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當理性醫師遇上神聖療法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378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在常規醫療體系浸淫十四年,卻成了藥罐子,
心灰意冷的理性醫師,啟程探索療癒的奧祕。
從盧德神奇的療癒之泉、峇里島巫醫的後花園,到安地斯山的薩滿儀式…
要把獲得的知識與領悟,獻給醫生已束手無策的病人。


如果你的病已經到了醫生說出「我們已經盡力了」,究竟還能如何尋求療癒的機會?

麗莎.蘭金在33 歲時,就已經需要服用7 種藥,醫生治不好她身上的各種病痛,她擔心自己活不過40 歲;加上醫院生涯讓她見證常規醫療的限制,深受道德創傷,一度很想自殺。為了好好照顧破敗的身體和受創的心靈,她毅然辭去前途光明的婦產科醫生工作,展開一趟探索療癒奧祕的神奇旅程。

她很想知道:
․為什麼有些人健康習慣良好,乖乖聽醫生的話,病卻始終好不了?
․有些人也沒特別做什麼,或尋求一些奇怪的療法,為何病就神奇地好了?
․信仰治療、靈性療癒為什麼會有用──是真的有用嗎?
․疾病自發性緩解的現象,是我們可以施力去影響的嗎?
․我們能讓奇蹟更容易發生在自己身上嗎?

蘭金醫師花了長達10 年,走遍世界各地,尋訪各類型的治療師,汲汲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
這是一本獻給因病痛受苦多時,醫生卻無能為力的病人的貼心指南,蘭金醫師帶著受西醫訓練的科學眼光,引領我們前往療癒聖地朝聖,走進實驗室一窺能量的運作,到眾神的國度領略原住民的療癒智慧,過程中不忘照亮另類療法的陰暗面,幫助我們培養看穿陷阱的明辨力。最後,更深入探討正在點燃醫療革命的最新心理創傷治療研究,為每一位需要療癒的人,指出一條希望的道路。

作者

麗莎.蘭金(Lissa Rankin)

醫生、作家、研究者、教育家,出版過七本書,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心靈更勝藥物》(Mind Over Medicine);主持過兩個美國公共電視節目;在TED有四場演講,總點閱率超過500萬次;創辦了全人健康醫學中心(Whole Health Medicine Institute),以醫學院2.0版為願景,專門為醫護人員和各領域的治療師提供全人健康培訓。
蘭金醫師熱中於知道,為什麼有些病人會奇蹟似地康復,為此,她醉心研究醫療人員可以如何更妥善照料病人,病人又該如何更妥善照顧自己,以讓奇蹟更容易發生。她身負使命,致力彌合常規醫療、輔助醫療和最新創傷治療技巧之間的鴻溝,要健全醫療產業,幫助病人扮演更主動的角色。她從全世界的文化中挖掘古老神奇的療癒形式,鼓勵醫療產業接納、促進,而非抗拒這類奇蹟。她還熱中探索靈性成長如何轉化成身體的療癒,並為了推動醫療正義,成立非營利組織「終於療癒」(Heal at Last),希望以覺醒的集體意識療癒我們每一個人。

譯者

郭貞伶

政治大學心理系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臨床心理師(存在現象學取向)、人智學全觀生命史諮詢師、澄心聚焦取向治療師(培訓中)。一直在尋找能與自己契合、又能帶給人療癒、陪伴人們活出最高自我的方式。
著有《回家》,譯有《疫苗先鋒》、《成為更好的你》、《我們都錯了!同理心才是孩子成功的關鍵》等。

目錄

〈 序 〉 敞開心扉探索通往療癒的路徑  嘉柏.麥特 醫師
〈譯序〉屬於自己的療癒之道  郭貞伶
〈自序〉意外的療癒之旅
〈前言〉評估你的全人健康智慧

第一部 傳送療癒生命力
〈第 1 章〉團體治療
〈第 2 章〉能量療法
〈第 3 章〉生命能量
〈第 4 章〉享樂是身體的良藥
〈第 5 章〉找回與大自然的神聖關係

第二部 照亮角落的暗影
〈第 6 章〉用心感受,就是療癒
〈第 7 章〉鞏固界限
〈第 8 章〉神聖醫療的診斷
〈第 9 章〉首先,不要造成傷害

第三部 從根源獲得療癒
〈第10章〉創傷治療就是神聖醫藥
〈第11章〉疾病作為入口
〈第12章〉能量心理學
〈第13章〉邁向集體療癒

致謝
延伸閱讀
療癒資源
引用資料

序/導讀

【序】
敞開心扉探索通往療癒的路徑
嘉柏.麥特(Gabor Maté)醫師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When the Body Says No)作者


這是一部兼具勇氣與雄心的著作,麗莎.蘭金醫生給自己設定了兩個任務。首先,她需要調和自己內在的兩個部分:一個是受過西方訓練、線性思考、遵循實證、重視科學的醫生;另一個是心胸開闊、充滿靈性活力、熱情充沛的自我,卻感覺被幽禁在前者所設下的障壁之中。後者對療癒的奧祕深感興趣,要自己超越主流醫學對疾病和醫治的嚴格定義,相信奇聞軼事、傳說、直覺和自己的親身見證。

這部著作的第二項任務,是要匯集古老傳統、人類經驗、原住民智慧、現代療癒形式(如能量醫學),以及深度依賴直覺和科學思考的身心療法,同時又不貶低或否定現代醫學非凡和確實有如奇蹟般的成就。

我也是受西方教育的醫生,在讚賞本書之餘,深知麗莎所面臨的挑戰。我在主流醫療體系當醫生已有數十載光陰,就在執業後不久,我也不免注意到主流醫學的局限性,並發現自己被其狹隘的意識形態所束縛。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主流醫學未能把一個人看成完整的整體,兼具生理、情感、社會和靈性等特性和需求,彼此之間密不可分。

麗莎在書中道出,由於這種盲目,即使這幾十年來,確鑿的科學證據早已讓身心分離的概念成為昨日黃花,主流醫學仍然視而不見。這種盲目的結果,就是一種以生物學為主導的化約論觀點,只關注我們對人體生理機能可以做些什麼。這麽說並非否定西醫的巨大成就,只是說明西醫在面對身心慢性疾病時,為何會一敗塗地。麗莎本身受過身心創傷和病痛,身為訓練有素的專家,她不得不挖掘其他可能性,摸索前行,努力尋找、開闢自己的道路,不僅是為了本身的療癒,也為了成為一位治療師。她在書中清楚闡述,療癒與治病有可能相關,也可能無關,並坦承並非每種病都治得了,但療癒永遠充滿了各種可能。

在這本書中,如果說麗莎有任何反對的事,那就是任何形式的教條主義。她既反對本能地不相信西醫的教條主義,也反對主流醫學普遍過於狹隘的教條主義,瞧不起它理解範圍之外的其他療法。因此,《當理性醫師遇上神聖療法》是一本具有包容性的書,既不開處方,也不說教,更不勸人改宗;就只說明事實、告知資訊、闡明道理。它提出的問題,比給出的答案多,並邀請讀者投入這些問題中,傾聽內在的聲音,做出適合自己的結論──這正是作者的意圖。

這本書是一趟旅程,由見多識廣、好奇心強、聰敏理智的導遊帶領,這位導遊堅持親身體驗(或至少去拜訪)自己所受的正統醫學教育連想都無法想像的領域──這些領域和人類的歷史一樣悠久,並且人類還會繼續探索。這條路不僅讓麗莎深入了解自己,還行遍世界各地,從峇里島到拉丁美洲,從科學實驗室到薩滿儀式,從接觸直覺醫療工作者到學習最新的西方心理治療模式。

麗莎忠於自己所受過的嚴格訓練,總是想要找到證據。她並未避談一個也許令人沮喪的消息,即許多人珍視的各種「另類」療法,並不是牢靠地建立在可驗證的事實上。雖然麗莎冒著風險,提出了一些很有根據的猜測,但她並沒有宣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某些靈性體驗,有時候會產生奇蹟似的治病和療癒效果。

她的基本觀點是,儘管病痛並不見得都能被治癒,但我們永遠可以帶著慈悲,甚至感恩的心來承受病苦。她對療癒的這番領悟得來不易,並且,看得出來她還得繼續下更大苦功去了解療癒的奧祕。事實上,我們全都應該這麼做。

本書充滿了生動的趣聞軼事、鮮明的描述、不經意的幽默、無畏的自我揭露、明智選用的縝密研究,以及個人經歷,既是記載了個人轉變的日誌,也是一本指南,引領讀者進入主流醫學不敢跨入的世界。麗莎以不拘一格、深具探索精神的心靈,發掘各種醫療方法和模式,書中每一章章末都有指導原則和具體練習,邀請讀者更深入體驗她的發現。

如果麗莎.蘭金在本書中有任何堅持的規則,那就是:切勿不加思索地追隨她或任何人。請敞開心扉,探索通往療癒的路徑,這些路徑可能看起來很奇怪,甚至是主流文化眼中的異類,但是你要自己做出決定。套用莎士比亞的說法,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可能性,比一般醫學意識形態能想像的要多得多。在尊重科學的同時,保持靈活的頭腦,去了解在科學狹隘的邊界之外存在的各種可能。無論選擇走哪一條路,常規療法還是輔助療法,或是兩者兼顧,麗莎在本書中代表我們進行的豐富探索,都會讓我們的決定更加清晰明朗。

譯序
屬於自己的療癒之道
郭貞伶
臨床心理師、本書譯者


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一直感到麗莎.蘭金醫師強大的療癒意念躍然紙上,她深刻地想把療癒力量帶給人們,甚至是交還到人們自己手上。身為醫生,她所做的已超越了作為治癒病人的專家。

蘭金的父親也是醫師,在這樣的家庭背景成長,她一直以為醫生就是身體的專家,只有醫生才能醫治病人。但是,在三十多歲工作壓力最大的時候,她遭遇到人生的「完美風暴」:被診斷出好幾種病症,每天要服用七種藥,每週還要打過敏針;而且在兩個星期內,她成為新手媽媽、父親死於腦瘤、哥哥因抗生素的罕見副作用引起肝臟衰竭,連狗也過世,這些變故逼著她不得不做出轉變,她形容自己是「跳下懸崖」,辭去工作,賣掉房子,搬家到一個寧靜小鎮,用兩年的時間等候及蛻變。

在這兩年中,她靠自己治癒了常規醫學束手無策的病症,也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療癒觀,成為不一樣的醫生。她從自己的遭遇中體驗到,疾病是個人成長和心靈覺醒的好機會,要健康起來,正如凱特.史蒂文斯(Cat Stevens)的歌詞所說:「為了成為必須成為的人,你必須放棄自己。」

這是一個獲得療癒、讓自己變得完整的過程。她看到人的信念、選擇及生活方式會影響身體健康,明白了自我照顧的重要,而這些都是過往的醫學訓練沒有提到的。她不只轉變了對「疾病」的想法,還重新塑造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不再只是當個開藥、動手術的醫生。她鼓勵人們自我保健,陪伴人們去傾聽身體內在的訊息,還從這兩年的經驗中,設計出一個自我療癒的六步驟,讓人們學習診斷自己的健康狀況,為自己開處方。

因為遭遇自身的疾病變故,而發現所受醫學訓練的極限,轉而尋找其他可能的療癒方法,甚至發現疾病的醫治不僅限於物質身體層次,這不是很像某種「奇異博士」的真人版嗎?蘭金很清楚自己的改變已遠遠跨出傳統臨床醫學界的做法,而讓她會這麼做的原因,不只因為自己的遭遇,也因她秉持醫者初心,一直開放自己去看見療癒現場的狀況。她看到很多勇敢邁向這種療癒旅程的人,在面對恐懼之後所產生的巨大轉變,甚至扭轉了自己的整個生命,幾乎可說是一種「重生」。

這種深刻的生命力量,讓她感到或許不只要回應自己內心的呼召——重新定義健康,幫助人們以全新的方式獲得療癒,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或許,她也可以幫忙「療癒」自己最愛的職業:醫學。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她也看到了西方醫學「將人類的身、心、靈以及能量場分割成不同部分」,這種支離破碎的處理方式也對醫學本身造成傷害。於是,在自己的身體痊癒之後,蘭金仍未停止探索各種療癒方式的腳步,她希望讓人們對於療癒的認識,不再止於常規醫學的治療方式,而能擴及到各種可能的療癒管道。

她的經歷讓她創立了「全人健康醫學中心」,做為某種2.0 版的醫學院,肯定並且尊重所有醫治方式,成為各種不同醫治方式之間的橋樑,讓各方面想學習的療癒者能在這裡一起學習療癒、愛及彼此接納,共同抱持謙卑的心來面對療癒的奧祕。她在做的,也是在「療癒」醫學,試圖讓醫學恢復完整性,她說她想讓行醫再度成為神聖的工作。

這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很多時候甚至牴觸了她及同行所熟悉的常規醫學,然而蘭金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道路。這段旅程花了她十多年的時間,一開始她只是想要解開療癒的奧祕,從全世界的藥袋中找到減輕人們受苦、讓療癒奇蹟更容易發生的方法,沒想到這樣的探索竟是她這一生做過「最艱難的事」、「最狂野的冒險」。在她寫出您眼前正在讀的這本書時,她所探討的已遠遠超過目前科學所能衡量及理解的層面。她形容這些療癒面向有如從敞開的窗戶中飄進來的茉莉花香,很難捕捉也難以言喻,她並將這些面向稱為「神聖醫療」。

這本書凝聚了她這十多年來的探索歷程精華,可說是一本精彩獨特、無比難得的醫者追尋之旅紀錄。書中從療癒聖地、大自然女神、原住民智慧,走進人心中的陰影及創傷,從看不見的能量療癒到藝術創作,甚至還提到了關於療癒的社會正義。書中每章介紹一種「神聖療法」,每章後面還整理出讀者可以自助的相關練習,我們看到了療癒的完整性所要包涵的面向如此廣闊,也正如人的存在面向是這麼層次豐富多元,很難只將人的療癒限縮在物質身體的治療上。

而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蘭金始終抱持的嚴謹科學態度及堅定清晰的理性,是我們的最佳嚮導。即使我們不見得能接觸到她所推薦的那些療法,但我們可以從閱讀中獲取及培養這樣的思考方式,這也是當今在面對種類愈來愈多的治療及療癒方式時非常需要的。畢竟,我們都要為自己的健康及完整性,走出一條獨特的療癒之道。

自序
意外的療癒之旅


我走向加州海邊社區梅爾比奇的觀景台,太陽從群山中升起,在歷經多日大風之後,太平洋顯得晴朗平靜。雖然周遭一片安詳,我心中的風景卻是起伏動盪。我深愛的母親今年高齡七十一,剛收到癌症第四期的診斷通知,推估預後不佳。她希望接受緩和性化療及安寧照顧,身為她的家人,我們接受她的決定,但仍感到既驚恐又悲傷。

儘管知道癌症有可能完全緩解(radical remission),但我聽過絕大多數從癌症中療癒的奇蹟故事,都是始於病人採取極端做法,積極發揮自己的生存意志。我也還抱著一線希望,期盼上蒼開恩,母親能毫不費力地痊癒,但母親已坦然接受死亡終究不可避免,我想在面對癌症時,她會隨順生命的自然發展。可是,我仍然不敢想,母親要是不在了,我要怎麼活下去。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最親密的關係,我以前一直覺得,她要是死了,我也會活不下去。然而,我現在有了女兒,在母親跨過人世輪迴的門檻之後,女兒就是我活下去的理由。我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面對失去母親的日子,但是看著眼前太陽升起,我默唸從靈性老師托莎.希維爾(Tosha Silver)那裡學到的禱詞:「親愛的神,請把我變成夠堅強、能幫助母親跨越死亡之門的人。」

祈禱完後,我發現觀景台上來了兩個年輕人,他們欣賞著眼前的海景,笑容滿面,喜溢眉梢。其中一人牽著狗,他扯了扯手中的牽繩,狗兒就乖乖地趴到草地上打盹。

我跟他們聊著最適合健行的地點,一面朝狗兒靠過去,冷不防那狗兒像條蛇般迅猛朝我撲來!沒人想到會發生這種事,那隻狗原本很溫馴順服地躺在主人身邊,主人就放鬆了牽繩,萬萬沒想到牠突然襲擊我,緊咬住我的大腿內側,位置很接近胯下,再咬深一些就會咬到股動脈。牠的尖牙有如鉗子般陷入我的大腿肌肉,不斷拉扯,像是要扯下雞的翅膀那般。我們三個人意識到事態嚴重,全都嚇呆了──這隻狗可能會要了我的命!

兩位男士驚聲尖叫,使盡全力拉扯牽繩,終於讓狗放開了我的腿。我低頭看見黑色瑜伽褲被鮮血浸溼,知道自己已經被狗咬傷。

只聽到嚇壞了的狗主人大喊:「怎麼辦?要打119嗎?」

絕大多數人碰到這種情況,都會打119,確實也應該這麼做,要不就是直接衝去急診室。但是,我就是醫生,醫學知識足以讓我自行做出決定,選擇不去醫院。隔天,我向門診部整形外科醫生徵詢意見,對方告訴我,傷口要接受手術,步驟繁複,至少要六個星期才有可能癒合。雖然外科醫生警告,如果不做皮膚移植,傷口就無法癒合,我還是婉拒了外科手術。

四個月後,我已經在跳舞跟健行,腿上深長的傷口完全癒合。

這樣的結果不全歸功於我自己,幸運背後有著許多不勞而獲的特權,包括我能接觸到高品質的常規醫學、優秀的專業治療師,以及我將在本書裡分享的各種神聖療法。我不敢說,人人都能複製我順利康復的好結果,但是,我的經歷激發我寫下這本書,但願這是一本對臨床醫學有幫助的書,不誇大,也不給空泛的希望,只是讓讀者看到,什麼是你可以去了解、去實踐並做到的事,這樣你就可以放心,凡是神聖療法能幫助減輕病痛的地方,你都已經盡力去嘗試了。

要確立治療方向,得到最佳效果,你得做出明智的決定,知道什麼樣的常規療法、什麼樣的輔助及另類療法最適合自己。你也必須堅守立場,即使醫護人員及親人施壓,也不為所動──譬如我的母親、男友及外科醫生都覺得我瘋了,竟然不動手術,想讓狗咬的傷口自己癒合。你要考量療癒的客觀因素:實證科學、統計數字,以及最佳復原狀態有哪些可衡量的面向;另一方面,你也不想忽略無法衡量、但同等重要的主觀因素,譬如醫護人員的意識,你的意識對身體修復的影響,還有你在康復過程中,愛、靈性發展、社群連結、意向、營養、運動、創意、冥想、禱告、情緒感受以及創傷療癒可能扮演的角色。

要有最好的康復成果,通常需要多種療法精心搭配調合,而怎麼調合,配方只有你自己知道。這並不是說,你在做選擇時完全不需要仰賴科學、專家及經驗。我為了不靠手術癒合傷口,找了一位傷口護理醫師幫我,這位醫師本身長期有靜心習慣,是修復氣場很強的人。她很清楚我拒絕手術,儘管心知這個選擇有風險,還是願意以最先進的醫療介入方式協助我,並一路陪著我擔驚受怕。同時,我也找了一位能量治療師和一位美洲原住民巫醫進行治療,並且透過營養介入,幫助身體產生膠原蛋白,服用增強免疫力的營養補充品,以預防感染。我還請了一位能量心理學家清理內心創傷,以免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變得怕狗,更特別避開不願意配合我、不把我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的醫護人員。如今留在我大腿內側的粗糙疤痕,可以視為我這番努力的見證,也呈現出我的韌性。

比起我的醫學知識,給我更多指引的是我內在的神,祂幫助我重整人生,做出明智的決定,我稱祂為「內在導航燈」。你內在也有自己的神,人人都有,本書的方法會幫助你與內在療癒者建立更緊密的聯繫,這樣你就不會在旅途上感到漂泊無依。你需要這樣的智慧,幫助身體更容易出現奇蹟。

試閱

【內文試閱一】

  有一件奇怪的事情一直在發生,我們的學生多多少少都是在幫人治療的人,但是許多學生本身飽受疾病與殘疾之苦,迫切希望獲得改善。有西醫得到常規醫學診斷不出或治不好的神祕疾病,前來中心報名上課;脊骨神經醫師有腰痛問題,靠脊骨徒手治療卻沒有改善;把西醫當瘟疫、避之唯恐不及的能量治療師,罹患了能量醫學無法治癒的疾病;中醫師身上有病痛,吃中藥及針灸都減輕不了症狀。為了尋找解方,也由於在一起上課,與另一陣營的治療師近距離接觸,許多人最後不得不冒險深入自己眼中的敵對陣營。
  如同奇蹟一般,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病痛意外好轉,那是在他們自己陣營中始終無法緩解的病痛。這個結果令他們既驚喜,又感到自尊受損。事實證明,跨過橋樑走到另一個陣營——必要時,聽從內在所培養出、由各種體系的知識集合而成的智慧聲音,懷著謙卑在橋樑上來回行走——似乎能讓奇蹟更容易在某些人身上發生。親愛的讀者,這就是我希望你會有的收穫,沒有虛假的保證,只祈求你的病痛能減輕,就算做不到,也會有慈悲的雙翼承載著你的苦痛。
  為了讓奇蹟容易在自己身上發生,你必須放下對醫療非黑即白的看法,接通兩邊陣營,以一種看似矛盾的方式來滿足自己醫療上的需求。怎麼說?就是欣然接受我所謂的「療癒的矛盾」。我會在接下來的篇章陸續解釋這些矛盾之處,不過,為了讓讀者了解,我們得跳脫黑白二分法多遠,以下先介紹一些關鍵的療癒矛盾處。

療癒的矛盾
• 你可以自我療癒,卻又不能獨自完成。
• 常規醫療可以拯救生命,卻又是美國第三大死因。
• 保持心胸開放,卻又不能開放到失去理智。
• 清楚知道自己想得到療癒,卻又要放下對結果的執念。
• 相信直覺,卻又要講究科學,發揮批判性思考。
• 相信奇蹟和神奇的事會發生,卻又不能陷入「想什麼就會發生什麼」的魔法思維(magical thinking),拒絕接受事實。
• 採取主動拿回自己的力量,卻又要順其自然。
• 生病不是你的錯,該怎麼走療癒這條路,卻又是你的責任。
• 懷抱希望的同時,卻又要務實面對。
• 跟隨心的引導,卻又要善用頭腦。
• 接受細菌致病論,卻也要看重體質決定論。
• 你的想法影響現實,卻又無法控制現實。
• 你我是一體的,卻又是各自獨立的。
• 盡可能自助,卻也要願意開口求助及依賴他人。
• 努力減輕疼痛,卻又要感受疼痛。
• 恐懼會導致疾病,壓抑或忽視恐懼卻又會害死你。
• 我們不是自己的身體、情緒或身分,這些卻又都是我們的一部
分。
• 緊抓自我不放會限制心靈成長、導致疾病,超越自我的唯一方法,卻又是不再把自我視為要不得,而是跟它做朋友、疼愛它、療癒它、整合它。
• 遵循靈性指引的同時,卻又不能太確定自己與神之間有直撥專線。

  親愛的讀者,請花些時間消化這些矛盾,留意自己的感覺是抗拒、放鬆,又或只是好奇。無論內心出現什麼感受,都歡迎它。接下來你會發現,欣然接納自己的親身體驗,允許自己去感受,是本書反覆出現的主題之一,既然如此,倒不如現在就開始練習。
  談到感受,你會讀到這裡,我猜你若不是正飽受慢性心理或生理頑疾之苦(甚至根本診斷不出病因),就是被診斷出某種「不治之症」,迫切渴望推翻醫生這種說法;你也可能正在照顧身邊承受病苦的親人,又或者職業是醫護人員,任何有可能治療病人或個案的新途徑,你都希望有所了解。如果以上這些猜測沒有錯,我想先對你說,很遺憾你正經歷的一切也許相當不容易,很遺憾你所深信的醫療陣營未能治癒你、你的親人或病人,很遺憾你拚命想要好起來,卻深陷痛苦或恐懼,感到無助、無望、挫敗、羞愧或疲憊。這些我都感同身受,所以,當我說我的用意是要在這趟旅程中,小心地呵護你及你脆弱的感受,我是認真的。如果我沒做好,那真的很抱歉。正如你接下來會了解到的,我們即將踏上的並不是一趟輕鬆的旅程,但是我希望你能從我的文字中感受到,路上會有人陪著你,不只有我,還有其他也在閱讀這本書的讀者,還有每一位曾為疾病所苦的人,以及致力於療癒自己或他人的每一個人。這是人類共有的經驗,你並不孤單。

【內文試閱二】

有一種現象讓班斯頓及採用班斯頓方法的醫治者深感困惑,就是有些人在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被治癒時,出現憤怒反應,班斯頓說他已經親眼目睹過許多次。通常是癌症病人在試遍各種療法、被醫生放棄治療之後,有朋友希望孤注一擲,說服不情願的病人試試班斯頓方法。班斯頓和其他醫治者會竭盡所能,有時候甚至把病人搬到自己家裡,以便每天施予醫治一兩次,簡直是「療癒轟炸」病人。
  班斯頓說,接下來發生的事最令人驚訝。眼看癌症就要消失,醫生即將確認癌細胞不見了,班斯頓方法的醫治者已經準備好慶祝辛勤工作的偉大成果。此時,病人卻氣死了。
  曾有一位醫治者寫信給班斯頓,提到一位名叫莎拉的病人。這位醫治者在第一次療程時,就感覺到莎拉很沮喪,而且對得癌症這件事已經完全接受,並相信上帝會保佑她。莎拉很頻繁地來做班斯頓方法治療,並開始覺得愈來愈不舒服,由於擔心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大腦,便去進一步做檢查。結果,癌細胞不只沒有擴散,反而正在消失,當莎拉知道自己的癌細胞正在減少,馬上取消了班斯頓方法治療。讓人難過的是,幾個月後,她自殺了。
  班斯頓把這位醫治者的電子郵件轉寄給我,這位醫治者寫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儘管她不是真心想要康復,也不認為自己會康復,她的病情還是在好轉。她是為了別人才假裝想要好起來,我想這跟被治癒後怒不可遏的人沒有太大差別。」
  我猜有些人在意識的表層是想要痊癒,或是想為家人活下來,可是或許人生很艱難,創傷很沉重;或許潛意識裡埋藏著一些渴望,想要有一個能被社會接受的退場計畫。
  這令我想到醫學倫理的一個核心原則:知情同意。除非病人是未成年人,否則在未經病人明確同意下,對病人的身體做介入治療,就是一種醫療失當和越界行為,更不用說道德上也站不住腳。換句話說,病人永遠有生病或死亡的權利,任何人——即使是出於好意——都無權干涉。
  班斯頓方法的訓練包括嚴格的倫理課程,僅能對同意接受治療的人進行「輪轉」。但是,如果病人是在取悅家人的壓力之下才同意的呢?假如我們有辦法向埋藏在潛意識深處,那個或許將危及生命的疾病看成有效退場計畫的部分尋求同意,被治癒的病人還會生氣嗎?
  或許療癒本身,就包含了必須去處理受創的生存意志。精神科醫生阿諾.哈奇納克(Arnold Hutschnecker)在他出色的書《活下去的意志》(The Will to Live)中,述說了生存意志促進病人康復的故事,以及當生存意志低落,健康會如何受影響,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哈奇納克醫生的領悟肯定讓自己很受用,他在2000 年以102 歲高齡過世,生前經歷過與一位病人的性醜聞,還因為身為尼克森總統(Richard Nixon)的精神科醫生而沾染了一身臭名。
  對於那些口說想要班斯頓方法治好自己,卻在病情好轉時沮喪萬分的人,我很好奇這種「意志」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或許,如果我們無法讓別人愛上自己的生活,滿心期待能活得更久、更有活力,不管有什麼好的療癒方法,我們都不應該提,就讓他們有尊嚴地死去。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729910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84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