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清淨道次第禪修地圖:讀懂阿毘達摩的理論與實踐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7 245
    35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這本書可以拯救你的慧命。
更可以破除長久來,法門彼此之間的矛盾。


「阿毘達摩」是學問,更是修行的精髓,其特殊是系統說明經典中的修行。這也是一種方便,讓學佛者很清楚了解佛法的真義。若我們能系統地學,就不會模糊了佛教,能夠全盤了解佛法的理論與實踐,不會只拘泥一個概念、法門。

性空法師學行兼備,又深入研究北傳、南傳佛法,本書以《清淨道論》為依據,同時引用北傳的《俱舍論》、《瑜伽師地論》、《唯識論》等書,相互參照引用,又拈出彼此異同。

掌握阿毘達摩的全盤精要

本書以戒、定、慧三學為架構。戒學只一章;慧學有三章,由第十一至第十三章;定學佔八章,份量最多。八章的定學又可大分為二,一是定學概說,一是法門概說。

定學概說包括第三章心清淨,第四章奢摩他的修習,第五章從近行定到安止定。分別說明修定的理論、方法、過程和成果。法門概說從第六到第十章,詳細介紹「安般念」、「白骨與白遍」、「四界差別觀」等幾種止禪修法,並輔以「四護衛禪」 ——保護禪者能安住禪修的法門,是克服禪修障礙的方便。

在慧學的章節,介紹了「色業處與名業處」、「緣起」的修法,並介紹觀禪的修學次第和成果——十六觀智。

※建議合讀下列書籍:
被99%學佛人所輕忽的根本教法:馬哈希尊者講解轉法輪經
諸佛共同的聖劍:最完整四念處禪修講解,最直接斷除煩惱的力量

序/導讀

自序

三學七清淨,利益自他行

  「阿毘達摩」的字義,是「進一步或增上的法」(abhi- = further)。這「進一步的法」,比經上所解說的更加深入,是在禪定的基礎上,所開發出來的出世間智慧,是覺悟者的智慧。因此《俱舍論》定義「阿毘達摩」為「純淨的智慧」。

  佛滅後,阿毘達摩論者負責對於他們禪修中所理解的及各種見法的經驗,加以系統化。從佛教史,我們知道在阿育王的時代,最少有二十種阿毘達摩的集成。經過時空的變遷,至今,有三種阿毘達摩禪法的傳承,即上座部、說一切有部及瑜伽行派。

  它們彼此之間存有許多不同處。它們表達了佛教智慧不同面的一個完整的修行體系,如果能夠像目犍連、迦旃延尊者那樣的學習法,不是為了諍論,不是為了純粹理論,而是為了作為覺悟出世間真理的方法,那麼它們肯定會帶給那些想要了解甚深佛法的人很大的利益。

  有一點不可否定的是:如果有一個完整無缺的知識體系,我們的心將能更有效的運作。阿毘達摩論者,一直都在嘗試應用各種觀察法的模式,來引導禪修者應用最銳利的智慧,趣向如實知見真理。

  事實上經典沒有具體的說明修行的次第,經典的註解或阿毘達摩論才有詳細說明。北傳系統有經典的註解、隨註解的傳統,但活的傳統似乎斷了,只有文字。南傳經典的註解、隨註解及活的傳統都存在,從阿育王至今,沒有多大改變,很靠近原始佛教,這是南傳佛教寶貴的貢獻。緬甸、斯里蘭卡至今還是依靠論的分析來修行。我們不能輕視此貢獻,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它對佛教的了解非常重要。

  《清淨道論》歸納此傳統重要的內容,是綜述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詳細、最完整的論著。此論所說明的修行次第是七種清淨法,經典中只有在《七車經》中有說明。然而,透過經的註解及阿毘達摩論,則變成系統的修行,為南傳上座部的修行傳統,南傳佛教修行者大都是根據此論的教導。在緬甸仍有法師將《清淨道論》的細節說明清楚,靠修行的經驗,現在還可以和兩千多年以前一樣修行。

  《清淨道論》的說明特別重要,因它讓我們了解戒、定、慧三學是個不斷的過程,方便分開三個部份,在修行的過程漸漸的了解它們的關係,雖各有不同項度,但漸漸融合成為一個修行的味道。

  「阿毘達摩」不但是學問,而且是修行的精髓,它的特殊是系統化說明經典中的修行。客觀的說明也是一種方便,讓學佛者很清楚了解佛法的真正意思。若我們能系統地學,對佛教的了解就不會模糊,能夠全盤了解佛法的理論與實踐,不會只拘泥一個概念、法門。

  《清淨道論》的系統說明只是方便,不要執著它,要用它的智慧了解佛法,不用它來批評其他的系統。佛世時、五百年前、現在一樣適用它,真正的法沒有什麼變化,它是真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要特別鼓勵學佛者,不要相信別人說什麼,要用自己的經驗去了解佛所說的真理,了解它對我們的益處。在每一個情況,不管我們是在僧團,或是自己的處所,佛法可以不斷利益我們。

  這系統是最接近原始佛法,不管任何團體、任何人,只要你接觸、研習,它可加深我們對佛法的了解,提昇我們的生命品質。重要是:不作批評,以開放的心學習。如果我們學到精髓、真正的法,我們一定可以運用它在生活中,讓生活更豐富美好、清淨自在。

  若我們能夠留在法中,成為真正的修行者,不離開法的境界。要特別努力了解法的境界及現在的情況,不是兩個不同樣的圓,要將它們融合在一起,不然我們無法利益社會、眾生。當然我們可以離開到另一環境中,但三學的真義是利益自他。

  阿毘達摩的修行適合所有的情況,並以修行的智慧面對所有的困難、挑戰。在森林、樹下難以修習,而在社會中更難。修行哪有容易的事,沒有經過焠煉,哪能開出智慧火花。

  不要怕難,要不斷地修學三學課程,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修這課程。若如此修學清淨道,法的解脫過程與現在因緣情況就沒有任何矛盾。佛強調佛教是智慧學,所有的法是智慧學,有智慧有福報的人,才會信佛、學佛,我們要學做有智慧的人,不論在何時、何處,讓生命不斷地走上清淨。

性空
2005年8月推薦序

修習清淨道,斷惑入聖流

  本書是性空法師於2001年秋月,蒞香光尼眾佛學院講《阿毘達摩的理論與實踐》,由講錄經謄稿整理編修而成。法師是德裔捷克人,能說中國話。在學院上課主要以中文講授;間或少分以英文或巴利語譯。

  本書以戒、定、慧三學為架構。在篇幅的分配上,戒學只一章;慧學有三章,由第十一至第十三章;定學佔八章,份量最多。八章的定學又可大分為二,一是定學概說,一是法門概說。定學概說包括第三章心清淨,第四章奢摩他的修習,第五章從近行定到安止定。分別說明修定的理論、方法、過程和成果。

  法門概說從第六到第十章,詳細介紹「安般念」、「白骨與白遍」、「四界差別觀」等幾種止禪修法,並輔以「四護衛禪」——保護禪者能安住禪修的法門,是克服禪修障礙的方便。在慧學的章節,介紹了「色業處與名業處」、「緣起」的修法,並介紹觀禪的修學次第和成果——十六觀智。以上是本書的整個大要。

  止禪中,白骨與白遍、四界差別觀是針對四十業處(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想、一差別)中舉以為例,說明修行止禪可離開煩惱得心清淨。在安般念中特又介紹安般十六勝行,指出以安般念配合四念處的修行,完成十六階段的修學,是佛陀所說可以從初學到最後,就同一業處由止而觀,經歷七種清淨法、十六觀智的一種法門。

  「四界差別觀」以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為所緣,觀身體四大十二特相,破除密集後,可進一步觀察色法,因此也是由止而觀的一種法門。此等方法不僅是理論,是可以親身體驗的。

  講錄的切入點以修安般為下手處、業處,因此多分說止;少分說觀。在南傳阿毘達摩論書中,清楚界定止與觀的修法。因此法師說明:修止時不修觀,修觀時不修止。若要修觀,則要先出定才能修觀,出定所觀的對象是過去的心。大乘佛教的說法則有所不同,止與觀的界定不是那麼明顯,止與觀的心所都可以同時出現在阿賴耶識裡。

  在「色業處與名業處」這一章,指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緣起、四聖諦等,是智慧成長的大地,而此等總攝為五蘊;再攝五蘊為色業處與名業處。本書第十一章可對照《清淨道論》的第十四到第十七品。第十三章可對照《清淨道論》的第十八品以下的清淨諸品。色業處,即以四大和二十四種所造色為業處;名業處,作為觀智所緣為世間心,即欲界心、色界心、無色界心,以及與它們相應的心所。從心路過程中分別辨識名法、色法及其生滅,如實知見名、色,沒有真實存在的人、我、眾生。

  第十二章緣起,說明「法」不會單獨生起,其內容仍會歸於名色法,指出所有名法、色法的生起都有其因緣。觀名、色的因緣及其生滅,了知唯有因果而沒有作者、受者。如是,以有情為核心,辨明世間確定有因果的安立,而斷除八種疑惑,去除邪見,這才迷惑冰消、度疑清淨,進入聖流階段!

  本書的主題是「道次第的修習」,以《清淨道論》的道次說明阿毘達摩的理論與實踐,所以本書以「清淨道修習次第」為副標題。阿毘達摩,梵語abhidharma,巴利語abhidhamma。又音譯作阿毘曇,毘曇,漢譯作大法、無比法、對法。

  abhi是對向、對觀,dharma此云「法」,通指經律二藏,合起來是為對向佛所說的法、對向佛法。亦即阿毘達摩是對向於經典的論藏,是「法的研究」。勝義之阿毘達摩係以智慧對觀四諦之理,而對向涅槃的最高智慧。

  阿毘達摩特別對存在界作了種種分析,而其所說的「世間、出世間」,如對向經典而言,都是在描述主觀性的心情世界,而不是客觀性的空間存在。如水野弘元《佛教教理研究》(p.49)所說『原始經典所說的「世間」意指有情世間,欲界等三界都不是客觀性,有方位、空間性存在的客觀世界,它只在表示心理狀態的三種區分。』。

  本書論述、提供修止修觀的理論系統,不但是作為實踐之用的工具書,也是探索心靈世界、指導自覺的轉換、開展宗教心靈的手冊!

  法師學行兼備,對北傳、南傳佛法都有深入的研究,在講解止與觀的修習時,除了以《清淨道論》為依據,同時引用北傳的《俱舍論》、《瑜伽師地論》、《唯識論》等書,或者同時列舉,或者相互參照引用,間或拈出彼此異同之處,亦是本書的特色之一。全書除上述的十三章外,另加一章學員問答輯要,並有附錄及參考資料,可供多元閱讀。

  本書的成立,最初由學院的教務長自範法師率領學僧輯錄成文,供作學院教科書用;由於近年來台灣修習南傳禪法的人踴躍,乃希望流通以饗同好,因此由見愷法師將口語化的部分,加以潤筆,並增補部分資料、註釋,編輯出版。

  禪修——淨化身心,對過來人而言如探囊取物,對初學者而言,是有其步驟過程的。為了指導的需要,仍得藉用語言文字。儘管在弘傳的過程中,明知語言文字是世間施設的方便,卻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為此述說按圖索驥,仍需有經驗者——識得來時路者的指導帶領!

  是以為序

悟因于2005年8月
(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447229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