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記那些波光與映像:李鴻源隨筆集
李鴻源成長於這片土地的知識分子,對家園家鄉的無限愛戀,對台灣的真情至性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35篇真摯散文 35段人生交會時刻有意義的美好
李鴻源心底對這片土地最深的情感,
凝視過去,他試著找回與人與大地,生命與歷史的連結,看見更美好的台灣。
郭英聲
孫大川
張曉風
夏鑄九
林懷民 情感推薦
這一片是成長、那一片是故鄉,還有一片是路途,更多片是反省。每一個時刻、每一幅畫面,堆疊而成一棵呈現李鴻源真實人生的「大樹」,而台灣,就是供應這棵大樹養分和水分的土壤。
二〇〇九年六月,在考察長江三峽水庫的旅程,他坐在從重慶駛往宜昌的大船上,迎著夏夜晚風,有感於途中所經之處多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蜀漢場景,於是提筆寫下第一篇論文、研究之外的散文體小文〈夜發重慶〉。從此,李鴻源開始在學校和政院,兩頭繁重的工作之餘,將多年來迴盪在心中的記憶片段,一片一片地捕捉下來。
這些文章記下成長的青春歲月,訴說與「水」結下的不解之緣;還有深深刻印在生命中的故鄉泰山,農村生活孕育了他的個性、滋養他的生命;還有讓他發現生命浩瀚與遼闊的貴人們,以及這一路走來的思考與反省,如內政部長任內視察南沙、台江和鰲鼓濕地時的有感而發,還有看著兒女日漸成長,因為為人父的焦慮而寫的〈為子祈禱文〉。
全書35篇,每一字、每一句,或是紀實,或有緬懷,或許還有強烈的批判,都讓我們看到有別於《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中「工程師、科學家」的李鴻源,而是一個成長於這片土地的知識分子,對家園家鄉的無限愛戀,對台灣的真情至性。
目錄
推薦序 看見李鴻源 郭英聲
推薦序 空間對時間的承諾 孫大川
推薦序 治國平天下的抱負 夏鑄九
自序 波光與映像
第一部 波光映照的青春
上學
台南,第二個故鄉
愛荷華秋更深了
台大的教書生涯
月台
第二部 記憶裡的這些事
我的祖父李隨先生
我家的流轉歲月
泰山記事一--農村
泰山記事二--割稻
泰山記事三--廟會
淡水河的前世今生
新莊記事
第三部 生命中的那些人
記於幼華教授
老夏要退休了
記漢聲吳美雲
萬水姊姊,一路好走!
第四部 隨心與隨筆
生態池記
登觀音山
再訪鰲鼓
台江巡禮
造訪南沙群島
訪雪霸國家公園有感
二二八感言
尺度與氣度
李教授的夢
宗教與科學
論空
夜發重慶
泰州
讀《三輩子》有感
為子祈禱文
珍重再見
美麗與哀愁過後
海闊台灣
序/導讀
試閱
回想這幾十年的歲月裡,跑遍世界許多大小城市,足跡踏遍各種不同的車站、機場、港口和月台,年代、規模、國度或許不同,但旅人的面貌和行為舉止,卻是大同小異。有低頭苦讀的學生,有閉目沈思的上班族,有耳提面命的母親,有依依不捨的戀人,當然也有那些占據整個座椅呼呼大睡的人。
年齡、身分、場景和時間不同,旅人的心情也不盡相同。學生眼盯著書本,口中念念有詞,心裡惦記著即將面臨的考試,還不忘抬頭,盼著公車的蹤影,深怕遲到了要挨罵、被記點。
上班族擔心訂單能不能拿到,股票是漲是跌,老闆的心情好不好。媽媽擔心即將遠行的孩子,衣服有沒有穿暖、會不會餓著。情侶則恨不得車子不要來到,可以一直依偎在一起。每一個人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目標和心情,相信也都有一本難唸的經。
***
我的生命中,第一個接觸的車站是省公路局的泰山站。從初中開始,每天搭上清晨六點所發的第一班公車上學,晚上回到家也都快七點了。
印象中,泰山站總點著昏暗小燈,壁上漆成公路局藍白兩色,有個小小的售票窗口。迷你的店面內,除了兩條給旅客歇腳的長板凳之外,幾乎什麼也沒有,地面散了一地被旅客丟棄的票根,默默記錄一段段曾經走過的旅程。
而我的旅程終點,是仍屹立在原址的公路局台北車站西站,在當年它可是南來北往最重要的樞紐。
在那個沒有高速公路的時代,交通除了鐵路外,就是縱貫路,所有開往南部的車子都在西站發車,也以此為終點。「台中方面的車快要開了,往台中、沙鹿的旅客請趕緊上車」,這句話我足足聽了六年,至今仍不時縈繞在腦海深處。沙鹿,好奇怪的地名,從事公職後,足跡踏遍全省,但好像從來沒造訪過這個曾經每天要聽上好幾遍、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如今每次開車路經西站,仍依稀聽到它那熟悉的廣播喇叭聲,訴說著昔日的榮景。
上了大學後,台北火車站成了我最常出入的地方,斑駁的月台及月台上特有的鐵皮棚子,雖然離日治時代已久遠,仍散發出強烈的日本味道。我就是從這個車站,懷著滿心的不甘和強烈被放逐的感覺,奔向那從未謀面的南國。
搭上平快車,從台北到台南一趟要八個小時,是我們這群窮學生唯一的選擇,車廂內沒有冷氣,加上那時沒有菸害防治法,下車後總被熏得一身煙臭味。回宿舍時,除了趕緊換掉全身衣物外,常恨不得能扒掉一層皮
猶記得一九七五年的四月五日,一個雷雨交加的清晨,也就是在這個月台上,我從報上讀到蔣公去世的消息,報紙的紅邊全套黑印刷,全開的黑白兩色版面,帶著不祥之氣。
回想當時月台上只有稀疏幾個人,一位穿著軍服的軍人當場痛哭流涕。在那個「造神」的年代,大家真的以為天要塌了,我也懷著莫名的恐懼及哀傷的心,一路忐忑不安地到了台南。那天出了車站,發現街上已布滿各式各樣的大小靈堂,音樂全沒了,紅色彩帶及任何跟喜慶沾上邊的東西,全從街上消失。
就這樣,全國服喪了好幾個月,氛圍像極了今天的北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治時期台灣從北到南的毎一座大小車站,都是對全日本建築界公開徵圖,所以每一座火車站各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可惜戰後在一片「去日本的風潮中,加上國人普遍缺乏保存古蹟的正確觀念,至今所存不多。那些倖存的車站,仍在吃力地對抗盲目的都市開發,以及風雨歲月的摧殘。
現在的人很難想像,那個年代的火車「坐票」不容易買得到,我常因為不願意連站八個小時回台北,加上害怕夾雜著濃濃便當及香菸味道的怪味,選擇轉搭乘公路局車輛,從台南坐到嘉義,換車到台中,再到新竹,最後到台北。
公路局的車走縱貫路,一路上,風土民情盡入眼簾。當時因為交通不便,沿路可以看到每個地方的特色,連車站賣的食物也不盡相同。到了台中,我常常信步走到離車站不遠的「太陽堂」買幾個太陽餅,及包有花生粉的粉紅色麻糬,那甜中帶鹹的味道,令人至今難忘,說來那已是當時的大學生,能擁有的最高檔享受了。
這也是「太陽堂」最風光的時代。那時沒有收銀機,店員收了錢就直接塞入黑色的大櫃檯,街坊都在謠傳「太陽堂」賺了很多錢,而且錢都不存銀行,現金全埋在地下的金庫裡。
只是最近再吃太陽餅,不知道是太普遍了,還是心中對遙遠的過去有種「定見」,總覺得味道不如從前,而台中巿近年更因過度往郊區發展膨脹,車站附近也變得十分蕭條。前一陣子聽說太陽堂總店已結束營業,不勝唏噓。
一路換車,從台中晃到了新竹,車站附近充滿了貢丸及米粉的香味,讓人想不吃都難。
這樣一趟旅程,短則十二個小時,多要十五、六個小時。下車時一本書看完了,風景看夠了,該吃的小吃也都吃完了,心靈感到無比豐盈。曾有同學跟我試過一次,以後便敬謝不敏,我卻樂此不疲。
透過這樣的旅程,加深了我對台灣風土人情的了解,也孕育出對台灣這塊土地濃得化不開的情感。這些經驗對我日後到省府服務,及從事內政工作,都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車站月台,是旅程的終點與起點,是許多人對故鄉的最後記憶,是人們迎歡悲離的重要背景,〈壩橋折柳〉、〈背影〉及多少古今名著都以它為提材,生命中的悲歡離合,都展現在旅人們細微的肢體語言中。
在人生的舞台上,隨著任務的改變、角色的移轉,緣起與緣滅,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無形月台。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它?徐志摩說:「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但我個人比較喜歡趙元任的說法:「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了,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這幾年每逢寒冬時節,在各地旅途中趕路的我,眼看夕陽西下,鄉間炊煙四起,車子經過不知名的小鎮,家家亮起燈火,家人或圍坐在飯桌旁,或三三兩兩在路旁乘涼,對照車上稀疏的乘客,一股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那隱隱作痛的酸楚感覺,最近常在夢中被勾起,這是對逝去青春歲月的感傷呢?或是對那已消失殆盡的純樸台灣風土人情的緬懷?還是對台灣前景莫名的憂懼與盼望呢?
(2012/6/5)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