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是日本陽明學代表人物高瀨武次郎的一部心學大傳,也是介紹陽明先生一生最為權威的版本。
主要從九大方面來講述王陽明的一生:(一)王陽明家世;(二)少年時代;(三)志向動搖時代;(四) 精神歷練 龍場悟道;(五)第一次講學時期;(六) 第一次靖亂時期;(七)第二次講學時期;(八)第二次靖亂時期;(九)第三次講學時期,將王陽明的一生盡現讀者眼前。
本書為1915年廣文堂再版本,可謂絕版書首現,具有較高的閱讀價值。
目錄
原書序 005
第一章 王陽明家世 009
第二章 少年時代 016
第三章 志向動搖時代 033
第四章 精神歷練 龍場悟道 065
第五章 第一次講學時期 095
第六章 第一次靖亂時期 107
第七章 第二次講學時期 148
第八章 第二次靖亂時期 159
第九章 第三次講學時期 215
第十章 第三次靖亂時期 280
後 記 313
原書附錄 316
王陽明簡要年譜 319
原文參考書目 323
譯文參考書目 326
序/導讀
【原書序】
高瀨惺軒/撰
縱觀公私憎愛於天下人豈能無別,故而雜然者此人生,千狀萬態,終歸難以衡量。看之大觀,無論上下貴賤、苦樂相伴,幸福則均一者耳。人之職分,實千種萬類者也。雖從其一,奏偉功、揚芳名,終不足耳。而大苦之下可見大樂,則可謂天道酬人。此可知至公至平。試看古來偉人之行跡,辛苦艱難,一難將去一難又至,多無寧日。此豈非大苦者耶?然又觀其一言一行能左右天下之氣運,知其一舉一動能震撼乾坤,亦能感其無上愉快耳。況英名赫赫照青史,千秋之下猶為人敬仰者是也。此豈非人生一大快事哉?
吾輩碌碌之徒如是,行屍走肉、蠢蠢爾無所作為,飽食暖衣間度過一生,倦怠天賦之職分,失人生之真義,靜動存亡於社會毫無影響,墳土未乾其名早既為人所忘者也。此豈非人生悲痛之極哉?以知苦樂相伴幸福均一之妄說,無能設令為震天撼地之大業,猶誓不廢一事一業,芳名終不能垂竹帛之上,猶盟失照稗史野乘,浮利虛名固希求不足。然空以醉生夢死畢,神聖之天賦奈之何也?唯陽明先生能為此大苦大樂之人也,身起為文臣,建蓋世之偉功,烝烝英名永照千秋。真是可謂百世之上至百世之下感奮興起者也。先生終世遭逢辛苦,吾人即其行跡藉以磨練心膽、策振氣象之高抬貴手者也。
凡聰明敏活、能洞察幾微,又能妙計案出者是有智之人;天真惻怛、感憤人類之不幸,感慨國家之非運者是有情之人;豪健勇猛、臨大節無為所動,大敵當前無懼者是有意之人。有智之人得不惑,雖時難免失冷刻;有情之人待人接物有欽慕悅服之長所,然時難免馳於慷慨激越;有意之人臨事有泰然自若之利,然時難免壓制弱者之弊。庸常之人大抵偏長三者之一而止,若能二者兼達則必為傑士得成命世之偉業。
況於能三者調和發達之人哉?先生屬於如何種類之人哉?有智之人、有情之人,或有意之人?之於其事蹟所徵,或如長於智,或如長於情,或如長於意,其或三者完備之者乎?夫先生明代大宗,為古今諸家所等見,近者我邦(日本)學者之言所徵,齋藤拙堂1翁曾評道:「明氏中業最者當推王新建,救戴銑,因忤劉瑾謫、遭杖恤,吾可見其氣節。能懷柔京軍無犯,阻許泰、張忠之計,吾可見其智略。
南中數十年破定寇亂,旬月平朱宸濠,吾可見其用兵之神。《傳習錄》《五經臆說》諸書難免遭後人議,然其要亦有一己見解,吾可見其學問之深。其餘,騎射之微,筆札之小,以一無不曉也。而文章雅健,為一代大宗,可稱朱明第一人物。誰人謂不可哉?」蓋謂當適評,陽明先生豪健是由其意志鞏固,思想深邃、武略縱橫是由其智力卓越,共語者感奮之、相接者悅服之是由其熱情所發,是由言語眉睫間之所表。
茅鹿門2評先生道「文成公百世殊絕之人」,亦固毫無溢美之詞。抑或成大業之人專乘機在者,人生百事皆以用兵比況成敗之機,只在毫髮之間。成功續以成功者則見機明敏乘之成勇壯者,但唯有拔群伎倆,雖無一點邪欲之念,其舉動必醜陋不足觀。讀先生傳記者,復當見其明敏乘之機、勇壯其行、熟察其心事之高潔者也。
夫英傑之士無待刺激能感奮興起,然常人所不能。剛毅之士無待輔助能堅忍不拔,然庸人所不能。雖設令英傑剛毅之士,亦猶得刺激輔助,愈以得勇邁強健者也。然則讀古來偉人傳記,追想其人物事業,翻其遺書感其英靈,有觸及神韻之效果。由智愚所異是觀,庸常之士率智識淺劣意志薄弱,故每見聞其心志所從難免動搖變移。
吾人以是常講求刺激得輔助須之策,或與當時傑士相交鑒其言動,或揭偉人肖像以強一己敬慕之意,或翻先賢傳記以盛一己私淑之意,或誦聖賢遺訓為己修養之資,或玩哲人遺愛以賞其氣韻,或訪豪傑遺跡以追憶其之雄圖,或弔英雄墳墓,燒香獻花以慰其魂魄,孰可為精神修養一助也。若薄志弱行之徒為之,缺少適當刺激輔助,放辟邪侈無所不至,遂一生禽獸一無是處。若剽悍獰猛之徒為之,缺少適當制裁指導,殘虐暴戾無所不至,終必毒害至社會。
先生傳記有感奮人極大者,惰氣生時讀之生勇氣,邪念起時讀之歸正義之念,胸中沉鬱時讀之灑然如洗,志氣浮靡時讀之活動心生,厭世之念起時讀之歸樂天之念,人生不安之念起時悟人生之穩健,怨恨嫉妒之心生時讀之恰如把雪片投諸烘爐,浮榮虛譽之念起時讀之忽焉歸恬淡高潔,陷玄遠空虛時讀之歸活用實學,流於支離散漫時讀之歸簡易直截,蓋先生一生極其多變又多趣。其多變多趣之所成即於上述諸件及讀者的刺激輔助成其所以者。余甚好翻讀古今人物傳記,然未曾有見如讀先生的傳記,趣味津津令人感奮興起者也。故爾余不顧文采譾陋,斗膽論述先生詳傳之所以然,乞請讀者勿責文辭拙劣,於言外則當接近先生之風流餘韻耳!
註
1 齋藤拙堂(1797-1865),日本江戶幕府末期的朱子學者,名正謙,字有終,通稱德藏。因其博學為世所知,尤擅漢文,對日本古今漢文評論有《拙堂文話》,武士道論著《士道要論》《海防策》等。
2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藏書家。字順甫,號鹿門,歸安(今浙江江吳興)人。茅坤文武兼長,雅好書法,提倡學習唐宋古文,反對「文必秦漢」的觀點,主張必須闡發「六經」之旨。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茅坤與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等同被稱為「唐宋派」。有《白華樓藏稿》《茅鹿門集》傳世。
試閱
第一章 王陽明家世
大師王陽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國魏晉時期的晉代光祿大夫王覽。由《王陽明年譜》可知,王覽原本是琅琊郡1人,到了他的曾孫王羲之的時候,王氏一族經遷徙定居在名為山陰2的地方。
據明朝文人湛若水3撰寫的《陽明先生墓誌銘》所載:文成公之父龍山先生,即大宗伯公,出身名貴。其祖上名人輩出,有如晉代高士王羲之(三○三--三六一,一作三二一--三七九)、光祿大夫王覽(二○六--二七八)等。就像莊子所說的那樣,「夫水土之積也厚,其生物必藩」,真可謂是世代顯赫。
遠祖王羲之
話說世人都有追慕先祖的嗜好,閱讀他們的傳記,甚至仿傚他們的言行舉止,從中獲得勵志向上的信心。王羲之距離王陽明先生雖然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但仍然被記錄於王氏族譜之中。在王氏的族譜中,大概再沒有人比王羲之更為家喻戶曉,更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了。
王陽明先生出生的地方距離因王羲之而聞名於世的蘭亭遺址4極近,蘭亭正是王羲之當年與風流雅士們把酒賦詩的地方。《蘭亭序》數百年來膾炙人口,流芳百世。在蘭亭遺址附近,就是王右軍5書法樓以及王右軍府邸舊址。王羲之當年罷官後,和諸文人墨客交遊廣泛,透過這些古蹟不難看出王羲之當時是何等的風流雅趣。因此,後世之人經常以仰慕風流為名,至此流連忘返。當然,更有那些文人雅士前來憑弔、懷古,或尋找創作的靈感。
每次讀王陽明先生的傳記,或者讀王羲之的傳記,我都會獨自沉思品味。雖然與兩位王氏偉人相隔千餘年,但他們放浪形骸的風骨氣節和在精神世界裡的癡迷陶醉,實在令人難忘。王陽明先生也頗得祖輩王羲之先生的情趣,這也許就是源自他對先祖的追慕思懷。從祖輩們流傳至今的祖制家訓也極大地激勵了王陽明先生。
王羲之往下至二十三世孫王壽,官至迪功郎6,這在王陽明先生的年譜和墓誌銘中都有相應記載。至於晉代的王覽是否為王陽明的祖上,根據目前已知材料尚且無法作出準確考證。時隔千餘年,要釐清其高祖究竟為何人,的確有些不易。
然而常言道:「積善人家必有餘慶。」作為歷史上的名門望族,王家後裔繼承其綿延千年的血統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因此,我們不得不對此進行揣測,此事寧可信其有,也不能信其無。
此乃《忠義傳》中人
王壽從山陰的達奚遷徙至餘姚定居,自此,其後世也都成了餘姚人。王壽的第五代孫王綱,在明史的《忠義傳》中就有相關記載:王綱,字性常,文武雙修,善於識鑒人物,與誠意伯劉基7交往甚為親密。
王綱曾經對劉基說:「你是個有抱負的人,而老夫我呢,只耽愛隱居山林之樂,祖祖輩輩都不願為官場所累。」於是劉基對王綱刮目相看,不久便向明太祖朱元璋舉薦。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王綱以文才被召到京師,這時他已經是七十二歲的高齡,明眸皓齒,猶若壯年。太祖見王綱一派仙風道骨,極為驚歎,並向他求教治世之道。
不久後,王綱官拜兵部郎中。當時正趕上南方的潮州地區爆發農民起義,朝廷便委任王綱為廣東省參議,命其督管軍糧。王綱曾對身邊的人說:「我是用身家性命來為國家效力的。」寫下訣別信後,王綱奔赴廣東。
王綱帶著兒子王彥達同行,兩人騎馬趕赴潮州治理流寇騷亂。就在父子二人將要抵達增城的時候,不料被賊匪頭子曹真所抓獲。曹真便以巨額的金銀財寶利誘王綱當眾強盜的軍師,王綱言辭呵斥:「你們想幹什麼?現在皇上已經昭告天下,堅決剷除地方叛亂。你們應當洗心革面,改作良民,共用太平盛世。否則,就是自尋死路,遲早被朝廷誅滅。」
曹真大怒,立刻將其殺害。
王綱的兒子王彥達這年才十六歲,邊哭邊罵道:「你們這幫匪徒,也把我一起殺了吧!」
曹真見狀思量道:人們常說,父忠子孝,父子一併殺害恐有不祥,便釋放了王彥達。王彥達用羊革裹著父親的屍身,將他葬在禾山。
過了幾年,御史郭純將王綱橫死之事上報朝廷。皇帝聽後大為震驚,下詔在增城為王綱建造廟堂,以褒揚他的忠烈。
王綱是王陽明先生的五代祖先。本來王彥達憑藉父親的忠義之舉,也可謀得一官半職,事實上,朝廷也有此意。但是自從目睹了父親的慘死後,王彥達對做官之事再無興趣。王彥達不應徵召,一生粗衣惡食,歸隱不仕,號稱祕湖漁隱。
高潔超脫
王彥達膝下有一子,名叫王與準。王與準天資聰穎,對《禮》《易》二經的研究造詣很深,他曾著有《易微》,全篇洋洋數千言,為當時人所稱道。永樂年間,朝廷下令遍訪遺賢高士,打算啟用王與準為官。王與準得知後立即逃入深山老林,堅決不肯踏上仕途一步,自號遁石翁,終老逍遙一生。
王陽明的曾祖父王世傑,此人也是無欲寡求,淡泊名利,自稱槐里子。王世傑因通曉明經,任教於太學,一直到其去世。
王陽明的祖父王倫,字天敘,自號竹軒公。後人曾經為竹軒公王倫著書立傳,將他與晉代的陶淵明、宋代的林和靖8等有隱逸志向的文人雅士放在一起,褒譽其高潔的品格,稱讚其「環堵蕭然,雅歌豪吟,胸次灑落」,實在是不同凡響。
竹軒公王倫迄今留下的遺作有《竹軒稿》《江湖雜稿》等,為世人所愛讀。竹軒公曾官拜翰林院修撰。因王陽明祖上的忠義事蹟,後兩代子孫皆被朝廷授任為嘉議大夫、禮部右侍郎等官職。
王陽明父親王華(一四四六--一五二二),字德輝,號實庵,晚年號海日翁。因王華常年在家鄉龍泉山的深幽之處讀書自修,後世的研究者們尊稱王華為龍山先生。
「欲借人間種」
龍泉山老家有一豪紳世族,聽聞龍山公王華的鼎鼎大名,於是前往山裡拜訪他,並請其出山,在山外為龍山先生修建書館,引為家府座上客。
有一天晚上,一個陌生的美麗女子來到龍山先生的書館求見。女子對龍山先生說:「龍山先生萬莫驚訝,我本是此家豪紳的小妾,主人多年膝下無子嗣,故而冒昧前來,打算借龍山先生雨露,以將香火發揚光大!」
龍山先生聞言大驚道:「承蒙你家主人厚意邀請,我才在此館留住。如此不義之事,實難從命!」
此女從袖中取出一扇,說:「這是主人的命令,龍山先生只需看扇面的題字便知。」
龍山先生接過扇子一看,果然是這家主人的親筆題字,上書:
欲借人間種。
看來面前此女的確奉命前來不假。龍山先生提起筆,在後面添上五個字:
恐驚天上神。
然後龍山先生措辭嚴厲,將其拒絕,女子無奈怏怏離去。此事無果而終,龍山先生的高潔美名於此可窺一斑。
成化十七年(一四八一),龍山先生考取進士,名列甲等第一名。官拜南京吏部尚書,後被封為新建伯。
龍山先生經常去山陰的風景名勝遊覽尋訪,在先祖們居住過的地方憑弔追思。後來他從餘姚遷至越城的光相坊,安居樂道,就如住在餘姚一般愜意。
成化七年(一四七一)辛卯,龍山先生迎娶夫人鄭氏。第二年王陽明出生。王陽明後來曾在四明山鑿築陽明洞,陽明洞距離越城東南只有二里多路。
正是在此處,王陽明終有所悟,號稱陽明先生。
小 結
王陽明先生祖輩的情形如何?從現存的資料來看,確實很難了解得比較詳細。在王氏的先人中,賢明的遠有王羲之,近有王綱、祕湖漁隱、遁石翁、槐里子、竹軒公、龍山公等,個個都不是等閒之輩。
從以上簡略事蹟可知,王陽明的祖輩們淡泊名利,動輒便會隱居山林壁洞;或者憑藉其聰敏果斷,洞察時事變遷;或者忠義當頭,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得不令人心生敬佩,感歎不已!
毋庸置疑,王陽明一生的志趣選擇都得益於這些先賢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他的祖母岑氏、父親龍山先生的教導訓誡,鑄就了他一生的儒者品格。
註
1 秦朝統一全國後,地方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琅琊郡為三十六郡之一。
2 古地名,即今紹興(會稽、山陰)一帶。
3 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字元明,號甘泉,增城(今廣東省增城縣)人。孝宗弘治間進士,選庶吉士擢編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禮部侍郎。後歷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少師事陳獻章,後與王守仁同時講學,各立門戶。王主講「致良知」,湛主講「隨處體認天理」。認為「吾之所謂心者、體萬物而不遺者也,故無內外;陽明之所謂心者,指腔子裡而為言者也,故以吾之說為外」(《答揚少默》)。強調以主敬為格物功夫,說:「故善學者,必另動靜一於敬。」(《答于督學》)著有《湛甘泉集》。
4 蘭亭遺址最早建於「湖口」,後來又相繼被移至「水中」「山椒」與「天章寺前」。進入明代,尤其是清代,蘭亭遺址不僅得到重建,而且得到較大規模的擴展,蘭亭之名亦因此日漸隆盛。明清格局的蘭亭遺址,佔地三十餘畝。
5 王羲之曾任會稽內史,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
6 迪功郎是古代官名,又稱宣教郎,始於宋代。《宋史•職官志八》:「迪功郎……為從九品。」
7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8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復,今寧波奉化人。北宋隱逸詩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梅妻鶴子」之說。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
第二章 少年時代
大凡歷史上風流偉大、功業彪炳千古的人物,往往自孩童時代就開始引人注目。事實上,這一點卻經常為普通大眾所忽略,對於這方面的記載自然也就少之又少。而一旦有一天此人飛黃騰達,對社會做出重要貢獻,人們才會開始關注造就其成長的時代土壤。
幼年是一個人一生成長最為重要的階段。大凡那些帝王將相和偉大人物,其幼時的資質、少年時期的言行舉止,都會表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但是,要詳細地考察清楚這些帝王將相、偉大人物的生平經歷和不凡事蹟,且做到毫無偏差,實在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對於王陽明先生,要獲悉他的幼時經歷自然也是如此。坊間流傳的不少事蹟,自然不乏後人的牽強附會及誇張之傳。同樣,要判斷其真偽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本章節擇取筆者認為是正確的內容,對王陽明先生的幼學時代展開敘述。
成化八年(一四七二)九月三十日,明憲宗在位時期,王陽明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1。但凡偉大人物的誕生總有種種奇談流傳後世。至於王陽明幼時獲得神僧點化,被相術士所評判的傳說,自然是後人看到其事業輝煌,為了向後世誇讚而胡亂杜撰的事情。
王陽明先生因此比一般的偉人還偉大多倍,最終得以揚威名於世間。
逸 話
傳說王陽明出生的時候,太夫人鄭氏已經懷有身孕十四個月。這一日,王家祖母岑氏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有一隊身著緋衣的天神腰佩美玉,從雲中飄逸而來,吹奏著樂曲,敲打著鼓點,氣象萬千,十分曼妙。神人們從空嫋嫋而降,把懷裡的一個嬰兒遞交給岑氏。老太太在夢裡一驚,於是馬上醒轉過來。就在這時候,忽聞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聲--王陽明就這樣帶著神幻色彩誕生了。
王陽明的祖父竹軒公王倫聞知此事,感到十分驚異,於是便給孫子取名為「雲」。不僅如此,事情不久便不脛而走,眾緊鄰相親都引以為奇觀。到了後來,大家甚至還將王陽明出生的房子稱作「瑞雲樓」。
王陽明到了五歲的時候,仍然不會說話,家裡人都暗暗著急。一日他與一群孩子在門外戲耍玩鬧,正好有一高僧路過,他看見了王陽明,便歎了一口氣,說:「好個孩兒,可惜被道破。」
竹軒公王倫一旁聽聞,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啊,他連忙給孫子改了個名字,為王守仁。幾乎是與此同時,接連五年都不能開口的王陽明立刻會說話了。
祖母的夢和祖父的改名故事,的確多少有些近乎怪談。但在某種程度上,其與王陽明所受到的幼時教養,也是一種暗合。
越中文化
吳越地方在古時候是荒蠻偏僻之地。到了春秋末年,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在這裡交戰多年,幾度盛衰興亡的歷史為世人所共知。然而吳越的文運至此尚未正式開啟。
吳越地方氣候溫暖宜人,五穀豐稔,既有「陂池灌溉之利」,又有「絲布魚鹽之饒」,其西北諸州的情況自然遠不能超過它。
倘若越中地方文運開啟,其進步更將是一日千里。不過,這樣的隆興一直到了東晉才姍姍到來。到了唐朝,更是繁榮昌盛幾近頂峰。到了南宋時期,此地已經是人多地少,甚至都有些人滿為患了。勤勞好強的人們在此繁衍生息,繁榮興旺的文化也得以代代相傳。
地方生活的影響
敘述至此可以想像得到,吳越地方為人稱道的秀美山水和名勝古蹟,引得世間文人騷客駐足流連自然是不會少的。王陽明出生在這裡,受到吳越文化的感化自然不會少於一般普通人。且不說祖上的遺風早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潛移默化,王陽明天性豪邁闊達,勢必會有一番大的作為。
這點絕非偶然。
古文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如孟子昔日云:「居移氣,養移體。」此話不假。地位和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優越的生活條件同樣可以改變人的體質。正所謂是人隨著地位、待遇的變化也不斷發生變化。任何進化論者不論如何探索生活進化的規律,都逃避不了「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
此處談論其故土生活的影響之大,並不是信口開河、胡亂一說的。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之所以能區別於其他萬物,那是因為人會追求自由的意志,並採取行動,遵循外部的生存環境,從而獲得生存下去的機會。其實這也是對起初敘述的印證。
當一個人遇到周邊條件變化的時候,他不僅在形體上,且在精神上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倘若史學家們都能秉承這一法則,來整理偉人們的事蹟,探索其本源,並將其地方生活的經歷參考進去,繼而斟酌考慮,必然會有大的斬獲。
眾所周知,中國的陸地幅員遼闊,南方與北方的地理氣候差異極大。北方氣候殘酷寒冷、蝕骨穿心,屢遭缺水等諸多自然災害困擾。2群山峭壁巍峨高聳,濁水汪洋四處流淌,佳卉良草較為少見,珍禽異獸更是難覓蹤跡。所以北方人自古就有隱忍自律的品性,其文化就多顯淳樸篤實之貌。實際上,北方好多人都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資料疲於奔命,深思遠慮和遠見卓識自然無暇顧及。
與這些形成對比,中國的南方地方氣候溫暖,土地肥沃,天空晴朗,江河清澈見底,空氣新鮮,山水秀麗美好,花鳥蟲魚更是數不勝數。中國大詩人杜牧曾對這一景象作詩《漢江》一首,謳歌漢江的風景宜人:
溶溶漾漾白鷗飛,
綠淨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來人自老,
夕陽常送釣船歸。
詩中體現了大詩人豔羨安逸,性情風流放蕩,不囿於規則掣肘,超然物外的情懷。就像詩中所寫的那樣,北方人在天性方面,易對浮華之事大肆追求,而南方人得益於天賜之豐饒萬物,有著充足的物質財富,其精神世界也十分豐富。中國六朝時代綺靡繁冗的文學表現形式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體現。
越中及南方一帶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心之一,虛無玄遠的老莊思想在此大行其道,甚至達到了鼎盛。
後世居住江左的晉代人皈依老莊教諭者數量眾多,這點也絕非偶然。王陽明深受南方文化的影響,有著恬淡靜退的價值觀傾向。在他一生中,很多進退維艱的時候,他都能選擇脫離凡塵俗世、歸隱於山林壁洞,就是其明證。且不說王陽明耽愛佛教和道教,從其厭世思想也可窺見端倪。
朝廷風雲機變,王陽明遭到朝廷奸佞的跋扈陷害,後被貶黜至地方。面對盜賊蜂擁出現,且國運日漸衰落,厭世的念頭在王陽明心中逐日增長。這些在王陽明的言行舉止中也能屢次看到。
大師王陽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國魏晉時期的晉代光祿大夫王覽。由《王陽明年譜》可知,王覽原本是琅琊郡1人,到了他的曾孫王羲之的時候,王氏一族經遷徙定居在名為山陰2的地方。
據明朝文人湛若水3撰寫的《陽明先生墓誌銘》所載:文成公之父龍山先生,即大宗伯公,出身名貴。其祖上名人輩出,有如晉代高士王羲之(三○三--三六一,一作三二一--三七九)、光祿大夫王覽(二○六--二七八)等。就像莊子所說的那樣,「夫水土之積也厚,其生物必藩」,真可謂是世代顯赫。
遠祖王羲之
話說世人都有追慕先祖的嗜好,閱讀他們的傳記,甚至仿傚他們的言行舉止,從中獲得勵志向上的信心。王羲之距離王陽明先生雖然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但仍然被記錄於王氏族譜之中。在王氏的族譜中,大概再沒有人比王羲之更為家喻戶曉,更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了。
王陽明先生出生的地方距離因王羲之而聞名於世的蘭亭遺址4極近,蘭亭正是王羲之當年與風流雅士們把酒賦詩的地方。《蘭亭序》數百年來膾炙人口,流芳百世。在蘭亭遺址附近,就是王右軍5書法樓以及王右軍府邸舊址。王羲之當年罷官後,和諸文人墨客交遊廣泛,透過這些古蹟不難看出王羲之當時是何等的風流雅趣。因此,後世之人經常以仰慕風流為名,至此流連忘返。當然,更有那些文人雅士前來憑弔、懷古,或尋找創作的靈感。
每次讀王陽明先生的傳記,或者讀王羲之的傳記,我都會獨自沉思品味。雖然與兩位王氏偉人相隔千餘年,但他們放浪形骸的風骨氣節和在精神世界裡的癡迷陶醉,實在令人難忘。王陽明先生也頗得祖輩王羲之先生的情趣,這也許就是源自他對先祖的追慕思懷。從祖輩們流傳至今的祖制家訓也極大地激勵了王陽明先生。
王羲之往下至二十三世孫王壽,官至迪功郎6,這在王陽明先生的年譜和墓誌銘中都有相應記載。至於晉代的王覽是否為王陽明的祖上,根據目前已知材料尚且無法作出準確考證。時隔千餘年,要釐清其高祖究竟為何人,的確有些不易。
然而常言道:「積善人家必有餘慶。」作為歷史上的名門望族,王家後裔繼承其綿延千年的血統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因此,我們不得不對此進行揣測,此事寧可信其有,也不能信其無。
此乃《忠義傳》中人
王壽從山陰的達奚遷徙至餘姚定居,自此,其後世也都成了餘姚人。王壽的第五代孫王綱,在明史的《忠義傳》中就有相關記載:王綱,字性常,文武雙修,善於識鑒人物,與誠意伯劉基7交往甚為親密。
王綱曾經對劉基說:「你是個有抱負的人,而老夫我呢,只耽愛隱居山林之樂,祖祖輩輩都不願為官場所累。」於是劉基對王綱刮目相看,不久便向明太祖朱元璋舉薦。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王綱以文才被召到京師,這時他已經是七十二歲的高齡,明眸皓齒,猶若壯年。太祖見王綱一派仙風道骨,極為驚歎,並向他求教治世之道。
不久後,王綱官拜兵部郎中。當時正趕上南方的潮州地區爆發農民起義,朝廷便委任王綱為廣東省參議,命其督管軍糧。王綱曾對身邊的人說:「我是用身家性命來為國家效力的。」寫下訣別信後,王綱奔赴廣東。
王綱帶著兒子王彥達同行,兩人騎馬趕赴潮州治理流寇騷亂。就在父子二人將要抵達增城的時候,不料被賊匪頭子曹真所抓獲。曹真便以巨額的金銀財寶利誘王綱當眾強盜的軍師,王綱言辭呵斥:「你們想幹什麼?現在皇上已經昭告天下,堅決剷除地方叛亂。你們應當洗心革面,改作良民,共用太平盛世。否則,就是自尋死路,遲早被朝廷誅滅。」
曹真大怒,立刻將其殺害。
王綱的兒子王彥達這年才十六歲,邊哭邊罵道:「你們這幫匪徒,也把我一起殺了吧!」
曹真見狀思量道:人們常說,父忠子孝,父子一併殺害恐有不祥,便釋放了王彥達。王彥達用羊革裹著父親的屍身,將他葬在禾山。
過了幾年,御史郭純將王綱橫死之事上報朝廷。皇帝聽後大為震驚,下詔在增城為王綱建造廟堂,以褒揚他的忠烈。
王綱是王陽明先生的五代祖先。本來王彥達憑藉父親的忠義之舉,也可謀得一官半職,事實上,朝廷也有此意。但是自從目睹了父親的慘死後,王彥達對做官之事再無興趣。王彥達不應徵召,一生粗衣惡食,歸隱不仕,號稱祕湖漁隱。
高潔超脫
王彥達膝下有一子,名叫王與準。王與準天資聰穎,對《禮》《易》二經的研究造詣很深,他曾著有《易微》,全篇洋洋數千言,為當時人所稱道。永樂年間,朝廷下令遍訪遺賢高士,打算啟用王與準為官。王與準得知後立即逃入深山老林,堅決不肯踏上仕途一步,自號遁石翁,終老逍遙一生。
王陽明的曾祖父王世傑,此人也是無欲寡求,淡泊名利,自稱槐里子。王世傑因通曉明經,任教於太學,一直到其去世。
王陽明的祖父王倫,字天敘,自號竹軒公。後人曾經為竹軒公王倫著書立傳,將他與晉代的陶淵明、宋代的林和靖8等有隱逸志向的文人雅士放在一起,褒譽其高潔的品格,稱讚其「環堵蕭然,雅歌豪吟,胸次灑落」,實在是不同凡響。
竹軒公王倫迄今留下的遺作有《竹軒稿》《江湖雜稿》等,為世人所愛讀。竹軒公曾官拜翰林院修撰。因王陽明祖上的忠義事蹟,後兩代子孫皆被朝廷授任為嘉議大夫、禮部右侍郎等官職。
王陽明父親王華(一四四六--一五二二),字德輝,號實庵,晚年號海日翁。因王華常年在家鄉龍泉山的深幽之處讀書自修,後世的研究者們尊稱王華為龍山先生。
「欲借人間種」
龍泉山老家有一豪紳世族,聽聞龍山公王華的鼎鼎大名,於是前往山裡拜訪他,並請其出山,在山外為龍山先生修建書館,引為家府座上客。
有一天晚上,一個陌生的美麗女子來到龍山先生的書館求見。女子對龍山先生說:「龍山先生萬莫驚訝,我本是此家豪紳的小妾,主人多年膝下無子嗣,故而冒昧前來,打算借龍山先生雨露,以將香火發揚光大!」
龍山先生聞言大驚道:「承蒙你家主人厚意邀請,我才在此館留住。如此不義之事,實難從命!」
此女從袖中取出一扇,說:「這是主人的命令,龍山先生只需看扇面的題字便知。」
龍山先生接過扇子一看,果然是這家主人的親筆題字,上書:
欲借人間種。
看來面前此女的確奉命前來不假。龍山先生提起筆,在後面添上五個字:
恐驚天上神。
然後龍山先生措辭嚴厲,將其拒絕,女子無奈怏怏離去。此事無果而終,龍山先生的高潔美名於此可窺一斑。
成化十七年(一四八一),龍山先生考取進士,名列甲等第一名。官拜南京吏部尚書,後被封為新建伯。
龍山先生經常去山陰的風景名勝遊覽尋訪,在先祖們居住過的地方憑弔追思。後來他從餘姚遷至越城的光相坊,安居樂道,就如住在餘姚一般愜意。
成化七年(一四七一)辛卯,龍山先生迎娶夫人鄭氏。第二年王陽明出生。王陽明後來曾在四明山鑿築陽明洞,陽明洞距離越城東南只有二里多路。
正是在此處,王陽明終有所悟,號稱陽明先生。
小 結
王陽明先生祖輩的情形如何?從現存的資料來看,確實很難了解得比較詳細。在王氏的先人中,賢明的遠有王羲之,近有王綱、祕湖漁隱、遁石翁、槐里子、竹軒公、龍山公等,個個都不是等閒之輩。
從以上簡略事蹟可知,王陽明的祖輩們淡泊名利,動輒便會隱居山林壁洞;或者憑藉其聰敏果斷,洞察時事變遷;或者忠義當頭,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得不令人心生敬佩,感歎不已!
毋庸置疑,王陽明一生的志趣選擇都得益於這些先賢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他的祖母岑氏、父親龍山先生的教導訓誡,鑄就了他一生的儒者品格。
註
1 秦朝統一全國後,地方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琅琊郡為三十六郡之一。
2 古地名,即今紹興(會稽、山陰)一帶。
3 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字元明,號甘泉,增城(今廣東省增城縣)人。孝宗弘治間進士,選庶吉士擢編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禮部侍郎。後歷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少師事陳獻章,後與王守仁同時講學,各立門戶。王主講「致良知」,湛主講「隨處體認天理」。認為「吾之所謂心者、體萬物而不遺者也,故無內外;陽明之所謂心者,指腔子裡而為言者也,故以吾之說為外」(《答揚少默》)。強調以主敬為格物功夫,說:「故善學者,必另動靜一於敬。」(《答于督學》)著有《湛甘泉集》。
4 蘭亭遺址最早建於「湖口」,後來又相繼被移至「水中」「山椒」與「天章寺前」。進入明代,尤其是清代,蘭亭遺址不僅得到重建,而且得到較大規模的擴展,蘭亭之名亦因此日漸隆盛。明清格局的蘭亭遺址,佔地三十餘畝。
5 王羲之曾任會稽內史,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
6 迪功郎是古代官名,又稱宣教郎,始於宋代。《宋史•職官志八》:「迪功郎……為從九品。」
7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8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復,今寧波奉化人。北宋隱逸詩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梅妻鶴子」之說。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
第二章 少年時代
大凡歷史上風流偉大、功業彪炳千古的人物,往往自孩童時代就開始引人注目。事實上,這一點卻經常為普通大眾所忽略,對於這方面的記載自然也就少之又少。而一旦有一天此人飛黃騰達,對社會做出重要貢獻,人們才會開始關注造就其成長的時代土壤。
幼年是一個人一生成長最為重要的階段。大凡那些帝王將相和偉大人物,其幼時的資質、少年時期的言行舉止,都會表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但是,要詳細地考察清楚這些帝王將相、偉大人物的生平經歷和不凡事蹟,且做到毫無偏差,實在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對於王陽明先生,要獲悉他的幼時經歷自然也是如此。坊間流傳的不少事蹟,自然不乏後人的牽強附會及誇張之傳。同樣,要判斷其真偽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本章節擇取筆者認為是正確的內容,對王陽明先生的幼學時代展開敘述。
成化八年(一四七二)九月三十日,明憲宗在位時期,王陽明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1。但凡偉大人物的誕生總有種種奇談流傳後世。至於王陽明幼時獲得神僧點化,被相術士所評判的傳說,自然是後人看到其事業輝煌,為了向後世誇讚而胡亂杜撰的事情。
王陽明先生因此比一般的偉人還偉大多倍,最終得以揚威名於世間。
逸 話
傳說王陽明出生的時候,太夫人鄭氏已經懷有身孕十四個月。這一日,王家祖母岑氏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有一隊身著緋衣的天神腰佩美玉,從雲中飄逸而來,吹奏著樂曲,敲打著鼓點,氣象萬千,十分曼妙。神人們從空嫋嫋而降,把懷裡的一個嬰兒遞交給岑氏。老太太在夢裡一驚,於是馬上醒轉過來。就在這時候,忽聞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聲--王陽明就這樣帶著神幻色彩誕生了。
王陽明的祖父竹軒公王倫聞知此事,感到十分驚異,於是便給孫子取名為「雲」。不僅如此,事情不久便不脛而走,眾緊鄰相親都引以為奇觀。到了後來,大家甚至還將王陽明出生的房子稱作「瑞雲樓」。
王陽明到了五歲的時候,仍然不會說話,家裡人都暗暗著急。一日他與一群孩子在門外戲耍玩鬧,正好有一高僧路過,他看見了王陽明,便歎了一口氣,說:「好個孩兒,可惜被道破。」
竹軒公王倫一旁聽聞,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啊,他連忙給孫子改了個名字,為王守仁。幾乎是與此同時,接連五年都不能開口的王陽明立刻會說話了。
祖母的夢和祖父的改名故事,的確多少有些近乎怪談。但在某種程度上,其與王陽明所受到的幼時教養,也是一種暗合。
越中文化
吳越地方在古時候是荒蠻偏僻之地。到了春秋末年,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在這裡交戰多年,幾度盛衰興亡的歷史為世人所共知。然而吳越的文運至此尚未正式開啟。
吳越地方氣候溫暖宜人,五穀豐稔,既有「陂池灌溉之利」,又有「絲布魚鹽之饒」,其西北諸州的情況自然遠不能超過它。
倘若越中地方文運開啟,其進步更將是一日千里。不過,這樣的隆興一直到了東晉才姍姍到來。到了唐朝,更是繁榮昌盛幾近頂峰。到了南宋時期,此地已經是人多地少,甚至都有些人滿為患了。勤勞好強的人們在此繁衍生息,繁榮興旺的文化也得以代代相傳。
地方生活的影響
敘述至此可以想像得到,吳越地方為人稱道的秀美山水和名勝古蹟,引得世間文人騷客駐足流連自然是不會少的。王陽明出生在這裡,受到吳越文化的感化自然不會少於一般普通人。且不說祖上的遺風早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潛移默化,王陽明天性豪邁闊達,勢必會有一番大的作為。
這點絕非偶然。
古文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如孟子昔日云:「居移氣,養移體。」此話不假。地位和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優越的生活條件同樣可以改變人的體質。正所謂是人隨著地位、待遇的變化也不斷發生變化。任何進化論者不論如何探索生活進化的規律,都逃避不了「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
此處談論其故土生活的影響之大,並不是信口開河、胡亂一說的。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之所以能區別於其他萬物,那是因為人會追求自由的意志,並採取行動,遵循外部的生存環境,從而獲得生存下去的機會。其實這也是對起初敘述的印證。
當一個人遇到周邊條件變化的時候,他不僅在形體上,且在精神上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倘若史學家們都能秉承這一法則,來整理偉人們的事蹟,探索其本源,並將其地方生活的經歷參考進去,繼而斟酌考慮,必然會有大的斬獲。
眾所周知,中國的陸地幅員遼闊,南方與北方的地理氣候差異極大。北方氣候殘酷寒冷、蝕骨穿心,屢遭缺水等諸多自然災害困擾。2群山峭壁巍峨高聳,濁水汪洋四處流淌,佳卉良草較為少見,珍禽異獸更是難覓蹤跡。所以北方人自古就有隱忍自律的品性,其文化就多顯淳樸篤實之貌。實際上,北方好多人都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資料疲於奔命,深思遠慮和遠見卓識自然無暇顧及。
與這些形成對比,中國的南方地方氣候溫暖,土地肥沃,天空晴朗,江河清澈見底,空氣新鮮,山水秀麗美好,花鳥蟲魚更是數不勝數。中國大詩人杜牧曾對這一景象作詩《漢江》一首,謳歌漢江的風景宜人:
溶溶漾漾白鷗飛,
綠淨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來人自老,
夕陽常送釣船歸。
詩中體現了大詩人豔羨安逸,性情風流放蕩,不囿於規則掣肘,超然物外的情懷。就像詩中所寫的那樣,北方人在天性方面,易對浮華之事大肆追求,而南方人得益於天賜之豐饒萬物,有著充足的物質財富,其精神世界也十分豐富。中國六朝時代綺靡繁冗的文學表現形式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體現。
越中及南方一帶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心之一,虛無玄遠的老莊思想在此大行其道,甚至達到了鼎盛。
後世居住江左的晉代人皈依老莊教諭者數量眾多,這點也絕非偶然。王陽明深受南方文化的影響,有著恬淡靜退的價值觀傾向。在他一生中,很多進退維艱的時候,他都能選擇脫離凡塵俗世、歸隱於山林壁洞,就是其明證。且不說王陽明耽愛佛教和道教,從其厭世思想也可窺見端倪。
朝廷風雲機變,王陽明遭到朝廷奸佞的跋扈陷害,後被貶黜至地方。面對盜賊蜂擁出現,且國運日漸衰落,厭世的念頭在王陽明心中逐日增長。這些在王陽明的言行舉止中也能屢次看到。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