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終戰60年餘,台灣的發展從早期以農業為主的景觀地貌,漸漸走向高度工業化、商業化與都市化的社會。從地方環境歷史與重大環境議題分析來看,國家的經濟、環境政策、地方政府的發展想像、資本的流動與進駐,以及地方環境抗爭等交錯互動,形塑著台灣環境史的樣貌。本書以五都四縣60年的地方環境史為書寫對象,採取批判角度去回顧探討各地方環境史,企圖從歷史中找到誰該為環境不公不義負責任,進而從歷史學到教訓,去匡正過去的歷史錯誤,並儘速找到新出路,以期引導出具永續性未來的環境之道。
目錄
第一章 總論:書寫台灣地方環境史
蕭新煌、紀駿傑、徐世榮、杜文苓、許耿銘
一、前言
二、勾勒地方環境史
三、透視地方重大環境議題
四、分析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五、看到地方環境創新政策與行動
六、結語:從地方環境史學到什麼教訓?
第二章 台北都:首都的美麗與哀愁
蕭新煌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行動
五、結論
附錄 台北市環境史大事記:1953-2012
第三章 新北都:變臉的城鄉
蕭新煌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行動
五、結論
附錄 新北市環境史大事記:1953-2012
第四章 台中都:重劃與圈地的投機城市
杜文苓
一、台中都環境變遷發展歷程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與分析
五、結論
附錄 台中市環境史大事記:1952-2011
第五章 台南都:古都的新南ECO夢
許耿銘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環境重大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
五、結論
附錄 台南市環境史大事記:1952-2013
第六章 高雄都:黨國資本下工業城市的徘徊
徐世榮、黃信勳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重要環境運動與相關影響
四、環境創新政策、行動
五、結論
附錄 高雄市環境史大事記:1950-2013
第七章 新竹市:從風城到科技風險城
杜文苓
一、風城地景的轉變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從傳統工業到高科技園區
三、面對環境變遷: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與在地斷裂的科學理性、與在地對話的創新行動
五、結論
附錄 新竹市環境史大事紀:1945-2008
第八章 彰化縣:掙扎於發展遲滯的環保先行者
徐世榮、黃信勳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環境創新政策、行動
五、結論
附錄 彰化縣環境史大事記:1950-2010
第九章 宜蘭縣:台灣的綠色典範
紀駿傑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行動
五、原住民與環境議題
六、結論
附錄 宜蘭縣環境史大事記:1950-2010
第十章 花蓮縣:從資源擷取與工業大夢到觀光發展
紀駿傑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行動
五、環境正義與原住民
六、結論:發展的迷思與觀光的展望
附錄 花蓮縣環境史大事記:1968-2012
蕭新煌、紀駿傑、徐世榮、杜文苓、許耿銘
一、前言
二、勾勒地方環境史
三、透視地方重大環境議題
四、分析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五、看到地方環境創新政策與行動
六、結語:從地方環境史學到什麼教訓?
第二章 台北都:首都的美麗與哀愁
蕭新煌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行動
五、結論
附錄 台北市環境史大事記:1953-2012
第三章 新北都:變臉的城鄉
蕭新煌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行動
五、結論
附錄 新北市環境史大事記:1953-2012
第四章 台中都:重劃與圈地的投機城市
杜文苓
一、台中都環境變遷發展歷程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與分析
五、結論
附錄 台中市環境史大事記:1952-2011
第五章 台南都:古都的新南ECO夢
許耿銘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環境重大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
五、結論
附錄 台南市環境史大事記:1952-2013
第六章 高雄都:黨國資本下工業城市的徘徊
徐世榮、黃信勳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重要環境運動與相關影響
四、環境創新政策、行動
五、結論
附錄 高雄市環境史大事記:1950-2013
第七章 新竹市:從風城到科技風險城
杜文苓
一、風城地景的轉變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從傳統工業到高科技園區
三、面對環境變遷: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與在地斷裂的科學理性、與在地對話的創新行動
五、結論
附錄 新竹市環境史大事紀:1945-2008
第八章 彰化縣:掙扎於發展遲滯的環保先行者
徐世榮、黃信勳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環境創新政策、行動
五、結論
附錄 彰化縣環境史大事記:1950-2010
第九章 宜蘭縣:台灣的綠色典範
紀駿傑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行動
五、原住民與環境議題
六、結論
附錄 宜蘭縣環境史大事記:1950-2010
第十章 花蓮縣:從資源擷取與工業大夢到觀光發展
紀駿傑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行動
五、環境正義與原住民
六、結論:發展的迷思與觀光的展望
附錄 花蓮縣環境史大事記:1968-2012
序/導讀
這是我參與寫作有關台灣環境問題的第六本書,從第一本書的出版(1987)迄今已長達27年。
過去這27年是台灣環境經驗前所未有大轉變的關鍵歷史,從1980年代的「發現環境問題」和「掀起環境抗爭和保護運動」、到1990年代的「催生環境立法」和「點燃環境典範移轉的火種」,再到2000年代的「定位海島國家永續發展願景」和「勾勒地方永續發展行動」。
上述台灣環境命運的三部曲的轉折,也正是我有幸寫作和出版的六本書所想捕捉和倡議的幾個台灣環境大哉問。從這六本書的書名和出版年代多少便可看出一點端倪:
1987年《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和環境運動》(蕭新煌著)
1993年《台灣2000年: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蕭新煌、蔣本基、劉小如、朱雲鵬合著)
2003年《永續台灣2011》(蕭新煌、朱雲鵬、蔣本基、劉小如、紀駿傑、林俊全合著)
2005年《綠色藍圖:邁向台灣的地方永續發展》(蕭新煌、蔣本基、紀駿傑、朱雲鵬、林俊全編著)
2008年《深耕地方永續發展:台灣九縣市總體檢》(蕭新煌、紀駿傑、黃世明主編)
2014年《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蕭新煌主編)
第六本書則是在分析台灣環境問題和倡議台灣永續願景之餘,再次嚴肅地從較長的60年環境史的視野切入,細數台灣五都四縣的地方環境歷史,透視重大地方環境議題,剖析在地環境運動及其影響,審視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效應,繼而提醒該從台灣60年來的地方環境史學到殘酷的教訓,深切檢討不當的工業化和都市化政策,剴切匡正不當的政商共犯結構,拉拔已有30年歷史的環境社會力和浮現中的環境創新,好讓至少移轉了20年的環境典範能盡早到位。
說實在的,治環境史不外就是從歷史學到教訓,進而引導較合理和良善的未來,我主編這本書的目的正是如此。
我在出版前夕,首先要謝謝紀駿傑、徐世榮、杜文苓、許耿銘和黃信勳五位作者與我無私的合作和協力,才能完成這本書的寫作。而這本書的構思、研究和撰寫過程則是主要來自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所資助的環境史主題研究計畫的成果,我與本書其他作者都應感謝劉兆漢和劉翠溶兩位院士的支持和鼓勵。此外,在編輯本書過程,馬美娟和李牧?兩位研究助理的協助,也在此一併致謝。
過去這27年是台灣環境經驗前所未有大轉變的關鍵歷史,從1980年代的「發現環境問題」和「掀起環境抗爭和保護運動」、到1990年代的「催生環境立法」和「點燃環境典範移轉的火種」,再到2000年代的「定位海島國家永續發展願景」和「勾勒地方永續發展行動」。
上述台灣環境命運的三部曲的轉折,也正是我有幸寫作和出版的六本書所想捕捉和倡議的幾個台灣環境大哉問。從這六本書的書名和出版年代多少便可看出一點端倪:
1987年《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和環境運動》(蕭新煌著)
1993年《台灣2000年: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蕭新煌、蔣本基、劉小如、朱雲鵬合著)
2003年《永續台灣2011》(蕭新煌、朱雲鵬、蔣本基、劉小如、紀駿傑、林俊全合著)
2005年《綠色藍圖:邁向台灣的地方永續發展》(蕭新煌、蔣本基、紀駿傑、朱雲鵬、林俊全編著)
2008年《深耕地方永續發展:台灣九縣市總體檢》(蕭新煌、紀駿傑、黃世明主編)
2014年《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蕭新煌主編)
第六本書則是在分析台灣環境問題和倡議台灣永續願景之餘,再次嚴肅地從較長的60年環境史的視野切入,細數台灣五都四縣的地方環境歷史,透視重大地方環境議題,剖析在地環境運動及其影響,審視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效應,繼而提醒該從台灣60年來的地方環境史學到殘酷的教訓,深切檢討不當的工業化和都市化政策,剴切匡正不當的政商共犯結構,拉拔已有30年歷史的環境社會力和浮現中的環境創新,好讓至少移轉了20年的環境典範能盡早到位。
說實在的,治環境史不外就是從歷史學到教訓,進而引導較合理和良善的未來,我主編這本書的目的正是如此。
我在出版前夕,首先要謝謝紀駿傑、徐世榮、杜文苓、許耿銘和黃信勳五位作者與我無私的合作和協力,才能完成這本書的寫作。而這本書的構思、研究和撰寫過程則是主要來自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所資助的環境史主題研究計畫的成果,我與本書其他作者都應感謝劉兆漢和劉翠溶兩位院士的支持和鼓勵。此外,在編輯本書過程,馬美娟和李牧?兩位研究助理的協助,也在此一併致謝。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