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修訂版)
疾病和健康一樣,都是人的本質,它唯一的目的,是要我們超越對立、趨向完整。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疾病和健康一樣,都是人的本質
它唯一的目的,是要我們超越對立、趨向完整
疾病,是內心世界的象徵。身體所表現出的事實,正是病人不願承認的部分。
疾病與健康,宛如太極圖的黑與白。兩者既對立又共存,同時存在於體內。
我們無法只要「健康」,不要「疾病」。身體的病,是心理的暗喻,潛意識透過它提醒我們內心的不完整,可以說是最忠實的朋友。
本書兩位作者為德國心理學家,一位接受靈性傳統的訓練,另一位則專精於自然療法及心理治療。1983年他們合著本書,石破天驚地提出「身心一體」的醫療概念,旋即席捲歐美,揭開身心整合醫學的風潮。
疾病象徵著內心的陰影、恐懼、不成熟,當我們透過症狀,覺察到潛意識裡未被滿足的需求時,藉由承認、處理、教育、整合這些需求,療癒將會加速。
因此,疾病是通往完整的道路,我們不能逃避、忽視、厭棄它。
尊重疾病,調整自己的內在,療癒就會從完整與合一之中泉源般地湧出。
書中詳列各種身體系統與器官症狀所指涉的心理意義:氣喘患者是否抗拒生命的黑暗面,而心臟不適者可能未讓理智與感情得到平衡?作者提醒,在解讀症狀時,要注意以下原則:忽略功能層面所有明顯的因果關係、找出症狀出現時生活中不尋常之事、自問「症狀阻止我做什麼?」和「症狀使我做什麼?」等等。
書中對疾病的解讀,並不是診斷標準,但讀者可以按照書中教導,問問疾病這位好友向自己提供了什麼誠實的建言,進而掌握療癒與整合的契機。
疾病與健康是對立的兩面,而療癒,是超越這份對立。
我們必須從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醒來,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療癒。
本書特色
★身心醫學重要經典,德文版出版35週年,重新修訂上市!
★加州整合學院指定閱讀,扭轉多年來人們對「健康」、「疾病」與「治療」的看法!
★附身體部位與心理象徵意義一覽表,身心對應關係一目了然!
目錄
推薦序一 整合新論說 崔玖
推薦序二 意義、象徵與精神轉化:疾病篇 蔡昌雄
推薦序三 以病痛為師:從身心學(Somatics)觀點看待身體的疾病 劉美珠
譯者序 與身體對話 易之新
第一篇:認識疾病與療癒
1.疾病與症狀
2.對立與合一
3.陰影
4.善與惡
5.疾病是我們的本質
6.尋找原因
7.深入探究的技巧
第二篇:症狀及其意義
8.感染
9.防禦系統
10.呼吸
11.消化
12.感覺器官
13.頭痛
14.皮膚
15.腎臟
16.性欲與懷孕
17.心臟和循環
18.運動系統和神經
19.意外事故
20.精神症狀
21.癌症
22.愛滋病
23.怎麼辦
{附錄一}身體部位和器官的心理意義
{延伸閱讀}
序/導讀
【推薦序一】
整合新論說 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崔 玖
驚人之語,「這是一本令人不舒服的書」是這本書作者在前言的第一句。好不容易看完了,我想接著寫下第二句話:「這是一本很難唸的書。」這兩句話似乎不是一般常見的書序所應有的,但是我不得不加上第三句話:「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讀者不只要接受作者在前言中的建議「在閱讀第二篇之前,要認真仔細地閱讀第一篇,最好能多讀幾遍」,我還得加上,其中有些章節必須多讀幾遍才可能讀懂。全書讀完之後,可能還得一讀再讀,才能接受到作者竭力想要介紹的疾病與健康關係的新認知及新智識。這些難能可貴的智識,是作者苦心積慮蒐積了從古到今及世界各地的資料來彰顯的論點,在本書中極有系統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介紹基本認知的第一章,就點出了目前主流醫學所謂「正統醫學」的弱點,這已是眾所皆知的,因為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唯物論的科學及理性主義所標榜的「物證」上面。因此治療也只侷限於治療「症狀」,而未治「人」。即便是還在萌芽中的各種另類或自然療法,或稱「整體」或「全人」的療法,其進步處在於「將完整的人視為身心合一的整體」,「全人」也以質量的身體層及能量的意識層來表達,並承認疾病可以由於意識層面或身體層面的失衡而產生,但是治療的方法也只是增多了較徹底、較自然的一些技術的應用及整合,其對疾病與健康的生命觀,仍侷限於與正統醫學同樣的看法,也就是認為只要消除了不平衡(症狀),就能得到健康。
作者在第一章真正要點出的主題,是將人體的疾病與所謂「療癒」的價值觀重新定位。作者認為「只有人才會生病」,事實上是因為人所持有的「意識層面」失了次序,在「身體層面」才會有「症狀」表現出來,由於不同的症狀,對我們正常規律的生活中不同的方面產生了攪亂及不便,因而提醒我們對這些方面的注意,因此「症狀是訊息的信號,也是其傳遞工具」,這個症狀在人體的哪一個系統或部位發生、阻礙了人體何種功能、在何時何地發生,都成了極重要的探討線索,因此症狀是我們人體「意識層次」的使者,不是敵人,而是幫助我們的夥伴,甚至是「老師」。從大處論,「疾病」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使我們生命變得完整。這個論點,乍看之下,相當難以立刻接受,但是筆者多年所鑽研的「信息醫學」卻在這裡與這個理論不謀而合,因為信息醫學所使用的電子儀器,確實可以在人體表皮的穴位上取得體內器官系統各層次的不平衡信息,令人驚訝的是,同時也可以取得意識層情緒的波動,並且以三千多個病例的比照,確實看到身體層與意識層失衡時,互為因果的現象。
在這個理論中論及更重要的是:「疾病」的本身不是「敵人」,因此,不該去對抗或克服,而需要使之「轉化」。從正統醫學致病原因——細菌或病毒的生物化學立場來看,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建議,因為我們不斷地找尋能殺菌清毒的抗生素及特效藥。但是近年來自然醫學所大力提倡的「提升免疫力」,以及信息醫學所發展的,如何利用「同類療法」的生物物理原理來教育身體,使之能與侵入身體的細菌或病毒或過敏原「和平共存」,這就是「轉化」了疾病,而使病症消除,因而達到了痊癒,不正是作者所說的處理疾病的方法:不要抗拒疾病,而是利用疾病嗎?因此我會充滿興趣地將此書看完。
我之所以能初步接受作者的理念,是因為我的背景具備了一些深入的醫學臨床研究的經驗,而且我最近十數年用生物能信息醫學服務的醫療經驗,也證實了人體意識層次對身體層次強烈的影響力,長久以來所致力的信息醫學,也顯示了意識層信息的來源遠超過一般所認知的只代表情緒的起伏,事實上是包括來自直覺及靈感層,甚至延伸到三度空間以外時空重疊層次的信息。因此了解這本書的範圍的確是觸及了這些層次。但是即使如此,如何能看懂,並接受本書第二篇對每種重要疾病的指南,仍必須將本書的第二章到第七章,用心閱讀,努力思考不可。因為從第章到第章,都將使我們現代人所受的正統教育的意識中早已形成的思維模式,接受嚴重的挑戰。從物理學來打比方,普通物理學還滯留在牛頓地心吸力的定理,一切是用線性的三度空間來形容的階段,本書卻企圖帶領讀者走出線性的思維模式,投入自愛因斯坦相對論到海森詮釋的非線性的量子力學的最現代知識領域,必須用這樣的基礎,才能了解作者所昭示的疾病與痊癒的關係。
第五章是在檢討「對立」意識的侷限,基本上人人都是用「對立」的意識在思考,比方說:「我」的存在是說有了「你」才有「我」,即連「存在」也是因為相對的「不存在」而「存在」。因此「我」與「你」及「存在」與「不存在」的關係都是建立在「對立」的基礎上,因為「沒有分割成立體和客體,沒有區分知者和被知之事,就不可有知識」。照這樣說,正統醫學用「對立」來征服疾病似乎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作者在本書中所介紹的理念卻是「疾病是對立,而痊癒是超越對立的」,因為「在對立的背後,身為人類的我們是合一的」,也就是說包含「對立」在內的「合一」。為了證明這一點,作者引用了許多中外古今的說法,有超時空的物理,有各宗教的哲理,綜合說明的目的是闡明「對立」實際是一體的兩面,因此「對立」的背後是「合一」。「對立」的現象在生理上只是階段性的,是在不停的轉換中的,最終還是合而為一,這種對立的階段性顯示在人體的「呼」與「吸」、腦的「左」「右」兩半、「意識」與「潛意識」的層次等,其目的在於達到「合一」的完整,任一半的不平衡就會帶來整體的不平衡,「疾病」代表了這些不平衡的現象,假如以消滅疾病的「對抗」來治療疾病,往往使其更不平衡而無法找到不平衡的原因,只有利用症狀去找到「合一」的途徑,才是真正的痊癒之路。因此第三章講到的「意識」與「潛意識」(陰影),第四章的善與惡,都是以兩個看似「對立」的實例來闡述其實為「一體」的事實。第四章最重要的結論,是建議「使對立面結合的基本工具就是愛」、「愛會致力於結合:它尋求融合,而不是分裂;愛的目的並不是占有,而是完全的給予……愛有轉化的作用。愛邪惡,然後邪惡才能得到救贖」。
事實上,前四章費力的探討,作者的最終目的是想要引出第五章最關鍵性的論點:「疾病並不是是自然功能失調,而是促使我們演化的整個控制體系的一部分。」「……我們生病是因為缺乏合一。」更驚人的斷語:「疾病是人的本質。」因為「疾病與健康相隨,就好像死亡與生命相隨一樣」。這一章不僅否定了正統醫學以消滅疾病的對抗手法來治療疾病,也對「自然醫學」或「活得健康」、「避免疾病」的預防醫學發出質疑,進而提議「放下自己的防衛,而學習傾聽疾病的教導」。也就是再一次的申訴,疾病起於意識層次的不平衡而表現在身體層次的形式上。而痊癒來自於意識的擴展和成熟,當意識「自覺到症狀背後的法則,才能從物質(身體)的存在解脫出來,因而達到真正的完整與合一(痊癒)」。第六、七章就是在詳述這些症狀背後的「法則」。
在「尋找原因」的第六章,尋找的範圍包括了物理及心理的層面,作者企圖用量子物理學來突破過去、現在、未來;線性的因果關係,也應用了左腦科學「分析性」的思維及右腦「整合」、「類比」的思維方式來審視「因果關係」。第七章的重點不在以「過去」為導向,而以「沒有時間性」的類比概念的終極因果關係為導向,深入探究的技巧是企圖傳授更實際的法則:「這本書是一種工具,讓那些有心投入的人能藉著自己的練習,對症狀的真正意義進行深入的探究。」更重要的是:「發現事情的存在以及了解如何存在,而不是問為什麼存在。」特別要注意的是:「身體所表現出的事實,正是病人不願承認的部分」、「心理不會『造成』身體的症狀,身體過程也不會『造成』心理的改變,可是任何特定的型態會同時出現在兩種層面中,所有心理的內容都在身體上有對應的部分,反之亦然」。
將第一篇看懂之後,第二篇就真正有用了,因為那是一些真正的實例,供讀者練習及參考。讀完全冊,筆者雖不能完全同意本書中所有的論點,但認為這是一本難得的書,從各方面印證了中國傳統哲學及醫學中的「生命的動力」。所謂「對立」與「合一」的論點,實為我們所熟知的陰陽互動的太極圖及易經中的千變萬化,其目的在平衡。其中質與能、波與粒子所攜帶的信息,正是生命動力的內涵。這雖是物理層次生命的表現,也應合了佛學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描述,其中建議的療癒方法,不是「對抗」的廝殺,而是「合一」的「共存」,更是目前整體或另類輔助療法用以治療的「同類療法」的精髓。如此看來,這實在是一本「整合」的醫學論說。內文中特別值得介紹的,是兩則非常出神入化的老子《道德經》的翻譯,分別在第二章及第六章末。總結來說,雖這是一本極難讀的書,卻應當列入對醫學理解的「必讀」之書。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