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X人執照
這是一部曾被醫療社群詆毀、下架的連載;這是一個不敢被醫界承認、存在的常態。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禁書」,
	一個令人傷痛的「真實」故事。
	
	1965年山崎豐子撰寫日本白色巨塔;
	1999年侯文詠醫師描述臺灣醫界內幕。
	這兩部偉大的著作,都是長篇文學創作。
	
	2020年的今天,
	讓專業醫師大膽與您分享一個全新的醫療故事。
	因為真實,所以黑暗,更沾染血淋淋的嘲諷赤紅色。
	
	這是一部曾被醫療社群詆毀、下架的連載;
	這是一個不敢被醫界承認、存在的常態。
	
	沒有文學作家幫寫書評,因為內容白話,缺少華麗辭藻;
	沒有幾個醫師願意挺身推薦,恐懼粉碎逐漸脆弱的醫病關係。
	
	從簡單的老人疾病開始,荒腔走板的治療,一再漠視病患的痛苦,邪惡手術埋下「院內感染」這枚黑暗種子,濫用抗生素最終造成悲慘結果……
	
	巨塔內的傲慢醫師,沒了心的白衣天使;重重錯誤累積,終至病患死亡。
	是家屬的無端抱怨?還是真正的醫療過失?
	醫事人員真的領有合法「殺人執照」?
	專業醫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抽絲剝繭,告訴您答案、真相。
	
	您我都有爸爸,媽媽,家人,孩子,親戚,朋友……
	這個故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面對醫療傷害,除了哭泣、悲恨,我們可以檢討的還有什麼?
	誰說醫師不能控訴醫師?
	
	忠實信賴醫療團隊的長者,因單純的老年疾病求助大醫院,結識傳聞中醫術精湛、頗負盛名的主治醫師。
	只是簡單的攝護腺手術,為何衍生一連串身體痛苦,血中蔓延的細菌從何而來?
	一次次祈求醫師治療,換來的卻是加倍折磨;一連串被輕忽的錯誤,累積成不可逆的悲劇。
	心慌的女兒多次懇求適切診斷與治療,卻不得其果;從專科護理師、社工、護理長、醫師、到院方高層,像一道緊密不可攀的高牆,讓家屬看不見康復的曙光。縱使努力,依然無法挽回父親的性命,只能眼睜睜看著摯愛的親人,在最後一段生命中歷經折磨。
	面對殘酷的醫療結果,女醫師開始質疑,決定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步步揭開保護傘下醫護人員們欲隱瞞的真相。
	
	本書特色
	
	.現職專業醫師撰寫的真實醫療小說,由家屬的第一人稱視角,引領您進入高聳的白色巨塔。
	.特邀新興繪本創作者「二搞創意」突破溫馨畫風,繪製驚悚封面及寫實插圖。
	.醫界人員溫情撰文推薦,誠實面對「醫療傷害」課題。
	
	在臺灣,醫療資源進步豐富,但醫病資訊不對等,往往造成醫療糾紛。
	病家是否真能分享醫療決策?醫師是否真的審慎診斷治療?醫院是否真正檢討制度謬誤?
	這不僅是一位長者的珍貴生命,也是一個家庭的悲痛經歷,更是現今社會的寫實縮影。這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真實故事」。
目錄
	序一 現今社會說真話要有勇氣
	序二 醫療與信賴
	序三 燕子醫師的故事
	自序一 爸爸,您永遠是我心中的巨人
	自序二 紙飛機
	第一章 引
	第二章 童年
	第三章 綠膿桿菌
	第四章 星火
	第五章 假期
	第六章 幻滅
	第七章 巨塔
	第八章 提示
	第九章 祭文
	第十章 答案
	第十一章 消逝
	第十二章 備戰
序/導讀
	序
	
	現今社會說真話要有勇氣
	
	現今社會要說真話要很有勇氣,要寫一本都是說真話的書又更不簡單了,因為會衝撞到「主流」,但就是要有說真話的「非主流」勇氣才可以突顯問題的存在、尋求解決的方法,未來讓病患更安全,國家社會更進步,讓「說真話」、「做對事」變成「主流」,則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這是一本將親身經歷,在白色巨塔裡很複雜的事件,寫得很清楚讓民眾看懂,以名偵探柯南辦案的精神,抽絲剝繭,帶出問題的真相,解決的方法就不言可喻了,這種真實故事的書在台灣並不多見。目前台灣在白色巨塔裡發生這種事的「主流」回應會像是:「人已經走了,說也沒用了。」勸家屬「息事寧人」。如果要檢討,很少檢討事件跟要負責的人,反而來檢討提出質疑的人「你為什麼不早一點看病歷,可以及早防止不幸的呀。」等等,造成傷者的雙重傷害。但問題沒有解決,悲劇就會一再發生!
	
	人生事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只能從結果找出問題,提出解決方法,讓未來別人的事件可以產生好的「結果」,不再有「如果」的遺憾。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小燕醫師是當事人,是把自己錐心泣血的經歷訴諸於世,期盼自己的父親不會白白犧牲。至於提出訴訟以及出書也都是要彰顯問題,回應醫療方面冷漠回應,是不希望真相被掩埋,而希望未來的意外不會再發生,大愛呀!
	
	從我看到第一章第一節的「細菌人」開始,心裡就糾結成一團,因為往生者是我多年前讀研究所的指導教授,一位與人為善,和藹可親的長者,當時我跟小小燕醫師就有互動了。隨著小燕醫師秉持科學人的精神,以實證來推論,一件一件地研究到最後一章,真的是不忍卒讀呀!我一直問自己:「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如果之前小燕醫師有讀到市面上別人有寫的這種書,一開始的處置會不一樣,結果也會不一樣,但人生事是沒有「如果」,這次的「結果」真的很難接受的!
	
	現在小燕醫師把這些章節集結成書,可以讓世人了解白色巨塔裡發生的一件不可告人之事,如果您有親戚朋友生病住院,應該可以得到很多啟發。孟子說:「不忍人之心,仁之端也。」小燕醫師不忍類似的不幸會發生在別人身上,才是這本書問世的初衷!
	
	游宏樞
	蔡教授的第一位研究生,曾負笈美國,任國際藥廠研究員,返台後在行政院衛生署、台灣藥廠服務。
	
	序
	
	醫療與信賴
	
	當醫師的至親也遇到醫療糾紛時,您會選擇如何處理?
	容忍他們繼續行醫?還是提告幫死者與家人討回公道?
	您有一位把您當家人的醫師或健康醫療顧問嗎?
	
	這是一本非常真實,提醒醫護人員更小心注意,不要犯錯的書。
	
	小燕醫師是我的大學同學,我們喜歡叫她Swallow(最美的燕子女神)。我們認識好久了,沒想到竟然快三十年。前陣子在FB上看到Swallow的文章,很驚訝,因為記憶中她一直是個快快樂樂的人,從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po這些文,完全不像這隻小燕子會做的事。文章看著看著,只覺得心痛,朋友的爸爸,就像自己的家人,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忍不住,也流下了男兒淚,陪著Swallow一起悲傷、憤怒、心急……,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啊─身為醫師的我,完全清楚知道。
	
	醫療糾紛、醫療過失、醫療訴訟是現今每位醫護人員的最大夢靨,我也曾遇到過,雖然最後全身而退,確實也令我元氣大傷;沒有人願意遇到這些事,更沒有人喜歡或故意傷害他人。但也不能否認,醫界中有許多醫護人員,並不重視病患權益,甚至故意或無情地造成病患傷亡。我不能因為自己是醫生,曾經走上法庭,就喪失辨別是非的能力,我不能讓一些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錯誤的醫療,不應該發生的事,是身為醫師的我也不喜歡的,絕對也願意挺身而出,不會畏懼,希望大家看看這本書─不只是因為Swallow是我的好朋友,好同學,更因為大部分的醫者,都是有良知,站在正義一邊的。
	
	這是一本可以提醒我們更小心注意,不要犯錯的書,很多時候,醫師多做或少做了一些事,是會造成病患死亡的,一定要多加小心防範。
	
	這幾年,我離開區域醫院,主持了一間「全信賴診所」,就是希望做一整個家庭的全人照護者,用更仔細的衛教,使每個人了解自己的身體,避免錯誤或不必要的醫療,「用醫療救蒼生」,也是我的小小願望。
	
	希望等這本書出版後,大家來買Swallow的書!
	 
	賴信全醫師
	大甲全信賴診所
	
	序
	
	燕子醫師的故事
	
	醫院後門的小巷子,常常是我遇到燕子醫師的地方。我在身心科服務,平常接觸的一部分族群是兒童和青少年;而燕子醫師是兒童神經科的專家,我們照顧的孩子們,有些重疊、有些需要合作。這條巷子不長,遇到燕子醫師時,常常都是在討論病房的某某孩子,需要幫忙、或是門診的誰誰誰,需要轉介什麼資源。
	
	在某個陽光豔麗的日子,同樣的這條巷子,同樣遇到燕子醫師。但不再像之前討論或交班病患,她問我「你認識擅長處理醫療糾紛的律師嗎?」嘴角有些顫抖,臉色不大好看。
	
	我一驚。
	
	當每個人說出「醫療糾紛」四個字時往往都不是好事。從醫師口中說出,代表的可能更是嚴重的事。我先回應「怎麼了?」伴隨著至今寫這篇序時還能感受到的心跳加速和微喘。
	
	當時的腦中閃過「醫療糾紛?燕子醫師遇到的嗎?還是醫院的誰遇到了?不會吧?以我知道的燕子醫師,行醫風格應該不至於吧︙︙。」閃過這麼多念頭的同時,燕子醫師才說出這個醫療糾紛的簡略始末。聽完,我只能沉默。
	
	原本,燕子醫師的個人臉書頁面常常都是歡樂的,跟她實地接觸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她率性與爽朗;當然,也有對醫療的堅持。在我知道這件醫療糾紛的始末後,燕子醫師的臉書頁面氣氛變得不大一樣。隨她一次又一次的打卡和敘述,我陸陸續續知道了整件事情更完整的經過。接著,就是這本小說的雛形。
	
	身為醫療工作者,在學校和醫院學習與訓練的過程中,前輩和師長們耳提面命的常常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顧」、「醫療決定要考慮到個案的個別需求」、「醫病共享決策」等等,不斷提醒自己要保持專業,也要保持謙遜。然而,在醫療場域中,我也不得不承認,曾經看過一些醫療工作者的所作所為,的確是值得商榷的。醫療業跟其他所有行業一樣,絕大部分是高度自律、要求自己的人,但仍不可避免地有著可能需要檢討改進的人。醫者並非萬能,也不該高傲。盡可能傾聽、盡可能理解、盡可能合作,才能讓醫病之路走得順遂綿長。
	
	我相信這本書的書寫,帶有梳理、療癒和教育的作用。燕子醫師在這本書中補充了一些醫學相關的說明,讓這本「小說」更像是「醫普」書籍,但字裡行間中的情緒是很清晰的。我不知道這本書會引發那些迴響。我希望不要有更多的「仇醫」情緒,但也希望醫療糾紛相關的法規或審理程序,能有更詳盡的討論。更希望所有人都能身體康健。
	精神奕奕 林奕萱醫師
	高雄市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精神科醫師、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
	
	導讀
	
	爸爸,您永遠是我心中的巨人
	
	我是兒童神經科醫生;從沒想過當作家,更沒任何寫作習慣,我沒有很關心政治,只是很普通的媽媽。因為工作的關係,非常相信台灣醫療;我受過完整醫學教育,也清楚一個醫生應該做什麼,更明暸健保有多好,醫護人員該如何照顧一個病人。
	
	這是我父親成為「醫療被害人」的傷痛故事,文中角色均經修潤;關於醫療進程,幾近真實,我無需創造太多,現實已夠精彩。很想冠上真實姓名、院名、地名,但我算厚道也不想惹麻煩,可是我內心非常渴望由法院認證這本書的真實性。
	
	有人質疑我寫這本書的意圖,恐懼破壞日漸不堪的醫護形象與醫病關係,甚至汙衊、阻止文章刊登。我認為實在膚淺,一般病患還是相對尊敬醫師,也確切相信醫療;背棄病患、傷害病患身體的醫療人員,絕對是特例。我希望這本書提醒醫療人員:多點小心、少些錯誤。正常的醫護人員不用聯想太多,看完書再來反對,不需與這種人同流合汙。
	
	《醫療法》第八十二條修正,改變醫療訴訟制度,是醫界努力的成果。希望有機會用「法」的角度論述這些事。寫文章有非常好的療癒效果,我太無力,無法扭轉時空、謬誤。
	
	僅將這本書獻給台灣醫療制度下,卑微的我的父親。
	 
蔡金燕
	
	導讀
	
	紙飛機
	
	記得外公經常帶我們去他的學校辦公室,當時我覺得大學教授沒什麼了不起,大概是外公很謙虛、很樸實的緣故吧。
	
	外公仔細折了一架紙飛機,好逗他兩個活潑好動的孫子開心。我對著紙飛機頂端哈口氣,在這冷冽的冬天,用力向空中一擲,紙飛機飛得又高又遠,外公半跑半跳幫我撿回來;再丟,外公再次撿到我手心;我又丟,這次我等了好一會兒,紙飛機仍回到我的掌心,只是耳邊伴隨一點喘息。
	
	這回,我加了一個助跑、更用力、跳起來,ㄒㄧㄡ─好高好遠啊,卡在了天邊的屋簷。我站原地等啊等、等啊等、等出了一股焦躁與不安。我相信外公一定會回來,我相信外公很堅強,我相信紙飛機不遠─好熟悉的畫面啊……。
	
	外公,您怎麼捨得讓我這臭孫子再也等不到您啊?
	
	我們都明白事情並不單純。我是個叛逆的少年,你越是讓我住嘴,我越放聲咆哮。
	
	我明白,原地流淚無法沖刷傷痛。我以寫作抒發對外公的思念,我以寫作還原事情的真相,我以寫作讓外公的身影,得以用文字的形式永駐時空的長流。
	
	楊允辰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