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山海嬉遊紀
隨書行腳探索,發現臺灣各個角落的無限生機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在地方做代誌的創意人引路
走進高山、溪谷、大海、綠川、農田
齊來發現臺灣各個角落的無限生機
☆隨書附贈☆
妙趣地景&療癒貓咪 攝影明信片二入組
走讀臺灣大小島嶼,深入走談25位點子無數又踏實履踐的地方創生與專業人士,認識他們如何從自然生態、地產、文化、動物與人的各種視角,將各種保育觀念,透過輕行旅、深在地、樂走讀的設計,於食衣住行育樂中,履踐在地精神,創造低碳生活與綠色消費的環境,在各個小地方展現出創生生機。
這些如風如土的理念發想與實踐者,是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在推動環境教育之路上相遇相知的同行者,他們作為地方或產業創生者,把自己的人與信念深植當地,樂於分享與傳承從實際投入發展在地產業中累積的經驗,無論你是樂海者、樂山者、包山包海、植物控、自耕農、惜漁掛、動物咖,都可以在本書找到啟發人們起而行的環境行動。
本書特色
步入充滿生機的臺澎金馬各角落,認識形形色色人地物,發掘振興與翻轉地方的可能性,探索與環境共好共存的經濟發展方式。
在各種體驗活動中領略臺灣豐富的農、漁、動物、植物、昆蟲、地景等環境資源,推動走出教室的環境教育,也是最佳綠色輕旅行指南。
每篇附有小單元,推廣用更環境友善的方式嬉遊山海:【走讀地方】深入在地生態與人文、【顧好生活】實踐綠色消費、【萬物時令】體察自然的季節和氣候變化。
目錄
書系說明──留下生態鑿痕時,有所儆醒
推薦文
作者序──把生機帶給別人,也幫地方找到生機
篇一樂海者
洪清漳──金門的一草木、一海土,皆如數家珍
蔡正男──海歸、海龜、海規一體三面
陳翠玲──引介被紅花石蒜牽引的北疆
許自由──營造一個關於澎湖的好記憶
賴威任──嘗試突破同溫層,讓人人擁有海洋DNA
篇二樂山者
湯谷明──野外體驗對孩子的震撼是很大的
張菁砡──讓身心靈在自然中流動
篇三包山包海
馬中原──凝聚海與山的「高山部落」智慧
林玉妃──帶孩子先從吃開始認識植物
許民陽──認識多樣美麗和多災害並存的地質環境
顧瑜君──讓孩子親身體驗人生五味
篇四植物控
黃盛璘──以植物為媒介打開人的五感
梁群健──花市買得到的,我就種
翁恒斌──對神木說:請你再好好活幾千年吧!
篇五自耕農
邱顯輝──寧種市場罕見的作物
李茶・田菁──力行少即是多「減農法」
謝佳玲──想把田留給鳥兒,跟小鳥一起種田
王有里──歡迎大家來我的茶園看螢火蟲
篇六惜漁掛
徐承堉──帶著小學生吃有刺的魚
黃紋綺──水產品包裹了一層層海洋永續概念
篇七動物咖
陳建志──青斑蝶為什麼千里跋涉遷移?
王嘉靖──一隻蠟蟬會怎麼彈出去?
來地喵喵──每一隻貓都是獨特的
鄭莉佳──餵養流浪動物前先停看想
廖震元──讓為我們付出的經濟動物活得更好
序/導讀
作者序
文/王靜如
近兩年的走訪,臺、澎、金、馬,斯土斯民,俱是耀眼。二十五位在都市、偏鄉或離島的環境教育者、生活者,在農、漁、動物、植物、昆蟲、社區人文、學術教育間仿若各自行走,卻同對自然與所處的在地環境付諸實踐的努力與串聯。山海嬉遊間,引領了過去未曾真正打開的五感,運動了愛鄉護土惜萬物的腳步,信仰了臺灣的山海、田園、森林與人文。
純屬巧合?自然啟示?從原土城彈藥庫裡趣意盎然的輝要農場開始,到也曾是軍方彈藥庫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按下暫停鍵。彈藥譯註著:非和平、破壞、欺凌、武力、完全不自然。實則在歲月更迭間,也因軍管與廢置,讓此兩地保留了難得的生態環境,少了人為的侵壞,多了自然的生息。馬祖東引島、小金門烈嶼,同也因軍管限制,保留了生態的和平。
書章內容的採攝期也從二○二一年三月至二○二二年八月,這段時日,世界與臺灣都承受著「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危機,幾經打斷約定的訪程,活動暫停、相見遲疑。猶記得二○二一年五月,臺灣在堅守一年多後,疫情大流行,曾有好些天,雖未封城,街上人少車稀,宛若空城。人與人的接觸少了,多自我隔離於小小室內空間;社交距離,不僅存在於人與人間,人與大自然也像是異地戀人,想念著,卻只能透過螢幕遙遙窺探,觸不著、嗅不到。一層口罩,阻隔了病毒傳染,也杜絕了好久未能無罩自在呼吸的渴盼。
好不容易,在這場來得快又急的世紀疫情衝擊了三年多後,世界似漸回歸原來的「常態」,但實已不是舊時的「日常」了。
新的常態生活下,我們該不該深刻自省?思考人對環境的行為是否良善,學習且調整人在環境的位置,以面對不知何時會再來的瘟疫反撲與種種大自然挑戰。
時值後疫情時代,旅行者行囊備整,地方經濟與生機,急待重振。出版本書,或恰可為地方的復興與翻轉描繪輪廓,同時找到友善、好玩、豐富的休憩環境與模式。
本書最初的發想要緣於「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自二○一二年成立以來,秉持愛臺灣之立意,協力各領域的環境教育工作者,十年來推動許多環境、人文、教育方面相關議題的活動,從認識臺灣的好山好水及環境資源開始串聯,探索氣候變遷與生活的影響、開展人與環境的和諧。
「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與書中二十五位環境教育工作者,及更多此次未及納入書中的地方團隊或個人,皆著力於發揮地方特色、發展最適合的在地經濟,在推動環境教育的同時,把生機帶給別人,也幫助地方找到生機。讓「地方創生」不流於口號,踏實的扶持地方發展結合地理、人文風情的在地產業,促成一個美麗均衡的臺灣。
鮮少在媒體曝光的「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執行長Janny 陳,回想十年前「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創立之初只想做公部門與營利事業不一樣的事,把資源投資在這兩個單位涉獵不到的地方。讓基金會成為一個平臺,媒合受眾、找資源,以能做、想要做的方式去做,不制式化、彈性很大,也沒有包袱、不論KPI,「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打破規格化的營運模式,「自己執行,成之在我,就會有不同的成果跟感受,賺快樂吧!」是Janny 陳難掩的浪漫。
在許多「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主辦或參與的活動中,就見Janny 陳在一旁或同所有工作人員般,打點著細瑣事項,有時也和學員一起實際參與體驗活動,真實感受活動的流暢與內容,唯少見的是她上臺致詞等官式樣態,把舞臺與鏡頭全交給活動講師,「這是我們一起做出來的,他們是我們的好夥伴。」對於合作協力的夥伴、對於基金會的同伴,她都抱持著這樣謙和、溫暖的心,低調、不張揚自己。高興於「這十年讓我看到一群很有夢,願意為臺灣付出的人,願意為理想的臺灣而努力生活的人。」
談起這些夥伴,Janny 陳多是滿滿的感動與感謝;說起臺灣,更不諱言臺灣有漂亮的地方,也有醜俗之處,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但就是「家」吧!這個家,需要大家一起給它更多的永續保存、發展與創新,「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遂秉持:「你願意做,基金會給機會、幫忙做,但我們不想幫拖著不願做事的人做事」的理念沉靜前行,在種種看似不經意與隨緣間,有所為、也有所不為的助力於地方創生。
「我雖不是可以苦行的人,但我願意去支持苦行。」是Janny 陳溫暖卻不濫情的承諾。基金會幾位同仁忙點頭地同聲說:「對!執行長最常說的就是:我的一塊錢,不是一塊錢。」「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不為浮華虛名,扎扎實實地在走過、看到的臺灣不同面向與區域,發揮小而巨大的力量,串動起奔流的生機。
一個個發現地方生機的故事,促生這本書的出版,一位位風型人、土型人的態度,豐富了故事的價值。
這是一本呼喚人們齊來遊走臺灣、深入了解臺灣生機之書,邀請您讀後起而行。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