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棉花、絲綢、牛仔褲:從畜牧、紡紗到工業革命,一窺人類與紡織的文明史

人類歷史有多長,織物的歷史就有多長!
Epub
流動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75 473
    63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書評盛讚

 

從尼安德塔人如何紡紗,到近代社會衣著的形塑,

自人類紡出第一條線為始,

紡織品成為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重要因素!

 

人類歷史有多長,織物的歷史就有多長。紡織品與紡織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結晶,也是人類歷史的象徵。從上古時代農業社會興起時,人類種植的農業作物,從農業作物中紡出細細纖維,創造了遮蔽身體的布料,也開創了文化與歷史的航程。

 

隨著工業發展、數學邏輯的創新,人們對於紡織的技術也逐漸加強。對紡織品的渴望,使商人跨越大陸、水手橫渡海洋,推動了人類走向世界,促進了與遠方人們交流的可能性。古羅馬的貴族穿著中國的絲織品、紡織業的蓬勃促使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的出現源自於對紡織品的需求……紡織交流傳播了阿拉伯數字與複式記帳法,產生了金融機構、孕育了跨洋黑奴貿易,全球貿易就在此之下不斷膨脹。

 

紡織技術的創造與創新,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擁有無法抹去的地位,織品的故事涵蓋了美麗與天賦、過度與殘忍、社會階序與微妙的變通、和平貿易與野蠻戰爭。近代以來的技術革新、化學發展,甚至是電子產業的創新創立,都為織品的技術帶來史無前例的衝擊與挹注。

 

然而,從人類誕生之始便與歷史交織的織品,是如何被視為習以為常?它們是如何在歷史中無所不在又處處不可見?對織品的渴望又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成為身份地位、時尚流行的象徵?此書從上古一路爬梳到近代的產業發展,從微小又不被重視的織品,探究世界在織品的命運之輪運轉之下,如何編織成一部部文明的成品。

作者

維吉妮亞.波斯崔爾(Virginia Inman Postrel)

 

普林斯頓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是一名獲獎記者和獨立學者,曾任《華爾街日報》記者、《Reason》雜誌總編輯,是《彭博觀點》(Bloomberg Opinion)專欄作家之一,也是《大西洋雜誌》(Atlantic)、《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她是《時尚的本質》(The Substance of Style)、《魅力的力量》(The Power of Glamour)兩部備受稱道的著作作者。她的研究獲得艾爾弗雷德.史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支持。她定居於加州洛杉磯。

譯者

蔡耀緯

 

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譯有《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當上帝踩到狗屎》、《暗渡文明》、《間諜、虐待狂與巫士》、《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平凡的美德》、《1921穿越福爾摩沙》、《偉大的俄羅斯回來了》等書。

目錄

前言
最深奧的技術已經消失。它們將自己編織進了日常生活的織理之內,直到彼此再也無從區別。

1.纖維
這些基因改造的有機體也是技術成就,精妙程度毫不遜於我們尊稱為工業革命的那些機器。它們同樣也對經濟、政治、文化帶來深遠影響。

2.線 
我們如今說到工業就聯想到煙囪。但煙囪直到十九世紀才成為工業的標誌。自文藝復興以降,工業的視覺呈現總是一名紡紗的女子:勤勞、多產,且絕不可少。

3.布
「不論人們造出布料是經由發明複雜的機器,還是構築複雜心智計算所需的智識框架,」人類學家凱莉.布雷津說:「布料的存在都證明了數學在真實世界裡發揮作用。」

4.染色
染料見證了人類為器物賦予美感和意義的普遍追求——以及由這份渴望引出的化學獨創和經濟事業。染料的歷史就是化學的歷史,揭露了試錯實驗缺乏基礎理解時的力量及其限制。

5.貿易商
藉由促成和平交易,這些經濟和法律機制容許了更大的市場,勞力分工隨之出現,帶來了多樣和豐足。它們和作坊或實驗室發明的任何事物一樣,是達到繁榮與進步所不可或缺。

6.消費者
少了消費者的欲望,織品的故事就令人無法理解,而且不完整。紡紗人和織工的勞動,飼養者、技師和染料化學家的巧思,乃至商人的冒險投機,本身都不是目的──他們是為了向使用者提供織物。消費者包括索取貢品的君王、軍服和裝備都使用織品的軍隊、披掛著奉獻的祭司和聖所,當然還有市場上買布的顧客——公開和違禁皆然。
 
7.創新者
除了逐漸改進日常織品的進展之外,更大膽的實驗也在籌備中。在硬體持續縮小的年代,奈米技術專家操控個別原子,生物工程同時是新材料的科學前沿和思考模式,環境考量則是文化上的絕對必要,構成偌大世界的微小纖維,給了胸懷大志的科學家一片迷人的競爭環境。

後記
致謝
註釋

序/導讀

 

一九○○年,一位英國考古學家達成了史上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亞瑟.埃文斯(Arthur Evans)在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Knossos)發掘出了宮殿建築群,這項發現讓他日後受封為爵士。這處建築錯綜複雜、壁畫壯麗奪目的遺址,是一個青銅器時代的精密文明遺留的見證,其年代更早於希臘大陸上的任何考古發現。受過古典教育、擁有詩人性情的科學家埃文斯,將這群消失的居民稱作米諾斯人(Minoans)。米諾斯(Minos)在希臘傳說中是克里特島第一位國王,他命令雅典人每九年交出童男童女各七名,向牛頭人米諾陶(Minotaur)獻祭。

 

「在這裡,」埃文斯在報上撰文寫道:「代達路斯(Daedalus)建立了迷宮(the Labyrinth),成為米諾陶的巢穴,並製作了翅膀(可能是風帆),和伊卡路斯(Icarus)鼓翼飛越愛琴海。」也是在克諾索斯,雅典英雄忒修斯(Thessus)在穿越迷宮時解開線團,殺死了凶暴的牛頭人,然後循線返回,獲得自由。

 

這座傳說之城一如在它之前的特洛伊,也證明了是真實的。考古發掘呈現出一個讀書識字、組織完善的文明,與巴比倫、埃及同等悠久。考古發現也提出了一個語言學謎題。連同美術品、陶器和祭器,埃文斯還發現成千上萬片黏土版,版上銘刻著的符號,就刻在首先吸引他來到克里特島的那些器物上。他認出兩種不同字母,以及代表著牛頭、有嘴花瓶等物體的象形符號,其中一種象形符號,埃文斯以為是宮殿或塔樓:一個以對角線切分為二的矩形,上面有四個尖頭。但他無法解讀黏土版。

 

即使埃文斯研究這個問題數十年,卻始終不能破譯。直到他去世十一年後的一九五二年,終於有一個字母被確認為希臘文的某種早期型態。其他字母至今仍多半無法解讀。但我們確實知道,埃文斯把那個「塔樓」上下顛倒,以致完全誤解了意思。那個象形符號描繪的不是鋸齒狀城牆的垛口,而是一片鑲邊織物,或一部經紗加重織布機(Warp-weighted loom)。它的意思不是宮殿,而是織品。

 

啟發出線圈救命故事的這個米諾斯文明,一絲不苟地記錄羊毛和亞麻的大規模生產。最終在克諾索斯出土的黏土版,超過半數是織品紀錄。一位歷史學者寫道,它們追蹤「紡織作物、羔羊出生、每隻動物的羊毛產量目標、剪毛工人的工作、指派給工人的羊毛、成品布(finished fabrics)收據、向下屬分發布料或衣服,以及宮殿庫房裡的布料存量。」單一生產季中,宮殿作坊從七萬到八萬頭綿羊身上獲取羊毛,編織成驚人的六十噸羊毛料。

 

埃文斯錯失了這座城市的財源及其居民的主要活動。克諾索斯是紡織超級強權。這位考古學先驅一如在他之前和之後的許多人,忽略了織品在技術、貿易乃至文明本身的歷史中發揮的重大作用。 

 

***

 

我們這些無毛的裸猿,和我們的衣物共同演化。從出生時裹在毛毯裡,織品就圍繞著我們。它們為我們包覆身體、覆蓋床鋪、鋪平地板。織品給了我們安全帶、沙發坐墊、帳篷和浴巾,醫療口罩和布膠帶。它們無所不在。

 

但我們翻轉一下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談魔法的那句格言:任何夠熟悉的技術,皆與自然難以區別。 它似乎直觀又明顯──如此織入了我們生活的織理,使得我們以為理所當然。我們對於沒有布料的世界,想像得並不多於沒有陽光或雨水的世界。

 

我們從織機搾取隱喻──「如坐針氈」(on tenterhooks)、「一頭黃髮」(towheaded)、「精疲力竭」(frazzled)──卻不知道自己說的是織物和纖維。我們複誦著老生常談:「純屬編造」(whole cloth)、「千鈞一髮」(hanging by a thread)、「堅定不移」(dyed in the wool)。我們趕搭機場接駁車(shuttle)、迂迴穿梭(weave through)於車陣中、追蹤評論串(threads)。我們談論生命週期和衍生物,卻從不懷疑提取纖維並將它們纏繞成線,何以在我們的語言裡如此凸顯。被織品圍繞著的我們,對它們的存在,乃至每一小片布體現的知識與努力,多半毫無知覺。

 

但織品的故事正是人類巧思的故事。

 

農業同時發展於追求纖維和食物。包括工業革命的機器在內,勞力節約機器來自對線的需求。化學起源於織物染色與加工;二進位碼(以及數學本身的諸多面向)源自編織。對布料和染料的追求,一如對香料或黃金的追求,驅使著商人跨越大陸、水手探索陌生海洋。

 

從最古老的時代到現在,織品貿易都促進了長途交易。米諾斯人輸出羊毛布的目的地遠達埃及,其中一些染成珍貴的紫色。古羅馬人身穿中國絲綢,重量以黃金計價。紡織業資助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和蒙兀兒帝國;它把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和泰姬瑪哈陵留給我們。它傳播字母和複式簿記、催生金融機制,也滋養了奴隸貿易。

 

織品以既隱微又顯著,既美麗又可怖的方式,締造了我們的世界。

 

織品的全球史說明了文明本身的性質。我用「文明」一詞指涉的,並非道德優越性或必然進步過程的最終階段,而是以下這個定義所指的更中性意義:「介於人與外在自然之間的知識、技能、工具、藝術、文學、法律、宗教及哲學之積聚,它們發揮了屏障作用,抵禦不經制止就會摧毀人類的力量之敵意。」 這段描述刻劃出了兩個關鍵層面,兩相結合就把文明和文化等其他相關概念區別開來。

 

首先,文明是積累而成的。它存在於時間之中,今天的文明版本建立在先前的基礎上。當這份連貫性斷裂,文明即不復存在。米諾斯文明消失了。反之,即使締造文明的文化消逝,或發生了不可逆的變遷,文明仍有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演進。一九八○年代的西方文明,其社會習俗、宗教實踐、物質文化、政治組織、技術資源與科學理解,就與一四八○年的基督教世界大不相同,但我們把這兩者都認可為西方文明。

 

織品的故事演示了這種積累性質。它讓我們得以追溯實用技術與科學理論的進步和互動:植物栽培和動物育種、機械創新與度量標準傳布、模式的記錄與複製、化學品的操控。我們可以觀看知識從一地傳向另一地,有時以文字形式傳遞,但更多是經由人際接觸或貨品交易,並且看到不同文明緊密聯繫起來。

 

其次,文明是一種生存技術。它包含了諸多製造物(設計或演化、有形或無形),它們將脆弱的人類和自然威脅區隔開來,並為世界賦予意義。提供保護和裝飾的織品,本身就是這類製造物。它們激發的創新也是,從更好的種籽到編織圖案,再到記錄資訊的新方法都是。

 

文明既保障我們免於冷漠自然的危難與不適,也保障我們免於其他人類構成的威脅。理想上,文明讓我們得以和諧生活。十八世紀思想家使用「和諧」一詞,指涉商業城市裡智識與藝術的精緻、社交能力及和平互動。 但文明難得不靠組織暴力而存在。最佳狀況下,文明鼓勵合作,約束人類的暴力衝動;最壞狀況下,文明釋放暴力,以利征服、劫掠及奴役。織品的歷史同時揭示了這兩個面向。

 

它也提醒我們,技術的意義遠甚於電子或機械。古希臘人崇拜技藝(techne)女神雅典娜,「技藝」就是工藝和生產知識,也就是文明的技巧。她是橄欖樹、船舶和編織的賦予者和守護者。希臘人用同一個字稱呼自己最重要的兩項技術,織機和船桅都叫做histós。他們用字根相同的histia稱呼船帆,字面意義是織機織成之物。 

 

編織是構思、發明──從最簡單的要素創造出功能與美感。在《奧德賽》(Odyssey)中,當雅典娜與奧德修斯(Odysseus)密謀,他們是在「編織計畫」。織物(fabric)和捏造(fabricate)的拉丁文字根,同樣是「精心製成之物」(fabrica)。文本(text)與織品(textile)也同樣相關,它們都來自動詞「編織」(texere),而編織(還有「技藝」)則來自印歐語teks這個字,意指「編織」。秩序(order)來自「放置經線」的拉丁文單字ordior,法文的「電腦」(ordinateur)也是來自這個字。而法文的「職業」或「專長」(métier)也是稱呼織機的字。

 

這樣的關聯並非歐洲獨有。馬雅語系的基切語(K’iche’)編織式樣和書寫象形字的用字,字根都是-tz’iba-。梵文sutra如今指的是文學格言或宗教經典,原意則是絲或線;指稱印度教或佛教文本的tantra一詞,則來自梵文的tantrum,意指「經線」或「織機」。中文「組織」 一詞有「機構」或「安排」之意,同樣也用了「織」這個字,而意指「成就」或「結果」的「成績」,原意則是把纖維扭在一起。 

 

織物製作是創意行為,類似於其他創意行為。它是熟練與完善的表現。「不知道怎麼製作紡車或善用織布機的人民,我們能指望他們把政府設計好嗎?」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在一七四二年寫道。 這份知識幾乎是普世的。不紡紗織布的民族難得一見,不從事織品相關貿易的社會也難得一見。

 

織品的故事是著名科學家與被遺忘農民的故事,是逐漸改進與突飛猛進的故事,是反覆創造與一舉發現的故事。這是由好奇心、實用性、慷慨和貪婪驅動的故事。這是藝術與科學、男人與女人、機緣與計劃、和平貿易與野蠻戰爭的故事。簡言之,它是人類本身的故事──是一個全球故事,每個時間和地點都是場景。

 

如同精心安排的西非條狀織物(strip cloth),《文明的織理》也是由不同片段構成的整體,每個片段都由各自的經與緯交織而成。 每一章的經線代表織品之旅的一個階段。我們從生產說起──纖維、線、布、染色──然後一如布料本身,轉向商人和消費者。最後,我們再回到對纖維的新理解,會一會二十世紀革新織品的創新者,以及今天期望運用織物改變世界的另一些人。每章之內的事件大致按照時序發生。把經線想成是每章的什麼。

 

緯線則構成了為何──紡織材料、製造者或市場對文明性質及進展的某些顯著影響。我們探究「自然」纖維背後的技巧,並發掘紡紗機何以觸發一場經濟革命。我們考察織物與數學的深厚關係,以及染料向我們透露的化學知識。我們查看「社會技術」對於促成貿易必不可少的作用,對織品的欲望擾亂世界的諸多方式,以及紡織研究甚至能夠吸引純粹科學家的理由。緯線為每章的歷史提供了更大脈絡。

 

每一章都可以分開閱讀,正如單一一條肯特布(Kente cloth)可以成為長披巾那樣。但整片布就揭示了更大的圖像。從史前到不遠的未來,這是人類編織文明軼事的故事,而且至今仍在編織中。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053500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8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