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解讀新聞中的經濟數字
內容簡介
	~27則新聞實例,傳授一生受用的數據速讀術~
	認知作戰是真是假?
	提問、拆解、歸納,揭穿新聞沒有說的真相!
	
	「數據不會說謊,但如果想說謊,用數據就可以了。」──引自〈前言〉
	
	我們每天都會透過財經節目、報章雜誌、網路新聞,
	看到國內外的經濟報導,接收各種眼花瞭亂的數據。
	可是,這些數字真能夠全盤相信嗎⋯⋯?
	無論是網路KOL,還是政論節目呈現給你的經濟圖表與數據,
	究竟哪些是中立資訊,哪些是危言聳聽,又有哪些是過度樂觀?
	
	本書是由日本經濟評論家・角川總一執筆。
	角川長期穿梭在日本金融、經濟議題的最前線,以犀利的目光毒舌點評,並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帶領各位洞視財經數字背後的真偽!
	書中以27則日本經濟新聞為例,解析數字與常識背後的真偽!
	
	● 安倍內閣提出的三箭政策,成功帶動股價上漲?
	如果只有日本的股票上漲,還能視為是安倍經濟學的成果,
	可是同時期的美國股市,股價也同樣上漲,
	這樣能簡單歸因為都是「安倍經濟學」的功勞嗎?
	
	● 只要日圓貶值,出口量就會增加,景氣也能一舉好轉?
	按照教科書的說法,只要貨幣貶值,出口數量會增加才對。
	但是首相官邸卻在2014年委託智囊團調查
	「日圓貶值得這麼厲害,出口量為什麼沒有增加?」
	話說回來,所謂的「出口增加」到底是指「數量」還是「金額」?
	
	● 日本的消費稅率,遠比歐盟各國還要低?
	日本的消費稅,在2019年10月從8%調升為10%;
	相比歐盟各國的消費稅率,大約在20%上下。
	這樣的調升幅度,可以想見未來還有持續上漲的空間!
	如果你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本書列舉報紙、新聞、政論節目經常看到的財經標題與經濟數據,提出問題點;
	更以原始數據與學術邏輯為基礎,搭配大量圖解,淺顯易懂地說明當中的經濟學觀念,糾正新聞媒體的錯誤傳遞與可疑資訊。
	「學習,是為了避免上當」──透過本書,你將知曉小至疫苗接種、大至國家政策推行,所有的資訊並非只有非對即錯的二分法,而是有更多樣的方法來解讀,從此不再被單一新聞左右你的認知。
	
	本書特色
	
	◎精選27則日本經濟新聞,聚焦常見的認知謬誤。
	◎每個論證皆援引公開的圖表資訊,透過層層推導,親自示範解讀數據的基本步驟。
	◎搭配手繪思考筆記,將重點濃縮成單一圖片,向專家學習如何釐清海量資訊、提煉思考。
目錄
	◎前言
	
	▍第1章 財經新聞的內容是真是假?
	01|安倍經濟學的效果帶動股票上漲?
	02|有效求人倍率從0.8倍大幅提高至1.6倍?
	03|安倍經濟學使就業者激增約有430萬人?
	04|安倍經濟學使失業率從4.1%大幅改善至2.3%?
	05|日本在民主黨執政下,經濟成長率比安倍經濟學實施時還高?
	06|日圓貶值,出口數量必定會增加嗎?
	07|人均國民總所得(GNI)會在10年後增加到150萬日圓以上?
	08|政府也對自身製作的統計數據表達過不信任?
	09|GDP只要看前期(年)比就好?
	10|日經平均股價創27年以來的新高?
	11|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為38%,在世界排名幾近最低?
	12|即使薪資沒有上漲,個人消費也會增加?
	13|實質薪資上漲,生活品質就會隨之提升嗎?
	14|老年年金的金額目標為在職世代的50%?
	15|從2012年到2018年,家庭持有的股票增加了六成?
	16|GDP增加就代表景氣正在好轉?
	17|就業族群增加,人均勞動時間減少,國民生活變富裕?
	18|1995年,日本差一點就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19|物價上漲,景氣就會好轉?
	20|日本的消費稅率遠比超過20%的歐盟各國還要低?
	21|升值導致股價下跌,貶值導致股價上漲?
	22|消費者物價比前一年上漲0.8%?
	23|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不到1%,所以物價沒有上漲?
	24|通過量化寬鬆增加貨幣供給,就能擺脫通貨緊縮?
	25|對日本人來說是日圓貶值,對美國人來說是美元升值嗎?
	26|利率降低能讓景氣復甦嗎?
	27|利息再怎麼低,儲蓄和存款也不會減少,所以絕對安全?
	
	▍第2章 轉換視角就能看見問題
	01|原因只有這些嗎?
	02|數據的涵蓋期間是否恰當?
	03|排名容易因匯率而變動的經濟強國
	04|回溯過去的數據
	05|數據是從日本還是美國的角度來觀察?
	06|個體(魚眼)和總體(鳥眼)
	
	▍第3章 分解資料
	01|次級資料一定要參考初級資料(實數值)
	02|就業族群有誰?試著檢視詳細內容
	03|瞭解與前一月(前一年)相比的數據極限
	04|經濟統計數據存在固有偏差
	05|同樣是「一名就業者」,意思卻完全不同!
	
	▍第4章 瞭解數據的極限
	01|政府質疑官方數據的理由
	02|政府拿出新的指標,就要懷疑其真意
	03|沒有「時間」的數據,有其極限
	04|這裡所說的「物價指數」是4個中的哪一個?
	05|注意開始偏離實際情況的物價指數
	
	▍第5章 懷疑數據的前提條件
	01|比較的前提條件和時代背景相同嗎?
	02|股價也區分名目和實質
	03|懷疑數據的單位
	04|這句話的定義是否正確?
	05|持有股票的數據是名目還是實質
	06|不同的前提下不進行比較
	
	▍第6章 質疑數據的因果關係(擺脫既有常識)
	01|出口的匯率敏感度急劇下降
	02|匯率與股票,關聯性現正切斷中
	03|即使供給貨幣,物價也不會上漲
	04|貨幣政策不起作用了!
	05|利率或許不會再上漲
	
	◉Column
	・〈圖表陷阱 其一〉識破左右刻度的不同
	・1美元=100日圓⇒125日圓,所以「日圓下滑率」和「美元上升率」相同?
	・經常被誤解的「平均薪資下降」
	・〈圖表陷阱 其二〉注意圖表的斜率!
	・「出口主導」的經濟復甦,是企業努力的結果嗎?
	・〈圖表陷阱 其三〉那是標準時的情況
	・日銀推出新指數,突然冒出的全新物價指標「日銀核心」
	・你的「秒薪」有多少?
	・〈圖表陷阱 其四〉「相同斜率」不等於「相同變化率」
	・經濟有「總體」和「個體」之分
	・〈圖表陷阱 其五〉注意刻度的設定
序/導讀
	前言
	
	關於本書的構成和使用方法
	
	本書首先會在第一章列舉報紙與電視等新聞媒體中經常看到、聽到的經濟數據和經濟常識,並提出是否可以原封不動地相信這些數據的疑問。關於這些提問的詳細內容,第二章之後會以實際數據和實例為基礎,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加以說明。
	
	另外有一點請讀者注意,沒有必要把本書從頭到尾整個讀完一遍,不妨只挑自己感興趣或關心的部分來閱讀即可。
	
	讀者只要粗略地看過第一章的內容,就會瞭解我們從新聞直接接收到的資訊和數據,往往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受到各種人為的操縱,想必大家一定會因此嚇得目瞪口呆。
	
	為了避免受到這些堪稱謊言或世俗之說的資訊玩弄於股掌之間,甚至被欺騙,請大家務必要掌握第二章介紹的技巧,拆穿各種騙術。
	
	本書的目標
	
	政府在宣傳政策時,為了讓國民對其正確性和效果留下深刻印象,會巧妙地引用經濟統計數據。在2012年底挾著安倍經濟學等一系列政策上台的第二次安倍政權以後,這個現象尤為明顯。
	
	為了主張安倍經濟學帶來效果,我們經常看見首相親口將「就業者大幅增加」的數據掛在嘴邊,甚至在國會質詢時也會用「你看,股票不也上漲不少嗎?」的說詞,來替自己的政策辯護。
	
	即使絕大多數的讀者都對這些語言和數據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恐怕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足以證明其真實性。況且,人們每天接觸到大量媒體並沒有事前加以批判就發布資訊,觀眾往往會在這個過程中誤以為新聞報導都是正確且具常識性的資訊和數據。
	
	對於政府所提出,或者大眾普遍認為理所當然的許多經濟數據的解釋,若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就能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
	
	讓我們通過各式各樣的實例來體驗一下吧。這就是本書的終極目標。
	
	數據不會說謊⋯⋯但人類呢?
	
	財經新聞中報導的數字,一定會出現在某種語境當中,並且肩負著某種意義或評價。
	
	如果說「出口帶動GDP上升1.9%」,那麼這句話就包含了「上升1.9%」的價值評價;如果說「日本的對外凈資產為380兆日圓」,這句話就意味著「日本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像「失業率從4.1%下降至2.3%」這樣的新聞,會和「就業形勢大幅改善」這類價值觀同時被報導。
	
	我們接收到的評價和價值觀是否公正?是否只有呈現這類觀點?不能換個角度觀看嗎?我想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然而無論是什麼樣的經濟數據,其實都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觀察。
	
	「數據不會說謊,但如果想說謊,用數據就可以了。」
	
	這句格言乍看之下似乎不合邏輯,但卻一語道破所有數據的本質。
	
	數據本身是無機物,賦予這些無機物意義的,是處理這些數據的人類。
	
	換言之,這些無機物數據在什麼樣的語境下使用,其意義和價值評價將會輕易地產生變化。
	
	隨著數據的使用方式,人們可以任意地操作印象。
	
	解讀經濟數據的技巧與技能
	
	舉例來說,假設像黑白棋一樣,只要在某個點擺上棋子,就能一口氣將敵人的棋子全部翻轉過來。
	
	換言之,換一種觀點就會讓評價發生180度的大轉變。經濟統計數據也是如此,它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想當然,如若要「擺放新棋子」,需要具備好幾種基本技術(或是技巧、技能)。本書會透過實例來介紹這些基本技術。
	
	一般人針對數據的觀點,往往是提出虛構的數字來進行描述,但本書並不採用這種方法。為了讓讀者盡可能地以真實的感受來理解,原則上會以現實的數據為例來說明。
	
	本書所介紹的解讀經濟數據的技巧如下。
	
	①詢問數據涵蓋的期間是否合理
	②將數據分解成幾個因數(區分內容)
	③對於倍、百分比數據這類次級資料,一定要檢查實數(初級資料)
	④確認數據的定義和單位
	⑤詢問該數據是名目值或實質值
	⑥試著改變貨幣的種類
	⑦當數據以%(變化率)來顯示時,檢視實數值(水準)
	⑧檢查是否有其他的因果關係發揮作用
	
	不管是哪一種技巧,幾乎都會立刻讓讀者意識到「什麼啊,原來是這麼回事」。
	
	但是,我認為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沒有接受過解讀經濟數據的基本訓練。
	
	說到這裡,我現在又再次覺得,本書所提到的內容,起碼應該成為中學課程的必修主題。
	
	前言的最後
	
	當我想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不禁回想起以非洲某個國家的小學為背景的紀錄片其中一幕。
	
	在簡陋的帳篷小屋教室裡,上課的孩子對老師問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
	
	聽到孩子們的提問,老師回答:「學習是為了讓我們避免上當。」
	
	這個國家的人們,究竟上了西歐各國多少次的當呢?
	
	而如今,中國大資本又正在對礦山公司或大型咖啡園的工人持續進行什麼樣的壓迫呢?
	
	反觀日本,卻幾乎沒有「為了避免上當而學習」的文化。
	
	日本對於世界的認識是基於性善論。尤其在青少年的教育領域,教育方對兒童和學生提倡「學習是為了避免上當」;就某種意義上來說,我認為這甚至是一種禁忌。
	
	不過,我認為現在時代已經不一樣了。在安倍政府執政以後,這種現象更是明顯,若我們仍渾渾噩噩地過日子的話,很容易就會受到政府的印象操作所擺布。
	
	我希望透過本書,讓大家瞭解政府是如何利用數據來操作國民對經濟的印象;當站在批評的立場時,應該要怎麼做才好。
	
	如果讀者還能同時切身感受到原來經濟數據可以有如此多樣的解讀方式,那麼對於筆者來說,再沒有比這更讓人欣慰的了。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