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以大乘佛教經義為中心思想,論述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方法,及淨土法門,得到解脫。
全書共分三部分:「心性悟修論」、「幻廬隨筆」、「修學精華錄」,皆為作者修佛解法所悟心得,或直解經義,如《金剛經》、《華嚴經》、《圓覺經》等;或應於實用,探討「真心與妄心」、「因與果」、「佛學與哲學」、「漸修與頓悟」、「事生與往生」等,並舉諸事例,令讀者深入淺出,多有所得。
目錄
弁言
總目次
第一種 心性悟修論
自序
再版自序
目錄(共分十五章)
前言
同歸一心
不識本心
佛歎奇哉
本來面目
眾生心圖表
真如不變隨緣圖表
真心
妄心
淨念亦是妄心否耶?
性淨妙常
明照廣淨
離相見性
佛典心字
修空談空有
信解行證
一、信
二、解
三、行
四、證
真悟真修
悟與修
自性自度
修心
略談止觀
繫心修定
生死大事關鍵在此
常當繫心修此二字
修四種觀
日常生活中亦修定
三種法門
止觀八要
修慧
因地法行
一切如來的因地法行
我們為什麼應以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
結論
第十二章 不立文字
其言是耶?非耶?
不立文字出自何典?
佛世及禪祖
不立文字之註腳
禪宗六祖之呵斥
第十三章 金剛經的四句偈
先談上兩句
次談下兩句
結論
第十四章 佛最後開示秘密藏
猶如日沒還照高山
如來寶藏不付與聲聞弟子等
佛過去世受持常樂我淨之法
佛就世間法說
佛就出世間法說
涅槃之因果
一、涅槃因即是佛性
二、涅槃惟有了因無有生因
出世間法從世間法修起
常樂我淨與大涅槃
大涅槃即是常樂我淨
不見佛性,無常無我,惟見樂淨
大涅槃從般若波羅蜜出
諸佛從六波羅蜜,三十七道品,十一種空觀,來至大涅槃
常樂我淨之意義
大涅槃之意義
如何修習?
修十法得見佛性
眼見佛性與聞見佛性
觀修定得見佛性等二十事
佛身常樂我淨之由來
魔眷屬
乳酪生熟酥醍醐
修戒定慧親近大涅槃
何因緣故受持禁戒?
修三十七道品入大涅槃
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六覺支
八正道
第十五章 結論
識本心
修無念
行中道
修出世常樂我淨
識路歸家
第二種 幻廬隨筆
自序
再版自序
目錄(連附錄共二十五篇)
學佛八種人
佛說空義與弘修般若
色即空,空即色──從一對聯句說起
(一)景色
(二)此身
甲、緣起性空
乙、「色即是空」,約性說
丙、「空即是色」,約相說
丁、色空不二,諸法實相
(三)殊途同歸
修十想法能得涅槃
眾生被一個「我」字困縛著
(一)一語道破
(二)妄想執著
(三)仗自力解縛
甲、解縛須般若
乙、「我」從何來?
丙、我空與法空
丁、致力四句偈
戊、無縛即無脫
己、理論與實踐
(四)仗佛力解縛
甲、佛開淨土法門
乙、佛力自力不同
丙、念佛決定成佛
丁、止觀念佛法門
(五)結論
佛教因果論
(一)兩種邪見
(二)諸法因緣生
(三)一個大原則
(四)果報三時
(五)因果轉變
(六)見福見禍
(七)來踪去跡
(八)結論
眾生十重迷悟
甲、悟有十重
乙、迷有十重
佛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一)引言
(二)世尊成道實況
(三)最後付矚
(四)三世因果
(五)菩提種子
(六)結論
孝道──中國文化實質
(一)「以孝治天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二)佛觀六道眾生都是父母
(三)物質上的孝
(四)精神上的孝
(五)繼志述事等的孝
(六)父母子女間的相處
(七)結論
受家戒
(一)業海船筏
(二)五戒
(三)十善戒
(四)八關齋戒
(五)菩薩戒
(六)戒果
持戒故事
在戒與持戒
(一)業力可怕
(二)狂禪狂慧
(三)酤九捨戒
盜戒
相妄性真的故事
二白法能救眾生
二乘輪轉生死的主因
壽命長短
(一)長生
(二)算命
&nb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