意識之中。
瀕死心理研究都一致地指出,許多死而復生的倖存者常在往後的人生中出現重大的轉變,而這些轉變都被視為是正面及根本性的。為何瞬間的瀕死經驗能帶來如此巨大的人生蛻變?究竟在瀕死經驗中,隱藏了什麼樣的人生智慧與啟示?這一直是從是身心靈研究想要打破的一個祕密封口。但是除非研究人員曾經親歷瀕死,並曾透過這特殊精神經驗得到真切的人生醒悟並作出轉變,否則這祕密只能永遠留在瀕死者的心靈意識中。
如果想要知道生命的真相,開啟生命賦予我們的種種潛能,我們必須要認識死亡,破除一向對死亡的迷思,做到真正的由死看生。雖然坊間已有不少談論死亡的書籍,但這些書大多是跟宗教信仰有關,又或只是在描述當事人的主觀體驗,不管經歷是多麼地奇異精彩,但也難以被他人模仿學習,更遑論如何實際應用,以求為生命帶來轉變。然而,我深信瀕死經驗的背後,並不僅僅是個人經歷這麼簡單,它應該做為一種可以共享與學習的人類集體智慧。我甚至相信死亡中所蘊含的生命智慧,不僅是讓人類覺醒的共同經歷,更是讓世界大同的最後希望。
我曾經問自己,如果每個大難不死的人,都是帶著某些使命而重返人世,那我的使命又是什麼?也許我是世上少數的幸運兒,能擁有這種啟迪心靈的死亡經歷,但我確信你不必等到遇見死亡,也能從死亡經驗裡獲得這些寶貴的覺醒與智慧。只要你真誠地相信生命,並願意勇敢地直視死亡,你便可以跟我來一場劃時空的瀕死旅程。
所以你可以當這是一部死亡的旅遊指南,或是一張人生的覺醒地圖,甚至是開啟智慧與潛能的魔法書。不管怎樣,希望你能從中找到你所需要的答案。
本書的初版是在墜機意外發生的九週年。二○二二年十一月即是意外發生的第十八週年,在這十多年來,透過許多的公開演講及心理諮商,我更加確信瀕死經歷不只是具啟發性的個人故事,更是可以應用、可以實踐的共同體驗。所以我決定把這書重新修編再版,並且加入嶄新的元素:我希望向大家示範如何將瀕死經驗更加有效地應用在生命教育及身心治療之上,幫助大家能從大大小小的人生痛苦中學習到正確的解脫之道。如果你想突破固有的生命格局,活出你人生的專屬命途,進而打開一直被封印著的潛意識潛能,那麼我想透過本書的內容讓你清楚地看見,我的生命奇蹟絕對可以複製,只要你願意打開心眼來閱讀,你也可以同樣做到。
生命有著太多的可能,只是我們相信得太少。
◉前言(新版)— 學習和死亡共處
瀕死經歷是極度主觀的個人體驗,通常難以用言語或文字清楚表達當中的感受與景象,亦難以從現實生活中找到或製造出相類似的狀況。加上死亡經驗多為突發性的一次體驗,既無法預料亦不能複製,因此客觀性的科學研究可以說幾乎不可行,這種種因素都讓瀕死研究變得十分困難。正因為死亡經歷是超越肉體五感的超常精神體驗,因此,除非研究人員曾親歷瀕死現象,否則無法體會瀕死時的超然認知感受。而研究人員若非曾親歷瀕死而做出人生重大改變,也無法真切理解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受限於以上原因,使得絕大部分的瀕死研究只能站在極度主觀或過度客觀的兩極,要不像是瀕死者在自說自話,沉醉於看似虛幻的個人故事;要不是心理學家與醫生們冷眼旁觀,以客觀的目光分析主觀的心理現象,像是以科學演繹未知。這兩種方法帶來的研究結果都失真、失實,從來沒有接近過死亡的真面目,也沒辦法破解瀕死經驗的存在目的與意義。
身為一個擁有真實瀕死經驗的華人心理學家與作家,我希望利用自己獨特的東西方文化背景,為死亡研究進行更深入的探索,以發掘更多生命的智慧與可能,並將之應用在心理治療與生命教育之上。我一直認為世界是大同合一的,地球與人類是一體傳承下來的,所以不論是學術研究或是人類體驗,根本沒有國家地域之分。雖說地域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價值信仰,但價值的多元性應該是平衡互補,而非互相排斥的。就如東方文化有深厚的集體智慧,講求的是思想意念;而西方文化帶著濃厚的個人色彩,注重的是科學邏輯。如果兩者能好好配合,人類的智慧文明將得到大大的提升。
我透過死亡經驗拾獲了自由與智慧的種子,所以亦希望通過自己的瀕死故事,讓每一個人不必經歷過瀕死,就能擁有同樣的重大覺醒與正面人生轉變。我將同時以瀕死體驗者、警察死亡調查官、與認知心理學家三個特殊身分,一同窺探死亡的重大祕密。作為一個瀕死者,我將以第一身分的角度讓大家零距離觀看死亡,並親歷死亡時的種種認知感受。同時間,我將全面剖白自己生前死後的價值觀及生活改變,把自己徹底揭露成最佳的調查對象。身為一個心理專家,我將以專業的角度為大家提供心理分析,協助破譯死亡前後的認知及思維轉變,找出死亡如何能瞬間為人帶來重大醒悟的背後機制。做為一個調查官,我既要脫離瀕死者的主觀感受,也要排除心理學家的科學迷信,將運用抽絲剝繭的調查技巧,多角度呈現死亡真相。
此書的架構正好是參照警察進行死亡調查時的流程來編排,以死亡報告及死亡研訊的形式逐步揭開死亡真相。我曾擔任警隊裡的死亡調查主管達七年之久,處理超過一百宗的意外或自殺死亡事故,所以對死亡調查有豐富經驗。但跟過往不同,這是唯一一次能聽到「死者」親身作供、進行諮詢查證。也許上天安排了我當七年的死亡調查官,目的好像是要好好訓練我,以便讓我有足夠的技巧與經驗,來應付這宗自身的瀕死調查案件。
透過一場跨時空的死亡調查報告,三位主角將同場辯證討論,逐一揭開死亡真相……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