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漢初風雲人物

Epub
流動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5 135
    18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站在時代浪潮的頂端,乘風破浪,叱吒風雲,建立起一樁樁英雄偉業,名垂青史。他們智勇兼備,運籌帷幄。他們掌控時代風雲、旋轉乾坤的霸氣,破除艱險、縱橫捭闔的大派風度,激蕩在無數後來人的心胸,激起更大的猛志,更非凡的建樹,歷史由此而如大河奔流,吞吐日月,代代不己。作者用筆精準,筆端常帶感情,出入歷史人物之間,進退風雲際會之時,為讀者貢獻了一次了解歷史的絕佳機會。

作者

惜秋撰

惜秋,本名蔣君章,擔任陳布雷(蔣介石的幕僚長)的祕書多年,後任職於臺灣省文獻會,並曾擔任政治大學教授。蔣君章以史地學者與政論家享名於時,後致力於歷史人物的研究著述,著有《戰國風雲人物》、《漢初風雲人物》、《東漢風雲人物》、《隋唐風雲人物》、《宋初風雲人物》、《民初風雲人物》等書,其中《民初風雲人物》曾獲民國六十九年第五屆國家文藝獎。

試閱

壹 智計絕倫張子房

一、平民政治運動中的傑出人物

大概是《三國演義》徐庶走馬薦諸葛一回中的話吧,當徐庶辭別劉備時,盛稱諸葛亮的才能,謂劉備如能得諸葛亮出山相助,有如周建立八百年政權之得姜尚,漢建立四百年政權之得張良。《演義》的話,不知何據?我們不能拿它當正經根據;但張良對於劉邦政權的建立,確是有非常的貢獻。高祖既滅項羽,置酒於雒陽南宮,請列侯諸侯,都直言無隱的說明高祖所以得天下與項羽所以失天下之故。高起、王陵都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對他們的說法,不表同意,他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高祖的話,大部分實在就是高起、王陵的話,不過他是用事實作為說明罷了。我們平心而論,劉邦知人善任的才能,確是高人一等,尤其能夠辨別各種建議之是非長短,而能作最佳的抉擇,這是所謂「天授」,非人力,而三傑之能盡心盡力的輔助高祖,的確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這三個人中,他首舉張良,足證張良在三人中的地位更為突出。壹 智計絕倫張子房

一、平民政治運動中的傑出人物

大概是《三國演義》徐庶走馬薦諸葛一回中的話吧,當徐庶辭別劉備時,盛稱諸葛亮的才能,謂劉備如能得諸葛亮出山相助,有如周建立八百年政權之得姜尚,漢建立四百年政權之得張良。《演義》的話,不知何據?我們不能拿它當正經根據;但張良對於劉邦政權的建立,確是有非常的貢獻。高祖既滅項羽,置酒於雒陽南宮,請列侯諸侯,都直言無隱的說明高祖所以得天下與項羽所以失天下之故。高起、王陵都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對他們的說法,不表同意,他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高祖的話,大部分實在就是高起、王陵的話,不過他是用事實作為說明罷了。我們平心而論,劉邦知人善任的才能,確是高人一等,尤其能夠辨別各種建議之是非長短,而能作最佳的抉擇,這是所謂「天授」,非人力,而三傑之能盡心盡力的輔助高祖,的確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這三個人中,他首舉張良,足證張良在三人中的地位更為突出。我們知道戰國之世,是平民知識分子抬頭的時代。許多平民知識分子共同不斷的努力,才造成第一個真正統一全國的秦政權。這也就是說秦政權的建立,是平民知識分子和封建諸侯的餘孽合作而成的。但是這個政權的壽命並不長,自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全國,至三十八年而去世,二世繼位不足三年,子嬰繼位僅四十六日而亡,總計不過二十年。這天下大亂的並起群雄,如陳勝、吳廣,如項梁、劉邦等,除項氏世為楚將外,其餘都是平民,而且也不一定是知識分子。這是平民自己起來致力於政治運動而釀成大風波的第一次。項梁及其姪項羽之被滅,以及六國之後都不能立足,這一事實,足以說明染有貴族氣味的政治運動,都是時代的落伍者,都無成功的可能。我們再看劉邦幕中的重要人物,如蕭何,沛人,高祖的同鄉,「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那就是後來縣政主辦司法事務的承審官之流,曹參也是沛人,是蕭何手下的獄掾,丞相陳平是陽武戶牖鄉人,家產只有三十畝地,是一位貧而好讀書的知識分子,周勃也是沛人,以織薄曲為生,常為人吹簫給喪事,王陵是沛縣的豪家,樊噲和高祖為襟兄弟,是沛縣的屠狗者,夏侯嬰是沛廄的司御,灌嬰是睢陽的販繒者。

此外,秦末首先起兵抗秦的陳勝、吳廣,秦時都是屯長,吳廣曾經做過僱農。而漢高祖本人也不過一個泗上的亭長,由此,可知秦末天下大亂,是戰國晚期平民政治運動的連續。可是在這個運動中,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知識分子並不很多,就是漢高祖所稱的三傑,韓信似乎是熟讀兵書的人,蕭何對秦的法律似乎很有研究,而張良卻是一個貴族的知識分子。張良之所以成為一個突出的知識分子,就是在乎他雖然出身於貴族,而且曾經為他的國君向秦始皇報復,但是他並不主張恢復舊的封建諸侯;換言之,他並不與當時平民政治運動的大潮流相逆。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他的智慧是高人一等了。我們知道戰國之世,是平民知識分子抬頭的時代。許多平民知識分子共同不斷的努力,才造成第一個真正統一全國的秦政權。這也就是說秦政權的建立,是平民知識分子和封建諸侯的餘孽合作而成的。但是這個政權的壽命並不長,自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全國,至三十八年而去世,二世繼位不足三年,子嬰繼位僅四十六日而亡,總計不過二十年。這天下大亂的並起群雄,如陳勝、吳廣,如項梁、劉邦等,除項氏世為楚將外,其餘都是平民,而且也不一定是知識分子。這是平民自己起來致力於政治運動而釀成大風波的第一次。項梁及其姪項羽之被滅,以及六國之後都不能立足,這一事實,足以說明染有貴族氣味的政治運動,都是時代的落伍者,都無成功的可能。我們再看劉邦幕中的重要人物,如蕭何,沛人,高祖的同鄉,「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那就是後來縣政主辦司法事務的承審官之流,曹參也是沛人,是蕭何手下的獄掾,丞相陳平是陽武戶牖鄉人,家產只有三十畝地,是一位貧而好讀書的知識分子,周勃也是沛人,以織薄曲為生,常為人吹簫給喪事,王陵是沛縣的豪家,樊噲和高祖為襟兄弟,是沛縣的屠狗者,夏侯嬰是沛廄的司御,灌嬰是睢陽的販繒者。

此外,秦末首先起兵抗秦的陳勝、吳廣,秦時都是屯長,吳廣曾經做過僱農。而漢高祖本人也不過一個泗上的亭長,由此,可知秦末天下大亂,是戰國晚期平民政治運動的連續。可是在這個運動中,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知識分子並不很多,就是漢高祖所稱的三傑,韓信似乎是熟讀兵書的人,蕭何對秦的法律似乎很有研究,而張良卻是一個貴族的知識分子。張良之所以成為一個突出的知識分子,就是在乎他雖然出身於貴族,而且曾經為他的國君向秦始皇報復,但是他並不主張恢復舊的封建諸侯;換言之,他並不與當時平民政治運動的大潮流相逆。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他的智慧是高人一等了。我國的政治,自戰國而秦而漢,由封建諸侯的割據而成為統一的國家,更演變為平民政治運動而由平民出身的劉邦來建立政權,這是世界政治史的奇蹟。但是在這樣的奇蹟創造以後,我們的政治便停滯下來,一直停在君主專制的階段。我們細思其故,當與農業生產有極大關係。因為農業生產是爭取天時的一種職業,春季一到,大家爭著下種,不可落後,否則便影響收成,其後的夏耘與秋收,都是搶著在適當的天氣中完成。這樣的種植業養成了一種對於公共事務的管理之不熱心。於是,所有公共事務的管理,都由少數人代勞,讓君主專制一直流傳下來,直要到國父推翻滿清成功,才把它結束。

張良這位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略家和政治家,值得我們宣揚和效法之處實在太多了。我們現在先從他的家世了解起,然後了解他的工作和學術思想的來源,再了解他對漢高祖的貢獻,漢高祖是這一次平民政治運動的領袖,他對漢高祖的貢獻,就是對當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全的貢獻。

二、傾家蕩產為報國仇

張良和漢高祖劉邦,在初起事時並沒有直接關係,他本是韓國的公族,張良是他在刺秦始皇以後的化名,後世再也不知道他的原名,好像他本姓張名良似的。他的老家原是在黃河流域的韓國,有人說他的原籍是城父,恐怕不一定正確。從他的祖父起到他的父親,做了五個韓王的宰相,《史記》所謂「五世相韓」,並不是張良家裡五世做韓國的宰相。怎樣知道是他的祖父和父親做五個韓王的宰相呢?這一點,《史記》倒是敘述得很清楚的,原文說:「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從他祖父到父親只有兩代,而歷相五位韓君,所以「五世相韓」的五世,應指韓的王家,這是倒句,如果太史公把這一句話寫作「相韓五世」,就不會有誤解,幸而史公把五個韓王的名字列出來,否則正確的解釋就不容易找到了。韓悼惠王二十三年,張良的父親死了,韓國也亡了,這時候的張良只有二十歲。我國的政治,自戰國而秦而漢,由封建諸侯的割據而成為統一的國家,更演變為平民政治運動而由平民出身的劉邦來建立政權,這是世界政治史的奇蹟。但是在這樣的奇蹟創造以後,我們的政治便停滯下來,一直停在君主專制的階段。我們細思其故,當與農業生產有極大關係。因為農業生產是爭取天時的一種職業,春季一到,大家爭著下種,不可落後,否則便影響收成,其後的夏耘與秋收,都是搶著在適當的天氣中完成。這樣的種植業養成了一種對於公共事務的管理之不熱心。於是,所有公共事務的管理,都由少數人代勞,讓君主專制一直流傳下來,直要到國父推翻滿清成功,才把它結束。

張良這位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略家和政治家,值得我們宣揚和效法之處實在太多了。我們現在先從他的家世了解起,然後了解他的工作和學術思想的來源,再了解他對漢高祖的貢獻,漢高祖是這一次平民政治運動的領袖,他對漢高祖的貢獻,就是對當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全的貢獻。

二、傾家蕩產為報國仇

張良和漢高祖劉邦,在初起事時並沒有直接關係,他本是韓國的公族,張良是他在刺秦始皇以後的化名,後世再也不知道他的原名,好像他本姓張名良似的。他的老家原是在黃河流域的韓國,有人說他的原籍是城父,恐怕不一定正確。從他的祖父起到他的父親,做了五個韓王的宰相,《史記》所謂「五世相韓」,並不是張良家裡五世做韓國的宰相。怎樣知道是他的祖父和父親做五個韓王的宰相呢?這一點,《史記》倒是敘述得很清楚的,原文說:「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從他祖父到父親只有兩代,而歷相五位韓君,所以「五世相韓」的五世,應指韓的王家,這是倒句,如果太史公把這一句話寫作「相韓五世」,就不會有誤解,幸而史公把五個韓王的名字列出來,否則正確的解釋就不容易找到了。韓悼惠王二十三年,張良的父親死了,韓國也亡了,這時候的張良只有二十歲。從張良的父親之死與韓國之亡在同一年的事實來看,極可能他的父親是憂時憂國而死的。這樣國破家亡的慘變,加在這樣一位年輕人的身上,他所遭受的打擊之大,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這位年輕人對此慘變的第一個反應是要為國家報仇。他甚至於弟弟死了也不辦葬事,家僮三百也不加管理,萬金家財也把它散出去;他所日夜企求的是利用他的家財,求得一個勇敢而強有力的刺客,把秦始皇刺死。可是當時秦已統一宇內,聲勢浩大,那裡去找一位敢於不要性命而輕拂虎鬚的同志?所以這個志願的達成,並不簡單。但是終於給他想到一條出路,就是不在國內找刺客,而在國外去找。居然給他找到了刺客。

他找刺客,可真不易,在他學禮於淮陽的時候,知道有一個叫做倉海君的隱士。這個隱士,可能有如周滅殷商後恥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以及戰國時義不帝秦的魯仲連一流人物。他的真姓名,當時已經不傳了,只是因為他居住在倉海而得名。倉海不是秦的郡縣,其今之地望,可能是在朝鮮半島。漢武帝時曾以東夷濊貊為郡,稱為倉海郡,當以其地曾有倉海之名之故,《括地志》說:「穢貊在高麗南,新羅北,東至大海西」,則其地當在今大韓民國首都首爾附近。由此,可知倉海君為了逃避秦的統治而隱居朝鮮半島,此人當是一個反秦的義士,為徐淮間海上往來之人所稔知。故張良得以此而訪問倉海君,並且由於他的介紹,得到一個能使用重一百二十斤鐵鎚的大力士作刺客,乘著秦始皇東遊的機會,他們兩個人在博浪沙中迎上前去,予始皇以奮力的一擊,這是秦始皇二十九年(西元前218年)的事。這一擊,誤中在始皇的副車,所以始皇尚得延續其生命八年。但是刺客和張良,卻遭到嚴厲的搜捕,也震動了全國。張良因而改姓易名,流亡於徐州一帶。從此他便以張良出名,他的本名反而大家都不知道了。從張良的父親之死與韓國之亡在同一年的事實來看,極可能他的父親是憂時憂國而死的。這樣國破家亡的慘變,加在這樣一位年輕人的身上,他所遭受的打擊之大,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這位年輕人對此慘變的第一個反應是要為國家報仇。他甚至於弟弟死了也不辦葬事,家僮三百也不加管理,萬金家財也把它散出去;他所日夜企求的是利用他的家財,求得一個勇敢而強有力的刺客,把秦始皇刺死。可是當時秦已統一宇內,聲勢浩大,那裡去找一位敢於不要性命而輕拂虎鬚的同志?所以這個志願的達成,並不簡單。但是終於給他想到一條出路,就是不在國內找刺客,而在國外去找。居然給他找到了刺客。

他找刺客,可真不易,在他學禮於淮陽的時候,知道有一個叫做倉海君的隱士。這個隱士,可能有如周滅殷商後恥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以及戰國時義不帝秦的魯仲連一流人物。他的真姓名,當時已經不傳了,只是因為他居住在倉海而得名。倉海不是秦的郡縣,其今之地望,可能是在朝鮮半島。漢武帝時曾以東夷濊貊為郡,稱為倉海郡,當以其地曾有倉海之名之故,《括地志》說:「穢貊在高麗南,新羅北,東至大海西」,則其地當在今大韓民國首都首爾附近。由此,可知倉海君為了逃避秦的統治而隱居朝鮮半島,此人當是一個反秦的義士,為徐淮間海上往來之人所稔知。故張良得以此而訪問倉海君,並且由於他的介紹,得到一個能使用重一百二十斤鐵鎚的大力士作刺客,乘著秦始皇東遊的機會,他們兩個人在博浪沙中迎上前去,予始皇以奮力的一擊,這是秦始皇二十九年(西元前218年)的事。這一擊,誤中在始皇的副車,所以始皇尚得延續其生命八年。但是刺客和張良,卻遭到嚴厲的搜捕,也震動了全國。張良因而改姓易名,流亡於徐州一帶。從此他便以張良出名,他的本名反而大家都不知道了。張良的任俠性格和勇敢力行,對於當時各封建諸侯地區的老百姓來說,可能是引以為快的義俠之舉。徐州一帶,原屬楚國,所謂「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所以一般楚人都是反秦的,張良刺秦王的壯烈行動,一定轟動於當時的社會,何況他為人尤美丰姿,能忍耐,所以一般百姓對於這個來歷不明的青年,都樂予便利,他反而很安全地生活在這個地區,社會聲望也高起來了。怎樣知道他的社會聲望在徐州一帶是很高的?此可於黃石公特別找他,而以玩弄他的方法來試驗他的忍耐工夫的故事中得到消息。黃石公當時並沒有名字,大概也是一位戰國之世遺留下來深通兵法而富有反秦思想的神祕人物,有如倉海君一樣。歷史上稱這位神祕人物叫做圯上老人,是因為和張良相遇於圯上而得名。

三、流亡下邳的奇遇

張良之與這位神祕人物相見於圯上,是老人自動去找他。《史記》〈留侯世家〉有這樣一段記載: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從這一段記載中,可以知道張良本不姓張名良,張良是刺秦帝以後的化名,而其得遇圯上老人,是老人主動的找他。這也就是說流亡在下邳的這位美青年,雖然大家沒有說破,業已料到他和秦始皇的刺案有關,因此打動這位神祕人物的心意,從試他的耐性著手,傳授他深奧的知識,達到反秦的目的。作者深信這種文字記載之外的了解,與當時的實際情形,不會相差很遠。這也就是說為什麼在毛共匪幫這樣嚴密的控制之下,我們地下工作人員不但能生存,而且還得迅速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秦始皇大索張良不得,而張良反得從容優遊於下邳,而且還得到知識傳受的奇異機遇的一點來看,更可深信民心向背對於政治運動的重要性了。張良的任俠性格和勇敢力行,對於當時各封建諸侯地區的老百姓來說,可能是引以為快的義俠之舉。徐州一帶,原屬楚國,所謂「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所以一般楚人都是反秦的,張良刺秦王的壯烈行動,一定轟動於當時的社會,何況他為人尤美丰姿,能忍耐,所以一般百姓對於這個來歷不明的青年,都樂予便利,他反而很安全地生活在這個地區,社會聲望也高起來了。怎樣知道他的社會聲望在徐州一帶是很高的?此可於黃石公特別找他,而以玩弄他的方法來試驗他的忍耐工夫的故事中得到消息。黃石公當時並沒有名字,大概也是一位戰國之世遺留下來深通兵法而富有反秦思想的神祕人物,有如倉海君一樣。歷史上稱這位神祕人物叫做圯上老人,是因為和張良相遇於圯上而得名。

三、流亡下邳的奇遇

張良之與這位神祕人物相見於圯上,是老人自動去找他。《史記》〈留侯世家〉有這樣一段記載: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從這一段記載中,可以知道張良本不姓張名良,張良是刺秦帝以後的化名,而其得遇圯上老人,是老人主動的找他。這也就是說流亡在下邳的這位美青年,雖然大家沒有說破,業已料到他和秦始皇的刺案有關,因此打動這位神祕人物的心意,從試他的耐性著手,傳授他深奧的知識,達到反秦的目的。作者深信這種文字記載之外的了解,與當時的實際情形,不會相差很遠。這也就是說為什麼在毛共匪幫這樣嚴密的控制之下,我們地下工作人員不但能生存,而且還得迅速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秦始皇大索張良不得,而張良反得從容優遊於下邳,而且還得到知識傳受的奇異機遇的一點來看,更可深信民心向背對於政治運動的重要性了。在政治運動,尤其是軍事行動中,忍耐力的大小,和成敗的關係最為重要,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的便是。圯上老人知道張良的忠肝義膽,俠行敢為,深覺其忍耐力量不夠,是知識和修養不足之故。他之所以直至其前,自行墮履,又命其納履,是測驗他有無忍耐力的基礎。一個嬌生慣養一呼百諾的環境中長成的貴族青年,被一個素不相識的老人當眾侮辱,他能夠忍得下來,已是難得。但是圯上老人還認為不夠,還要約他,直到他先老人而至期約之地,他才說「孺子可教」,才以太公兵法授之,並且告訴他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張良在下邳,於是得了一部可讀的書,作為他增加智能的工具;但是他任俠的特性,未嘗改變。他自己是逋逃客,但他卻又掩護了另外一個殺人犯項伯,項伯就是項羽的叔叔。他們二人由此結下深厚的交情,為後來鴻門宴上漢高祖能夠脫險的基本因素。所以張良的性格和行動,隨時得到得道多助的結果。

張良在下邳居住的時間,先後達十年之久,經歷了秦始皇、秦二世的兩代,而陳勝、吳廣起兵,天下大亂。張良自己也聚集了百餘少年,參加了亡秦的運動。其時有一個叫做景駒的人,自立為楚假王,在留。張良原欲往投景駒,但是到了留以後,遇到劉邦,遂與劉邦相合。

四、初遇劉邦

劉邦那個時候,已有很多神祕傳說,都蘊藏著帝王之尊的意味。如說:當他母親懷胎之前,「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劉邦的父親)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如說:他在王媼酒店裡喝多了酒,醉臥時常有龍蟠其身上;如說:「呂公(劉邦的岳父)好相人,見高祖狀貌,敬而引之上座,並以女許婚」;如說:呂后與兩子俱在田中耨,有一老人求食,相呂及二子皆貴,及見劉邦,則謂呂氏與兩子之貴,皆由劉邦;如說:劉邦匿居芒碭山澤岩石間時,他人皆不能找到,獨呂氏一找便得,是由他的居處之上嘗有雲氣之故;如說:秦始皇生時已知東南有王者氣,故嘗在這一帶巡狩等,不一而足。在政治運動,尤其是軍事行動中,忍耐力的大小,和成敗的關係最為重要,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的便是。圯上老人知道張良的忠肝義膽,俠行敢為,深覺其忍耐力量不夠,是知識和修養不足之故。他之所以直至其前,自行墮履,又命其納履,是測驗他有無忍耐力的基礎。一個嬌生慣養一呼百諾的環境中長成的貴族青年,被一個素不相識的老人當眾侮辱,他能夠忍得下來,已是難得。但是圯上老人還認為不夠,還要約他,直到他先老人而至期約之地,他才說「孺子可教」,才以太公兵法授之,並且告訴他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張良在下邳,於是得了一部可讀的書,作為他增加智能的工具;但是他任俠的特性,未嘗改變。他自己是逋逃客,但他卻又掩護了另外一個殺人犯項伯,項伯就是項羽的叔叔。他們二人由此結下深厚的交情,為後來鴻門宴上漢高祖能夠脫險的基本因素。所以張良的性格和行動,隨時得到得道多助的結果。

張良在下邳居住的時間,先後達十年之久,經歷了秦始皇、秦二世的兩代,而陳勝、吳廣起兵,天下大亂。張良自己也聚集了百餘少年,參加了亡秦的運動。其時有一個叫做景駒的人,自立為楚假王,在留。張良原欲往投景駒,但是到了留以後,遇到劉邦,遂與劉邦相合。

四、初遇劉邦

劉邦那個時候,已有很多神祕傳說,都蘊藏著帝王之尊的意味。如說:當他母親懷胎之前,「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劉邦的父親)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如說:他在王媼酒店裡喝多了酒,醉臥時常有龍蟠其身上;如說:「呂公(劉邦的岳父)好相人,見高祖狀貌,敬而引之上座,並以女許婚」;如說:呂后與兩子俱在田中耨,有一老人求食,相呂及二子皆貴,及見劉邦,則謂呂氏與兩子之貴,皆由劉邦;如說:劉邦匿居芒碭山澤岩石間時,他人皆不能找到,獨呂氏一找便得,是由他的居處之上嘗有雲氣之故;如說:秦始皇生時已知東南有王者氣,故嘗在這一帶巡狩等,不一而足。至白帝子被赤帝子所殺的故事,知道的人更加普遍了。劉邦之起兵的原因,與陳勝、吳廣相同。由此可知當時的楚人,很希望有一個平民出身的皇帝出現,因而種種故事,都集中在這位「仁而愛人,喜施,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的劉邦身上。所以當時的豐沛少年子弟,都願跟隨劉邦起兵,一下子便得了二、三千人,其中便有蕭何、曹參與樊噲等。張良與劉邦相見於留,他們談得很投機,張良甘心為劉邦效力,被拜為廄將,所以張良不是劉邦初起兵時的嫡派幹部,其與劉邦的親疏,自與蕭、曹等不同。這也許是張良在劉邦這一方面,常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意味的基本因素,而且他所做的都是參謀業務,而不是直接帶兵作戰的任務;可是,我們得注意一點,那就是當發生關鍵性的重要問題,都是張良出主意來解決的,劉邦都是採取他的意見的。史稱:「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他之取消往見景駒,即在劉邦軍中工作,便是為此。

張良是韓國的貴族,但是他並沒有為韓國的前途打算過,有之,只有在項梁立楚懷王時,他向項梁建議為韓立後。他說:「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他的理由,表面上是增強反秦的力量,而實際上何嘗不是分項梁的勢,所謂「益樹黨」,語意雙關,用心深長,我們如果因此而認為張良是贊成封建諸侯的復活,那正和張良的用意相反。我們有兩件具體的事實,可作證明。橫陽君韓成雖得張良一言而立,而且還是張去找出來,奉著他略韓地作對秦的遊擊戰的;可是張良和劉邦的關係依然存在,當劉邦從雒陽出轘轅,張良即引兵從劉邦作戰,而由劉邦令韓王成留守陽翟,由此,可知張良對於恢復韓國,並不熱心。這是一個事實。當酈食其說劉邦立六國之後,劉邦已經把印信都趕刻好了,張良適回劉邦的司令部,知道了這件事,立刻舉出八大理由,反對這個方案,足證他是贊成這個以平民為主流的統一運動,而不贊成返回封建割據的舊路的。這是又一個事實。所以張良雖是出身貴族,但是他是努力於平民政治運動,在這個主流中貢獻其智慧和能力的,張良之高人一等,便是在這種地方。至白帝子被赤帝子所殺的故事,知道的人更加普遍了。劉邦之起兵的原因,與陳勝、吳廣相同。由此可知當時的楚人,很希望有一個平民出身的皇帝出現,因而種種故事,都集中在這位「仁而愛人,喜施,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的劉邦身上。所以當時的豐沛少年子弟,都願跟隨劉邦起兵,一下子便得了二、三千人,其中便有蕭何、曹參與樊噲等。張良與劉邦相見於留,他們談得很投機,張良甘心為劉邦效力,被拜為廄將,所以張良不是劉邦初起兵時的嫡派幹部,其與劉邦的親疏,自與蕭、曹等不同。這也許是張良在劉邦這一方面,常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意味的基本因素,而且他所做的都是參謀業務,而不是直接帶兵作戰的任務;可是,我們得注意一點,那就是當發生關鍵性的重要問題,都是張良出主意來解決的,劉邦都是採取他的意見的。史稱:「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他之取消往見景駒,即在劉邦軍中工作,便是為此。

張良是韓國的貴族,但是他並沒有為韓國的前途打算過,有之,只有在項梁立楚懷王時,他向項梁建議為韓立後。他說:「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他的理由,表面上是增強反秦的力量,而實際上何嘗不是分項梁的勢,所謂「益樹黨」,語意雙關,用心深長,我們如果因此而認為張良是贊成封建諸侯的復活,那正和張良的用意相反。我們有兩件具體的事實,可作證明。橫陽君韓成雖得張良一言而立,而且還是張去找出來,奉著他略韓地作對秦的遊擊戰的;可是張良和劉邦的關係依然存在,當劉邦從雒陽出轘轅,張良即引兵從劉邦作戰,而由劉邦令韓王成留守陽翟,由此,可知張良對於恢復韓國,並不熱心。這是一個事實。當酈食其說劉邦立六國之後,劉邦已經把印信都趕刻好了,張良適回劉邦的司令部,知道了這件事,立刻舉出八大理由,反對這個方案,足證他是贊成這個以平民為主流的統一運動,而不贊成返回封建割據的舊路的。這是又一個事實。所以張良雖是出身貴族,但是他是努力於平民政治運動,在這個主流中貢獻其智慧和能力的,張良之高人一等,便是在這種地方。五、太公兵法的運用

南陽與武關兩役,顯示出張良對太公兵法的心得之深和心思之密。原來,劉邦之攻關中,不是從崤關、函谷關正面攻入,而是採用大迂迴戰略,南繞南陽,然後折而西北,取秦嶺中之要塞武關,然後俯衝咸陽。由於楚懷王有「先入關者王之」的約言,所以劉邦偏師西征,企圖獲得「先入關」的機會,因而兵過南陽,捨而不攻。張良提出異議,他說:「沛公(時劉邦已為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南陽),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劉邦因而還兵圍宛,宛守是一個窩囊廢,聽說漢兵圍城三匝,懼欲自殺。他的舍人叫做陳恢的,倒是一個有見識的人,勸宛守慢點自裁,等他看到劉邦後再說。陳恢對劉邦說:「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眾,積蓄多,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今足下盡日止攻,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隨足下後。足下前則失咸陽之約,後又有強宛之患。為足下計,莫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陳恢的話,就是張良所顧慮的話。由於宛及以西諸地的輕而易舉的取得,且又得部隊甚多,劉邦實力增強,於是浩浩蕩蕩的向武關進兵。

劉邦統兵二萬,進擊武關,張良又有不同的意見,他說:「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其實同時被遣的還有一位能說善道的陸賈)。」秦將固然貪圖這個大紅包,欲叛秦,與劉邦聯和,共同進兵咸陽。劉邦很想接受聯和西進的建議;可是張良又有不同的看法,他說:「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同懈)擊之。」於是劉邦引兵襲擊毫無戒備的守關軍,大破之,直下藍田,逕至霸上,約秦皇降。剛剛接位還只有四十六天的秦皇子嬰只好頸子上掛著一條粗繩子,以白馬素車,奉天子璽,向劉邦投降。五、太公兵法的運用

南陽與武關兩役,顯示出張良對太公兵法的心得之深和心思之密。原來,劉邦之攻關中,不是從崤關、函谷關正面攻入,而是採用大迂迴戰略,南繞南陽,然後折而西北,取秦嶺中之要塞武關,然後俯衝咸陽。由於楚懷王有「先入關者王之」的約言,所以劉邦偏師西征,企圖獲得「先入關」的機會,因而兵過南陽,捨而不攻。張良提出異議,他說:「沛公(時劉邦已為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南陽),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劉邦因而還兵圍宛,宛守是一個窩囊廢,聽說漢兵圍城三匝,懼欲自殺。他的舍人叫做陳恢的,倒是一個有見識的人,勸宛守慢點自裁,等他看到劉邦後再說。陳恢對劉邦說:「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眾,積蓄多,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今足下盡日止攻,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隨足下後。足下前則失咸陽之約,後又有強宛之患。為足下計,莫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陳恢的話,就是張良所顧慮的話。由於宛及以西諸地的輕而易舉的取得,且又得部隊甚多,劉邦實力增強,於是浩浩蕩蕩的向武關進兵。

劉邦統兵二萬,進擊武關,張良又有不同的意見,他說:「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其實同時被遣的還有一位能說善道的陸賈)。」秦將固然貪圖這個大紅包,欲叛秦,與劉邦聯和,共同進兵咸陽。劉邦很想接受聯和西進的建議;可是張良又有不同的看法,他說:「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同懈)擊之。」於是劉邦引兵襲擊毫無戒備的守關軍,大破之,直下藍田,逕至霸上,約秦皇降。剛剛接位還只有四十六天的秦皇子嬰只好頸子上掛著一條粗繩子,以白馬素車,奉天子璽,向劉邦投降。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146011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6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