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電子書】明朝最後的那些事兒:1644,帝星升沉〈上〉

  • 7 210
    30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繼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之後,名作家果遲接棒續寫《明朝最後的那些事兒》。
1644,帝星升沉,這一年中國先後出現了五位皇帝。


大明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中國歷史舞臺上真是群星璀燦,凡是想玩政治的玩家,從天潢貴胄到山野匹夫,紛紛粉墨登場,竟先後出現五個皇帝,這就是:大明崇禎帝朱由檢、大清順治帝福臨、大順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順帝張獻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他們中,若不以成敗論英雄,除了那個朱由崧,其餘個個稱得上是強者,中原問鼎,殺來殺去,最後剩了一個順治,其實是多爾袞。

1644年是中國明朝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順永昌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李自成大順軍在1644年4月25日(農曆3月19)日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明朝滅亡,史稱甲申之變。原本奉旨勤王的吳三桂退守山海關,闖王李自成招降未果,因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吳三桂為求自保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兵敗退回北京城,6月3日李自成舉行了稱帝儀式,次日清晨離京逃往西安,多爾袞命吳三桂追擊大順軍,後來李自成兵敗死於湖北,6月5日多爾袞進入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崩潰的大明王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6月19日(農曆5月15日),在明朝殘餘的地主、官僚、軍閥的扶植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 10月6日(農曆8月16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改元大順,建立大西政權。入主北京的清廷決定自瀋陽遷都到北京,10月30日(農曆10月1日)愛新覺羅‧福臨即位於北京,改元順治,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

作者

果遲

生於1946年,湖南湘陰人,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有歷史題材的中長篇小說及戲曲、電影文學作品多部,近年有晚清風雲系列小說三部:《英倫涅槃》、《西省戰記》、《甲午祭壇》及《武則天》、《斷案精華》共約200萬字問世。

目錄

【代序】 從順字說起 007

第一章 崇禎皇帝 011
1 想起了魏忠賢 012
2 官貪吏要錢 018
3 御駕親征 025
4 募捐 035
5 國丈不捐太監捐 044

第二章 白龍魚服 055
1 弔亡 056
2 君臣際會 064
3 無心救駕 077
4 文武百官,個個該殺 084
5 首輔怕擔責任 090
6 大將南征膽氣豪 095

第三章 大順皇帝 103
1 李岩執法 104
2 防範於未然 110
3 天之高,地之厚 118
4 寧武關下 127
5 變數 138
6 嚇垮了韓霖 149

第四章 攝政王爺 163
1 潛龍勿用 164
2 多爾袞的抱負 172
3 十七年前的故事 179
4 豪格的陰謀 192
5 處變不驚 202
6 攝政王 206
7 決計南征 216
8 君臣定大計 223

第五章 崇禎皇帝 235
1 崇禎罪己 236
2 還有大軍五十萬 248
3 金之俊出山 256
4 北京在望 273
5 銀子不如燒餅 283

第六章 大順皇帝 295
1 最後的門檻 296
2 英雄與美人 307
3 來自山海關的警報 318
4 群臣勸進 328
5 悉數難逃 344

序/導讀

代序
從順字說起 果遲


大明崇禎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中國歷史舞台上真是群星璀燦--凡是想玩政治的玩家,從天潢貴胄到山野匹夫,紛紛粉墨登場,竟先後出現五個皇帝,這就是:大明崇禎帝朱由檢、大清順治帝福臨、大順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順帝張獻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他們中,若不以成敗論英雄,除了那個朱由崧,其餘個個稱得上是強者,中原問鼎,殺來殺去,最後剩了一個順治--其實是多爾袞。個中原因,先不要去管它,巧的是同一時期,竟出現了三個「順」字。

按「順」字從川從頁,與「逆」相反,應是順暢、順應之意。能人們看中這個字,用它來做自己的年號或國名,無非是想表示自己「順乎天而應乎人」,這皇帝當得名正言順,今後順順遂遂,可傳之萬代。不過,縱觀史籍,「順」字似不是一個吉祥的字眼兒,古往今來,用此字作年號或帝號、國號的大有人在,他們想「順」卻似乎都不太「順」。

據史載:較早取「順」字為年號的,有唐朝的史思明,他殺安慶緒自立後,一度改國號為「大燕」,建元「順天」,但不久即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了;這以後,金末的楊安兒在山東建元「天順」;五代的馬希範在長沙建元「應順」;大理國的段思聰在雲南建元「順德」等等等等,最後都是「鴉鴉烏」收場;直至元朝最後的一個皇帝妥懽貼睦爾--後來也被諡為「順帝」,因群雄並起,天下大亂,逃到大沙漠中也還是被人殺死;最有趣的是在宋朝,那個叫李順的四川農民起義軍首領,據說有人從他名字--「順」字中,竟看出他能做一百零八天皇帝,於是他真的造反了,也真的才一百多天便兵敗被擒;至大明,英宗朱祁鎮在復辟後改年號為「天順」,這以前他重用宦官王振,招至土木堡之變,自己被瓦剌捉走,七年後才重登大寶。他不思教訓,又重用石亨及宦官曹吉祥等人,殺忠臣于謙。未幾,石亨跋扈,曹吉祥謀反,鬧得政局反覆,人心惶惶,終英宗之世,國事似乎大不順;這以後,大野心家朱宸濠乘正德皇帝不理朝政,便在南昌造反,也建元「順德」,但這「順德」才叫了四十三天便叫王陽明給收拾了,自然說不上「順」。細心人還發現,大明的太祖朱元璋得國於元順帝,傳了二百七十六年,但大明的江山最終也失於帶「順」字的人:李自成建國大順,張獻忠建元大順,終於將崇禎皇帝逼得在煤山上了吊。可李自成、張獻忠也不是出天子的氣候,最後落得讓清朝的多爾袞「順」手牽羊。

要說六六大順,多爾袞倒真稱得上,故清世祖建元「順治」--這真是玩弄文字的人,最終也被文字嘲笑。

其實,順天是容易的,幾千年來,「天」已是一條坐在金鑾殿上的皇帝們都得穿的花短褲,好遮住那見不得人的地方。一旦改朝換代,失國者謂之「天意難回」;得國者則謂「受命於天」,堂哉皇哉,坐在寶座上自鳴得意,不會臉紅。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五穀生焉,天何言哉?

要說順天,真是只有天曉得。能人們見天不會說話,便一個個宣揚自己「順天」,下邊一句「應乎人」就不去管了。這麼多「順天」或「天順」的皇帝年號,幾曾見叫「順民」的?倒是個個都要民去順他,不然,赫然震怒,砍得你人頭滾滾,血流漂杵。

據說,李自成進北京時,曾下旨將乾清宮那「敬天法祖」的匾額改為「敬天愛民」,而且,早在進入河南時,便喊出「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此話不知是他那個急功近利的副軍師李岩,出於宣傳的需要,還是闖王本人的「脫口秀」,反正一下就號召了不少的人,但這以後就沒有下文了,老百姓乾巴巴地等著,還來不及沐浴皇恩,他便被多爾袞追得四處逃命了。假設他能成功,從他進入北京前後的行為舉止看,一定比以往的皇帝好不到哪裡去。
要知道,李自成心裡也是念念不忘皇帝寶座的,就是在山海關被殺得大敗,臨撤出北京也不忘在武英殿舉行登基大典,要是他真的當了皇帝,你不納糧他和文武百官及三宮六院的后妃們吃什麼?何況他要比你吃得好。

倒是那個以異族入主中原的愛新覺羅氏還實在一點,他們雖不說「不納糧」,卻宣布「永不加賦」,據說,這一條規矩定得死,直到溥儀下台前,也沒有違背這祖訓,愛新覺羅氏也就因此在歷史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了二百六十七年。

其實,老百姓心中是有桿秤的--不聽你怎麼說,但看你怎麼做,「順天」是空心湯圓,「順民」才名歸實至,其結果也就是民順他,因而天下太平。可是,古往今來,有幾個皇帝明白天意即民心?試翻廿五史,朝代更迭,花樣翻新,紅臉殺進,白臉殺出,到頭仍不過惡性循環。

千古興亡多少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試閱


崇禎皇帝


1 想起了魏忠賢
崇禎皇爺真是亂了方寸--當群臣退下後,他竟下密旨,令心腹太監王承恩,悄悄地派人去收拾、掩埋魏忠賢的遺骨。
初冬的陽光,幽幽地照在他面前的金磚地上,起眼望去,天空是灰濛濛的,滾滾寒流,從西北不期而至,簷下鐵馬叮咚,階前雜草瑟瑟,紅牆黃瓦,層層疊疊,雖然巍峨壯麗,但久而不覺其雄,倒像是迷魂陣一般,道道宮牆,將宮殿劃成棋盤一般,大圈內套著小圈圈,他就被這些圈在九宮內,感到莫名的孤獨和不安。目下他喉頭枯澀,嗓子乾裂,想說又不知說什麼,真想向著宮牆大吼幾聲,出一出胸中的悶氣。
自鳴鐘一連響了四下,殿上仍死氣沉沉,遠遠低頭侍立的宮人,如幢幢鬼影,長長的身姿,在金磚上投下道道陰影。他不由攬鏡自照,只見自己那張臉是那麼蒼白,看不到一絲血色--才三十出頭的他,竟是如此的孱弱,病殃殃的,像是一個癆病鬼,一陣風也可吹倒。
皇帝長著一副弱不勝衣的身子骨,別人一定會想到酒和色上去。這可是天大的冤枉,崇禎皇爺一直自詡為堯舜之君,雖然他的爺爺萬曆帝,曾躲在深宮,創下一個皇帝可以幾十年不與朝臣見面的歷史紀錄;雖然他的父親即位才一個月便死了,身後且留下「三案」的是是非非;雖然他的哥哥天啟帝坐七年江山,只怕當了六年零十一個月的木匠,把紫禁城中,他看不順眼的門啊、窗啊都改造了一番。但崇禎皇爺初登大寶,便勵精圖治,撥亂反正,雷厲風行,幾乎讓他的臣子們耳目一新,以為中興有望,欣喜不已。
他御諱朱由檢,為大明高祖朱元璋的第十一代子孫。有崇拜姓名學的後人,從這個名字的字形上,看出他後運不佳,說分明預示了他必吊死在一棵樹上。事後諸葛們,說得有鼻子有眼,但若說這名字取得不好,這也不是他的錯。
據說,大明的第三個皇帝:成祖朱棣,在逼死了親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坐了江山之後,請道衍和尚--姚廣孝,為自己的後代取派名。姚廣孝,這個頗著傳奇色彩的和尚,還在朱棣當燕王時,便曾許給燕王一頂白帽子戴。如今,王的頭上終於有了白帽子,成了「皇」,成祖對他,就如同劉皇叔對諸葛亮。當下領旨,脫口說出十個字,道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成祖爺嫌十個字少了,要他再擬,他又勉強說了十個字,道是:慈和怡伯仲,簡靜迪先猷。
於是,成祖的子孫名字的第一個字,便按這二十個字的順序取名,第二個字則用火、土、金、水、木為偏旁的字。於是,崇禎爺的列祖列宗便是仁宗高熾、宣宗瞻基、英宗祁鎮(景泰帝祁鈺)、憲宗見深、孝宗祐樘、武宗厚照(世宗厚熜)、穆宗載垕、神宗翊鈞以及他的父親、光宗常洛,和他的哥哥、哲宗由校。論起來,有明一代,雖歷時二百七十餘年,卻沒有大的作為,或值得大書特書的政績,實在無法與漢唐盛世比,太祖、太宗之外,就是史家所稱讚的所謂「仁宣之治」,但仁宗朱高熾的天下僅有一年,宣宗朱瞻基也才十年,大明百姓滿打滿除過了十一年順暢日子,接下來便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至崇禎這一代,哥哥由校英年不享,崇禎皇爺奉皇兄遺詔即位,此時,大明的江山,便如西山紅日,迅速向西方沉淪。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便使得國運如此不佳呢?怪輔臣吧,崇禎即位十七年,十七年中內閣輔臣換了五十多個,就是被他殺了的輔臣也有好幾個,難道就沒有一個中用的?怪臣子吧,臣子可都是他親自選拔的,那麼怪誰呢?
朱子曰: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典守者不得辭其咎也--看來,也只能這麼解釋了。
崇禎皇爺不承認自己是亡國之君,但他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個所以然。於是,便不只一次地深刻反省。看來,那個姚廣孝確有些來頭,當初脫口便只報了十個字,成祖皇爺的子孫,傳到「由」字便要完,接下來的十個字,分明不是姚廣孝的本意,是成祖爺強他續下去的,天命呵,天命,天命豈可用強?
由此化開來,他又想到了皇室的旁支,成祖爺同母兄弟五個,除了長房朱標那一支早已絕嗣,秦王、晉王、周王也分明只能傳至第十代。不是嗎,開封的第十代周王恭枵、長安的第十代秦王存樞眼下已是完了,若流寇渡黃河,封在太原的第十代晉王求桂馬上就完,這不都是只傳到前十個字嗎?
想到此,他不由嚇出了一身冷汗--難道說,大明的氣數真的已盡?
不,朕絕不做亡國之君。
此刻,崇禎皇爺在反省,心腹太監王承恩也在反省:
十六年前,魏忠賢被皇上一道聖旨發往南京守皇陵,後又下旨逮解回京治罪。
押解途中,夜宿河北省阜城縣新店鎮仕紳尤克簡家。夜已深了,尤家人及押解他的差官都已入睡,南運河的水就在不遠處流淌,陣陣濤聲,似輕輕歎息;四周萬籟俱寂,一燈如豆,幽幽地照著床上的不眠人。
他,挪動著身上的錚錚鐵鎖,聽著門外崗哨的腳步聲,明白此番回京,肯定凶多吉少,昔日威風八面的九千歲如何能夠安眠?
這時,左邊的廂房裡分明有人在哼一首小調:

聽初更,鼓正敲,心兒懊惱。
想當初,開夜宴,何等奢豪。
進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
牙床上,錦繡衾,乍暖春宵。
萬不料,冰山倒,野店村醪。
聽濤聲,想前情,怎把愁腸掃?

夜將中,鼓咚咚,更聲陣陣。
夢才成,又驚醒,無限傷心。
想當初,勢傾朝,誰人不敬?
九卿拜門庭,宰相獻殷勤。
蟒玉朝天子,出巡擁旄旌。
如今勢去時衰也,寒月伴孤燈
……

哀歌唱徹五更寒。這分明是在唱輓歌啊,魏忠賢終於想通了:此時還不自己了斷,難道要等仇人來一刀一刀地割肉嗎?楊漣、左光斗輩雖然被他用鐵釘貫耳、土囊壓頭的酷刑整死了,可東林黨人仍遍布朝野,這些人是不會饒過他的。
想到此,他彷彿看見被他害死的好多冤魂,在京師上空徘徊,正在等著他的到來。他想,自己若是被逮到了詔獄,那裡的冤鬼會將他生吞活剝。那麼,還猶豫什麼?漫漫人生路,就如一場大賭博,但朝堂上的賭博可不同尋常,贏了貴不可言;輸了,可是要用頭顱去兌付籌碼。
於是,他取出腰間白綾,挽了一個圈,往床頭一掛,將頭伸了進去……
歲月悠悠,轉眼又是一十六年。當年魏忠賢是被下旨戮了屍的,人死了,腦袋仍被砍下,身子剁做了七八段,腸肚也被野狗拖得四處皆是,這個該殺千刀的九千歲,落下這個下場是罪有應得,可眼下皇上忽然想起了他,去哪裡找他的屍骨呢?
崇禎皇爺見王承恩在摸後腦殼,自己也覺有些莫名其妙--是的,我怎麼忽然想起這個人呢?
十七年前的那個夜晚,重病的大哥--熹宗朱由校已是彌留之際了,因無子嗣,身為信王爺的崇禎皇爺,奉皇嫂懿旨連夜入宮承繼皇帝位。
他是懷中揣著芝麻餅子進宮的,為的是在與群臣見面、正式登極前不吃宮中任何東西,這是他與尚是王妃的周氏--後來的皇后商量好的。坐在乾清宮龍椅上,秉燭達旦,身邊僅一個內穿重鎧、懷抱利刃的親信太監王承恩。
冷風拂面,燈光搖曳,窗紙上,映著一名仗劍的太監走過的身影,「咯噔,咯噔」,沉重的靴子聲叩擊著崇禎皇爺的心,他緊張極了。率性令王承恩將這名太監喊進來,索劍一觀,然後放在自己手邊,說這劍做得很精緻,就留在朕這裡吧,天明朕賞你。
那一刻,崇禎皇爺的心,幾乎要蹦到口裡了。還好,天色終於亮了,群臣進殿,向新君叩頭稱賀,君臣見面,名份定矣,崇禎皇爺這才稍稍放了心。
這時,宮中仍遍布客氏和魏忠賢的死黨,但崇禎皇爺卻不動聲色,他胸中有一部閹黨的名冊,得一個一個地收拾。先是將熹宗的乳母客氏攆出了咸安宮,攆到了浣衣局,這個女人是魏忠賢的貼心豆瓣;接著,又藉機將兵部尚書崔呈秀逮捕,此人是魏忠賢的乾兒子。朝臣們終於看出魏忠賢失勢了,一時牆倒眾人推,鼓破亂人捶--踩沉船的人真多啊。魏忠賢終於穩不住了,上疏請退,崇禎於是順水推舟,貶他去南京。
魏忠賢得勢之日,氣焰薰天,今日害文,明日害武,那些朝臣們見了他無不股顫,可要收拾他,也就這麼收拾了,崇禎皇爺覺得自己英明果斷,身手不凡。當年太祖爺在宮中立鐵牌,不准內監干政,並上書只准太監姓秦、姓趙、姓高,為的是讓子孫們永遠記住秦國的趙高,那個傾覆始皇千秋偉業的閹人。
今天,崇禎爺覺得太祖未免太小心了--太監有什麼可怕呢,不就是這麼回事嗎?想當初,主少國疑,臣民驚懼,他卻大刀闊斧,力挽狂瀾,撥亂反正,讓權閹授首,真是多大的險灘也過來了。
可以說,剷除魏忠賢奸黨,是崇禎皇爺執政以來也是以後的唯一大手筆,是他平生得意的第一大快事--他只頒了一道聖旨,要窮究閹黨。於是,崔呈秀等首惡被立刻處死,接下來,一十九人秋決,一十一人充軍,四十四人革職。猖狂一時的閹黨,便這麼秋風掃落葉般地完蛋了。
崇禎皇爺才坐了不到半年江山,便一手掃盡陰霾,烏雲散,見晴天,那時的大小臣工,誰不服崇禎皇爺的霹靂手段?
一次朝會,他曾不動聲色地詢問群臣:「堯與舜,誰最賢?」
臣子說:「堯善。」
他搖頭說:「堯不如舜,舜能誅四凶。」
以堯舜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標,比魏忠賢的閹黨為共工、三苗一類的亂臣,崇禎皇爺其志大矣,萬不料今天,他又為「誅四凶」而後悔了。前東廠太監曹化淳私下向他啟奏說,若魏忠賢在,局面不會到今天這地步。
真的是這麼回事嗎?此舉是否「急病亂投醫」呢?
崇禎皇爺翦著雙手,在乾清宮繞室徘徊……
時為崇禎十六年冬十月。
2 官貪吏要錢
這真是一個多事之秋啊,御宇十六載的崇禎皇爺,已到了手腳並用仍無力支撐的地步了--清兵再次入寇是上年冬天,這已是第五次深入內地了。身為內閣首輔的周延儒調度乖方,飾敗為勝,畿輔遭蹂躪幾遍,崇禎皇爺無奈,詔趣天下兵馬勤王,可諸軍玩寇,遷延不進,清兵直待飽掠之後,才從容退兵。好容易勉強應付過東邊,崇禎皇爺剛想喘一口氣,不想稍一鬆懈,西邊卻一下不可收拾了。
其實,流寇之亂,始於他登極之初。時陝西大旱,白水賊王二等先起,其餘王嘉胤、王左桂、飛山虎、大紅狼等名號各異,皆是小股,以劫掠為主。隨剿隨滅,彼伏此起。至崇禎三年,流寇竟越剿越多,始有三十六營之說。其大股有闖王高迎祥、八大王張獻忠等。所謂李自成者,其時還是高迎祥手下一名上不得台盤的小小「闖將」也。
崇禎皇爺宵衣旰食,不敢稍懈。在他的督促下,官軍合力進剿,幾次大敗流寇於山西及川陝等地。所謂混世王、滿天星、姬關鎖、翻山動、掌世王等流寇,無不一一授首,但官軍未能痛殲窮寇,使得渠魁賊首的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漏網。
崇禎七年春,陳奇瑜督師於延綏,困李自成等於陝西興安車廂峽。大雨兩月,騾馬乏芻多死,弓矢皆脫。李自成技窮,自縛請降,陳奇瑜竟不能識破奸謀,發他以免死牌,使得李自成得逃天譴。
崇禎八年,各股流寇大會滎陽,有老回回、曹操、革裡眼、高迎祥、張獻忠等共十三家七十二營,號數十萬之眾。官軍大股會剿,流寇乃分軍東犯,兵凌鳳陽,焚皇陵。
此時的崇禎皇爺,深感流寇已不是「癬疥小疾」了。不得不先後啟用大臣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熊文燦等督師痛剿,終於在南陽一帶於高迎祥等以圍殲,殺流寇精銳幾盡。
崇禎九年七月,多年為患的高迎祥,終於被擒於周至,獻俘闕下,詔命凌遲處死。至崇禎十一年春,作惡多端的張獻忠降於熊文燦;而李自成僅剩十八騎,潛伏商洛山中,諜報甚至說他已自殺了。這樣,為患數年、流毒數省的流寇,幾乎是銷聲匿跡了。
不想就在這時,後金兵再次入寇,京畿戒嚴。洪承疇改任薊遼總督,重兵皆轉向遼東,流寇終於得以死灰復燃,於是張獻忠反於穀城,李自成得走河南,虎兕出柙,無人能制。不兩年,賊勢大振,乃破洛陽,殺皇叔福王朱常洛;戰項城,殺督師傅宗龍;攻襄城,殺總督汪喬年;三次包圍開封,丁啟睿、左良玉等數十萬大軍莫敢攖其鋒,戰輒敗。
崇禎皇爺無奈,赦前陝西巡撫孫傳庭於詔獄,親御文華殿嘉語慰勉,不但復故官,且進兵部尚書,加督師銜,趕赴開封解圍。可此時開封已無圍可解了--時已秋九月,天大雨,黃河水氾,巡撫高名衡想決開朱家寨口灌李自成軍,不想李自成亦決馬家河口灌城,兩口潰決,汴梁城中,百萬軍民皆為魚鼈。
崇禎皇爺氣急敗壞,屢次下詔催督,孫傳庭無奈,集諸將於關中,戰李自成於河洛,不想天大雨,道路泥濘,軍糧不濟,軍士皆以青柿子為食,且凍且餒,軍心渙散,終被李自成殺得大敗,這就是豫人所謂的「柿園之役」。
孫傳庭敗歸關中,募新兵,三家出壯丁一;且造火車三萬輛,上載火炮甲仗,行軍時可隨軍移動,戰時可聯絡拒馬,乃決計守潼關,扼上游。但旁觀者不識孫傳庭的苦心,反說他玩寇,在嚴詔催督下,不得已再議出師。他以總兵牛成虎為前鋒,李自成的降將高傑、白廣恩將左右,陳永福將中軍,出潼關、次閿鄉、屯汝州,擺出與李自成再決雌雄的架勢,但新募之兵,不習戰陣;而此時的李自成早已不是昔日的流寇了。
他自破襄陽,下宛洛,克梁宋,兵強馬壯,雄踞中州,也不再像過去一樣打一處棄一處,四流竄了,乃改襄陽為襄京,整編各部,分兵守土,設官理民,也不再稱奉天倡義大元帥了,而改稱「新順王」--這與過去稱「闖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分明打整精神,擺出架勢,要與崇禎皇爺爭江山了。
這以前孫傳庭巡撫陝西,曾一戰而生擒高迎祥,可以說,他是繼任闖王李自成的死對頭,但後來迕前督師楊昌嗣,被誣下獄,一關三年。眼下皇帝又起用他了,加官進爵,他能不感激涕零?但皇帝收功心切,責人以苛,既失於廟算,又不擇天時--那霪雨,淅瀝淅瀝,連下十餘天,道路泥濘不堪,軍士皆露宿,饑寒交迫。開先所造的進退自如的火車,此時陷於泥濘中,成了一堆廢物,李自成驅眾死戰,騎兵環火車砍殺,官軍大敗虧輸,一日夜狂奔四百里,死四萬餘人,輜重損失殆盡,孫傳庭單騎走閿鄉。
大順軍繳獲了孫傳庭的坐纛,冒充官軍,乘勝破潼關,白廣恩本是從大順軍叛過來的,仍復叛了過去,孫傳庭則不知所終。
李自成連陷渭華各州縣,所至披靡,西安守將開門請降,秦王朱存樞被俘。
百二雄關,不為我有,天下勁旅,盡屬他人,最可虞的是經過這些年的征戰,朝廷損失殆盡,眼下既無可恃之兵,更無可恃之將,眼睜睜望著流寇坐大。
崇禎想,這以前皇祖萬曆帝、皇兄天啟帝都不理政事,大小政務一統交由太監處理,卻也沒出什麼足以動搖大局的災禍;自己親政後,事事躬親,宵衣旰食,為何國家反日見其頹,大亂頻仍呢?難道自己反不如太監?
他又想,李自成不過驛卒出身,居然也想「應運弘猷」。據報,自攻下西安後,他更猖狂了,已改西安為長安,入居秦王府,國號大順,封左右輔弼,設六政府,建元頒朔,南面稱孤。一個流寇,牛襟馬裾,居然覬覦大寶,他配麼?可據陝西總督汪喬年報,他於前年正月,令米脂知縣邊大綬帶人挖開了李自成的祖墳。據邊大綬稱,墓開之時,墓中有一道黑氣沖天,李自成祖父李海骨黑如墨,額生白毛,達六七寸許;父李守忠骨節綠如銅青,生黃毛五六寸許,且墓內盤白蛇一條,頭角嶄然,邊大綬乃斬蛇焚林,將骨殖聚火燒化。
現在想來,李自成縱然有些來歷,但既已掘其祖墳,洩其王氣,就應該不剿自敗了,為什麼還這麼猖狂呢?但反過來一想,前年張獻忠攻陷鳳陽,那個埋了太祖朱元璋的父輩的祖墳不也被高迎祥、張獻忠毀了麼?若套用前一思維,結果又如何呢,唉!
崇禎皇爺就流寇行將北犯一事,在文華殿與輔臣商討,整整一個上午,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散朝後,他也不急著去後宮,就一人在乾清宮繞殿徘徊,萬般無奈,他決定請道士來扶乩,卜休咎。
當年的嘉靖爺就是這麼做的。時嚴嵩父子專權,朝臣多敢怒而不敢言,一日,嘉靖爺請道士扶乩,因乩言於嚴嵩父子不利,於是,嘉靖爺赫然震怒,乃罷嚴嵩,殺嚴世蕃。
這裡崇禎焚香沐浴,稟告過天地,並囑咐道士說:「眼下天下大亂,吾欲求真仙下降,直言得失,不必隱晦。」
道士默默有詞,請乩仙,好半天。手中的乩筆終於在沙盤上鬼使神差地動起來,且劃出了一首詩。

帝問天下事,官貪吏要錢。
八方七處亂,十炊九無煙。
黎民苦中苦,乾坤顛倒顛。
干戈從此起,休想太平年。

崇禎一看這詩,氣得嘴唇也烏了。他只想殺人,殺誰呢?臣子們個個謹慎,雖沒有建樹,卻也無可指摘,乃揮手令道士退下,放眼四顧,大殿空空,暮色蒼茫,孤家寡人,誰是可與語者?

回到坤寧宮,皇后率眾宮女跪在門口請安,臉上堆滿了笑,聲音也十分悅耳:「臣妾恭請皇上聖安。」
周后是個蘇州女子,德言工貌,無可挑剔,身為原配,是與皇上共過患難的--先帝山陵崩塌,時為信王的崇禎爺奉遺詔深夜入宮承大統,當時還是信王妃的皇后深恐凶多吉少,她一面不斷派人打探消息,一面便在信王府燒香拜佛,請菩薩保佑崇禎皇爺順利登基。但眼下崇禎望著她,頭看不順眼,腳看不順眼,總覺哪裡有毛病。
他「嗯」了一聲,拂袖入內,也不上前將皇后扶起。皇后雖覺委屈,但仍笑臉盈盈,自己在宮女攙扶下起來,跟著進入宮內,見皇上在御座上坐下,便令奏樂,他手一搖--免了;又令傳膳,他又手一搖--免了。
難道飯也可以不吃?皇后急了,乃勸道:「皇上龍體乃國之根本,應時刻注意調養的,再說--」
皇后還要滔滔不絕下說詞,他急了,只好點點頭說:「好吧,別說了。」
確實,飯不可不吃,但哪來的味口?沒奈何,只能「虛應故事」。
才吃到一半,內奏事處一個小黃門,手捧黃匣子已閃身在屏風邊,向這邊探頭探腦。崇禎一見,以為又是「來了好事」。他把頭偏過去,想不看,但一想,這也不是辦法,今天是初一,正應著那句「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的俗話。只好把牙箸一丟,說:「拿上來吧。」
其實,一邊陪食的周皇后也看到了,她正要向這個小黃門使眼色,讓他走開,等下再來,可已經來不及了。
黃匣子打開,原來是從寧遠遞到的緊急塘報,說的是一件大好事:已改國號為「大清」的後金國大汗皇太極,正是如日中天之年,突然病死,此事就發生在上個月,即清兵退回去不久。
崇禎一口氣讀完這份以寧遠總兵吳三桂的名義上奏的緊急塘報,不由大大地鬆了一口氣--皇太極以努爾哈赤第八子即汗位,上有兄下有弟,覬覦大位的就不少,眼下諸子侄環伺,虎視眈眈,家族必有一番爭奪,少不得殺個七進七出,他想,就是有這麼一個人,能內安外攘,速定局面,也一時不敢犯邊,看來,關外是可以高枕無憂幾年了。
想到此,他的味口突然來了,乃重新操起牙箸,且一反常態地伸向了邊上的八珍鴨脯。
當皇上讀塘報時,周皇后正惴惴不安地望著皇上,留意他的神色。這些日子,皇上每接到從遠方遞來的塘報不是發無名火,便是繞室彷徨,有時還淚眼汪汪,不想今日讀完塘報,不但面有喜色且立刻就有了味口,周后知道這塘報一定是報了好事,於是一邊親自為皇上布菜、斟酒,一邊說:「皇上,可是李自成被官軍擒獲了?」
崇禎搖了搖頭,卻喜孜孜地說:「後金的憨王死了,包圍寧遠的兵也撤了,看來,後金將有內亂。」
其實,崇禎還有未盡之言,這就是上午的會議上,有人提出撤吳三桂的寧遠之兵,拱衛京師,但遭到大多數輔臣的反對。據他們說,撤寧遠守兵,等於是放棄關外大片國土,棄守封疆,這是要遭後人指責的,再說,寧遠一撤,後金兵勢必跟蹤而入,豈不是前門驅虎,後門進狼?不想眼下皇太極死了,皇太極死了,後金若內亂,寧遠兵是否可撤呢?
周皇后不知道皇帝的思路一下跑得那麼遠,她只知道,這些年後金兵直入直出,是鬧得舉國不安的重要原因之一,眼下後金有事,必無暇圖我,這難道不值得好好地慶賀一番?
於是,她在皇上面前的琥珀杯裡斟了滿滿的一杯酒,接著又在自己的杯裡篩了小半杯,然後先舉起了杯,說:「否極泰來,好事成雙,憨王已遭天譴,流寇定伏冥誅,這以後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為此,臣妾敬皇上一杯!」
崇禎欣然舉杯,但才舉到半途,突然又想起了流寇,皇后說好事成雙,流寇將伏冥誅,真的會這樣嗎?眼下流寇已席捲三秦,且紫電青霜,躍兵威於黃河邊上,一旦河水封凍,他們能不立刻就攻山西?據諜報說,李自成已挾百萬之眾,若這是確信,就是將寧遠兵撤回也不濟事,因為吳三桂的兵才五萬多人。想到此,才燃起的那點希望之火立刻又熄滅了,不由放下杯箸,癡癡地望著皇后,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唉,好事成雙,好事成雙,朕就怕禍不單行呢。」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402001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6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