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可視為阿德勒「社會情懷」概念的延伸
人類是社會性物種,其基本渴望是有所隸屬。阿德勒將這種基本渴望稱為社會情懷,是一種社會共融的概念,一種人能與生命潮流相融合的感受,一種關懷他人福祉的意念。
本書從對自我的探索開始,了解自卑感與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對平等的理解,進而造成人際間、親子間、兩性間的衝突,限制了社會情懷的發展。然而,唯有每個人都能自覺與人平等,才有建立民主架構的能力,形成真正的民主社會;因此,充分了解平等的真諦,正是今人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做為阿德勒的直屬學生,作者跟隨阿德勒身邊多年,由其闡述阿德勒的理念,最具完整性與說服力。
目錄
中譯本序
審閱序民主、平等、和諧的想像和行動 楊瑞珠
謝辭
自序
前言
PART Ⅰ 自我探索
1 內在枷鎖
2 通往內在自由
PART Ⅱ 心智與情緒功能的運作原則
3 情緒、心智與身體的交響曲
4 互動與人際關係
PART Ⅲ 衝突的動力:從童年到成年
5 世代間的戰爭
6 家庭衝突的解決之道
7 性別之間的戰爭
PART Ⅳ 人與宇宙
8 人之生物性、社會性,以及宇宙性自卑
9 人與自然
10 科學革命
11 人與社會
PART Ⅴ 衝突與解決
12 極端化的過程
13 宗教的功能
譯者後記
作者簡介
序/導讀
中文版序
「社會平等」是一種概念,攸關人類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這個概念涵蓋了「尊重」:對自己,也對他人。
許多人認為社會平等是指權利與待遇上的平等,也認為這代表人們應與他人享有同等的報酬與物質平等。然而,從阿德勒學派的觀點來看,社會平等代表的是「做為一個人的平等價值」。
當一個人深信自己的存在,與他人在價值上是平等的,便意味著身而為人的他(她)與其他人同等重要,而他(她)對更大群體的貢獻,也受到相同的重視。這樣的概念,是指人的內蘊固有價值,而非外在特質。在人生不同階段,一個人擁有的金錢可能或多或少,成就之事或大或小,獲得的聲望也可能或高或低,然而做為一個人,其本質上的價值並不會改變。身而為人,其存在於世上的固有內在價值,即是他與眾人皆為平等之處。
對阿德勒學派實踐者而言,這是心理健康的至要關鍵。一旦我們相信自己與他人在本質上的價值是平等時,便不會因受自卑感的束縛,而產生憂鬱、焦慮甚至憤怒,更無須透過感覺自己優於他人來展現自己。我們重視並尊重自己與他人。
在我們所屬的更大群體裡,我們以平等之姿找尋為社群貢獻的機會,人人均有能力做出貢獻,能為他人與更廣泛的利益提供協助。倘若我們依照「社會平等」的意義層面,視自己與他人同等重要,我們便不會只執著在僅對自己有利而無助於眾人共同利益之事。
我們所有人都能夠幫助自己與他人相信社會平等。阿德勒心理學派的許多概念與模式,都是建立在社會平等並鼓勵社會平等的基礎之上,我相信,本書將有助於每一位想尋求充實生命與健康生活的人。
伊娃.德瑞克斯.佛格森(Eva Dreikurs Ferguson,作者之女)
民主、平等、和諧的想像和行動
不平等存在我們生活裡的每個角落裡。舉凡家庭、學校、職場以及社會關係的衝突,皆可歸因到平等的匱乏及相繼而來的比較競爭、支配控制、優越和歧視。人類有史以來,無論是個人、群體、組織、社會制度或文化本,就有傾向為了支持自己的優越感而對他人持有成見的態度和歧視的作法,也常為鞏固自己既得利益並不惜以攻擊行為打壓他人。本人在拙作《勇氣心理學》一書中曾將本書對社會平等的困境做以下的摘述。這些絆腳石在本書出版半個世紀後,用來描述太平洋這端的華人社會心態仍然確切無比。
我們不能平等地看待他人。
我們對於尊重和內在自由的需求,與外在社會賦予男性、父母和權威者較高位階的階層系統有所衝突。
社會對階級、聲望和權力的要求,帶給我們每個人極深但不同程度的影響。
對於文化規範要求「好」或「正確」的需求,我們經常判斷錯誤。
我們常無法認清行為問題並非原因,而是人際關係衝突造成的結果。(p.151)
作者 Dr. Rudolf Dreikurs本著阿德勒心理學原則,在本書中從生物性、心理、社會及靈性的角度,闡述人和自己、人和他人、人和自然、人和宇宙的關係中從自卑走向真平等的困境和克服之道。讀者將受益於作者針對傳統及其如何影響個體、兩性、親子及社會關係中的自卑和害怕不完美的剖析。作者鼓勵我們要以勇氣和整體觀來替代二分法之思考方式和所帶來的從眾、爭權和衝突;相對地,作者提出以互相尊重、彼此合作有貢獻的民主信念走向社會和諧。
除非每個個體都被平等對待,並覺得有安身之處,否則社群就不會有穩定與和諧。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個體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對歸屬的渴望是人努力的自然目標。當個體能用勇氣和社會情懷履行生命任務(工作、愛、社會關係、自我接納、與世共處)時,隸屬感和意義就會產生。對許多人而言,歸屬感的獲得充滿著困難,因為民主的本質一向具有爭議性,走向民主的路徑更是崎嶇顛簸。大部分人的衝突,可歸因於缺乏平等的文化環境所造就的講求比較競爭、支配和控制、偏見和歧視的生命觀;更甚者,「與自己和他人競爭以獲取成功」或「比別人更好」的態度,會造成人與人間之不和睦及社會歧視和壓迫的問題。
在講求位階和傳統威權的華人社會裡,大部分的人們尚未預備好如何以平等的態度接納和尊重差異,文化多元和時代變遷顯然更造就了人們價值和行為的兩極化,充斥著困惑、衝突、矛盾、霸凌的社會生活更讓人不知所措。本書中譯本出現得正是時候,可以協助讀者理解社會平等如何是解決歸屬問題的方法。其實平等是一個心理建構:平等的勇氣就是面對不友善的環境,或其他優越者試圖否定我們的平等地位時,仍然具有自我肯定和繼續追求共好的勇氣。家是一個人最早的社會團體,他/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家人互動及生命早期經驗,會構成一個人的認知信念、態度、特質及生命風格,因此家也是培養個體對平等的自覺、認知和行動的最佳時候和場所。
阿德勒心理導向工作者有社會義務以行動為個人和群體解構不平等,建構眾人平等以造就個人的平等,因為我們知道平等是民主的目標,和諧才是社會生活的最終理想。舉例來說,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初成立便協同多位贊助者,於二○一七年二月,邀請《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日本岸見一郎先生親臨高雄,以「幸福的勇氣」演講及「和平從我開始」之音樂美學心理體驗等活動,帶領一千餘參與民眾超越社會創傷的記憶,寄語和平,逐步走向自由平等的社會和諧想像。
二○一八年,學會又以「平等的勇氣:家與工作」為主題在台北召開年會,過程中吳毓瑩副理事長和幾位理監事因而有翻譯本書之發想,之後由我聯絡作者在南伊利諾的女兒Dr. Eva Dreikurs 取得同意,由畢業於本書作者創立的美國芝加哥阿德勒大學之李家雯理事擔任翻譯總督,一年來譯者群經過個別的和共同的努力,除了確認語言和心理學的正確意涵外,還針對原作者舉的例子和觀點在多方查證後加上歷史或文化的註解,加上出版社編輯們具體溝通和支持,我看到助人工作者和人文工作者共同參與的具體社會行動典範。我受Eva之託,讀過數次譯作,心中最大的欣慰是中文本和英文本帶給我一樣的感動,相信讀者的生活和我們的社會,會因為有本書帶來的洞察而更願意選擇民主、平等與和諧的想像及行動。在此謹以下羅勃.甘迺迪(Robert Kennedy)的一段話祝福有勇氣愛自己和愛社會的讀者們。
很少人有能力去扭轉歷史本身,但我們每個人都可在小地方從事改變。人類的歷史就是由這些無數的勇氣和信念所形成。每次有人為理想挺身而出,以行動改善他人的生活,或是反對社會不公,那人就送出一小波的希望,千萬波的希望會釋出大能量,形成大浪,拿下那頑固的壓迫之城牆。
——羅勃.甘迺迪
楊瑞珠
北美阿德勒心理學代言人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