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經典
提起經濟學,很多人會認為它離我們很遙遠,以為那是只有企業家、政治家才需要精通的本事。其實,經濟學無處不在,具備經濟學的知識,可以:
1.讓人提升日常生活決策品質。
2.做出合理的選擇,比如選擇人生伴侶。
3.獲得更大的世俗快樂、更接近成功。
4.還可更加瞭解環境,培養出與眾不同的眼光與見解……
本書將不讓「沒有時間」或「經典太深奧難懂」成為你的藉口,讓你以更經濟、有效率的閱讀方式,系統地翻閱經濟學領域中經典著作的內容,瞭解其中的思想精髓,選讀著作精華,用深入淺出的內容簡介和書評,為大家呈現簡略版的原著,也從側面對著作進行了客觀的評價,並摘錄原著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彩段落,讓讀者最有效率地獲得人生致勝的法寶
提起經濟學,很多人會認為它離我們很遙遠,以為那是只有企業家、政治家才需要精通的本事。其實,經濟學無處不在,具備經濟學的知識,可以:
1.讓人提升日常生活決策品質。
2.做出合理的選擇,比如選擇人生伴侶。
3.獲得更大的世俗快樂、更接近成功。
4.還可更加瞭解環境,培養出與眾不同的眼光與見解……
本書將不讓「沒有時間」或「經典太深奧難懂」成為你的藉口,讓你以更經濟、有效率的閱讀方式,系統地翻閱經濟學領域中經典著作的內容,瞭解其中的思想精髓,選讀著作精華,用深入淺出的內容簡介和書評,為大家呈現簡略版的原著,也從側面對著作進行了客觀的評價,並摘錄原著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彩段落,讓讀者最有效率地獲得人生致勝的法寶
目錄
01,豐裕社會(約翰。肯尼斯。加爾佈雷斯)
02,增長的極限(唐奈拉。梅多斯)
03,資本與利息(歐根。馮。龐巴維克)
04,來自競爭的繁榮(路德維希。艾哈德)
05,經濟學原理(阿弗里德。馬歇爾)
06,國富論(亞當。斯密)
07,繁榮與蕭條(戈特弗里德。哈伯勒)
08,經濟表(弗朗斯瓦。魁奈)
09,經濟政策和充分就業(阿爾文。哈威。漢森)
10,經濟學(保羅。薩繆爾森)
11,國際生產與跨國企業(約翰。鄧寧)
12,人口原理(湯瑪斯。羅伯特。馬爾薩斯)
13,經濟成長的階段(沃爾特。羅斯托)
14,資本論(卡爾。馬克思)
15,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16,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弗里德利希。李斯特)
17,博弈論與經濟行為(約翰。馮。諾依曼)
18,價值與資本(約翰。理查。希克斯)
19,財富的分配(約翰。貝茨。克拉克)
20,賦稅論(威廉。配第)
21,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22,政治經濟學概論(讓。巴蒂斯特。薩伊)
23,政治經濟學原理(威廉。斯坦利。傑文茲)
24,家庭論(加里。貝克爾)
25,有閑階級論(托爾斯坦。本德。凡勃倫)
26,壟斷競爭理論(愛德華。張伯倫)
27,福利經濟學(亞瑟。賽西爾。庇古)
28,資本主義與自由(密爾頓。弗里德曼)
29,價格與利息(克努特。維克賽爾)
30,資產積累與經濟活動(詹姆斯。托賓)
31,國民經濟學原理(卡爾。門格爾)
32,不完全競爭經濟學(瓊。羅賓遜)
33,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大衛。李嘉圖)
02,增長的極限(唐奈拉。梅多斯)
03,資本與利息(歐根。馮。龐巴維克)
04,來自競爭的繁榮(路德維希。艾哈德)
05,經濟學原理(阿弗里德。馬歇爾)
06,國富論(亞當。斯密)
07,繁榮與蕭條(戈特弗里德。哈伯勒)
08,經濟表(弗朗斯瓦。魁奈)
09,經濟政策和充分就業(阿爾文。哈威。漢森)
10,經濟學(保羅。薩繆爾森)
11,國際生產與跨國企業(約翰。鄧寧)
12,人口原理(湯瑪斯。羅伯特。馬爾薩斯)
13,經濟成長的階段(沃爾特。羅斯托)
14,資本論(卡爾。馬克思)
15,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16,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弗里德利希。李斯特)
17,博弈論與經濟行為(約翰。馮。諾依曼)
18,價值與資本(約翰。理查。希克斯)
19,財富的分配(約翰。貝茨。克拉克)
20,賦稅論(威廉。配第)
21,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22,政治經濟學概論(讓。巴蒂斯特。薩伊)
23,政治經濟學原理(威廉。斯坦利。傑文茲)
24,家庭論(加里。貝克爾)
25,有閑階級論(托爾斯坦。本德。凡勃倫)
26,壟斷競爭理論(愛德華。張伯倫)
27,福利經濟學(亞瑟。賽西爾。庇古)
28,資本主義與自由(密爾頓。弗里德曼)
29,價格與利息(克努特。維克賽爾)
30,資產積累與經濟活動(詹姆斯。托賓)
31,國民經濟學原理(卡爾。門格爾)
32,不完全競爭經濟學(瓊。羅賓遜)
33,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大衛。李嘉圖)
序/導讀
序言
有些名字,被歷史銘記;他們的作品,永遠不會過時,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久彌新,熠熠地散發著光華。
思想是一種財富,知識給人以力量。每一個領域,都有著神秘而獨特的魅力,都曾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精神爆炸、一波又一波的高潮迭起,累積成了人類最燦爛的文明。時至今日,當我們再次仰頭注視這些永不磨滅的名字:莎士比亞、柏拉圖、羅素、孔子、叔本華、培根、牛頓、達爾文、彼得.杜拉克、沃倫.巴菲特……大師們的人性光輝令我們不由自主默默追隨他們的足跡。他們留給我們的,那些被稱為“經典”的寶藏,讓我們隔著時間和空間的漫長距離,依然能一睹大師的尊容,聆聽大師的諄諄教誨,甚至,與大師零距離地切磋探討,來一場淋漓盡致的心靈撞擊。
然而,繁忙、喧囂的現代生活,讓我們遠離大師和經典太久了,浮躁的心靈需要精神食糧,需要性靈的陶冶、文化的積澱,需要讓我們的靈魂安寧、深邃的鎮定劑。
不要讓“沒有時間”或者“經典太深奧難懂”成為藉口,我們可以選擇另一種閱讀方式:系統地翻閱各個領域的經典著作的內容簡介,瞭解其中的思想精髓,選讀著作的精華部分。這種方式,能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隨機抽出少量時間,接觸最多的經典。不必擔心“囫圇吞棗”,我們選用了深入淺出的內容簡介和書評,不僅為大家呈現出簡略版的原著,也從側面對著作進行了客觀的評價,還摘錄了原著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彩段落,讓大家親身體驗大師和經典的魅力。
這本《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經典》是我們的經典導讀叢書之一,我們打破時間和地域的局限,精心選取了古今中外經濟學領域最權威的32部大師著作:馬克思為我們打開通往資本世界的大門,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恩引領我們走向《豐裕社會》,亞當.斯密帶來經濟自由理論的全新衝擊,沃爾特.惠特曼.羅斯托給我們詳細分析經濟成長的各個階段,唐奈拉.梅多斯娓娓講述“增長的極限”……書頁開合之間,我們仿佛置身宏偉的知識殿堂,眼前浮現出一幅幅經濟學發展的驚世巨著。
有些名字,被歷史銘記;他們的作品,永遠不會過時,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久彌新,熠熠地散發著光華。
思想是一種財富,知識給人以力量。每一個領域,都有著神秘而獨特的魅力,都曾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精神爆炸、一波又一波的高潮迭起,累積成了人類最燦爛的文明。時至今日,當我們再次仰頭注視這些永不磨滅的名字:莎士比亞、柏拉圖、羅素、孔子、叔本華、培根、牛頓、達爾文、彼得.杜拉克、沃倫.巴菲特……大師們的人性光輝令我們不由自主默默追隨他們的足跡。他們留給我們的,那些被稱為“經典”的寶藏,讓我們隔著時間和空間的漫長距離,依然能一睹大師的尊容,聆聽大師的諄諄教誨,甚至,與大師零距離地切磋探討,來一場淋漓盡致的心靈撞擊。
然而,繁忙、喧囂的現代生活,讓我們遠離大師和經典太久了,浮躁的心靈需要精神食糧,需要性靈的陶冶、文化的積澱,需要讓我們的靈魂安寧、深邃的鎮定劑。
不要讓“沒有時間”或者“經典太深奧難懂”成為藉口,我們可以選擇另一種閱讀方式:系統地翻閱各個領域的經典著作的內容簡介,瞭解其中的思想精髓,選讀著作的精華部分。這種方式,能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隨機抽出少量時間,接觸最多的經典。不必擔心“囫圇吞棗”,我們選用了深入淺出的內容簡介和書評,不僅為大家呈現出簡略版的原著,也從側面對著作進行了客觀的評價,還摘錄了原著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彩段落,讓大家親身體驗大師和經典的魅力。
這本《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經典》是我們的經典導讀叢書之一,我們打破時間和地域的局限,精心選取了古今中外經濟學領域最權威的32部大師著作:馬克思為我們打開通往資本世界的大門,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恩引領我們走向《豐裕社會》,亞當.斯密帶來經濟自由理論的全新衝擊,沃爾特.惠特曼.羅斯托給我們詳細分析經濟成長的各個階段,唐奈拉.梅多斯娓娓講述“增長的極限”……書頁開合之間,我們仿佛置身宏偉的知識殿堂,眼前浮現出一幅幅經濟學發展的驚世巨著。
試閱
《增長的極限》
PART1
“如果你開著一輛車,窗外全是霧或者?車壞了,為了防止開過頭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開慢點。問題是車速太快時,就不能及時?住車。即使是一位很高明的司機,開著非常棒的車,在高速時也是不安全的。他無法在下一個信號到來前,對前一個信號作出反應。”這段以開車的過程,形象表現了危機的逼近的話出現在一本20世紀70年代問世並震驚全球的書中,它就是吸引當代每位科學家目光的《增長的極限》。
鄧尼斯.L.米都斯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成員,指導者。本書由羅馬俱樂部、波托馬克學會和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聯合出版。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具體擔任研究工作,是羅馬俱樂部提交給國際社會的第一個報告。
該書參與人員鄧尼斯.L.米都斯、唐奈勒.H.梅多斯、約恩.蘭德及其支持者羅馬俱樂部,由此也被認作對經濟發展預測前景持悲觀論的代表。
書評:
1、《增長的極限》一書和羅馬俱樂部由此一起成為全球環境保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2.《增長的極限》從1972年公開發表以來,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在這新世紀即將來臨的年代里,在我們這個人口數量最多,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發展大國,重新出版這本“舊書”,仍然有深遠意義。這不僅因為這本書早已是名滿全球的一塊豐碑,而且因為這份研究報告所提出的全球性問題,如人口問題、糧食問題、資源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生態平衡問題)等,早已成為世界各國學者專家們熱烈討論和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
──摘錄《增長的極限》中譯本序言
PART2 大家風範
1968年4月,由義大利著名實業家、經濟學家佩切伊與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發起成立的一個專門研究世界未來學的一個非正式的國際協會--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在羅馬成立。該俱樂部的宗旨是關注、探討與研究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使國際社會對人類困境包括社會的、經濟的、環境的諸多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並在現實的基礎上提出對應的新態度、新政策和新制度從而扭轉不利局面。
以麻省理工學院米都斯(Dennis L.Meadows)為首的研究小組,受羅馬俱樂部的委託,深刻反思西方長期流行的高增長理論,於1972年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這也是羅馬俱樂部成立後向世人公佈的第一份報告。報告深刻闡明了環境的重要性以及資源與人口之間的基本聯繫。報告中寫道:由於世界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這5項基本因素的運行方式是指數增長而非線性增長,全球的增長將會因為糧食短缺和環境破壞於下世紀某個時段內達到極限。也就是說,地球的支撐力將會達到極限,經濟增長將發生不可控制的衰退。繼而得出了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資源極限而導致世界崩潰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長,即“零增長”的結論。
《增長的極限》出現在工業文明發展的黃金時期,人類很容易忽略工業生產的諸多負效應。因而它的出世猶如一篇盛世危言敲響了持續發展的警鐘。在今天西方發達國家,傳統工業雖然擁有龐大的身軀,但發展勢頭已經日薄西山。資訊產業、生命技術產業等新產業的迅猛發展深刻的改變著人類社會,也改變著人類發展的模式。《增長的極限》既是工業時代的送終者,也是後工業時代的啟幕人。
這本書用直白的語調警告世人:如果全球人口、工業、污染、糧食生產和能源消耗的發展趨勢不進行根本改變,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將因不勝負載而面臨崩潰的威脅。這一預測是建立在用電腦模型進行的資料分析基礎上的,報刊上就此出現了“電腦預測到2100年將出現災難,科學家發出全球大禍臨頭警告”的字樣。呼籲人們關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增長的極限,引發了廣泛爭議。
這篇預言式的報告震動了全世界,在當時成了世界各國的頭號新聞。許多報刊、雜誌、電視、廣播頻繁地轉載、報導和採訪。《增長的極限》被一千多家大學列入教科書目錄中,並被譯成34種文字,銷售量達五百多萬多冊。次年的西德和平獎也賦予“羅馬俱樂部”。荷蘭女王、法國總統都親自出馬,組織展覽會和有關《增長的極限》問題的討論。13個國家成立了“羅馬俱樂部協會”,以支持“羅馬俱樂部”對全球問題的研究。
《增長的極限》的結論和觀點受種種因素的局限,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不完善。但是,報告所表現出的對人類前途的“嚴肅的憂慮”以及對發展與環境關係的論述,是有十分重大的積極意義的。它所闡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萌芽。當今各國對迴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注,與《增長的極限》的問世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繫。PART3 品味經典
處在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的中國,高速的工業增長、龐大的人口負擔和嚴重的環境污染都是《增長的極限》所納入分析的前提條件。雖然 “可持續發展”這一時髦口號一直不斷得被高呼著,對眼前高速增長的沉痛代價有清醒認識的人們有幾位元?重溫《增長的極限》這篇世紀之作,對我國現狀的認識十分必要。
1、 報告的主要章節內容
報告運用系統論的研究成果,通過“雙向反饋回路”這一分析模型驗證 “人口、工業增長是呈指數增長”結論的正確性。雖然細節預測的精確性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在宏觀尺度的判斷上具有相當大的可靠性。通過報告所做出的結論,它提醒對人類發展之路盲目樂觀的人們:注意環境、資源的有限性及其對發展的根本制約;否則,世界將滑向崩潰的深淵。
第一章《指數增長的本質》主要論證:指數增長具有欺騙性——當我們認識到指數增長具有不可控制性的時候,我們所剩餘的反應時間就已經不多了。而世界的人口、工業的增長如今正呈現出指數增長的態勢。再加之分配模式的不合理,貧富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第一章的最後,它給人們提出兩個發人深思的問題:這個地球可以供養多少人?能供養多久?
第二章《指數增長的極限》和第三章《世界系統中的增長》回答上述兩個問題,兩章詳細考察了世界上為人口增長、工業增長提供物質支援的系統,並通過定量化的研究分析了相互作用的人口、資本、糧食、污染和不可再生資源五個基本因素在“雙向反饋回路”分析中得到控制性應用,依此描繪出世界發展的前景。報告還指出,由於糧食、資源的有限性和污染的全球性,人類的發展將難以逃脫崩潰的命運。同時,由於效應的滯後性和指數增長的急劇性,人類的應對時間可能非常短暫。
報告指出,指數的增長模式是導致今天的增長之路出現了重重危機的直接原因。因此,解決危機的關鍵在於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增長模式,來替代原有的指數增長。在第五章《全球均衡狀態》中,報告提出了將發展和環境這兩個關鍵問題的戰略設想為一個共同戰略的偉大構想。這里,科研小組給出了答案:全球均衡增長——“人口和資源基本穩定,傾向于增加或減少它們的力量也處於認真加以控制的平衡之中。”——就是我們所尋找的解決辦法。
2、“零的增長理論”的提出
1972年這篇震撼世界的著名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了“零的增長”對策,因而有人稱它為“零的增長理論”,它是與“指數增長”相對應的概念。這一理論的實質是指自然界的資源供給與環境容量無法滿足外延式經濟增長模式。
《增長的極限》這篇研究報告,提出了五個基本問題:即人口爆炸,糧食生產的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工業化及環境污染。這五個基本問題都是遵循指數增長的模式發展的。報告指出:1650年世界人口數量約5億,年增長率為0.3%,相當於250年翻一番;1970 年人口數量為36億,年增長率為2.1%,相當於33年翻一番。因此,不難測算出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將達七十億。 地球能供養多少人,首先受糧食制約。可耕地是糧食生產的限制性因素,而可耕地面積正由於人口的增長、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而逐步縮小,每年大量的肥沃良田被占去。即使由於農業技術的進步,土地的生產能力有可能提高;但糧食產量每翻一番,也只能贏得30年的時間,而且產量增長的代價將越來越高,這種現象他們稱之為“糧食生產費用增加定律”。報告指出:世界糧食生產從1951年到1966年增加了34%,農業在拖拉機上的費用支出每年增加63%,在氮肥上的投資每年增加146 %,農藥投資每年增加300%。由於人口的增長定律的作用, 可能造成一切可用的資源都貢獻給糧食生產。就是這樣,世界的糧食還是正在由過去的過剩轉為短缺。如果人們不採取緊急措施,世界將會很快出現一個新的荒年週期。
淡水也是制約地球供養能力的基本要素,有水才有生存,沒有水就沒有糧食,也沒有任何物質。但是,人們對淡水的需要也是按指數規律增長的。人口的增加以及工農業的發展,對水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長。 全世界對水的需求量約21年翻一番,有些地區還更高。隨著人口的驟增、城市的擴展和工業化進程,水的供應量遠遠趕不上需求,造成不少地區水位下降,水資源枯竭,形成城市人口、工業和農業三方面相互爭水的局面。水資源的枯竭正嚴重制約著工、農業的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而這種狀況正在不斷惡化。
此外,許多其他同樣重要的自然資源需求的增長率也比人口的增長要快。就金屬元素而言,研究小組指出:現在鉑、金、鋅和鋁的儲藏量已經不多,如果按照60、70年代的消費率繼續下去,那麼到1981年將沒有金;1985 年將沒有水銀; 1990 年將沒有鋅;1992年將沒有石油;1993年將沒有銅、鋁、和天然氣。到2050年更多的礦物可能被耗盡。這些金屬大多數屬於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但在不斷增長的消費情況下,必然會推向它的極限,而不論人們是否對各種礦物的儲藏量、技術進步可能生產代用品或者再迴圈使用等方面持有樂觀的設想。
報告同時論證,環境污染也是一個按指數增長的量。報告提出了三個基本問題:(1)我們不清楚污染指數增長的上限:(2)許多污染遍及全球, 它們的有害影響往往出現在遠離它們產生的地方,這使人們對其危害性認識不足或者漫不經心;(3)當今人們對生態過程中存在拖延性問題的低估和鬆懈,地球可能很容易而又不被覺察地達到污染的上限。研究小組認為,由於人們把人均能源消耗量作為衡量人類財富的最好指標,而這個指標正按每年百分之四的速度增長,其結果則造成了世界各地污染的迅速增長,並己直接威脅著生態平衡和人類的生存環境。如今,這個問題已經聚焦全球科學家的目光。
研究小組進一步指出,過去三百多年來的一系列的技術進步,已經延遲了人口和經濟增長的極限。今天,有許多問題並沒有技術上的解決辦法,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比較慢。因此,應對增長規定限制,他們認為全球保持現在的均衡狀態是最可取的,也就是“零的增長”對策。所謂的均衡狀態包括人口的出生率等於死亡率;資本的投資率等於折舊率;資本與人口的比例安排,必須與社會價值一致。這便是實現“零的增長”,以保持一種不斷調整,具有社會自由的動力學的平衡,使人口、經濟、社會維持70年代初的發展水準而均衡運動,以保證人類的生存環境、地球生態不再惡化。
3、“可持續發展”觀點的萌芽
古代的人們已經產生了一些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樸素認識。我國先秦時期就有“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提法;西方文藝復興形成了人與自然割裂的機械論自然觀。工業社會大大推動社會的進步,對自然資源供給和環境容量的有限性這一問題,幾乎所有的學者和政治家都沒有注意到。1972年《增長的極限》提出了均衡發展的概念:不僅要把人類的發展控制在地球承載能力的限度之內,而且要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實現人類的共同發展。這實際上就是“可持續發展”觀點的萌芽。
4、系統動力學方法的首次運用
系統動力學方法這一方法最先由羅馬俱樂部創立,並在《增長的極限》一書中用於研究人類的未來。這種方法能把包括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在內的大量複雜因數作為一個整體,對一個區域的人口容量進行動態的定量計算,這是其他方法所無法做到的。不僅如此,這種方法能模擬各種決策方案的長期效果,並對多種方案進行比較分析而得到滿意的方案,與優化有同等的效用,是迄今為止區域人口容量研究較先進的方法。系統動力學後來被首次應用到環境人口容量的研究中。該研究基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眾多因數的相互關係,建立系統動力學模型,通過類比不同發展戰略,得出人口增長、資源承載力與經濟發展相互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發展目標。
5、《增長的極限》所形成的影響
《增長的極限》這一報告的論點,與當時工業化進程所處的黃金時期“格格不入”,因而也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是社會發展所固有的特徵,沒有經濟增長,就會有經濟危機,因而“零的增長對策”並不可取。不少自然科學家也對《增長的極限》不屑一顧。他們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增長用無極限。第三世界的一些學者,也批評這個報告是新殖民主義的辯護詞。在發達國家已經追逐到財富後,卻要求不發達國家維持現狀,不要走經濟增長和富裕的道路,這是極不公正的。他們認為大量耗費地球上的資源,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環境污染,主要是發達國家。而如今,當發達國家進入豐裕階段後,以環境保護之名限制第三世界的工業發展,只是一種可恥的藉口。
但是,儘管人們對羅馬俱樂部的報告所得出的結論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有著不同的見解,它提出的“地球已不堪負重;人類正面臨增長極限的挑戰,各種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正威脅著人類的繼續生存”的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自70年代以來,在國際間的各種學術會議也都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索,各國逐步形成了共識,為此聯合國採取了一些措施,並呼籲各國積極遵守。主要包括:(1)控制人口增長;(2)保護耕地,保護淡水資源,從而保護糧食供應。各國應加強對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佔用耕地的規劃和防止耕地沙漠化,營造綠色的保護帶;(3)經濟發展,生態優化,實行低能耗、保護環境的措施。PART4 原著原味
1、在通常的情況下,指數增長可以產生驚人的結果——這種結果許多世紀以來都使人類迷惑不解。有一個古老的波斯傳 說:有一個聰明的朝臣獻給他的國王一個精美的棋盤,並請求國王給他在這棋盤的第一個方格上放一粒米,在第二個方格上放 二粒,在第三個方格上放四粒,如此等等作為報答。國王立刻同 意了,並下令從他的倉庫里取米。這棋盤的第四個方格需要8 粒,第十方格需要512粒,第十五方格需要16 384粒,而第二十 一個方格給這個朝臣的米超過100萬粒。到第四十個方格必須 從倉庫里取出1萬億粒米。遠在達到第六十四個方格以前國王 儲備的全部米粒都耗盡了。指數增長具有欺騙性,因為它很快 就產生巨大的數量。
2、支持世界經濟和人口增長直到2000年,甚至2000年以後將需要什麼?必需的組成因素表是很長的,但是可以粗略地將它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包括維持所有生理活動和工業活動所需要的物質的必需品......第二類是由社會必要因素構成的。
3、人口、資本、糧食、不可再生資源,以及污染,這五個基本數量或標準,是由我們還沒有討論過的其他相互關係和反饋回路聯繫起來的。很清楚,不考慮其他所有因素,就不可能確定這些數量的遙遠未來。然而,即使是這種比較簡單的系統,也有複雜的結構。人們可能直覺地理解,它在未來會怎樣表現,或者一個變數最終會怎樣影響其他每一個變數。要達到這樣的理解程度,我們必須擴大我們的直覺能力,使我們能同時瞭解許多複雜的相互聯繫的變數。
PART1
“如果你開著一輛車,窗外全是霧或者?車壞了,為了防止開過頭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開慢點。問題是車速太快時,就不能及時?住車。即使是一位很高明的司機,開著非常棒的車,在高速時也是不安全的。他無法在下一個信號到來前,對前一個信號作出反應。”這段以開車的過程,形象表現了危機的逼近的話出現在一本20世紀70年代問世並震驚全球的書中,它就是吸引當代每位科學家目光的《增長的極限》。
鄧尼斯.L.米都斯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成員,指導者。本書由羅馬俱樂部、波托馬克學會和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聯合出版。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具體擔任研究工作,是羅馬俱樂部提交給國際社會的第一個報告。
該書參與人員鄧尼斯.L.米都斯、唐奈勒.H.梅多斯、約恩.蘭德及其支持者羅馬俱樂部,由此也被認作對經濟發展預測前景持悲觀論的代表。
書評:
1、《增長的極限》一書和羅馬俱樂部由此一起成為全球環境保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2.《增長的極限》從1972年公開發表以來,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在這新世紀即將來臨的年代里,在我們這個人口數量最多,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發展大國,重新出版這本“舊書”,仍然有深遠意義。這不僅因為這本書早已是名滿全球的一塊豐碑,而且因為這份研究報告所提出的全球性問題,如人口問題、糧食問題、資源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生態平衡問題)等,早已成為世界各國學者專家們熱烈討論和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
──摘錄《增長的極限》中譯本序言
PART2 大家風範
1968年4月,由義大利著名實業家、經濟學家佩切伊與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發起成立的一個專門研究世界未來學的一個非正式的國際協會--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在羅馬成立。該俱樂部的宗旨是關注、探討與研究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使國際社會對人類困境包括社會的、經濟的、環境的諸多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並在現實的基礎上提出對應的新態度、新政策和新制度從而扭轉不利局面。
以麻省理工學院米都斯(Dennis L.Meadows)為首的研究小組,受羅馬俱樂部的委託,深刻反思西方長期流行的高增長理論,於1972年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這也是羅馬俱樂部成立後向世人公佈的第一份報告。報告深刻闡明了環境的重要性以及資源與人口之間的基本聯繫。報告中寫道:由於世界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這5項基本因素的運行方式是指數增長而非線性增長,全球的增長將會因為糧食短缺和環境破壞於下世紀某個時段內達到極限。也就是說,地球的支撐力將會達到極限,經濟增長將發生不可控制的衰退。繼而得出了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資源極限而導致世界崩潰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長,即“零增長”的結論。
《增長的極限》出現在工業文明發展的黃金時期,人類很容易忽略工業生產的諸多負效應。因而它的出世猶如一篇盛世危言敲響了持續發展的警鐘。在今天西方發達國家,傳統工業雖然擁有龐大的身軀,但發展勢頭已經日薄西山。資訊產業、生命技術產業等新產業的迅猛發展深刻的改變著人類社會,也改變著人類發展的模式。《增長的極限》既是工業時代的送終者,也是後工業時代的啟幕人。
這本書用直白的語調警告世人:如果全球人口、工業、污染、糧食生產和能源消耗的發展趨勢不進行根本改變,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將因不勝負載而面臨崩潰的威脅。這一預測是建立在用電腦模型進行的資料分析基礎上的,報刊上就此出現了“電腦預測到2100年將出現災難,科學家發出全球大禍臨頭警告”的字樣。呼籲人們關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增長的極限,引發了廣泛爭議。
這篇預言式的報告震動了全世界,在當時成了世界各國的頭號新聞。許多報刊、雜誌、電視、廣播頻繁地轉載、報導和採訪。《增長的極限》被一千多家大學列入教科書目錄中,並被譯成34種文字,銷售量達五百多萬多冊。次年的西德和平獎也賦予“羅馬俱樂部”。荷蘭女王、法國總統都親自出馬,組織展覽會和有關《增長的極限》問題的討論。13個國家成立了“羅馬俱樂部協會”,以支持“羅馬俱樂部”對全球問題的研究。
《增長的極限》的結論和觀點受種種因素的局限,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不完善。但是,報告所表現出的對人類前途的“嚴肅的憂慮”以及對發展與環境關係的論述,是有十分重大的積極意義的。它所闡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萌芽。當今各國對迴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注,與《增長的極限》的問世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繫。PART3 品味經典
處在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的中國,高速的工業增長、龐大的人口負擔和嚴重的環境污染都是《增長的極限》所納入分析的前提條件。雖然 “可持續發展”這一時髦口號一直不斷得被高呼著,對眼前高速增長的沉痛代價有清醒認識的人們有幾位元?重溫《增長的極限》這篇世紀之作,對我國現狀的認識十分必要。
1、 報告的主要章節內容
報告運用系統論的研究成果,通過“雙向反饋回路”這一分析模型驗證 “人口、工業增長是呈指數增長”結論的正確性。雖然細節預測的精確性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在宏觀尺度的判斷上具有相當大的可靠性。通過報告所做出的結論,它提醒對人類發展之路盲目樂觀的人們:注意環境、資源的有限性及其對發展的根本制約;否則,世界將滑向崩潰的深淵。
第一章《指數增長的本質》主要論證:指數增長具有欺騙性——當我們認識到指數增長具有不可控制性的時候,我們所剩餘的反應時間就已經不多了。而世界的人口、工業的增長如今正呈現出指數增長的態勢。再加之分配模式的不合理,貧富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第一章的最後,它給人們提出兩個發人深思的問題:這個地球可以供養多少人?能供養多久?
第二章《指數增長的極限》和第三章《世界系統中的增長》回答上述兩個問題,兩章詳細考察了世界上為人口增長、工業增長提供物質支援的系統,並通過定量化的研究分析了相互作用的人口、資本、糧食、污染和不可再生資源五個基本因素在“雙向反饋回路”分析中得到控制性應用,依此描繪出世界發展的前景。報告還指出,由於糧食、資源的有限性和污染的全球性,人類的發展將難以逃脫崩潰的命運。同時,由於效應的滯後性和指數增長的急劇性,人類的應對時間可能非常短暫。
報告指出,指數的增長模式是導致今天的增長之路出現了重重危機的直接原因。因此,解決危機的關鍵在於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增長模式,來替代原有的指數增長。在第五章《全球均衡狀態》中,報告提出了將發展和環境這兩個關鍵問題的戰略設想為一個共同戰略的偉大構想。這里,科研小組給出了答案:全球均衡增長——“人口和資源基本穩定,傾向于增加或減少它們的力量也處於認真加以控制的平衡之中。”——就是我們所尋找的解決辦法。
2、“零的增長理論”的提出
1972年這篇震撼世界的著名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了“零的增長”對策,因而有人稱它為“零的增長理論”,它是與“指數增長”相對應的概念。這一理論的實質是指自然界的資源供給與環境容量無法滿足外延式經濟增長模式。
《增長的極限》這篇研究報告,提出了五個基本問題:即人口爆炸,糧食生產的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工業化及環境污染。這五個基本問題都是遵循指數增長的模式發展的。報告指出:1650年世界人口數量約5億,年增長率為0.3%,相當於250年翻一番;1970 年人口數量為36億,年增長率為2.1%,相當於33年翻一番。因此,不難測算出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將達七十億。 地球能供養多少人,首先受糧食制約。可耕地是糧食生產的限制性因素,而可耕地面積正由於人口的增長、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而逐步縮小,每年大量的肥沃良田被占去。即使由於農業技術的進步,土地的生產能力有可能提高;但糧食產量每翻一番,也只能贏得30年的時間,而且產量增長的代價將越來越高,這種現象他們稱之為“糧食生產費用增加定律”。報告指出:世界糧食生產從1951年到1966年增加了34%,農業在拖拉機上的費用支出每年增加63%,在氮肥上的投資每年增加146 %,農藥投資每年增加300%。由於人口的增長定律的作用, 可能造成一切可用的資源都貢獻給糧食生產。就是這樣,世界的糧食還是正在由過去的過剩轉為短缺。如果人們不採取緊急措施,世界將會很快出現一個新的荒年週期。
淡水也是制約地球供養能力的基本要素,有水才有生存,沒有水就沒有糧食,也沒有任何物質。但是,人們對淡水的需要也是按指數規律增長的。人口的增加以及工農業的發展,對水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長。 全世界對水的需求量約21年翻一番,有些地區還更高。隨著人口的驟增、城市的擴展和工業化進程,水的供應量遠遠趕不上需求,造成不少地區水位下降,水資源枯竭,形成城市人口、工業和農業三方面相互爭水的局面。水資源的枯竭正嚴重制約著工、農業的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而這種狀況正在不斷惡化。
此外,許多其他同樣重要的自然資源需求的增長率也比人口的增長要快。就金屬元素而言,研究小組指出:現在鉑、金、鋅和鋁的儲藏量已經不多,如果按照60、70年代的消費率繼續下去,那麼到1981年將沒有金;1985 年將沒有水銀; 1990 年將沒有鋅;1992年將沒有石油;1993年將沒有銅、鋁、和天然氣。到2050年更多的礦物可能被耗盡。這些金屬大多數屬於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但在不斷增長的消費情況下,必然會推向它的極限,而不論人們是否對各種礦物的儲藏量、技術進步可能生產代用品或者再迴圈使用等方面持有樂觀的設想。
報告同時論證,環境污染也是一個按指數增長的量。報告提出了三個基本問題:(1)我們不清楚污染指數增長的上限:(2)許多污染遍及全球, 它們的有害影響往往出現在遠離它們產生的地方,這使人們對其危害性認識不足或者漫不經心;(3)當今人們對生態過程中存在拖延性問題的低估和鬆懈,地球可能很容易而又不被覺察地達到污染的上限。研究小組認為,由於人們把人均能源消耗量作為衡量人類財富的最好指標,而這個指標正按每年百分之四的速度增長,其結果則造成了世界各地污染的迅速增長,並己直接威脅著生態平衡和人類的生存環境。如今,這個問題已經聚焦全球科學家的目光。
研究小組進一步指出,過去三百多年來的一系列的技術進步,已經延遲了人口和經濟增長的極限。今天,有許多問題並沒有技術上的解決辦法,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比較慢。因此,應對增長規定限制,他們認為全球保持現在的均衡狀態是最可取的,也就是“零的增長”對策。所謂的均衡狀態包括人口的出生率等於死亡率;資本的投資率等於折舊率;資本與人口的比例安排,必須與社會價值一致。這便是實現“零的增長”,以保持一種不斷調整,具有社會自由的動力學的平衡,使人口、經濟、社會維持70年代初的發展水準而均衡運動,以保證人類的生存環境、地球生態不再惡化。
3、“可持續發展”觀點的萌芽
古代的人們已經產生了一些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樸素認識。我國先秦時期就有“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提法;西方文藝復興形成了人與自然割裂的機械論自然觀。工業社會大大推動社會的進步,對自然資源供給和環境容量的有限性這一問題,幾乎所有的學者和政治家都沒有注意到。1972年《增長的極限》提出了均衡發展的概念:不僅要把人類的發展控制在地球承載能力的限度之內,而且要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實現人類的共同發展。這實際上就是“可持續發展”觀點的萌芽。
4、系統動力學方法的首次運用
系統動力學方法這一方法最先由羅馬俱樂部創立,並在《增長的極限》一書中用於研究人類的未來。這種方法能把包括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在內的大量複雜因數作為一個整體,對一個區域的人口容量進行動態的定量計算,這是其他方法所無法做到的。不僅如此,這種方法能模擬各種決策方案的長期效果,並對多種方案進行比較分析而得到滿意的方案,與優化有同等的效用,是迄今為止區域人口容量研究較先進的方法。系統動力學後來被首次應用到環境人口容量的研究中。該研究基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眾多因數的相互關係,建立系統動力學模型,通過類比不同發展戰略,得出人口增長、資源承載力與經濟發展相互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發展目標。
5、《增長的極限》所形成的影響
《增長的極限》這一報告的論點,與當時工業化進程所處的黃金時期“格格不入”,因而也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是社會發展所固有的特徵,沒有經濟增長,就會有經濟危機,因而“零的增長對策”並不可取。不少自然科學家也對《增長的極限》不屑一顧。他們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增長用無極限。第三世界的一些學者,也批評這個報告是新殖民主義的辯護詞。在發達國家已經追逐到財富後,卻要求不發達國家維持現狀,不要走經濟增長和富裕的道路,這是極不公正的。他們認為大量耗費地球上的資源,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環境污染,主要是發達國家。而如今,當發達國家進入豐裕階段後,以環境保護之名限制第三世界的工業發展,只是一種可恥的藉口。
但是,儘管人們對羅馬俱樂部的報告所得出的結論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有著不同的見解,它提出的“地球已不堪負重;人類正面臨增長極限的挑戰,各種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正威脅著人類的繼續生存”的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自70年代以來,在國際間的各種學術會議也都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索,各國逐步形成了共識,為此聯合國採取了一些措施,並呼籲各國積極遵守。主要包括:(1)控制人口增長;(2)保護耕地,保護淡水資源,從而保護糧食供應。各國應加強對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佔用耕地的規劃和防止耕地沙漠化,營造綠色的保護帶;(3)經濟發展,生態優化,實行低能耗、保護環境的措施。PART4 原著原味
1、在通常的情況下,指數增長可以產生驚人的結果——這種結果許多世紀以來都使人類迷惑不解。有一個古老的波斯傳 說:有一個聰明的朝臣獻給他的國王一個精美的棋盤,並請求國王給他在這棋盤的第一個方格上放一粒米,在第二個方格上放 二粒,在第三個方格上放四粒,如此等等作為報答。國王立刻同 意了,並下令從他的倉庫里取米。這棋盤的第四個方格需要8 粒,第十方格需要512粒,第十五方格需要16 384粒,而第二十 一個方格給這個朝臣的米超過100萬粒。到第四十個方格必須 從倉庫里取出1萬億粒米。遠在達到第六十四個方格以前國王 儲備的全部米粒都耗盡了。指數增長具有欺騙性,因為它很快 就產生巨大的數量。
2、支持世界經濟和人口增長直到2000年,甚至2000年以後將需要什麼?必需的組成因素表是很長的,但是可以粗略地將它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包括維持所有生理活動和工業活動所需要的物質的必需品......第二類是由社會必要因素構成的。
3、人口、資本、糧食、不可再生資源,以及污染,這五個基本數量或標準,是由我們還沒有討論過的其他相互關係和反饋回路聯繫起來的。很清楚,不考慮其他所有因素,就不可能確定這些數量的遙遠未來。然而,即使是這種比較簡單的系統,也有複雜的結構。人們可能直覺地理解,它在未來會怎樣表現,或者一個變數最終會怎樣影響其他每一個變數。要達到這樣的理解程度,我們必須擴大我們的直覺能力,使我們能同時瞭解許多複雜的相互聯繫的變數。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