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愛因斯坦論壇主席、前耶魯大學哲學教授蘇珊.奈門
走出學術圍牆,走入歷史記憶現場
戰後德國、美國南方如何致力釐清過往?
德國轉型正義的漫長道路,怎樣塑造了更寬容多元的社會?
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美國南方奴役黑人……
這些發生在歷史上、父輩的罪惡,今日人們應當如何看待?
釐清過往,面對歷史上的錯,何以能幫助我們走向未來?
★誠品書店七月選書
★中文版收錄2020年新版後記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陳嘉銘專文導讀
★亞馬遜書店4.6顆星評鑑、Goodreads書評4.3顆星評鑑
愛因斯坦論壇主席、前耶魯大學哲學教授蘇珊.奈門,是一位在美國南方出生長大,長年居住在德國的猶太白人。她童年生活在60年代的美國南方,正是美國民權運動方興未艾,但種族隔離勢力也劇烈反撲的時代。成年後,80年代她居住在柏林,作為一位猶太人,體驗了冷戰尚未結束、德國人對戰爭的罪惡仍然非常敏感的時期。
當兩德統一後成立的愛因斯坦論壇,邀請奈門擔任主席時,首先出現在奈門心頭的是身為一位母親的考慮:她會讓自己的三個猶太孩子,在前納粹德國的首都生活長大嗎?
經過觀察與思考,奈門的答案是肯定的。80年代的柏林或許還不是一個外國人和猶太人能自在生活的地方。但是2000年時的柏林已經徹底轉變。她三個孩子能在當地安然成長,絲毫不感到畏縮。
這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多元文化、寬容的氣氛,如何成為當地的特質?這並不是由官方下一道命令,更不是一夕之間就能改變的。奈門身為研究「正義」的哲學家,想要瞭解面對過去、釐清過往,如何能幫助現在,為更好的未來鋪路。
對這個問題,她決定不在書房中做抽象的哲學思辨,而是走出學院圍牆,實際在德國與美國南方進行了深度的訪談。通過與德國人的對談,奈門講述了德國人面對歷史真相,漫長而艱難的道路。在美國,她也採訪了許多不畏種族主義者挑釁,持續在南方進行教育、推動正義平權的社運人士。
有人說,過去已經過去。然而釐清過往,不只是為了過去,而是為了創造一個人們能誠實參與自身歷史、真實活在當下的世界,更是為了未來不會再受到過去的不平等所支配。
面對歷史上的傷,那是治癒終將開始的地方!
「釐清德國不道德的過往並不是一項學術任務,這是更為私密之事。這意味著當面質問你的雙親與老師、指出其權威的腐敗之處。……我並非中立的觀察者,這個故事中也有我的身影。不過,我決定使用第一人稱寫作不是因為我相信歷史的主觀性無可改變,而是因為這是種指認出個人主張背後之責任並且承擔起責任的做法。」——本書作者蘇珊.奈門
「『密西西比是公民運動的百老匯,沒人會離開百老匯。』較不那麼戲劇性的說法是,如果你能改變密西西比社群,你也許就能改變任何人。站在原爆點上,知道你身處美國最糟糕的核心,是否帶來一種救贖感?傑西.傑克遜說:『我仍然認為密西西比州是治癒美國的關鍵,密西西比有種魔力。』」(引自本書第四章)
釐清過往(Vergangenheitsaufarbeitung)、處理過往(Vergangenheitsverarbeitung)、克服過往(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紀念文化(Erinnerungskultur)等幾個詞彙,是用來指涉當代德國人面對納粹歷史時,國家、公共和個人多層次的處理工作和過程。它包括面對過去、釐清過去的事實、原因與影響、確認責任歸屬、承擔集體罪責、給予過去該當的正義與紀念、記憶過去、重建關係、文化和制度,並學習與過去共存等工作。不僅是以中文為主的臺灣,似乎連其他國家與語種也沒有完全對應這類行為的詞彙。而唯一比較接近於這項行為的稱呼,在臺灣或中文世界裡被稱作「轉型正義」。
本書特色
蘇珊.奈門是一名當代活躍的公共知識分子與哲學家,也是愛因斯坦論壇的主席。愛因斯坦論壇是在兩德統一後的1993年成立,願景是打造一個學術體制外,能讓眾學科與全人類對話的機構,總部設於德國波茨坦(Postdam)。成立以來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訪問,舉辦深度知識講座。奈門自2000年以來擔任論壇主席至今。
身為論壇主席,奈門非常注重如何讓一般人可以和學術思想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動。正如她在本書開頭所說:「位於生之起點的我,是個住在美國南方、活在種族隔離制度之中的白人女孩。位於生之終點的我,是個也許住在柏林的猶太婦女。」本書從她親身經歷出發,考察當代德國的轉型正義、釐清過往的努力,也為寫作本書而走訪美國南部,訪談許多為釐清過往而努力的人們。因此這本書有報導文學的紀實性質,文筆流暢好讀,更處處可見她充滿哲學洞見的分析,傳達人權的普世價值。
無論是德國柏林還是美國密西西比,過去都曾發生可怕的惡行,當地的人們也曾難以改變。但是倘若能面對,促成真正的改變,則這些曾經生過歷史悲劇的地方,反而能誕生我們正在追尋的答案。
目錄
目次
中文版導讀
我們必得和過去維持一種破敗的關係/陳嘉銘
前言
第一部 德國經驗
第一章 歷史比較之運用與濫用
第二章 父輩之罪
第三章 冷戰記憶
第二部 南方動盪
第四章 密西西比的事眾所皆知
第五章 失落的一戰
第六章 艾默特.提爾的臉
第三部 梳理事實
第七章 紀念碑
第八章 權利與賠償
第九章 暫作結論
二○二○年版後記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