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南懷瑾低調處世的智慧全集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漢紀五十(西元一八一年)至漢紀五十七(西元二○八年)間的大事。
目錄
一、「曲」者生存,難得糊塗,念好千變萬化處世經
1.為人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018
2.首先要適應現實/022
3.難得糊塗易處世/026
4.善於應變,做時代的弄潮兒/030
5.做人做事要方圓有度/034
6.隱藏鋒芒,低調處世/039
7.進退有度,走好下坡路/044
8.處世不要太較真/049
9.留有餘地天地寬/053
二、但在流傳不在多,事業和工作的真諦在於付出
1.付出是真正的成功與富有/058
2.以超脫出世之心,做積極入世之事/062
3.只問耕耘,不問收穫/066
4.少說空話多做事/070
5.適度謹慎之後,需要果斷/074
6.認真踏實做好每一件小事/080
7.用創新頭腦做事/085
8.做事要走正道/088
9.患得患失,百事不成/092
10.做事要把握大關鍵/097
三、做人是第一等學問,先做好人,再做聖人
1.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學問/102
2.逃出人生三重門:自欺、欺人、被人欺/107
3.不要對人要求過高/113
4.推己及人,將心比心/117
5.與人友道相處才對/122
6.做人要如水一樣/127
7.禮儀之道絕非小事/133
8.不要遷怒於人/138
9.多雪中送炭,少錦上添花/144
四、行孝須趁早,不留「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1.孝是回過來還報的愛/150
2.孝之以「順」,更要孝之以「敬」/154
3.僅僅養活父母不算孝/158
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164
5.出遠門前要先安頓好父母/170
6.視眾生如父母,大孝於天下/174
五、親如蜜卻淡如水,交朋友一定要有分寸
1.交朋友要講分寸/180
2.道不同,不相為謀/184
3.選擇益友,遠離損友/189
4.對朋友的規勸要適可而止/195
5.知己難求,得必珍惜/199
6.「久而敬之」使友情「全始全終」/205
六、失意不忘形;身處逆境,依然笑看滿山花開經
1.得意失意難定論/212
2.失意不忘形/215
3.得意時,莫驕狂/219
4.經歷痛苦,才會成長/223
5.忍耐一切的不如意/227
七、學習無處不在,吃飯穿衣也修行
1.吃飯穿衣是修行/018
2.既學又思,不罔不殆/023
3.學無常師,多方求教/030
4.所有的學問,都是死人的古董/036
5.別被學問困住手腳/039
6.勤勞而精進,不力學沒有用/043
7.終身學習,「不知老之將至」/048
八、養生也養心,做足修身養性的真功夫
1.一呼一吸間,看透生死/054
2.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059
3.心不正,心不淨,人身就多病/065
4.凡事都要有限度/069
5.不要急躁,學會耐心等待/073
6.現在就是價值,要活在當下/077
7.笑:恬愉樂觀可百歲/082
8.靜坐修道,長生不老/087
9.要想健康,腹中常空/091
10.生物鐘:遵循「人體的四季」/096
九、簡單衍生快樂,從複雜中掙脫,就是從痛苦中解脫
1.簡單生活,從複雜中解脫出來/104
2.清「空」的境界,歸「零」的藝術/110
3.從自我的「心獄」中釋放出來/114
4.忘卻也是一種幸福/118
5.放下就是快樂,真放下才能真解脫/123
6.擴展欲望,必定會遭受無限的苦果/128
7.有缺陷才是圓滿,不求全方能常樂/133
8.何必尋愁覓恨怨東風/137
9.清福:一日清閒一日福/143
10.化高明為平凡,歸絢爛於平淡/148
11.人生只是以人生為目的/152
十、尋找自己的「立足點」,雖身心交瘁卻不迷失方向
1.在「立」字上用足工夫/160
2.保持個人的風格/166
3.認清自己,才不至於迷失本相/171
4.不跟著時代轉,不跟著別人學/177
5.內在的心境,永遠保持不受外界的影響/182
6.一個人必須有遠見/187
7.取捨之間,有所為而有所不為/193
8.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198
十一、信仰使身心安住,真正的虔誠在於心靈的恭敬
1.信仰如暗夜燈塔/204
2.真正的信仰在於心靈的恭敬/208
3.人要有所敬畏/212
4.不要盲目崇拜偶像/218
5.真理合一,殊途同歸/222
試閱
南懷瑾說:凡有才華的人,多半鋒芒凌厲,到不得勢的時候,一定受不了、滿腹牢騷,好像當今天下,捨我其誰?如果我出來,起碼可比諸葛亮。有才華的人,往往會有這個毛病,非常嚴重!
我們看到許多朋友,個性非常倔強,人格又很清高,但是這樣性格往往鋒芒太露,不但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南懷瑾一生自律,刻意低調,從不主動去宣傳自己。不僅如此,他還適時地隱藏自己的鋒芒,儘量少出風頭。
二十世紀七○年代,南懷瑾曾受聘於臺灣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他講課時,教室裏坐滿了人,窗子外面還擠著不少人,很受學生歡迎。與之相比,其他教授講的課就顯得很受冷落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之後,他竟然主動把課程停下來了。有人問他何故,他的解釋是:正因為課程太受學生歡迎,所以不能講了。他說:「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不愉快和難過,自己應該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反而不妥。」
事實證明,他的擔憂是不無道理的,並非杞人憂天。
南懷瑾有位學生在臺灣一所師範大學任教,常與本校同仁論及南懷瑾的學識,並向一位文史哲方面的教授提議,何不聘請南先生來師範大學講課?當時,這位教授回答說:「如果請南先生來教孔孟學說,當然是一流的教授;如果講道家的學術,南先生也很精通;如果是講禪宗,那更是他的老本行;所以說,請了他來,我們這些老師恐怕就失業了,到時到哪裡討飯吃呀?」
這也許只是教授說的玩笑話,但也點出了其中的利害關係。這一點,恐怕南懷瑾早已心知肚明,因此才辭去輔仁大學的教課職務。以後再有大學邀請,他也只接受研究所的約聘,指導幾個博士生。博士生人數少,一般不會出現這類問題。更何況,博士生可以前往他的住所就教,就更為簡單了。
大師智慧活學活用
南懷瑾先生處世低調,總說他這一生「一無是處,一無所長」,實際上他已經享盡人間的榮光。不過,也正是這種低調,讓他免去不少麻煩。身負盛名的他尚且如此,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更應低調處世了。
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過於暴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過分地招搖,對自己極為不利,容易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擊。因此,適當隱藏自己的鋒芒、低調處世,一方面可以使自己謙虛向學,另一方面可以保護自身不受損害,有利於自己聰明才智的發揮。俗話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大凡歷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傑,雖然身懷絕技,但是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為了贏得勝利,常常後發制人,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輕易地暴露和表現自己的才能。
謙虛好學不僅使自己保持低調,而且讓自己獲益良多。真正聰明的人,應當常為自己的無知或不如人而慚愧,並多向別人請教。這樣,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豐富和完善自我。即使自己確有才智,也不要四處去出風頭,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而是努力克制和忍耐住自己爭強好勝的心理。
隱藏鋒芒、低調處世是一種巧妙的「曲線處世」哲學。這種哲學的核心是「不必第一,巧當第二」,尤其適用於組織中的二把手或副職,可以戲稱為「老二哲學」或「綠葉哲學」。具體細節如下:
1.幫助下屬立功
每個作為下屬的普通員工,都希望被提攜或是有磨煉表現的機會。身為二把手,與下屬更親近,自然更瞭解如何激勵手下,使他們更願意投入工作、獲得成就。培才愛人,是二把手愛護提拔屬下、凝聚團體力量的基本胸襟。團體有了成長力,必定處處朝氣蓬勃。
2.個人的功勞要與團隊分享
有了功勞是好事,但要能與眾人分享,因為有大眾才有個人。有好處不要爭利,有利益不要獨佔,不論多少功勞,一定要有這個觀念:「這個功勞是大家的,應該分享給大家,將光榮歸於大眾。」一個公司、一個團體,會因有一位好的二把手而利益倍增。
3.要輔助一把手搞管理
如果一把手在領導上有不圓滿或欠缺之處,做二把手的人就要輔助他,上下協調,讓團體平安。好比諸葛亮忠誠輔佐劉氏父子,鞠躬盡瘁,留下千古美談。也許在外人看來,這樣的工作吃力又不討好,只有苦勞沒有功勞。不過,一位深諳「老二哲學」的二把手,會明白成功不必在我,自然心甘情願付出一切。
4.替別人承擔過失
無論從事哪種行業,難免有功有過。做人要能功成不居、過失不諉。一個團體中如果人人爭功諉過,就不會和諧,無法發展。因此當下屬有了過失、做人處事不圓滿時,二把手要替他多承擔一點;有時為了大局發展與未來,二把手也要懂得為一把手多擔當一些,表示自己有力量承擔。
總而言之,隱藏鋒芒,才能夠更好地發光;低調行事,才能夠更好地處世。7.進退有度,走好下坡路
大師知行錄
南懷瑾說:人在上臺與下臺之間,儘管修養很好,而真能做到淡泊的並不多。一旦發現了好的位置,看看他那個神氣,馬上不同了。當然,「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也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如果上臺了,還是本色,並沒有因此而高興,這的確是種難得的修養。下臺時,朋友安慰他:「這樣好,可以休息休息。」他口中回答:「是呀!我求之不得!」但這不一定是真心話。事實上,一個普通人並不容易做到安於下臺的程度。所以唐人的詩說:「逢人都說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其次,上臺終有下臺時。爬山的朋友都知道,爬上去時固然很難,下山的時候更危險。因為向上爬很費力、很痛苦,一定會小心。走下坡的時候,就滿不在乎了,但往往在這時出毛病。我們可以從爬山體會人生。
……
時代不需要你的時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無聞地活下去,這也做不到。一個人總有自己的牢騷,尤其知識份子們總認為:「當今天下,捨我其誰?」假使讓我出來,比諸葛亮還高明。所以沒有完全認識自己,隱退是很難的。因此孔子對自己得意的弟子顏回說:「只有你我兩人才做得到。」
南懷瑾常說,功成則身退。他這一生,每次均在仕途最高峰時選擇了退隱。
二十歲的時候,他在川、滇邊境,擔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經理,並組織自衛團,擔任總指揮。他一個人獨自去說服當地擁有三千多人的土匪,收編為他的地方團隊,使隊伍人數達三萬多人。在完成自衛隊的建立後,他認為自己可以功成身退了,於是就一個人帶著兩個衛士,離開了總指揮的位子,去成都中央軍校擔任教職。
他在成都中央軍官學校,擔任政治指導員,同時教授政治學,並在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就在中央軍校任教期間,他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在破壞教育,而不是在建設教育,而且人人都想做領袖。所以他在中央軍校任教兩年後就辭去教職,隨袁煥仙先生在成都成立維摩精舍,並成為其開山首座弟子。大師智慧活學活用
南懷瑾先生一生中的這兩次退隱,如果換成普通人,恐怕很難做到。他們會這樣想:我風華正茂,底下又有那麼多的人手,權力也有那麼大,我當然不能隱退了。再說了,土匪隊伍是我收編的,我不去做司令,誰有資格去做呢?另外,如果我想走、想退隱,旁邊的人一定說,他們還需要我的領導。他們這麼說也對,這裏少了我怎麼能行?--這是多少人退不了也隱不成的原因。南懷瑾先生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說退就退、說隱就隱,不留戀功名與官位。
提到進退,好像大都針對有官位與地位的人。其實,普通人也會涉及類似的命題。比如說,退休、降職、讓賢等等。對曾經攀上事業高峰的人而言,恐怕再也沒有什麼比從絢爛中迅速隱沒,更讓人難以忍受了,這時,尤其需要深諳進退的處世智慧與哲學。
1.不要把隱退看成失敗
很多人把「隱退」當成「失敗」。由於他們已習慣於享受歡呼與掌聲,一旦從高空中掉落下來,就像是藝人失掉了舞臺、將軍失掉了戰場,往往一時難以適應,而陷於絕望的谷底。
隱退其實是有好處的。唯有離開自己當主角的舞臺,才能防止自我膨脹。雖然,失去掌聲令人惋惜,但往好的一面看,隱退就是在進行深層學習,一方面挖掘自己的潛能,另一方面重新上發條,平衡日後的生活。當你志得意滿的時候,很難想像沒有掌聲的日子。但如果你要一輩子獲得持久的掌聲,就要懂得享受「隱退」。
事實上,「隱退」不等於「放棄」,它很可能只是轉移陣地,或者是為了下一場戰役儲備新的能量。但是,很多人認不清這點,反而一直緬懷著過去的光榮,始終難以忘情「我曾經如何、如何」,不甘於從此做個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
2.不要認為自己很重要
要學會認識自己,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要輕視自己。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沒了誰,地球都照樣會轉。所以,一個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大;可以狂放,但絕不能狂妄。所以,不論是「無可奈何花落去」,還是「似曾相識燕歸來」;不論是遊子回歸,還是飛鳥離巢,你都可以做到,來就大大方方地來,不妨躊躇滿志,喝令三山五嶽開道;走就痛痛快快地走,盡可能灑脫自如,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絲雲彩。人生就像爬山一樣,要麼往上走,要麼往下走。我們不能希望總是走上坡路,有時候,走下坡路也是每個人必然的經歷--爬到了山頂上,只有下坡路可走。怎麼辦呢?不妨坦然地走下來,再去爬另一座山峰,這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