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譫狂紐約

  • 693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中文繁體版獨步全球˙獨家收錄●

絕版多年,復刻1978年首版全圖片┼44年後作者撰寫新序

國立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曾成德 導讀˙審定˙翻譯

 

當代深具理論性&創造性的建築大師

最新作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2022˙8月開幕

▌20世紀現代建築三大經典著作之一 ▌

認識庫哈斯及其作品,必讀之作

2000年建築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得主

2010年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

代表作:葡萄牙波多音樂廳、西雅圖圖書館、北京中央電視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認識紐約&大都會建築的必備觀念 ▌

建築文化界專業17人,一致口碑推薦

 

「他對世界的影響超越了建築本身,不同的人都能從他作品中領略到什麼叫自由。」──妹島和世

「庫哈斯是將作為社會現象的建築,轉變成令人反感事件的一位記者。他是世界上唯一這類型的建築師。」──伊東豊雄

 

繁體中文經典譯本,再現20世紀現代建築三大著作之一

《譫狂紐約》堪稱是20世紀現代建築最重要的三本著作之一(其他兩本為勒˙柯比意的《邁向建築》與范求理的《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這本由庫哈斯本人親自授權的繁體中文版,終於在庫哈斯於臺北的重要作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即將落成之際推出。如果「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被放眼世界的新聞媒體CNN視為為本年度全球最被期待的十大建築,那麼《譫狂紐約》繁體中文版被視為是臺灣本年度出版界的十大盛事恐亦不為過。今年在臺灣,庫哈斯的兩個作品,一棟蓋了十二年的建築物,和一本四十四年前初試啼聲的經典著作中文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譫狂紐約》都備受期待。

 

《譫狂紐約》一書在「後現代主義」崛起之時以另類觀點,不以形式主義切入,而將現代主義視為「未竟之志」追索建築城市與慾望;慶賀大都會「壅塞文化」(Culture of Congestion)的多元綺麗;不以由上而下的菁英觀點,而更另闢蹊徑,不輕看生活環境周遭,指陳出居住與文化、建築與現實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不僅如此,《譫狂紐約》更是年輕時的庫哈斯對於「建築是什麼?建築做什麼?建築如何做?」的摸索、質問、投射與想像。庫哈斯的建築創作生涯藉著《譫狂紐約》定調,更是他實踐建築時常常回溯的起始點──包括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庫哈斯的建築創作生涯,藉著《譫狂紐約》定調&實踐

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 )是當代的異數,兼具多種角色於一身的建築師──狂想家/實踐家、哲學家/實用主義者、以及理論家/預言家/建築師。他是當今最富浪漫色彩的實用主義者,也是最具烏托邦色彩的建築師及時代實驗精神創作家。他至今完成的設計作品,都可以回溯至他的寫作著述,呼應他敏銳的世界觀。

 

以劇作家與記者身份投入,當代建築界的傳奇轉向

庫哈斯1944年生於荷蘭鹿特丹,學童時代曾舉家旅居亞洲印尼。曾於阿姆斯特丹電影與電視學院研讀劇本寫作,並參加電影製作與演出。最初的職業是記者,曾經訪問義大利導演費里尼,也於巴黎目睹1968年的學生運動。這促使他從記者、劇作家身份轉變為一位「參與世界」的建築師。建築成為他發掘和製造事件的方式,劇作的訓練與記者的本能也隨之注入建築。他先赴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學習,並赴俄國考察構成主義前衛建築,再到美國康乃爾大學與紐約建築與都市研究機構(The 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udies)參與教學與研究工作。庫哈斯始終對大都會的城市現象著迷,親臨紐約的經驗給予他機會研究並寫作一部關於都會現象與都市研究的鉅著:《譫狂紐約》。這部初試啼聲之作不僅使他聲譽鵲起,如今更被視為扭轉建築理論思潮的經典之作。《譫狂紐約》從寫作到出版,由1972至1978長達六年,但在寫作的同時庫哈斯並沒有停止他的設計活動。1975年「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 OMA)正式成立。建築桂冠普立茲克獎的評審團盛讚他是將理論與實務、建築與文化、抽象思想與實質環境都集於一身的當代最重要建築家。

 

扭轉建築理論思潮的經典之作,影響日後所有作品

《譫狂紐約》出版於1978年,距今四十四年,在書中,庫哈斯追索曼哈頓的各種正史、野史、插曲、傳聞、軼事、別傳,提出一個關於「壅塞文化」/「曼哈頓主義」的宣言,使我們更注意實現大都會生活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此次以繁體中文版本問世,有別於當前全球流通的各種版本,試圖回歸已絕版多年,1978年首度出版的大開本與完整豐富圖錄,庫哈斯特別應允授權之餘更撰寫新的序言。繁體中文版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曾成德與專業譯者吳莉君合譯,並由曾成德教授審定、撰寫導讀及譯註。

 

從北京中央電視台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看見亞洲新城市

庫哈斯8歲時,就跟著父親從荷蘭到了印尼,回荷蘭前也曾旅居巴西,整個成長過程受到多元文化的洗禮。新世紀裡他的視角與行腳遍及亞洲、非洲與伊斯蘭世界,以客觀多樣而獨創的觀點,企圖從中看見當代都會的潛在新可能。從北京中央電視台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都是這些觀察後的具體實踐。如今在臺灣的我們可以透過庫哈斯親自操刀的最新作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實體作品,以及他當年探索建築與大都會的處女力作《譫狂紐約》裡呈現的深刻思索與收錄早期實驗作品的紙上建築,具體體驗並認識這位獨特建築大師的實踐力與創造力。

 

作者

Rem Koolhaas│雷姆˙庫哈斯

 

˙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始創合夥人,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設計專業教授。

 

˙1944年生於荷蘭的鹿特丹,於1952年至1956年間在印尼生活,目前定居阿姆斯特丹。

 

˙早年曾任《海牙郵報》(Haagse Post)記者並投入電影劇本的創作,之後赴倫敦的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學習建築。

 

˙1972年獲得獎學金赴美國教學與研究,對大都會現象感到著迷,開始分析都會文化在建築上的衝擊,進而出版了追溯曼哈頓與摩天樓的經典力作《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

 

˙1975年於倫敦偕同妻子 Madelon Vriesendorp 與同儕 Elia and Zoe Zenghelis 夫婦共同成立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 OMA)。

 

˙1995年以「建築小說」形式的著作《S M L XL》總結OMA多年的工作。庫哈斯目前是OMA和AMO(與OMA互補的研究工作室)的領導者,他們涉足的領域超越建築既有的界限。

 

˙2000年榮獲建築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2004年獲頒英國皇家建築協會金質勳章,2010年獲頒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

 

˙2014年,庫哈斯擔任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的總監,以「建築的本源」Fundamentals為主題策展。近年策畫 Countryside: The Future 展覽,2020年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展出。

 

˙代表作品包括:葡萄牙波多音樂廳(2005)、西雅圖中央圖書館(2004)、北京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2012)、義大利米蘭普拉達基金會中心(2015/2018)、柏林艾賽爾·史普林格媒體集團總部(2020)、臺北表演藝術中心(2022)。

 

譯者‧審定者簡介

 

曾成德│C David TSENG

 

(p.2-3, p.272-353, p.356-357譯註)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兼跨領域設計中心主任。

 

˙1999年獲選為臺灣最具潛力建築師之一,建築作品連續獲得第一、二屆臺灣建築住宅獎,帶領生師團隊以綠建築「蘭花屋╱臺灣厝」進軍法國凡爾賽、阿聯酋杜拜與德國烏帕塔。2016年代表臺灣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2002年起投入專業性社會服務,擔任城市首長環境景觀總顧問工作,成果見證於臺灣古根漢美術館(未執行,Zaha Hadid 2004)、臺中大都會歌劇院(伊東豊雄 2005)、臺中水湳機場經貿生態園區(Stan Allen 2008)、臺北表演藝術中心(OMA/Rem Koolhaas 2009),以及桃園美術館 (山本理顯 2018)等。

 

˙設計與寫作發表於國內外建築刊物。著有《Everyday Architecture Re:Made in Taiwan》(文化部:2016),譯有《勒‧柯比意作品全集:1910-65》(田園城市:2002)等。

 

譯者簡介

 

吳莉君│Lichun Wu

 

(p.20-27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A致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建築的法則》、《包浩斯人》、《設計是什麼?》、《包浩斯關鍵故事100》、《好電影的法則》、《光與影》、《建築的危險》、《建築的語言》、《建築的元素》等書。

 

目錄

中文繁體版作者序 2 
導讀 4 

導言 20 
前傳 24 
康尼島:狂想科技 42 
烏托邦的雙重人生:摩天樓 102 
─以天空為疆域 104 
─摩天樓理論家 136
─街廓的前世今生:華爾道夫─阿斯托里亞飯店和帝國大廈 158
─絕對不穩定:下城健身俱樂部 165 
完美可以多完美:洛克斐勒中心的創建 190 
─多才多藝的雷蒙‧胡德 192 
─所有的洛克斐勒中心 212 
─無線電城音樂廳:歡樂永不停 245 
─第五大道上的克里姆林宮 258 
─附記二則 269 
歐洲人:唻囉 ! 達利與勒‧柯比意征服紐約 272 
後事 322 
後記:一個虛構性的結論 334 

註釋&譯註 354 
圖片出處 358 
謝誌

序/導讀

中文繁體版作者序

 

雷姆‧庫哈斯 

 

《譫狂紐約》的著眼點不在紐約。《譫狂紐約》書中的主旨是關於永久改變建築本質的許多發明。將紐約發生的這些突破與現象一起採集,將有別於過往的這些想法與做法同時綜覽,《譫狂紐約》所描繪的是與建築舊思維、老手法完全決裂、徹底跳脫的紐約。 

 

我對紐約展開的觀察研究,使我領悟現代主義與現代性之間存在著基本差異。歐洲現代主義運動是對建築新語言的倡議;現代性則是領受浸潤新技術與新價值,沖刷洗淨我們過去對建築習以為常的舊思維。 

 

我在展開《譫狂紐約》研究之前,曾於1967到1972年之間幾次探訪莫斯科。蘇俄構成主義使我倍受啟發,因而強烈覺察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的差異。構成主義雖因政策扶植而起,也因政治剷除而亡,但在 1920 至1930年代之初遍地開花。它們激進、他們美麗,它們百花齊放。而也就在同樣的時代,紐約建築也同樣地開創冒進、百家爭鳴。  

 

莫斯科與紐約兩地雙雙地投入帶來交互認同與彼此啟發──例如無線電城音樂廳與梅尼可夫的「睡眠奏鳴曲」休憩館──但是讓它們相互應和的倒不必然是科技的運用,使它們遙遙輝映的是直率的野心、真誠的慾望:冀望以建築改變日常生活;以及隨之而來的渴望:寄望將過去一成不變的城市轉化為大都會。 

 

透過研究紐約,可以發現:大眾品味與群眾需求的轉變,創造了追求變革的沃土,帶來了革命性的發明。鋼構、電梯/扶梯以及空調三足鼎立,支解了先前的老舊教條、陳規慣例以及形式章法。藉著聚焦曼哈頓島,以它的流變演化做為明證,我得以將抽象理論提煉成真。

 

如今回顧,《譫狂紐約》書中最具灼見的部分也許是關於康尼島主題樂園的段落。這個篇章已經洞察到通俗文化擁抱一種新的性格──由「狂想科技」所開創的人工性特質。它最早是為海灘上娛樂設施所開發,後來移地運用於曼哈頓,如今已見證於機器人自動化數據中心與電商物流履行中心;當今隱約浮現於建築定義邊緣地平線上的巨大建物,應該是它最新、最終極的表現。

 

《譫狂紐約》出版於1978年,當時正是歷史上紐約市瀕臨破產後的兩年;話說要向這個城市提出一張重建「藍圖」,又帶著熱切高調與學理腔調,還真不識時務。當時跟著經濟破產的還有這個城市的名聲;債台高築又斷垣殘壁,兩者同時都深陷崩潰狀態。歐洲建築界的重量級人物更倡議了一股席捲知識精英的禁忌論調:在紐約實驗裡沒有任何基因有可能有任何機會存活,試驗複製再生更是匪夷所思,想都不用想。資本主義所創造出來的科學怪人法蘭克斯坦已然撒手人寰......這些人就真的這麼期待著......

 

但是總得有人出手,即使說來頗為不識好歹。摩天樓與大都會,一種新的類型學,一種新的城市觀,它們在建築的道統正史上從來沒有被接納,它們對建築的激進衝擊從來沒有被分析過,更不用提任何絲毫理論化的可能。現在想來,當時我之所以敢作敢為,是因為我還尚未成為一位建築師,我仍舊只是一個局外人。我是一個作家,借用其他領域的語言,挪用其他行門的工具,尋找新的方法書寫,描述「新」是如何產生──為了捕捉那些過去並不存在的現象,為了建築。 

 

對我而言,七○年代中期的時代有個急迫的使命──堅信建築的本質已經改變,堅持建築的要素已經不能再由純美學的觀點所籠罩;因為七○年代中期的時代有個美學的轉向──後現代主義正籠罩活埋現代 主義。《譫狂紐約》的寫作是一種抵抗,一種向建築論述話語權所主導的規範的一種抵抗。《譫狂紐約》 後續的每一本書都有其抵抗的困局,有其對應的難題。《譫狂紐約》的寫作是一種延緩......但是《譫狂紐約》並不僅是一種刻意的延緩行為;它更是成為一個建築師的準備行動。 

 

因為建築永遠面對變動,我探討建築師如何面對變動。書裡面都是英雄們,他們總能調整自己以面對新的現實,也能面對自己複雜的實驗找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最有利的外部資源以及最有力的外應支援。 

 

《譫狂紐約》打破「個人」天才建築師的神話。書中揭露,遠在建築師開展想像之旅以前,所有建築作品已然存在於現實中;建築仰賴文化的生態鏈、大眾的接納度、政治的應對力,並要能贏得所有人的支持,包括發明家、工程師、舞蹈家、畫家,以及其他建築師們等等,成就他們的想像。書中提點,合作是實現「大」(Bigness)建築的前提。然而這個理念始終受到詆毀,在專業上一直未能受到推崇,無論當年 1978,或今天。 

 

《譫狂紐約》記載了1900到1940年四十年間集體創造力的大爆發;我們時代的建築,所謂1980到2020 年間新自由主義建築,相較之下,便顯得相當貧乏。然而快速運算帶來新事物、通訊核爆意謂全球化,當今的時代是一個科技、文化與政治相互依存更緊密的世界。也許只要我們再周密,再謹慎一點,就可以領悟我們時代與那個時代所同樣具有的共通點。甚而更可以意識到,這個科技、文化與政治緊密依存的世界也一樣企盼,或許還更期待可以將它們更正面、更美好的一切彰顯出來。一本書,關於建築,關於過去三十年間所有的正面與美好。 

 

如果我還三十歲,我會想寫那本書。

 

2022 年 4 月 21 日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708432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60
    • 商品規格
    • 19*23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