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電子書】與黑暗對話1000日:社會企業經營實務三年初體驗

  • 7 245
    35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當黑暗成為一種價值

‧ 2011年,臺北黑暗對話社會企業正式成立,且看他們如何在無垠的黑暗中踏出充滿冒險的每一步,走出光明穩健的未來。

‧ 本書對於社會企業有興趣的朋友,提供了最具參考價值的實務經驗與心得分享。

目錄

推薦序 黑暗對話經驗是一種全新思考與反省學習 胡哲生
推薦序 黑暗中看到社會創新機會 李吉仁
推薦序 勇者之炬 邱奕嘉
推薦序 憑藉對話沒有黑暗 安德烈‧海勒奇
作者序 在困難中找機會,或在機會中找困難?

01 站在巨人肩上看得比較遠
愛盲為什麼要自國外引進視障品牌?/德國對話社會企業創造了黑暗中的價值/香港黑暗中對話證明公益與獲利可以並行/營利事業體的社會責任與社會使命/非營利社福組織是社會未來的心事業/社會企業與社福事業間存在體用關係

02 哈比人個頭雖小但志氣大
究竟什麼是社會企業?/社企組織首重社會價值/從白手杖的點擊開始/為視障者開創新職種/初衷決定一切/堅持道德,無私分享/價值的交換平臺

03 眾人努力搭建一座完美彩虹
建立彩虹般的團隊/天使投資人的股東/專業分工的事業夥伴/全力以赴的工作同仁/課程的主角是培訓師/活動的成敗在分享師/不可輕忽的志工助力/絕對關鍵的外部銜接

04 黑暗中還有一個更黑的角落
初期的資本管理與資金缺口/成本結構的轉變與訂價策略/場布環境的突破與場地選擇/活動項目的設定與品質提升/課程價值的定位與消費認同/公資源的爭取與公部門限制/社會企業立法的必要與迷思/黑暗中還有一個更黑的角落

05 因為黑暗,所以看見光明
走過第一個三年的初體驗/預計第二個三年的新計畫/走出黑暗看見光明特別亮

06 後記

07 關於作者

08 延伸閱讀

09 暗中心聲
我與黑暗對話的巧遇 張捷
躍起之前 林信宏
無能‧潛能‧可能 朱芯儀
盡力無憾 張馨方

序/導讀

在困難中找機會,或在機會中找困難?

「悲觀主義者在每個機會裡看到困難,樂觀主義者在每個困難裡看到機會。」此番說法是近代二戰期間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的名言之一,同時也是 對樂觀者與悲觀者非常好的一個詮釋。我是二戰戰後嬰兒潮的第一代,大戰剛歇一切艱難,因此從小就生活在所謂的困難世代裡,樣樣缺乏捉襟見肘,真是要什麼沒 什麼,之中當然包括機會在內。
二十世紀海峽兩岸在大時代中國悲劇的衝撞下,自民國三十八年間以降(一九四九—一九六○),臺灣各地陸續大量出現一種迥然不同於傳統社會城鄉 聚落的群聚結構——眷村,來自大陸南腔北調的各路英雄好漢、沒落王孫、軍公教人員及其眷屬上百萬人一下子都被濃縮、堆擠在一個個狹窄、窘迫、簡陋的胡同式 籬笆圍牆裡。那些年,我們一起經歷過,一家燒煤球,戶戶皆遭殃;夫妻兩人吵,全村都知曉;孩子們羨慕擁有用美軍麵粉袋縫製的內褲,因為上面印著兩隻交握的 大手;難得一件新衣兄弟姊妹得小心輪流穿,因為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還要再三年。我在眷村裡長大,祖籍雖是南方,卻討厭吃米,因為每次領到的配給米, 米蟲和米粒一樣多,別說淘米時得辛苦的挑蟲撿石仔,最煩惱的是不管怎麼洗都無法去除那厚重至極的陳腐霉味。生活困頓物質艱辛外,還經常受到本地同學的排擠 欺侮,凡此種種幾乎是每個眷村孩子成長中的共同經歷。但也因為是這樣的艱困環境,使得絕大多數的眷村孩子兄弟姊妹及同儕間特別團結,大多好義氣而歡喜打抱 不平,開創性大且勇於嘗試。這些所謂的眷村情操,不但成為臺灣戰後嬰兒潮一整個世代外省青年所特有的共同特質,同樣的也深深影響了我和我的弟妹以及身邊同 學們。
讀初三時跟著人家起鬨,第一次捲起袖子跑去捐血,當血袋裡二百五十毫升達標針頭離身,人才站起來就暈倒了,護士說是因為貧血太虛弱了,實在不 該來捐血,回到學校後被老師狠狠教訓了一頓,因為顯然我的義氣比鮮血多。村頭村尾牆面上觸目所及都是忠黨愛國、效忠領袖的口號,那濃烈的眷村氛圍,讓我們 這些四年級生的血液裡充滿濃濃的哀愁,總認為自己不但是反共抗俄救國救民的先鋒隊員,更是燃燒自己以照亮黑暗歷史的那根火把,年輕歲月中不斷的將狂妄當成 是志氣,永遠憧憬著要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以求彰顯,這股不斷追求跑在前面的衝動,雖然難免也有吃足苦頭乃至遍體鱗傷的淒慘時光,但卻同樣促使我這輩子 習慣在困難裡找機會,因而成就了許多不可能的可能。
生命中永遠充滿了機緣,以及意想不到的發展。一九八八年秋天,我與一群好友無任何預期目的,單純的為了企圖幫助一位優秀的全盲視障青年找出 路,大夥思來想去的最後決定成立一個社福基金會,替這個年輕小夥子找個正經差事,並期待能夠同時惠及其他的視障孩子。於是就這麼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所謂籌備 期,大家想方設法的希望能夠湊足第一筆立案基金新臺幣五百萬元。當然,不特定的一群人在一個模糊意念下,近乎消極的企圖張羅一筆實實在在的數字,過程的漫 長與無效率是可以想見的;一九九一年冬十二月,在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隸屬下的「財團法人愛盲文教基金會」終於正式創立。而後隨著臺灣大環境的階段蛻變,愛盲 雖是篳路藍縷,卻也一路在顛簸中漸次成長。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基金會的基金額已達新臺幣一億七千多萬元,主管機關也從最早的臺北市教育局移轉到中央教育 部、內政部,再到現在的衛福部,進而成為一個全國性的視障社會福利機構,同時也是臺灣目前組織規模最大的視障服務單位。
同樣的一九八八年,距離臺北市半個地球外遙遠的德國漢堡市,一位年輕的媒體工作者安德烈.海勒奇(Dr. Andreas Heinecke)因為奉主管之命協助一位因車禍失明的同事,而觸及了從未體會過的視覺黑暗,進而在這一年裡創辦了一家非獲利目標的社會企業營運事業體︰ 對話社會企業(Dialogue Social Enterprise,簡稱DSE)。安德烈與DSE企圖在一個經過精心布置的純然全黑環境中,透過充滿遊戲性又發人深省的對話工作坊,以及緊張刺激又充 滿強烈實體感受的情境體驗館,促使一般明眼的活動参與者感受到視覺障礙的最大衝擊,進而體會出一連串的自我省思。到目前為止,黑暗中對話 (Dialogue in the Dark,簡稱DiD)活動在全球的推廣已經超過三十個國家,一百三十多個城市,將近八百萬人曾經進入黑暗中相互對話。

二十多年前,我在德國科隆與杜塞道夫投資電腦周邊產品和骨董家具銷售,一九九三年公司參加漢諾威CeBIT電腦展,期間和友人去了一趟北德大 城漢堡市遊覽,無預期的經歷了一次DSE的黑暗中對話活動,留下了一個深刻的黑暗記憶,但有趣的是,從未興起將黑暗對話與愛盲之間予以連結的想法。二○○ 七年仲夏我應愛盲董事會之邀,放下在上海、香港和新加坡的事業,返回臺北接任董事長,隔年多位關心臺灣社福發展與視障者就業的朋友,陸續傳遞許多有關香港 黑暗中對話體驗館的報導給我,在經過一番追蹤後,這才發現眼下的香港DiD竟然就是九三年德國黑暗記憶的延伸。二○一○年七月上旬,我與基金會三位董事連 同會本部視障服務處十二位同仁,利用愛盲與香港相關視障機構的定期參訪約定,順道親身體驗黑暗中對話體驗之旅。這一次的親身體驗,促成了愛盲第七屆第三次 董事會做出設立黑暗體驗計畫附屬事業的決議,為於二○一一年正式設立的臺北DiD提供了一個極為關鍵的有利環境。

二○一一年五月九日,在臺北註冊的黑暗對話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Dialogue in the Dark TPE Co. Ltd.),與在香港註冊的黑暗中對話(香港)有限公司(DiD HK LIMITED),及在德國的對話社會企業公司(Dialogue Social Enterprise GmbH),於經過將近一年的溝通、折衝、磨合,三方正式簽訂授權合作協議,自此臺北DiD成為全球DiD聯盟中的一員,亞洲十個會員國之一。

黑暗,通常代表了無知、未知、不可掌控、高度不確定等等,其實「黑暗」幾乎就是「困難」的另一個形容詞,所以每個人都畏懼黑暗,就像沒有人喜 歡困難一樣。試想,你可曾經歷過在完全失去視覺控制能力的情況下冒險出遊?在風聲、水聲、人聲、車聲的黑暗環繞中,心悸的嘗試跨出腳步?可曾放膽嘗試一次 真正眼下全黑的盲目約會?甚至,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裡寫作、攀岩、喝咖啡、聽音樂會?假如,瞬間失去了觀看這個美麗世界的雙眼視力,人生的道路還能夠繼 續走下去嗎?

又是一個生命的巧合,愛盲在二十年前(一九九三年)曾經舉辦過創作歌曲比賽,一位名叫李楊喜的失明女孩寫了一篇令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文章,後來 這篇散文由陳幼芳作曲,譚健常編曲,洪瑞襄主唱,在電視劇裡傳唱深受觀眾喜愛。楊喜向母親提問︰「溫暖的東西都是紅色的嗎?」溫暖的太陽是紅色的,溫暖的 熱血是紅色的,溫暖的愛心是紅色的,在黑暗中雖然看不見紅色,但卻可以感受溫暖。在這首旋律柔和優美的曲子中有兩句歌詞,對所有曾經參加過黑暗對話工作坊 的朋友們來說,不但至為寫實而且令人會心︰「在黑暗中不要害怕,更能領受生命無價;在摸索中無需悲傷,記得有我在你身旁。」臺北DiD黑暗對話工作坊中有 一句學員們經常可以聽到的鼓勵言語︰「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孤單。」可見溫暖是人與人之間一件多麼重要的領受。

全球DiD聯盟所有的成員公司都重視團隊親情與價值分享,臺北黑暗對話更是一個內聚力極強的大家庭,許多年輕夥伴喜歡暱稱我為「董爸」。董爸 者,董事長爸爸也,而非我姓董。我深深的以這群優秀、熱情、無私、慈悲、智慧的黑暗夥伴們為榮,更期待「董爸」這個充滿感情的暱稱,能夠伴隨我有朝一日進 入生命花園。《與黑暗對話1000日》與其說是一本社企經營的心得報告,不如將它視為一份有關社企實務工作者的心情分享;這份分享文字雖然是由我和我的事 業搭檔蔣筱鈺共同撰稿執筆,但卻是臺北黑暗對話團隊全體夥伴所共同經歷的。我們希望這份歷時一千個日子的工作回顧與心得反省,能夠提供其他有興趣或正在營 運社企的朋友一個參考,我們面對困難時的解決方案雖然未必是最理想的,但我們確實在其中找到機會,因此願意將這些機會與所有朋友們分享。

在此,必須特別感謝我DiD的寶貝女兒真維,不管這一路來曾經面對的黑暗有多濃,她總是恬靜體貼的幫我處理許多讓我頭痛的事,有如天使般時時 看顧;而愛盲基金會出版中心的同仁國鐘、沛晴、汝枋在DiD專書的成形出版過程中,盡心的多方協助以及極有技巧的軟督促,方能致使本書得以順利的按計畫完 成,謹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謝邦俊 寫於黑暗中一個光明的角落

輔仁大學胡哲生所長、臺灣大學李吉仁主任、政治大學邱奕嘉所長、德國「對話社會企業」創辦人安德烈‧海勒奇專文推薦


社會企業不同於私營企業或非營利組織,它必須在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同時,達成財務上的自給自足結果。本書的出版不僅是提供讀者了解黑暗對話的 創業紀錄,更代表臺灣在社會企業實踐行動的前沿成果,期望能夠對於臺灣正方興未艾的社會企業發展行動,起到鼓舞的作用。——李吉仁(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 學系教授兼創意與創業學程主任)

生命的價值可能在「慣域」中陷入複製,企業的發展也可能在「慣域」中成為俗套,當你覺得世界幽閉晦暗時,有可能是自己內在的光明已然奄奄一 息。閱讀這一本書,走一趟「黑暗對話」,你會發現自己也是一名生命的勇士,勇者之炬正在星火燎原,這個世界也會因為你我的投入而閃現熠熠光芒。——邱奕嘉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黑暗對話經驗是一種全新思考與反省學習胡哲生
現實社會中,我們常常以自己或我們熟悉的眾人角度,很隨意、想當然爾的處理一些事情的思考與判斷。有一次我與夥伴邀請一位演講者分享其社會企 業的經驗,這是系列演講中的一場,我們一直都是借用「生態綠」的地下室,向來也都很順利的進行著,可是這一次開場幾小時了卻等不到人,後來演講人打電話給 我,由於演講場地是在地下室,他身體不方便下不了樓,可能無法參加。當場我非常懊惱自己的粗心,我跟演講人已是舊識,當然應該知道他的狀況,可是習慣的以 為過去都是在地下室,因為過去沒問題,就沒多想會有身障者參加時下樓不便的問題,何況對方甚至還是我們邀請的貴賓,事後想想,我及周遭朋友們類似的「以己 論人」、「以眾凌少」的情形還真的不少。
「習以為常、大家都這樣、糟糕我忽略了你不一樣……」是多麼容易發生的誤失,也許就是這樣的誤失,讓我們失去了許多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學習交流 交友合作的機會,我忽略了多少我認為是好意服務社會的每一種缺陷,甚至誤以為自己是在解決社會問題(事實上先就誤導出社會問題)。
我們生活中尚且如此,如果放大到總體層次的社會政策、社會服務體制、公共設施等設計,不難發現我們自以為是的還真很多,這也就難怪「多扶接 送」發覺行動不便的人出門萬般困難、「勝利潛能發展中心」會激發出各種只有他們自己能體會與創新出的就業能力組合、「喜願共合國」為憨兒設計適合他們的製 麵包流程與工作輔具。我非常感動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我們不是殘障,我們僅有的身心功能是我們的優勢,甚至我們沒有的身體機能,在你們看來是負擔,但在我 們卻沒有困擾。」
耳聾的人不怕噪音工作、眼盲的人在黑暗中毫不受影響,不善於與人接觸的適合獨立工作,甚至在一個工作場合中,將這些各自擅長的「人—工作」做出適當組合,可以創造出比其他多數人組合起來的更有經營力的團隊,「黑暗對話社會企業」就是這個觀念與系統設計的一個例證。
任何新觀念都得之不易,但真正挑戰的卻是如何說服其他人認知這個事實,如何教育社會大眾接受這個系統並使用這個系統。這些新觀念的先驅者,不 僅只是個人認知的演進,更需要實踐觀念、推廣觀念的勇氣和能力。因為,他所面對的是「社會創新」的環境,他力行實踐的是「社會創業」的任務。
為何我們(好手、好腳、好幸福的多數人)常常要在犯了粗心忽略之過後,才能覺察有很多人跟我們是不一樣的;而更難堪是,我們也許視而不見,也許以多數人的方便忽略和犧牲了少數者的權益,也許這才是今天社會中一些老問題始終無法找到真正病因及其持續存在的原因。
社會企業是因為社會中持續存在的問題(它代表未被服務的需求)而設立,它重視被社會忽略的少數(在社會公共政策議題上有時受影響的是多數人) 需求市場,用企業的技能與永續自助的心態,不假他人之手直接的解決問題;可是就社會視野觀之,它的功能是用行動改變社會、用經營效果推動社會創新。
宏偉的事業不再只是多一些有錢人的企業,而是多一些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創業家;賺錢不再只是狹隘的金錢遊戲,可以是優雅自信的社會活動。
我喜歡認識社會企業家,不僅只是可以開拓腦海中許多從來沒打開的腦細胞,而且讓我從過去所接受的專業領域中,找到真正讓自己喜歡長久以來從事專業的理由,特別是我發覺它可以用在更多我過去無法接觸到的新範圍中。
黑暗對話的經驗是一種人生態度的全新思考與反省的學習機會,希望有更多的人閱讀本書,讓我們可以容易的「不再黑暗中」對話。
(作者現為天主教輔仁大學企管系暨社會企業研究所教授、
 臺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及社會公益行動協會祕書長)
推薦序二
黑暗中看到社會創新機會李吉仁
黑暗對話(DiD)是社會企業領域一個絕佳的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個案,它巧妙地將視障者與正常人的強弱勢,因環境與角色的轉變而互換,讓視障者在黑暗環境中的高適應能力,成為協助正常人在黑暗環 境下發展團隊協同能力的導師,從而建立了視障者除了按摩之外另一個獨特的專業服務模式。換言之,此一創新模式不僅開創了視障者新的就業機會,更提供了讓視 障者發展高附加價值服務能力的途徑。
我們都知道,社會企業不同於私營企業或非營利組織(NPO),它必須在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同時,達成財務上的自給自足結果。由於被解決的社會 問題通常不具備商機,採取創新而有效的商業模式,便成為社會企業創業成敗的關鍵,黑暗對話自然也不例外。儘管黑暗對話「從黑暗中建立創新機會」的價值主張 深具意義,但是,從本書中所記錄的創業艱辛與挑戰,尤其是發展視障者培訓師、開發具啟發性的課程,以及開拓攸關群體對黑暗對話的認識與支持,皆與一般商業 創業所會面對的潛在風險無異。
所幸在謝董事長的領導,以及所有創業夥伴的群策群力投入下,黑暗對話逐漸建立起企業營運的脈絡、流程與初步的規模,未來的考驗除了提高營運效率外,如何能夠讓既有客戶擴散黑暗中的學習經驗,讓黑暗對話學習模組進入更多企業的能力發展方案,肯定是持續成長的關鍵。
個人對黑暗對話的認識,起因於謝董事長蒞校指導臺大不同凡響社的介紹,但有機會體驗黑暗學習,則得感謝蔣筱鈺(Tim)投身黑暗對話擔任總經 理後的牽線。Tim是臺大EMBA商學組第一屆的校友,他在外商工作多年後返校進修,不僅學習專注,更樂意與同學分享實務經驗。畢業後,Tim還為了客戶 與好友的終身學習,自組私塾類型的學習社群,顯見其對社群成長與社會改造,不僅具有想法、更有實踐作法。Tim在歷經職業生涯高峰後,選擇投身社會企業的 經營,雖然是有跡可循,但願意放棄外商待遇、轉換跑道投入,著實令人欽佩。
個人也深信,企業資深經理人投身社會企業經營,絕對會是現在進行式的生涯顯學;期待更多經理人透過專業與志業的結合,讓社會目的與經濟目標能夠兼容並蓄,產生更多的社會創新。
最後,本書的出版不僅是提供讀者了解黑暗對話的創業紀錄,更代表臺灣在社會企業實踐行動的前沿成果,期望能夠對於臺灣正方興未艾的社會企業發展行動,起到鼓舞的作用。
 (作者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兼創意與創業學程主任)

推薦序三
勇者之炬邱奕嘉
生命中的理所當然、習以為常,會讓我們置身「慣域」(habitus),滿足於眼下的所有條件,而忽略了生命中的其他潛質。就像我們習於使用 感官觸摸、觀看、聆聽、嗅聞世界,過度依賴感官運作的結果,就是某些內在力量永遠沉寂在生命的深海。我也以為自己經過縝密的智識訓練,累積豐富的人生歷 練,對於自己已開發的能力與世界的協調性頗為自信得意,直到認識「黑暗對話社會企業」,我才看見自己還有許多生命的能源,在突破慣域之後,破繭而出的內在 力量。
有一群生命的勇者,成立了「黑暗對話社會企業」。它關掉外在的可見光,讓學員點燃內在的火炬,用心、用勇氣照亮前路。活動的設計是讓學員進入 黑房內體驗盲人的生活,並在黑暗中進行各種管理遊戲與團隊互動;在黑暗中每個人都會恐懼、害怕,毫不隱藏地顯現本性,然而透過團隊成員的分享與工作人員的 引領,參與者不僅可藉此看見個人內心盲點與行為慣性,更能看到內在的能量汩汩流出,點亮生命的明燈盞盞。在離開黑房後,迎接自己的不只是眼睛所看到的光明 世界,更是認清自我、突破慣域之後,信心倍增、潛能勃發的新世界。
這套源自於德國的體驗活動,已在世界許多國家推廣,以弱化視覺的方式,召喚人們潛藏的勇氣與力量。
在臺灣,黑暗對話社會企業已成立三年多,透過他們的努力推廣,已經有許多人發掘生命中的「不可見光」──教育單位藉由這種體驗讓學生珍惜自己 的資源俱足,也能設身處地同理弱勢族群的需要,更因此激勵學生對人生有更多的積極追求;公司企業透過這種體驗讓同仁移除慣性、活化思考,藉由陌生情境重新 測量人的溫度。更重要的是,透過此社會企業的運作典範,鼓勵更多的弱勢族群站起來,重新盤點其生命價值,讓個人的生命不再只是照亮自身一隅的燭光,更可以 是點燃他人生命之炬的引信。
與「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總經理蔣筱鈺先生相識於二○○七年,那時我在中興大學任教,而蔣先生在IBM服務,當時中興大學EMBA學程與IBM 合作一門「總經理領導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881764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16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