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個關鍵技巧,讓孩子的「暴衝力」變「思考力」
	孩子就像隻滿身怒氣的小刺蝟!
	唱反調、衝動、任性、反抗、叛逆、侵略、挑釁!
	
	關鍵技巧──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讓媽媽不動氣,一次就搞定孩子的「暴衝」壞脾氣!
	
	啟動「配合按鈕」,孩子就不鬧脾氣!
	
	年幼的孩子常常因為「有話說不出」、「有委屈不知如何表達」,只好以唱反調、衝動、任性、反抗、叛逆、侵略、挑釁的方式,來傳達他的感覺與情緒,但是「肢體行動代替語言」的表達方式,卻總是讓自己陷入麻煩。
	
	他們其實不是故意要像個「小敢死隊」一樣,橫衝直撞又蠻橫無理;也不是存心對爸媽鬧脾氣或對同伴暴力相向!一旦父母引導他們學會「表達感覺」,他們就會「以思考代替肢體行動」
	
	犯了「反抗癖」的小刺蝟:認為「世界為我而運轉」
	․學步期:故意唱反調的高峰期。
	․學齡前:堅信自己是對的且堅持自己的做事方法。
	․學齡期:強烈想擁有組織性與支配性,只與願意被他控制的同伴做朋友。
	
	讓靜不下來的孩子,專注聽你說話的方法:
	․語氣。採用「效果層次提升法」,逐漸提高聲音的強度,讓孩子的注意力凝聚在你身上。
	․表情。堅定的臉部表情,讓孩子徹底安靜下來。
	․姿勢。氣勢強硬的身體姿勢,讓孩子的注意力無法離開你。
	
	關鍵技巧:懂得表達,就不「暴衝」
	․提供小小的協助或暗示,幫助孩子完整且精確的表達。
	․教孩子學會溝通迴圈,才能「聽懂」別人所說的話。
	․反覆練習「確認及預思」困難狀況,他才不會反射性的蠻幹。
	․把行動層次提升到思考層次,孩子才能以思考取代肢體行動。
目錄
	第1部 犯了「反抗癖」的小刺蝟
	
	01 總把簡單事變成一場磨難
	嬰兒期與學步期
	學步期的叛逆:故意唱反調的高峰期
	學齡前的兒童
	喜歡重複玩固定幾種玩具或遊戲
	堅信自己是對的且堅持自己的做事方法
	主觀、霸道、愛控制,以致難以結交朋友
	學齡階段孩童
	一而再、再而三的問相同的問題
	需要強烈感受到組織性與支配性
	只與願意被他控制的同伴做朋友
	給自己極大壓力的完美主義者
	只對深感興趣的事情具有敏感度
	極具感官力,卻容易心靈受傷
	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別人的情緒變化
	以高度組織性清楚有序的傳達想法
	壓力過重時,會運用優勢領域化解壓力
	
	02 蠻橫霸道小刺蝟,該怎麼引導?
	用錯管教方法,會激發孩子更激烈反抗
	襁褓期的嬰兒
	學步期的幼兒
	學齡期的孩子
	過度介入,將啟動孩子潛藏的叛逆因子
	僵硬型父母:「他只是故意要惹我生氣罷了!」
	懲罰型父母:「你若不聽話,就給我回房間待著!」
	壓抑型父母:「正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感到挫折。」
	幫小刺蝟建立信任與安全感
	讓孩子相信他真的可以信任你
	從過去的經驗找到安撫他的方法
	循序漸進解除孩子的「封閉界線」
	尊重孩子的敏感神經,才能消除他的防衛
	讓孩子瞭解他過於苛刻的行為
	界限設定並徹底執行
	要當孩子的伙伴,而非競爭對手
	設定界限,孩子才不會變本加厲
	鼓勵孩子學習面對挑戰
	別讓孩子有被照顧或被保護的感覺
	適度體能活動能降底孩子的敏感性與壓力
	
	03 小輝--蠻橫又霸道的故事
	蠻橫小暴君令父母束手無策
	堅持一切按照「我的方式」進行
	就寢時間,是另一場冗長的戰爭
	發現小輝複雜的情緒表達方式
	「假扮式遊戲」是情緒的避風港
	傳達氣憤感覺時,會用大哭代替語言
	無法精確複製圖形與記憶反向次序數字
	三個月大就已開始反抗叛逆
	運動技能學習遲緩,導致個性蠻橫
	認為「世界是為我而旋轉」的小皇帝
	擁有語言能力後,叛逆加倍
	專注於防止叛逆行為,卻忽略了情緒引導
	
	04 解決問題時間--解讀叛逆行為的訊息
	跨越壞行為,才能找到真正訊息
	能大格局思考,但不在乎細節
	跳脫過去經驗,才能正確解讀孩子的情緒
	回應孩子的情緒,要依年紀大小
	以自然對話方式解除孩子的情緒糾結
	利用「預期原則」,讓小霸王乖乖配合
	解讀情緒,是幫助孩子認清自我的好機會
	
	05 地板時間:建立雙向交流的穩固基礎
	參與,才能建立穩固基礎
	由孩子主導,層次式的參與他的遊戲裡
	更直接的互動--感官活動
	非常容易感到壓力過重
	層次式參與法並不會寵壞孩子
	由孩子定規則與主導,父母只是配角
	讓孩子當遊戲中的「導演兼編劇家」
	了解孩子的敏感神經,才能同理他的情緒
	將每個挑戰分割成易於完成的小挑戰
	安排遊戲聚會,幫孩子走出自我封閉的世界
	
	第2部 凡事憑感覺的「暴衝」小子
	
	06 做事憑感覺,衝動任性又侵略挑釁
	挑戰父母的理性極限
	憤怒與挑釁,可刺激孩子發揮潛力
	「感覺」越被忽略,就越衝動、挑釁
	不在乎、不關心其他人
	無法明確傳逹自己的需求及感覺
	無法構建「內在自我對話」機制
	橫衝直撞、動個不停,像個「小敢死隊」
	渴求行動與動作,使他們無法專注
	焦慮不安或困窘時,更會以暴制暴
	因恐懼而變得蠻橫霸道、支配欲強
	
	07 滿身怒氣的孩子,這樣教!
	關愛越少,侵略挑釁越大
	父母會在無意中助長孩子的侵略行為
	最失敗的教養:父母無法貫徹意志
	陪孩子一起練習控制侵略行為
	引導孩子把憤怒感覺轉換為語言或遊戲
	培養孩子自我觀察情緒的能力
	
	08 教導孩子學會控制行為的方法
	提升孩子的思考力與解決問題能力
	規劃體能活動,刺激孩子的肌肉運動
	透過細微的動作,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
	先與孩子共度地板時間,再介入他的活動
	陪孩子反覆練習各種溝通方式
	柔和語氣、堅定表情,可扭轉孩子的行為
	不立刻給答案,孩子才有機會思考
	假扮式遊戲是孩子練習陳述感覺的好工具
	
	09 康達--衝動又挑釁的故事
	動個不停的孩子,好像再多的刺激都不夠
	父母離婚激化了孩子的侵略行為
	無法解讀訊息能力,而使溝通有障礙
	康達的情緒障礙療程
	明明是受害者,下場卻成加害者
	學習上重重困難,但擁有某種極佳天賦
	逃避內心孤單感,沉迷暴力血腥感
	需要更強烈的刺激,才能改變挑釁行為
	面對群體關係時,常以行動取代思考
	孤獨感與被迫獨立,所以充滿憤怒
	
	10 強化關係的關鍵時間:地板時間+解決問題時間
	和孩子單純的「排遣時間」
	對孩子的觀點雖不認同,仍應表示感興趣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與父母的緊密互動
	解決問題時間:預思侵略、挑釁的感覺
	熟練溝通迴圈,提升解讀能力
	提供暗示,適時化解孩子字彙檢索困難
	陪孩子練習回應方式,比設定界限更重要
	要專心聆聽與引導,不要批評
	帶領孩子主動說出攻擊別人時的恐懼感覺
	養成孩子迅速反應並預先思考的習慣
	培養孩子「以思考取代肢體行動」的能力
	
	11 以同理心看待憤怒背後的缺陷
	被隱藏的情緒才是重要訊息
	「看清事實」未必能減輕孩子的怒火
	漸進式降低孩子的挑釁行為
	設定方向明確、範圍清楚的界限
	設定界限時須兼顧「獎勵」與「懲罰」
	設定界限時須兼顧「獎勵」與「懲罰」
	剝奪孩子熱愛的活動,是最有效率的處罰
	堅定的界限,讓孩子更明確辨識自己的感覺
	設定界限很重要,但比不上陪伴重要
	父母的尊重態度,有助於化解孩子的沮喪感
	
	結語 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序/導讀
	用對方法,孩子就不脫序
	 
	在教養這條路上,沒有人是專家,每個父母都會有左支右絀的時候,都會遇到困惑、感到挫折,然後從這些經驗中學習,再慢慢自我調整成為更好的父母。然而,不論父母有多麼認真的調整教養的方法與態度,還是常常在碰到問題時,苦惱不知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尤其當孩子還在學齡前的時期。
	
	學齡前的孩子,原本就很容易情緒暴走、行為失控。教養這樣一個性情難纏的孩子,經常會令父母神經緊繃且筋疲力竭,而且孩子不但無法體會父母的用心良苦,還經常因此大鬧脾氣。
	
	但是,真正磨掉父母耐心、令父母情緒失控又煩躁的是,難纏性情所引起的失控行為。這些難纏性情包括,用不完的精力、情緒小悶鍋、極度敏感、任性又霸道、愛動粗、強烈的占有慾、自私又不友善等。不論你的孩子符合其中的哪一種性情,都會經常讓你在教養的過程中,對他們層出不窮的「磨人」行為,苦思不出對策。
	
	天生性情所製造出來的麻煩,並不是孩子的錯,他們也沒有能力改變。其實,他們做出一件又一件的失控行為,並不是故意使壞,也不是故意要折磨父母,而只是在「做自己」。
	
	當然,父母不該對孩子這些無法自我控制的行為,批評或懲罰他們。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改變孩子的暴走行為呢?
	
	答案就在本書所提出了9個關鍵、40個方法裡。作者在討論40種孩子失控行為時,每個行為都會分別先舉一個常見的「生活案例」,接著分析、說明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然後提出有效改善孩子失控行為、提升正面行為的教養方式。
	
	透過對問題的分析與解釋,幫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想法與需要,以及可以要求孩子些什麼、知道該如何引導孩子變得更好!讓父母學會用對的方法與態度對待孩子,除了教養變得更輕鬆、孩子變得更貼心外,良性循環更使親子關係持續加溫。這些寶貴的方法,相信對父母有很大的幫助!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