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大業風雲:隋唐之際的英雄們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
──漢‧劉劭《人物志》
隋唐之際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代。大略言之,它的斷代可以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到唐太宗即位,實行「貞觀之治」為止。這是一個社會由治到亂、復由極亂到大治的轉變時代,以作者的話來說,這是一個「魚龍混雜、大浪淘沙的英雄時代」。至於什麼樣的人是英雄?才智過千萬人者?仗義濟難,急人所急者?放蕩不羈,不遵法度者?隋唐史專家徐連達教授用最通俗、大眾的筆法,描寫這個風雲際會、英雄輩出的時代,將原本生硬、艱深的歷史典籍轉化為現代人能接受的語言文字,歷數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李密、王世充、竇建德、李勣、魏徵、平陽公主、尉遲敬德、秦叔寶等歷史人物的英雄事蹟,並提出作者個人的獨到見解,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漢‧劉劭《人物志》
隋唐之際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代。大略言之,它的斷代可以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到唐太宗即位,實行「貞觀之治」為止。這是一個社會由治到亂、復由極亂到大治的轉變時代,以作者的話來說,這是一個「魚龍混雜、大浪淘沙的英雄時代」。至於什麼樣的人是英雄?才智過千萬人者?仗義濟難,急人所急者?放蕩不羈,不遵法度者?隋唐史專家徐連達教授用最通俗、大眾的筆法,描寫這個風雲際會、英雄輩出的時代,將原本生硬、艱深的歷史典籍轉化為現代人能接受的語言文字,歷數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李密、王世充、竇建德、李勣、魏徵、平陽公主、尉遲敬德、秦叔寶等歷史人物的英雄事蹟,並提出作者個人的獨到見解,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試閱
第一回 下江南四海歸一統 文中子河東論世事
南北朝時,創建北周(557~581年)的宇文氏,在周武帝時,出兵消滅了荒淫無道的北齊(550~577年)政權,統一了北方。宣帝繼嗣,自號天元皇帝,恣意聲色,在位二年,便壯年而亡。其子靜帝宇文闡繼位,年僅八歲,無力理政。宣帝皇后楊氏,出自勳貴家庭,自思孤兒寡母,不欲權落外臣,便想起了父親隋國公楊堅乃國之懿親,可以佐助政事,乃召他入宮,授以權柄。楊堅既託椒房之勢,又獲得大臣劉昉、鄭譯的推波助瀾,遂親秉朝權,以假黃鉞、左大丞相之名,總百官以聽己,未幾,升為大丞相,在朝臣推戴下,不多時間便奪取北周政權為己有。
楊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與其同輩負有時名的北周將相大臣,紛起反對楊堅的所作所為。於是地方上擁有軍權的相州尉遲迥、滎州宇文冑、鄖州司馬消難、益州王謙等先後舉旗發難,反對楊堅轉移鼎祚。諸人名為勤王,實為爭權,兵勢雖盛於一時,但終因師出無名,且彼此缺乏緊密聯繫,未隔多時便被楊堅發兵先後削平。北周宇文氏宗室諸王對楊堅的行徑更為不滿,陰謀復辟周室,但分散各方,勢寡力弱。畢王賢、趙王招、越王盛、陳王純、代王達、滕王逌等謀劃未成,卻被楊堅召到長安,先後以陰謀執政奪權的罪名被誅殺殆盡。
內外反隋勢力均被誅翦,改朝換代水到渠成。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登朝即位,建國為隋,是為隋文帝。「隋」是楊堅稱帝前的封爵之名,「開皇」則意為開啟皇業。他要革除舊俗,建立新制。
楊堅既移隋祚,志得意滿,思欲統一天下。開皇八年(588年)下詔伐陳(557~589年),以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大臣高熲為行軍長史,其餘大將有韓擒虎、賀若弼、王世積、劉仁恩等,計有總管九十,各統所部,合大軍五十餘萬,沿江東西千里分道合進,浩浩蕩蕩,齊向江南殺奔而來。自古以來,長江之險稱為天塹,但沿江陳軍不堪一擊,未及三月,韓擒虎軍自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當塗縣)渡江,賀若弼軍自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廣陵區)濟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京口區),兩軍勢如虎狼,形成鉗形攻勢,直搗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秦淮區)。陳軍將無鬥志,士兵無決死之心,抵抗了數陣,便節節敗退,棄戈投降。開皇九年(589年)二月,韓擒虎軍率先攻入建康臺城,生俘躲藏在景陽宮井中的陳後主叔寶及其寵姬張麗華,一紙降書既出,鎮守各地及前來勤王的陳軍均紛紛舉起白旗,奉地歸附。至此陳亡,紛亂擾攘數百年之久的山河大地重歸統一。於是君臣共慶、軍民歡樂,希望著自此以後共過太平安康的日子。
文帝在位能自強不息、孜孜圖治,他親行節儉,均平賦役,法令嚴峻,由此戶口滋長,社會安定,國家倉庫積貯的布帛粟米充盈。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四民各安其業,可謂是個勤政求治的君主。可是他出身於北邊將家,胸中無多少文墨,學術素養不佳。其取得帝位雖快,但遭內外反抗激烈,故性好猜忌、擅弄權術,不信任大臣,其開國的元勳及有功諸將,或誅殺,或貶退,能全身保命享有福祿的很少。又刻薄寡恩,不行寬仁之政,法令苛刻,犯有小罪即行處死;對官吏賄賂受贓的處置尤為厲害,有時且親臨處決。因此,保祿圖存、苟且偷安的官場作風蔓延,能盡忠竭力、正言直諫、維護朝廷利益的忠臣義士也就罕有其人了。文帝對文化事業亦不重視,所謂重教興文,徒有虛文。學校不設,禮樂不講,雅好符瑞,迷信佛教。及其末年,廢地方學校,京都僅存國子學,所存留僅弟子七十二人而已。故所用地方刺史縣令,率多武人出身,地方政績出色、廉潔正直有為者罕有,而殘暴酷虐的官吏不少。這些既是前代留下的遺產,也是隋文帝個人性格及其治國的環境所致。文帝在位二十四年。繼開皇二十年之後改元仁壽(601~604年),凡四年。在開皇、仁壽之際,河東郡龍門縣(今山西運城市河津市)出現了一位學問淵博、聚徒千數的有名學者,可惜他生不逢時,壯年而逝,其門人弟子視其為孔孟之後的聖賢,諡號「文中子」。他就是享名河汾、三河一帶的王通。
王通家世為累代名門仕宦。自王通祖父開始,亦官亦民,素抱儒業,以《詩》、《禮》傳家。王通父親王隆,字伯高,得祖上家學淵源,貫通經史,在家鄉以儒學教授學生,弟子千餘人,名聲大盛於河汾之間。文帝開皇之初便以國子博士待詔於雲龍門,文帝親自召見,詢問時政得失。王隆應對得體,辭退後撰成《興衰要論》七篇,略論歷代帝王治國興衰的道理,進呈給文帝披覽。哪知文帝崇尚吏治,不重儒學,王隆所說未獲賞識,僅由吏部銓選錄用為昌樂縣令,又遷猗氏縣令,再遷銅川縣令。他在境治績卓著,然因官小才高,未獲升用。數年秩滿,王隆便辭官退歸鄉里,不再出仕,以傳道授業、教授生徒、著書立說為樂事。
王通誕生才三歲便能識字讀書,幼年生性聰慧,悟性極高,十歲時能誦讀五經,又親聆父親教誨,對時政亦能議論而有所指歸,大為其父親讚賞。此後遂從名師受業:受《書》於東海李育,學《詩》於會稽夏琠,問《禮》於河東關子明,正《樂》於北平霍汲,考《易》於族父王仲華。他夙興夜寐,衣不解帶,專心致志,勤學苦研,積年而六經俱通,遂有四方之志。文帝仁壽三年(603年),王通年已及冠,思欲以生平所學貢獻於國家,他在這年金風送爽的秋天,西遊京都長安,覲見隋文帝於太極殿,奏上〈太平策〉十二條,切指時世之弊,提出了尊王道、推霸略、重儒統、合三教等主張。他年少氣盛,認為汲取歷史經驗、改良政治便可以運天下於指掌。哪知此時正逢文帝行廢立太子之事,朝廷權貴明爭暗鬥不息,宰相楊素位居高位,頗以文武才略自傲,無心提拔後進新人,對王通也就未能青眼相看。王通知道自己所上條策不被重視,且在京耳聞目睹,亦略知朝廷風波不停,便產生了回歸鄉里的念頭。由此他寫了一首〈東征之歌〉,抒發他慷慨而又抑鬱的情緒,其詩曰:「我思國家兮,遠遊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禮布衣。遂懷古人之心兮,將興太平之基。時異事變兮,志乖願違。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東歸。皇之不斷兮,勞身西飛。」後文帝察其意氣不凡,下詔再徵,但不久文帝駕崩。煬帝即位,再下徵召之命,這時適遭煬帝、楊諒兄弟爭奪權位,河東成為雙方戰場,社會亂象已經萌生,王通已無心仕進,決計退隱,乃在龍門故地經營祖業,自歎道:「道之不行,欲安之乎?」意思是指當今政治走向已不是行道的時候了。
王通決計繼承其父,著書立說、教授生徒,效法孔子以行其道,即所謂傳道授業。他先後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九年而通曉六經要旨,著作積案盈箱,其成就使他的名聲遠揚,四方前來請益求教的門人弟子紛紛接踵而至。其中有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淹、趙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竇威、河東薛收、中山賈瓊、清河房玄齡、鉅鹿魏徵、太原溫大雅、潁川陳叔達等都慕名前來謁見,或拜王通為師,或叩請受教經邦治國的道理。在這些人中,杜淹、李靖、竇威、薛收、房玄齡、魏徵、溫大雅、陳叔達等人都是活躍在隋末唐初的英雄俊傑之士,對李唐的建國創業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王通在河汾講學,先後收授門徒有千餘人之多。他講學與山東老儒們講經、注經不同,著重在貫通古今、經世致用,教學不拘一格,因才而教。故人們稱讚王通之教興於河汾,雍雍如也。煬帝大業十年(614年),朝廷久聞他的名聲,徵他入京,署為蜀郡司戶,王通推辭不就;次年,朝廷又以著作郎、國子博士徵召。這可見朝廷對他重視的程度。可是此時天下雲擾、英雄豪傑四起,勢力大的逐鹿中原,實力弱小的占山為王,有的割據一方,有的據地自保。寰宇之內,到處是烽火漫天、刀兵不息。學校生徒四散,門庭滋長苔草,學子已無心學業,各奔生計、各找前程去了。有些名儒大家、士子學人,或避難鄉野,托庇豪門,有些甚至窮途潦倒,凍死在饑寒交迫的溝壑之中。王通眼見天下大亂,有不可收拾之勢,對朝廷已全失去了信心,故對做官一途,絲毫不感興趣,他只是閉門著書立說,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志。
王通專心致意於經世之學,對《詩》、《書》、《易》、《禮》、《樂》、《春秋》都作了系統的整理,他通經是為了治世,考古是為了驗今,到了隋末,他先後寫就了《禮論》、《樂論》、《元經》、《贊易》、《續書》、《續詩》等書八十卷。他自命極高,以為其道可以治國經邦,其書能使國家歸於太平、臻於富強,可以上繼孔子、周公,他的弟子們也認為他是當代孔夫子,是沒有官位的素王。大業十四年(618年)初煬帝在揚州被弒,噩耗傳到北方時,博古通今的王通在家由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臨死前他召喚門人薛收等人,對他們說:「我做了一場夢,夢見顏回稱孔子之命說道:『休息吧!恐怕是夫子召我去見他。何必人生長命百歲!』」隔了七日,遂駕鶴西去。其門弟子數百人聽聞訃告,不問遠近齊集在龍門王宅悼念。他們悲號痛哭之餘,共同商量著說道:「我們老師的道德學問已達到最高境界,成為至人了。」他們根據禮制所謂「男子生有字所以昭德,死有諡所以易名」,乃私議其諡號曰「文中子」。門人又仿效孔門弟子錄其先師的語錄《論語》的體裁,各記其親身所聞、所問、所事、所答,整理記錄成《文中子》一書,該書所記有十篇,題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問易〉、〈禮樂〉、〈述史〉、〈魏相〉、〈立命〉、〈關朗〉,囊括六經要旨,敘述古今之變及王道之難行,書成後交給王通的家人以作紀念,垂之後世,此即後世所傳的《文中子》,亦名《中說》。其歷史著作,即仿孔子《春秋》褒貶之義而成的《元經》,始於晉世,終於隋開皇九年平陳,就是以史為鑑、宣揚漢文化傳統的力作,可惜的是《元經》以及《續書》、《贊易》等書皆由於戰亂不息而被束之高閣,有些則散失亡佚於世了。他的生平事蹟本已載入史傳,後來其後裔陷入一場政治風波,其傳文也就被刪除。後人對王通了解不多,反倒是王通的弟弟王績及其孫王勃以文學成就為後人所熟知,特別是王勃為文學史上「初唐四傑」之首。
王通生不逢時,抱著其深邃的思想和願望遺憾地離開了人世。但他盛名不朽,他的思想有後人傳承,唐初的將相大臣多出其門下,他們各懷著王道治世的理想,躬行政治實踐,終於開創了唐初的貞觀之治。
亂世出英雄。隋唐之際的英雄豪傑們,他們都有些什麼夢呢?他們的統治者又如何去尋夢,如何去面對大好河山,如何去對待這一由治到亂、復由亂而治的局面呢?
第二回 承大寶楊廣登帝位 成猜疑楊諒反并州
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統一江南。自此之後,王朝統治穩定,出現區宇一家、煙火萬里、百姓粗安、四夷賓服的局面,可算得天下太平無事。這是數百年來難得見到的事業。
可是事不經久,到了開皇二十年(600年)的十月間,朝廷上卻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太子楊勇被廢,太子的位置由楊勇之弟楊廣接替。這件事撼動著大隋江山,嚴重地影響到歷史進程。十餘年後,終於導致隋王朝的覆亡。其興也勃,其亡也速。它的潰亡猶如江河直瀉,奔向大海,不可抑止。這話說來自有緣由,還得從文帝及其妻獨孤皇后說起。
文帝楊堅之妻獨孤皇后的身世背景十分顯貴。她的父親乃是北周赫赫有名的開國功臣獨孤信。她有個姐姐,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為皇后,她的身分是北周皇帝的小姨。她的女兒則嫁給了北周宣帝宇文贇為皇后,她又是宣帝的丈母,是兩朝聯姻的皇親國戚。這就是她給文帝帶來政治上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即位不到二年就病死,他的兒子靜帝宇文闡年齡幼小,與楊皇后成為孤兒寡母。她懼怕權柄外落,會遭到宇文氏家族的壓制和欺凌,乃與其母獨孤氏密議,引父親楊堅入居禁中,聯絡掌典機密的近臣鄭譯、劉昉,假稱受遺詔輔政,使楊堅掌握中樞政要。一日,獨孤氏對著楊堅說:「大事已經到如此地步,形勢猶如騎在虎背上,只能往前騎行,不能中途停下來。」她要楊堅抓緊時機剷除宇文氏皇族及異己勢力。楊堅照著做了,終於在靜帝大定元年(581年)廢去小皇帝,自己登上了大隋的龍椅,是為隋文帝。獨孤氏也就成為文皇后,亦稱獨孤皇后。
獨孤皇后在政治上的強勢,使文帝對她既寵愛,又敬畏。她倚仗著權柄和威望,既專制後宮,又干預外朝政事。文帝上朝,皇后常乘輦伴隨著直至閣下才停,還派遣心腹宦官,密察文帝動靜,大小之事都要向她稟告。若朝政有所失誤,她會立即進諫;若文帝處理得當,合她心意,則置酒相賀,枕席相歡。兩人恩愛相好,宮中上下皆稱為「二聖」。
然而皇后性格倔強,兇狠妒忌。後宮美人無數,未經她許可,文帝不敢公開進御,只好偷偷摸摸。時宮中有一美女貌若天仙,文帝十分寵愛,常瞞著皇后私幸她的寢處。這事被皇后發覺,妒忌之心油然而生。她背著文帝,命宮人把這美人活活打死。這件事大大地激怒了文帝,他怒不可言,憤憤出宮,跨著匹馬,走向苑中。不知不覺間騎到山谷之中二十餘里處,獨自沉吟默思。皇后見文帝出走不回,心慌意亂,召來高熲和楊素兩位宰相說明情由,要他們把文帝請回。兩人奉命,四處找尋,總算找到了文帝。面對兩位宰相,文帝赧然,唉聲歎氣地對著他們說道:「我貴為天子,事事卻由她擺布,不得自由!」言語之間大為懊惱。後經二人勸解,才悻悻回宮。到這時,獨孤皇后才放下心來,流涕拜謝,賠罪說自己的不是,文帝有了下臺的面子,才轉怒為喜。
文帝既畏懼獨孤皇后,無論內事外政每每多聽從皇后之言。文帝有五個兒子:長子楊勇,次子楊廣,三子楊俊,四子楊秀,幼子楊諒。這五個兒子都是他與獨孤皇后所生育。這是因為後宮若有妾姬生育,母子都會被處死不留宮中。文帝一日對侍臣說:「前世帝王,常溺愛嬖幸,太子的廢立,常常由此而發生。我旁無姬妾侍伺,五個兒子為同一個母親所生,古來很少,可稱為真兄弟!豈若前代帝王多有內寵,導致孽子紛爭,無休無止,這實在是亡國之道啊!」
文帝這話說得太輕巧、太獨斷、太自信了。就在他生前死後,父子兄弟互相猜疑,彼此相鬥。五個兒子沒有一個能享壽天年,善始善終。
文帝長子楊勇,小字睍地伐。文帝受禪登位,依傳統立長立嫡習俗,凡軍國政事及尚書上奏死罪以下等政事,皆令他參決。楊勇對時政得失,有時也提出建議。「時政不便,多所損益」。他亦頗好學,能解讀詩賦,為人寬仁和厚,性格豪放。但缺點也多:性好奢侈,率意任情,不會自我約束,不做作,不矯飾,辦事大而忽之,不顧及後果。娶元氏女為妃,夫妻不睦。元妃在新婚後不到二年,便得心病而死。楊勇好色,多內寵,寵妾有十餘人,皆似花如玉,其中雲昭訓最受寵愛。他養育有兒子十個,其私生活不檢點為獨孤皇后所厭恨,且頗懷疑由自己作主婚配的元妃是楊勇有意用毒藥害死的。一日,獨孤皇后狠狠地斥罵楊勇是個好色之徒,產下諸子就像豬狗一樣多。因此她頗鍾愛於次子楊廣。
南北朝時,創建北周(557~581年)的宇文氏,在周武帝時,出兵消滅了荒淫無道的北齊(550~577年)政權,統一了北方。宣帝繼嗣,自號天元皇帝,恣意聲色,在位二年,便壯年而亡。其子靜帝宇文闡繼位,年僅八歲,無力理政。宣帝皇后楊氏,出自勳貴家庭,自思孤兒寡母,不欲權落外臣,便想起了父親隋國公楊堅乃國之懿親,可以佐助政事,乃召他入宮,授以權柄。楊堅既託椒房之勢,又獲得大臣劉昉、鄭譯的推波助瀾,遂親秉朝權,以假黃鉞、左大丞相之名,總百官以聽己,未幾,升為大丞相,在朝臣推戴下,不多時間便奪取北周政權為己有。
楊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與其同輩負有時名的北周將相大臣,紛起反對楊堅的所作所為。於是地方上擁有軍權的相州尉遲迥、滎州宇文冑、鄖州司馬消難、益州王謙等先後舉旗發難,反對楊堅轉移鼎祚。諸人名為勤王,實為爭權,兵勢雖盛於一時,但終因師出無名,且彼此缺乏緊密聯繫,未隔多時便被楊堅發兵先後削平。北周宇文氏宗室諸王對楊堅的行徑更為不滿,陰謀復辟周室,但分散各方,勢寡力弱。畢王賢、趙王招、越王盛、陳王純、代王達、滕王逌等謀劃未成,卻被楊堅召到長安,先後以陰謀執政奪權的罪名被誅殺殆盡。
內外反隋勢力均被誅翦,改朝換代水到渠成。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登朝即位,建國為隋,是為隋文帝。「隋」是楊堅稱帝前的封爵之名,「開皇」則意為開啟皇業。他要革除舊俗,建立新制。
楊堅既移隋祚,志得意滿,思欲統一天下。開皇八年(588年)下詔伐陳(557~589年),以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大臣高熲為行軍長史,其餘大將有韓擒虎、賀若弼、王世積、劉仁恩等,計有總管九十,各統所部,合大軍五十餘萬,沿江東西千里分道合進,浩浩蕩蕩,齊向江南殺奔而來。自古以來,長江之險稱為天塹,但沿江陳軍不堪一擊,未及三月,韓擒虎軍自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當塗縣)渡江,賀若弼軍自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廣陵區)濟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京口區),兩軍勢如虎狼,形成鉗形攻勢,直搗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秦淮區)。陳軍將無鬥志,士兵無決死之心,抵抗了數陣,便節節敗退,棄戈投降。開皇九年(589年)二月,韓擒虎軍率先攻入建康臺城,生俘躲藏在景陽宮井中的陳後主叔寶及其寵姬張麗華,一紙降書既出,鎮守各地及前來勤王的陳軍均紛紛舉起白旗,奉地歸附。至此陳亡,紛亂擾攘數百年之久的山河大地重歸統一。於是君臣共慶、軍民歡樂,希望著自此以後共過太平安康的日子。
文帝在位能自強不息、孜孜圖治,他親行節儉,均平賦役,法令嚴峻,由此戶口滋長,社會安定,國家倉庫積貯的布帛粟米充盈。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四民各安其業,可謂是個勤政求治的君主。可是他出身於北邊將家,胸中無多少文墨,學術素養不佳。其取得帝位雖快,但遭內外反抗激烈,故性好猜忌、擅弄權術,不信任大臣,其開國的元勳及有功諸將,或誅殺,或貶退,能全身保命享有福祿的很少。又刻薄寡恩,不行寬仁之政,法令苛刻,犯有小罪即行處死;對官吏賄賂受贓的處置尤為厲害,有時且親臨處決。因此,保祿圖存、苟且偷安的官場作風蔓延,能盡忠竭力、正言直諫、維護朝廷利益的忠臣義士也就罕有其人了。文帝對文化事業亦不重視,所謂重教興文,徒有虛文。學校不設,禮樂不講,雅好符瑞,迷信佛教。及其末年,廢地方學校,京都僅存國子學,所存留僅弟子七十二人而已。故所用地方刺史縣令,率多武人出身,地方政績出色、廉潔正直有為者罕有,而殘暴酷虐的官吏不少。這些既是前代留下的遺產,也是隋文帝個人性格及其治國的環境所致。文帝在位二十四年。繼開皇二十年之後改元仁壽(601~604年),凡四年。在開皇、仁壽之際,河東郡龍門縣(今山西運城市河津市)出現了一位學問淵博、聚徒千數的有名學者,可惜他生不逢時,壯年而逝,其門人弟子視其為孔孟之後的聖賢,諡號「文中子」。他就是享名河汾、三河一帶的王通。
王通家世為累代名門仕宦。自王通祖父開始,亦官亦民,素抱儒業,以《詩》、《禮》傳家。王通父親王隆,字伯高,得祖上家學淵源,貫通經史,在家鄉以儒學教授學生,弟子千餘人,名聲大盛於河汾之間。文帝開皇之初便以國子博士待詔於雲龍門,文帝親自召見,詢問時政得失。王隆應對得體,辭退後撰成《興衰要論》七篇,略論歷代帝王治國興衰的道理,進呈給文帝披覽。哪知文帝崇尚吏治,不重儒學,王隆所說未獲賞識,僅由吏部銓選錄用為昌樂縣令,又遷猗氏縣令,再遷銅川縣令。他在境治績卓著,然因官小才高,未獲升用。數年秩滿,王隆便辭官退歸鄉里,不再出仕,以傳道授業、教授生徒、著書立說為樂事。
王通誕生才三歲便能識字讀書,幼年生性聰慧,悟性極高,十歲時能誦讀五經,又親聆父親教誨,對時政亦能議論而有所指歸,大為其父親讚賞。此後遂從名師受業:受《書》於東海李育,學《詩》於會稽夏琠,問《禮》於河東關子明,正《樂》於北平霍汲,考《易》於族父王仲華。他夙興夜寐,衣不解帶,專心致志,勤學苦研,積年而六經俱通,遂有四方之志。文帝仁壽三年(603年),王通年已及冠,思欲以生平所學貢獻於國家,他在這年金風送爽的秋天,西遊京都長安,覲見隋文帝於太極殿,奏上〈太平策〉十二條,切指時世之弊,提出了尊王道、推霸略、重儒統、合三教等主張。他年少氣盛,認為汲取歷史經驗、改良政治便可以運天下於指掌。哪知此時正逢文帝行廢立太子之事,朝廷權貴明爭暗鬥不息,宰相楊素位居高位,頗以文武才略自傲,無心提拔後進新人,對王通也就未能青眼相看。王通知道自己所上條策不被重視,且在京耳聞目睹,亦略知朝廷風波不停,便產生了回歸鄉里的念頭。由此他寫了一首〈東征之歌〉,抒發他慷慨而又抑鬱的情緒,其詩曰:「我思國家兮,遠遊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禮布衣。遂懷古人之心兮,將興太平之基。時異事變兮,志乖願違。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東歸。皇之不斷兮,勞身西飛。」後文帝察其意氣不凡,下詔再徵,但不久文帝駕崩。煬帝即位,再下徵召之命,這時適遭煬帝、楊諒兄弟爭奪權位,河東成為雙方戰場,社會亂象已經萌生,王通已無心仕進,決計退隱,乃在龍門故地經營祖業,自歎道:「道之不行,欲安之乎?」意思是指當今政治走向已不是行道的時候了。
王通決計繼承其父,著書立說、教授生徒,效法孔子以行其道,即所謂傳道授業。他先後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九年而通曉六經要旨,著作積案盈箱,其成就使他的名聲遠揚,四方前來請益求教的門人弟子紛紛接踵而至。其中有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淹、趙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竇威、河東薛收、中山賈瓊、清河房玄齡、鉅鹿魏徵、太原溫大雅、潁川陳叔達等都慕名前來謁見,或拜王通為師,或叩請受教經邦治國的道理。在這些人中,杜淹、李靖、竇威、薛收、房玄齡、魏徵、溫大雅、陳叔達等人都是活躍在隋末唐初的英雄俊傑之士,對李唐的建國創業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王通在河汾講學,先後收授門徒有千餘人之多。他講學與山東老儒們講經、注經不同,著重在貫通古今、經世致用,教學不拘一格,因才而教。故人們稱讚王通之教興於河汾,雍雍如也。煬帝大業十年(614年),朝廷久聞他的名聲,徵他入京,署為蜀郡司戶,王通推辭不就;次年,朝廷又以著作郎、國子博士徵召。這可見朝廷對他重視的程度。可是此時天下雲擾、英雄豪傑四起,勢力大的逐鹿中原,實力弱小的占山為王,有的割據一方,有的據地自保。寰宇之內,到處是烽火漫天、刀兵不息。學校生徒四散,門庭滋長苔草,學子已無心學業,各奔生計、各找前程去了。有些名儒大家、士子學人,或避難鄉野,托庇豪門,有些甚至窮途潦倒,凍死在饑寒交迫的溝壑之中。王通眼見天下大亂,有不可收拾之勢,對朝廷已全失去了信心,故對做官一途,絲毫不感興趣,他只是閉門著書立說,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志。
王通專心致意於經世之學,對《詩》、《書》、《易》、《禮》、《樂》、《春秋》都作了系統的整理,他通經是為了治世,考古是為了驗今,到了隋末,他先後寫就了《禮論》、《樂論》、《元經》、《贊易》、《續書》、《續詩》等書八十卷。他自命極高,以為其道可以治國經邦,其書能使國家歸於太平、臻於富強,可以上繼孔子、周公,他的弟子們也認為他是當代孔夫子,是沒有官位的素王。大業十四年(618年)初煬帝在揚州被弒,噩耗傳到北方時,博古通今的王通在家由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臨死前他召喚門人薛收等人,對他們說:「我做了一場夢,夢見顏回稱孔子之命說道:『休息吧!恐怕是夫子召我去見他。何必人生長命百歲!』」隔了七日,遂駕鶴西去。其門弟子數百人聽聞訃告,不問遠近齊集在龍門王宅悼念。他們悲號痛哭之餘,共同商量著說道:「我們老師的道德學問已達到最高境界,成為至人了。」他們根據禮制所謂「男子生有字所以昭德,死有諡所以易名」,乃私議其諡號曰「文中子」。門人又仿效孔門弟子錄其先師的語錄《論語》的體裁,各記其親身所聞、所問、所事、所答,整理記錄成《文中子》一書,該書所記有十篇,題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問易〉、〈禮樂〉、〈述史〉、〈魏相〉、〈立命〉、〈關朗〉,囊括六經要旨,敘述古今之變及王道之難行,書成後交給王通的家人以作紀念,垂之後世,此即後世所傳的《文中子》,亦名《中說》。其歷史著作,即仿孔子《春秋》褒貶之義而成的《元經》,始於晉世,終於隋開皇九年平陳,就是以史為鑑、宣揚漢文化傳統的力作,可惜的是《元經》以及《續書》、《贊易》等書皆由於戰亂不息而被束之高閣,有些則散失亡佚於世了。他的生平事蹟本已載入史傳,後來其後裔陷入一場政治風波,其傳文也就被刪除。後人對王通了解不多,反倒是王通的弟弟王績及其孫王勃以文學成就為後人所熟知,特別是王勃為文學史上「初唐四傑」之首。
王通生不逢時,抱著其深邃的思想和願望遺憾地離開了人世。但他盛名不朽,他的思想有後人傳承,唐初的將相大臣多出其門下,他們各懷著王道治世的理想,躬行政治實踐,終於開創了唐初的貞觀之治。
亂世出英雄。隋唐之際的英雄豪傑們,他們都有些什麼夢呢?他們的統治者又如何去尋夢,如何去面對大好河山,如何去對待這一由治到亂、復由亂而治的局面呢?
第二回 承大寶楊廣登帝位 成猜疑楊諒反并州
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統一江南。自此之後,王朝統治穩定,出現區宇一家、煙火萬里、百姓粗安、四夷賓服的局面,可算得天下太平無事。這是數百年來難得見到的事業。
可是事不經久,到了開皇二十年(600年)的十月間,朝廷上卻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太子楊勇被廢,太子的位置由楊勇之弟楊廣接替。這件事撼動著大隋江山,嚴重地影響到歷史進程。十餘年後,終於導致隋王朝的覆亡。其興也勃,其亡也速。它的潰亡猶如江河直瀉,奔向大海,不可抑止。這話說來自有緣由,還得從文帝及其妻獨孤皇后說起。
文帝楊堅之妻獨孤皇后的身世背景十分顯貴。她的父親乃是北周赫赫有名的開國功臣獨孤信。她有個姐姐,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為皇后,她的身分是北周皇帝的小姨。她的女兒則嫁給了北周宣帝宇文贇為皇后,她又是宣帝的丈母,是兩朝聯姻的皇親國戚。這就是她給文帝帶來政治上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即位不到二年就病死,他的兒子靜帝宇文闡年齡幼小,與楊皇后成為孤兒寡母。她懼怕權柄外落,會遭到宇文氏家族的壓制和欺凌,乃與其母獨孤氏密議,引父親楊堅入居禁中,聯絡掌典機密的近臣鄭譯、劉昉,假稱受遺詔輔政,使楊堅掌握中樞政要。一日,獨孤氏對著楊堅說:「大事已經到如此地步,形勢猶如騎在虎背上,只能往前騎行,不能中途停下來。」她要楊堅抓緊時機剷除宇文氏皇族及異己勢力。楊堅照著做了,終於在靜帝大定元年(581年)廢去小皇帝,自己登上了大隋的龍椅,是為隋文帝。獨孤氏也就成為文皇后,亦稱獨孤皇后。
獨孤皇后在政治上的強勢,使文帝對她既寵愛,又敬畏。她倚仗著權柄和威望,既專制後宮,又干預外朝政事。文帝上朝,皇后常乘輦伴隨著直至閣下才停,還派遣心腹宦官,密察文帝動靜,大小之事都要向她稟告。若朝政有所失誤,她會立即進諫;若文帝處理得當,合她心意,則置酒相賀,枕席相歡。兩人恩愛相好,宮中上下皆稱為「二聖」。
然而皇后性格倔強,兇狠妒忌。後宮美人無數,未經她許可,文帝不敢公開進御,只好偷偷摸摸。時宮中有一美女貌若天仙,文帝十分寵愛,常瞞著皇后私幸她的寢處。這事被皇后發覺,妒忌之心油然而生。她背著文帝,命宮人把這美人活活打死。這件事大大地激怒了文帝,他怒不可言,憤憤出宮,跨著匹馬,走向苑中。不知不覺間騎到山谷之中二十餘里處,獨自沉吟默思。皇后見文帝出走不回,心慌意亂,召來高熲和楊素兩位宰相說明情由,要他們把文帝請回。兩人奉命,四處找尋,總算找到了文帝。面對兩位宰相,文帝赧然,唉聲歎氣地對著他們說道:「我貴為天子,事事卻由她擺布,不得自由!」言語之間大為懊惱。後經二人勸解,才悻悻回宮。到這時,獨孤皇后才放下心來,流涕拜謝,賠罪說自己的不是,文帝有了下臺的面子,才轉怒為喜。
文帝既畏懼獨孤皇后,無論內事外政每每多聽從皇后之言。文帝有五個兒子:長子楊勇,次子楊廣,三子楊俊,四子楊秀,幼子楊諒。這五個兒子都是他與獨孤皇后所生育。這是因為後宮若有妾姬生育,母子都會被處死不留宮中。文帝一日對侍臣說:「前世帝王,常溺愛嬖幸,太子的廢立,常常由此而發生。我旁無姬妾侍伺,五個兒子為同一個母親所生,古來很少,可稱為真兄弟!豈若前代帝王多有內寵,導致孽子紛爭,無休無止,這實在是亡國之道啊!」
文帝這話說得太輕巧、太獨斷、太自信了。就在他生前死後,父子兄弟互相猜疑,彼此相鬥。五個兒子沒有一個能享壽天年,善始善終。
文帝長子楊勇,小字睍地伐。文帝受禪登位,依傳統立長立嫡習俗,凡軍國政事及尚書上奏死罪以下等政事,皆令他參決。楊勇對時政得失,有時也提出建議。「時政不便,多所損益」。他亦頗好學,能解讀詩賦,為人寬仁和厚,性格豪放。但缺點也多:性好奢侈,率意任情,不會自我約束,不做作,不矯飾,辦事大而忽之,不顧及後果。娶元氏女為妃,夫妻不睦。元妃在新婚後不到二年,便得心病而死。楊勇好色,多內寵,寵妾有十餘人,皆似花如玉,其中雲昭訓最受寵愛。他養育有兒子十個,其私生活不檢點為獨孤皇后所厭恨,且頗懷疑由自己作主婚配的元妃是楊勇有意用毒藥害死的。一日,獨孤皇后狠狠地斥罵楊勇是個好色之徒,產下諸子就像豬狗一樣多。因此她頗鍾愛於次子楊廣。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