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九五九年三月十日,藏人開始書寫一段不凡的歷史……
記憶其實都是支離破碎的,追溯愈遠愈是如此。整理記憶,將沉積在腦海中的碎片拼湊出動態的畫卷,就如工程一樣浩繁。
本書是藏人流亡近五十年的歷程記錄,其以藏傳佛教四位宗教領袖的故事為經緯,讓整理記憶的偉大工程變得簡潔有力,撼動人心。
表面讀來輕鬆、冷靜甚至略帶詼諧的筆觸,與故事本身顛沛流離的背景,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不僅讓人對藏人面對坎坷命運的堅強意志與勇氣,感觸深刻,也會因此不禁遙想故事的背後還有許多故事,使得追索故事的情懷迴盪不已。
本書作者在中國大陸完成大學學業,同時接受藏、漢文化薰陶,流亡海外後,並接受印度與台灣的文化洗禮,承受了種種不可思議的生命轉折,也因為如此,作者能以行雲流水的中文縷述人物的情感與曲折的事件,更能以迥異於一般藏人的觀念與審視角度,實際反省西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從某種意義看,五十年前藏人的出亡,意味著西藏千年佛教根基與西藏文化的瓦解和崩潰。隨著西藏十萬餘眾難民的湧入印度,佛教在西藏的退萎和潰敗已成為無可阻擋的洪流。但是,佛教從恆河輸出,而今又接納了這浩大的難民陣列,這一吐一納是否潛藏著另一番寓意?
從西元十三世紀開始,佛教便逐漸地淡出印度的歷史和生活舞台,像瑪雅文明一樣銷聲匿跡了。而五十年前,達賴喇嘛來到恆河上游,似乎是一種宗教的創療,但又似乎是一種宗教回歸和醞釀。
這種機緣,似是冥冥之中作出的安排,表面上這是西藏文化與佛教所承受的悲劇和倒退,但是,十萬餘眾的藏人像種子一樣又播撒到了佛教的故鄉,莫不是一種填補和回報?
五十年前流亡的藏人,看來像是飄泊不定、存續未卜的藏羚羊,但到了五十年後的今天,流亡藏人更像應驗了蓮花生大士當初的預言:
「當鐵鳥在上空飛翔、鐵馬在草原上馳騁,西藏子民便像螻蟻一樣遍布世界,帶來佛教的傳播。」
台灣讀者可以常常在電視上看到海外藏人示威抗議的畫面,卻很少有機會聆聽流亡藏人親自訴說流亡的點滴,本書提供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這是關注西藏的台灣讀者認識西藏所不可或缺的窗口,可貴的史鑑。
記憶其實都是支離破碎的,追溯愈遠愈是如此。整理記憶,將沉積在腦海中的碎片拼湊出動態的畫卷,就如工程一樣浩繁。
本書是藏人流亡近五十年的歷程記錄,其以藏傳佛教四位宗教領袖的故事為經緯,讓整理記憶的偉大工程變得簡潔有力,撼動人心。
表面讀來輕鬆、冷靜甚至略帶詼諧的筆觸,與故事本身顛沛流離的背景,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不僅讓人對藏人面對坎坷命運的堅強意志與勇氣,感觸深刻,也會因此不禁遙想故事的背後還有許多故事,使得追索故事的情懷迴盪不已。
本書作者在中國大陸完成大學學業,同時接受藏、漢文化薰陶,流亡海外後,並接受印度與台灣的文化洗禮,承受了種種不可思議的生命轉折,也因為如此,作者能以行雲流水的中文縷述人物的情感與曲折的事件,更能以迥異於一般藏人的觀念與審視角度,實際反省西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從某種意義看,五十年前藏人的出亡,意味著西藏千年佛教根基與西藏文化的瓦解和崩潰。隨著西藏十萬餘眾難民的湧入印度,佛教在西藏的退萎和潰敗已成為無可阻擋的洪流。但是,佛教從恆河輸出,而今又接納了這浩大的難民陣列,這一吐一納是否潛藏著另一番寓意?
從西元十三世紀開始,佛教便逐漸地淡出印度的歷史和生活舞台,像瑪雅文明一樣銷聲匿跡了。而五十年前,達賴喇嘛來到恆河上游,似乎是一種宗教的創療,但又似乎是一種宗教回歸和醞釀。
這種機緣,似是冥冥之中作出的安排,表面上這是西藏文化與佛教所承受的悲劇和倒退,但是,十萬餘眾的藏人像種子一樣又播撒到了佛教的故鄉,莫不是一種填補和回報?
五十年前流亡的藏人,看來像是飄泊不定、存續未卜的藏羚羊,但到了五十年後的今天,流亡藏人更像應驗了蓮花生大士當初的預言:
「當鐵鳥在上空飛翔、鐵馬在草原上馳騁,西藏子民便像螻蟻一樣遍布世界,帶來佛教的傳播。」
台灣讀者可以常常在電視上看到海外藏人示威抗議的畫面,卻很少有機會聆聽流亡藏人親自訴說流亡的點滴,本書提供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這是關注西藏的台灣讀者認識西藏所不可或缺的窗口,可貴的史鑑。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