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須文蔚、陳宗暉專文推薦 陳昱文首部詩集✦
這是一本青春紀行之書
以行走思索人與土地的關係、在與不在的命題
隨著吟遊詩人的步伐,一同在田野與生活中釀詩,溫柔地注視島嶼時光
「一小片刻安靜讓村史匯集/讓光對著光說我還在這裡」──陳昱文
「和同年齡的詩人相較,他們善於挖掘內心,動員繁複的象徵,而你卻樂於在田野踏查中醞釀詩。」──須文蔚
陳昱文創作詩、散文、報導文學,散文語法的鍛煉、報導題材的田野意識都鑄入他的詩作中。《還在》蒐羅了近十年的詩作,陳義芝評《還在》:「眼光以花蓮為中心,情思的隧道卻探看遙遠的另一端,緬懷,謳歌,慨嘆。」而這另一端除了有故鄉蘆洲,還有香港。
捧讀詩集,你可以望見一個身影:一位在時空中、田野上行走的吟遊詩人以他誠懇的步伐、靈光的筆,書寫以花蓮為核心被遺忘的故事,同時也挖掘自身心靈的平靜、喜悅與恐懼。
沒有華麗跋扈的修辭,才能真正寫出與現實相互輝映的文字。邀請您閱讀詩人以生活實感縫綴出的地誌書寫,走進山海與土地,隨蜿蜒的故事一同呼吸。
輯一「我還在這裡」,以詩挖掘土地故事。
輯二「直到你在美夢裡放風箏」,探勘情愛的能量。
輯三「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以詩涉事。
輯四「讓我們一起跳舞」,以旅途所思所感,呈現詩和島嶼共舞的旋律。
「『地方』是限制也是開放,是失落也是鄉愁。如何進入一個『地方』?詩,是我用以思索的一道回聲、一雙翅膀、一片浪花,以此嘗試『看見』和感受『地方』紋理的方式。最終,我只是想找尋『我在哪裡』的答案。如是而已。」──陳昱文
本書特色
★臺港文學界跨世代真摯推薦,樸實低調卻誠懇的敘事語言。
★以花蓮為關懷核心,透過行走與思考建構出動人地誌風景。
★詩行間不僅呈現抒情自我,亦代言、共感他人的心理流動。
目錄
推薦文 安撫傷痛的吟遊詩人 須文蔚
推薦文 翻牆的少年 陳宗暉
推薦文 對文字的書寫有恆久的熱愛 江愚
輯一:我還在這裡
〈米棧村故事〉
〈記憶大分──致稻垣啟二先生〉
〈中山北路觀楓懷Noordhoff──致羅慧夫〉
〈當我翻牆時──致廖添丁〉
〈最後的山羌〉
〈Siri不知道的縱谷角落〉
〈薯榔槳過黑潮畫布〉
〈淺談時光1939〉
〈向介壽眷村借五分鐘〉
〈我還在這裡──給和平村尼谷那書房〉
輯二:直到你在美夢裡放風箏
〈文明的雨後〉
〈美崙下午,吉光片羽Roaster Café〉
〈經過〉
〈夏日之戀〉
〈無題〉
〈便利貼〉
〈住在便利店裡的情詩〉
〈親愛的,今天去吃到飽〉
〈背對背〉
〈猜題〉
〈一位試圖走私愛情的女子的自白〉
〈親愛的卡比獸〉
〈卜辭裡的風雨 ──記訪中研院史語所〉
〈無名楊桃冰〉
輯三: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
〈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
〈半小時〉
〈新夜市人生兩則〉
〈鬼辯〉
〈災情〉
〈雲端〉
〈透明男孩〉
〈一封一封來自遠方的信〉
輯四:讓我們一起跳舞
〈美麗的名字〉
〈預備〉
〈家──記初登雪山〉
〈登雪山〉
〈神將〉
〈微風運河〉
〈阿嬤的公園〉
〈一月二十三日大寒於林邊食蝦〉
〈鹹檸檬七喜〉
〈游泥涌〉
〈塔門斷想〉
〈於白鴿巢公園訪賈梅士〉
〈桌巾的故事〉
〈凝視青春〉
後記〈故事還在〉
推薦語
索引編目
序/導讀
節錄,後記:〈故事還在〉
詩的端倪,總在花蓮。懷想與詩遭遇的時刻,總和花蓮的人事、風景相關。學生R在隔宿露營活動返程的火車上,低著頭,雙手緊握,為太魯閣號事故的傷亡者助念禱告。虔誠,靜默,專注,何嘗不是詩。學生R在校園生活的人際關係充滿挫折,卻仍願意去同理,去祝福,去愛。
有一陣子,須老師在MSN的狀態顯示「詩只是生活的證據,若能盡情地燃燒生命,詩不過是層灰。」Leonard Cohen的句子。反覆閱讀咀嚼,很受震動。須老師不僅引領我研究、讀詩,也用行動教導我社會公益的的實踐,也教我用報導貼近他人的心,擴展自己的眼界、胸襟。詩集中〈米棧村故事〉、〈我還在這裡〉的書寫背景,起因於須老師指派、邀請的採訪行動。
我甚至認為凝視他人盡情地燃燒生命熱情,有巨大的詩意。花崗山雜貨店阿姨定時騎車去南濱餵流浪狗、屆齡退休的老師為了好的教學狀態在健身房重訓、清晨四點在美崙市場備料的快樂食堂、自水璉翻山至美崙販售有機芭蕉的發財車……日復一日地,好好生活著。必須誠懇地看見,才不至於為自己能運用一點文字能力而自鳴得意。
曾參與香港中文大學辦理的中學生文學散步活動,透過作家的帶領去印證文學地景的變化,感受當下身體想說的話。後來我才知道這叫「走讀」。感謝「生活旅人」(O’rip)邀請我帶領幾場走讀課程,諸如「走讀花蓮臨港線──自由與創造的逃逸線視角」、「青春座標路線@臺灣文化協會百年走讀:花崗山、獨立書店」。
這幾場課程,不僅讓班上的孩子有資源親近校園周遭的臨港線、花崗山歷史、時光書店、孩好書屋、林森路日式小屋「相信幸福x不怕小厝」,也讓我有機會能以自己的方式詮釋我所知有限的花蓮文史給社會大眾聽。阿沛、昀甄、李樹、玉秀姊、L對我進行走讀課程的鼓勵很大。〈淺談時光1939〉、〈薯榔槳過黑潮畫布〉、〈凝視青春〉都是一邊走一邊發現一邊創造的作品。
「地方」是動態的詞彙,只要有新的眼光或感受,它就是新鮮的、在地的。詩集中,有不少書寫「地方」的題材,大多從我和此地的互動經驗出發,再結合虛實的想像,我想保留當初直覺的眼睛也嘗試融入史識。
「地方」是限制也是開放,是失落也是鄉愁。如何進入一個「地方」?即使「地方」內部因擁有不一的認同想像、資源分配,可能出現「地方中的地方」,不易抵達、穿越。詩,是我用以思索的一道回聲、一雙翅膀、一片浪花,以此嘗試「看見」和感受「地方」紋理的方式。
我只是想找尋「我在哪裡」的答案。如是而已。
詩人奚尼(Seamus Heaney)在詩作〈挖掘〉(Digging)中描述:「在我的手指和拇指間/擱放著我粗短的筆。/我將用它挖掘。」(陳黎、張芬齡譯)
《還在》輯一「我還在這裡」,企圖以詩挖掘土地故事。輯二「直到你在美夢裡放風箏」,探勘抒情的向度、情愛的能量。輯三「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試圖以詩涉事。輯四「讓我們一起跳舞」,呈現詩和島嶼共舞的旋律:生活、旅行路上的所見所思所感。各輯皆以因花蓮而起興創作的作品為開場篇目。花蓮是「我」和「你」,「我們」相遇的美麗起點。
詩人的任務之一即是挖掘(將/正/已)被遺忘的故事,同時也挖掘自身心靈的平靜、喜悅乃至恐懼。
島嶼的故事還在繼續。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