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解嚴前後出生的青年世代所共同撰述的台灣地方政治讀本。作者們成長的年代就是台灣民主化的年代,民主對他們而言,就如同陽光、空氣、水、網路一般自然。
但民主並非不會出現逆行,此刻台灣的民主正面臨許多危險與威脅,不論是來自鄰國的敵意,或是台灣內部日趨嚴重的意識形態對立。於是民主化的下一階段,深化民主,就成為當務之急,而地方政治正是實踐「深化民主」最重要的場域。
地方政治可不是只有黑金、買票、派系、綁樁,這些只不過是政治活動的最表層顯現出來的皮毛,如果想要深入地方的肌理,理解地方如何形成?政治如何運作?不妨從閱讀這本書開始。本書透過十篇文章梳理不同地方,例如中台灣、離島、東部;不同族群,例如平地原住民選舉;不同切角,例如企業如何影響地方政治等等。最後對主流的理論解釋架構提出疑惑。
我們以這樣的集體行動,試圖理解並描繪當代台灣的地方政治是什麼模樣。
目錄
【目次】
總 論 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嚴婉玲)
第一章 空氣票在哪?社群媒體為地方政治帶來的質變(趙維孝)
第二章 組織票與它們的產地:農村中的錢與權(陳寧)
第三章 牢籠之內還有牢籠:從2022年地方選舉觀察台北市平地原住民的政治結構(簡年佑)
第四章 鄉鎮市選舉的未來:從省轄市及直轄市消失的「區」自治談起(羅國儲)
第五章 地方的黑霧:從彰化基層政治談起(江昺崙)
第六章 現身、服務、表演:台中市地方政治觀察報告(黃守達)
第七章 企業財團與地方政治的互動關係:以六輕與麥寮為例(林鴻揚)
第八章 後山、移民、拚觀光:花蓮國是如何鑄成的(蔡中岳)
第九章 軍港、甲頭、觀光賭場:不同於本島與金馬的澎湖地方派系(何欣潔、呂伊庭)
第十章 「威權遺緒」?民主化視角下的地方政治敘事及其反思(程天佑)
後記(嚴婉玲)
序/導讀
【總論】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
嚴婉玲
◎我們活在什麼樣的時代?
這本書原本預定於2022年底出版,正是全世界被生成式AI華麗登場給震懾的時刻,而當時的我想不出導論的開頭怎麼寫,於是拜請了ChatGPT,問它「請解釋台灣地方政治」,第一次問,AI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回的內容大致是說我只是AI,無法回答這麼複雜的問題。第二次再問,它勉強給出個答案,雖指出台灣的中央與地方分權,但沒有實際分權內容,雖提到民主制度與選舉,卻仍相當粗略。
後來書的出版時程拖遲,過了半年多,2023年7月出版前夕,我再問了AI相同的問題,一樣請它跑兩個答案,這一次回答的內容已經可以分出一版是解釋中央地方分權的現狀,另一版則是解釋與民眾互動的治理面向,而且內容已經有充分細節也沒有太多錯誤。這就是AI學習的速度,也是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時代的速度。
先不要被上面的文字嚇到,這雖然是已經抵達的未來,但面對的方式卻得先從此刻回望過去。
前年開始規畫本書的寫作概念及作者時,我有次駐足在台北誠品信義店的書櫃前,書櫃的分類標示寫著「政治」,但整櫃的書找不到一本解釋或描述台灣地方政治的書籍,每當大家提起台灣的地方政治,想到的總是社會新聞裡的那些詞彙:黑金政治、官商勾結、土地開發利益、派系、家族等等。可喜的是,去年終於有一本以50個關鍵字解釋台灣地方政治史的專書出版,寫作者也都相當年輕,這本書從社會關係的觀點來解釋地方政治的種種現象,希望從關鍵字切入,讓讀者比較好親近,但並未觸及對政治結構的思考。
那麼,出了首都台北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的政治結構?90年代到現在對台灣地方政治的主流解釋——恩庇侍從體制及其所分析的地方派系,至今仍是相同模樣嗎?基於這個疑問,我找了一群年輕的寫作者共同討論、書寫出這本書。
這群作者出生的年代大約集中在解嚴前後(1980年代後半至1990年代前半),這個世代成長的三十幾年間,正是台灣民主化、台灣主體意識成形的時代。
這個世代上幼稚園前後,總統是李登輝(1988-2000)。在野百合學運(1990)的推波助瀾下,長達四十幾年任期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終於退職(1991),立法院也全面改選(1993),民意代表終於全由在台灣投出的選票所產生。隔年,直選出史上僅有一任的台灣省省長(1994)。
這個世代上小學前後,學校已經開始教授「鄉土教材」(1996)。而台灣省與中華民國領土高度重疊,只能有一個人是透過直接民選掌握最高權力,所以台灣省被凍結了(1998)。隨後,出現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籍候選人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2000)。
這個世代上中學前後,國民大會進行了到目前為止最後一次修憲(2007),內容對地方政治最大的影響就是立委席次減半,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這也確立了直至今日兩黨政治難以撼動的基礎。隔年,國民黨籍候選人馬英九當選總統(2008),政權再次輪替。
這個世代上大學前後,學生參與社會運動變成他們的時代洗禮。從陳水扁時代開始的樂生院保存運動(2005-)、野草莓學運(2008)、反國光石化運動(2009-2011)、反媒體壟斷運動(2012)、土地與居住正義相關運動(2010-)、反服貿運動(2013-2014)、左翼勞工運動(2012-),這些運動的現場總會見到學生身影,即使沒有親臨現場,也多少會在網路、媒體上看到相關的新聞、討論。
與此同時,台灣的地方政治制度也持續有重大變化,2010年台南、台中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高雄縣併入原高雄市、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2014年桃園市升格,台灣地方政治進入六都競逐時代,非六都(十三縣、三省轄市)的縣市因人口數及產業未能與直轄市競爭,從中央取得的資源及自籌財源均相對弱勢,發展被嚴重邊緣化。但縣市合併的直轄市內部也面臨城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另一方面,當我們說作者群成長在台灣民主化時代,他們也成長在網際網路時代。1991年,從教育部電算中心設立學術網路(TANet)開始,台灣進入網際網路的世界,從撥接到ADSL、寬頻、光纖到無線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登場,改變了世界的運作方式,從資訊傳遞到知識建構,過去堅不可摧的結構一再被拆解、碎裂再重新組建。媒體與出版首當其衝,傳統媒體、出版業式微,自媒體、新型態內容產製興起,這個看似解放的狀態,由於資本的介入,製造了更多孔洞罅隙,讓權力者得以操作政治風向,但社會運動也相應地有了全新的網絡發展、串聯模式。
初出社會的作者們面對這樣的時代,在各自的領域裡開始思考地方政治是怎麼回事?本書的作者群包括記者、政治工作者、歷史學研究者、社運工作者,每一篇文章都是對地方政治的提問與觀察,有些著眼在討論地方政治發展的共同現象,有些則深描特定地方的肌理,甚至向學界前輩提出對理論的叩問。
本書無法窮盡所有地方政治的議題,但至少呈現出十個當下(2023)的地方政治觀察,讓讀者藉此得以思考架起地方政治結構的錢與權是如何運作,從而產生探索、討論地方政治的興味。就先從去年(2022)底的選舉結果談起吧!
以下的篇幅我將順著書的章節安排做介紹,除了簡介文章內容外,也試圖把該篇文章所談到的議題繼續延伸,跟目前社會上發生的事做對話,希望讀者可以不只是閱讀這本書的內容,也能去連結生活中的經驗。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