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健康也越來越關注,這也是「養生熱潮」經久不衰的原因。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是調養、保養之意。而「養生」的內涵,一方面在於延長生命,另一方面在於提高生命質量。但這「養」裡面也是有許多學問的。中醫養生講究「因人而異」,比如男人和女人,養生的重點就不同。
明代醫家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說:「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主。」也就是說,男子重在養精,女子重在養血。男子何以「貴在精」呢?在弄清這個道理之前,先要明白精為何物。中醫所說的「精」不單指精液,它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的組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先天之精。正如《黃帝內經.靈樞.決氣》所言:「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這裡的「精」指的是男女生殖之精。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兩精的結合形成了具有生命的胚胎,為生命的誕生打下了基礎。這是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從胚胎時期開始,直至衰亡,不斷地滋生化育,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先天之精是有限的,只有依賴後天之精的滋養才不致枯竭。後天之精是怎麼來的呢?它主要來自於飲食。《存存齋醫話稿》就有「飲食增則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的記載。腎所藏之精化為腎氣,決定著人體生、長、壯、老、死的生命過程。但無論是先天之精還是後天之精,都藏於腎。「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所以想要精足,必先養腎。
與女人相比,男人與腎精的關係更加密切。因為男性的主要生理特點就是生精與排精,男性的腺、性、精、育都與腎精有著密切的關系。「腺」指的是睪丸、附睪、精囊腺、前列腺等男性生殖器官。睪丸、附睪古稱「腎子」,腎陰不足,或腎陽虛微,氣不運水,就有可能發生癃閉及水疝。精囊腺、前列腺則屬於「精室」範疇。唐宗海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下卷》云:「女子之胞,男子為精室,乃血氣交會,化精成胎之所,最為緊要。」精室貯藏精液,決定人的生育繁衍。男性從16歲開始,「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這時就會出現遺精、洩精。精子正常,男性才能繁衍後代。如果「天癸竭,精少,腎藏衰」,這個男人的生育能力也就喪失了。「性」與腎精關係也很密切。腎主骨,腎氣至時,陰莖就會勃起。所以腎精虧虛的人往往也會出現性功能障礙。可見,腎精與男人的一生都有著密切的關係,養生的重點也就在於養腎。
再來看女人。中醫認為,女性從14歲開始,「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此後身體每個月都會定期失血。任脈主血,如果女人任脈不通,就不會懷孕,月經也不會正常。懷孕之後,胎兒也需要母體的氣血來滋養。
眾所周知,女人一旦懷孕,月經就沒有了,口味上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喜歡吃酸,就是因為氣血都去養胎了。肝陰不足,而酸入肝,多吃酸味食物就能達到滋肝陰、養肝血的效果。血不足會出現什麼現象呢?就是血不養胎,易導致流產。比如做過多次人流的人,後來想要孩子卻懷不上了,就是因為她的氣血耗傷所致。分娩後還要哺乳,而乳汁也是由氣血生化而來的。可見,女人的經、帶、胎、產都與氣血有著密切的聯繫。
除此之外,氣血與女性的容顏關係也很密切。心主血,其華在面。心血足,面色才會紅潤光澤。肝開竅於目,所以眼睛也需要肝血的滋養。俗話說「人老珠黃」,隨著年齡的增長,眼白也會變得渾濁、發黃、有血絲,這說明肝血不足,眼睛得不到足夠的滋養。還有頭發,發為「腎之華,血之餘」,氣血不足,頭髮就會幹枯、發黃、易分叉。所以要保持容顏美麗,就要保證氣血充足。
市場上的養生類書籍雖多,但很少有針對男女體質而專門進行指導的,本書彌補了該缺陷。全書分為男人篇和女人篇,分別根據男女體質的差異,提出了具體的養生方法。對於生活中一些常見的養生誤區,本書也予以糾正。比如,以養腎精來說,中醫講究「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且肝血和腎精都由水穀精微所化;肝血的生成,有賴於腎中精氣的氣化;腎精的充盛,也有賴於肝中血液的滋養,兩者相根相生。所以補腎的同時也要養肝,只有兩者兼顧才能使陰陽平衡,以恢復正常的生理活動。
再以養氣血來說,現代人只知補,不知通。這就好比買了一大堆貨物卻只是囤積在倉庫中一樣,少了流通這個環節,物品應有的價值便得不到體現。若是遇到體內有瘀血的人,還會越補越瘀,這就導致一些人越是補血越是血虛。所以,血不僅要補,而且要通,氣血通暢,身體自會健康。
總之,本書內容以實用性為原則,希望能在生活中給您以指導,為您的健康添磚加瓦!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