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生活、認知與中文教學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 294
    42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生活、認知與中文教學》是一本將理論銜接到生活層面和課堂上的小書,也是一本記錄生活中教學素材的行腳日記。全書共分為十七章,每一章皆由生活中的照片或圖片導入理論的反思與聯結,而後討論該張照片和「生活與中文教學」的關係,再引入「認知與中文教學」之中,把理論、生活與教學串連起來。「老師園地」則是應用該章節理論的實際教案,讓讀者們看到其中可資應用的深度與廣度,以及理論銜接到課室的可能性。此外,每章都有反思任務、指定閱讀與任務佈置的建議,最後並附有參考書目。

目錄

葉 序/III
陳 序/VI
舒 序/X
林 序/XIII
姚 序/XV
毛 序/XVII
自 序/XIX
 
第1章 生活、認知與教學 001
The Gateway to Cognition
 
第2章 範疇 025
Categorization
 
第3章 認知語法基本概念之一:突顯 041
Prominence
 
第4章 認知語法基本概念之二:觀點 053
Perspective
 
第5章 認知語法基本概念之三:具體化 067
Instantiation
 
第6章 認知與語法教學:以把字句為例 083
Cognition and Grammar Instruction:
BA Construction
 
第7章 認知與語義 111
Cognition and Semantics
 
第8章 認知與語用 133
Cognition and Pragmatics
 
第9章 隱喻與認知 155
Metaphor and Cognition
 
第10章 認知與心理空間 173
Cognition and Mental Space Theory
 
第11章 東西方思維方式之不同 185
Eastern and Western Ways of Thinking
 
第12章 人與人權 201
Personhood and Human Rights
 
第13章 認知與漢字教學 217
Cognition and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第14章 認知與課程設計 233
Cognition and Curriculum Design
 
第15章 認知與數位教學 247
Cognition and Digital Instructional Design
 
第16章 華裔教學:動機與認知 259
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 Education: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第17章 師者‧江湖論 283
The Journey to the Way
 
後 記/307
學生與同事眼中的戴老師/311

序/導讀

【作者序】
 
我是浙江大陳義胞,是台灣的外省人、美國的亞洲人,嫁給了一個德國東歐裔的老美,成了加州的台北人。就是因為如此,我不斷得主動地、被迫地在不同的認知框架中游移。海外十六年求學與教學的生涯中,讓我重新發現了原來起點就是終點,終點又回到了原點。於是決定回饋,回饋於語言教學界,將這麼多年來我「執迷不悔」地熱愛語言教育的堅持,回饋於華人社會;將手中「大隊接力」的棒子交給下一棒──80後、90後那群熱愛教學的新生代。於是,我戴上了我的「認知」眼鏡,將所聞所見以文字和攝影的方式記錄下來,在生活中尋覓教與學的契機。
 
2014年,我的仲夏夜之夢就是完成了這本行腳日記,一本「教學就是生活藝術」的小書,一本銜接理論與教學的小書──《生活、認知與中文教學》。
 
我對「教學就是一種生活藝術」的體會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台灣、美國、德國以及加州明德大學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對我的影響。在台灣,教英文的對象包括雙語幼稚園、兒童美語、國中補習班、高中英文,以至於師資培訓,深覺不同的教育現場所需的教材內容、教法都截然不同,不是某幾種教學法就足夠的。因為自覺不足,因此 1998 年決定遠走他鄉,築夢踏實,前往美國路易西安那州巴頓魯治市(Baton Rouge)專攻語言學。巴頓魯治深受印第安文化和法國文化的影響,多語種、多元文化的環境開啓了我的認知之旅:Baton Rouge法文原意指的是「紅棍子」,背後的認知故事也混雜著印第安人地界的形成以及法國人在路易西安那州探索的歷史。
 
1999年,我無意間讀到王力教授所撰寫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話對我的啟發特別大,那就是:「中文的字是一個概念。」但在西方語言學盛行的年代,沒有科學的證明佐證之下,這句話並不能代表什麼。一直到2002年正式接觸到認知語言學後,我才發現原來從被啟發、到主動探索「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是需要熱情和勇氣的。
 
2001~2002年間,我赴德國海德堡大學做研究,並於2002年夏天在杜塞道夫大學參加第一屆美國與德國合辦的語言學學會研習課程。這一年的經驗對我來説,是第二次的認知衝突與調整期,原因在於德國人與美國人對語言學和語言教育的觀點以及實踐的方法不盡相同,在生活模式、衣著方式、飲食文化等諸多方面亦兩相逕庭。德國人對語言基本功的培養抱持非常積極的態度;以語言認知相似性為例,德國人喜歡在小徑上散步(Spaziergang = spazieren走+ gang路),這個字根-gang也在德文的Gedankengang(Gedanken思想+ gang路)中出現,譯作中文就是「思路」的意思,而這個詞在英文裡很難找到認知的對等性,最為接近的詞或許是train of thought。
 
德國大學生熟知多國語言是稀鬆平常的事,也因此他們對學習語言的態度與美國學生有極大的差異。德國的生活讓我重新以學習者的角度從大環境中看待語言教育的問題。這樣的視角與Leo van Lier教授所提出的生態教學觀(ecological approach)和有機語法(green grammar)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2006年秋季前往前往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任教之前,我在明德暑校(Middlebury Chinese Summer School)教二年級。暑假結束之後,我懷著戒慎恐懼之心赴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任教。之所以戒慎恐懼,乃由於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除了口筆譯項目國際馳名之外,從80年代起語言文化項目更以內容本位的語言教學(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縮寫為CBI)著稱。當時我被指派要教授的課程是「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但對該課題卻一無所知,只能向同事請教,並參考之前任課老師的課程表;所以當時的大環境以及同事和學生就是我最好的老師。
 
CBI對當時的我來説真的就是「實踐中的理論」,在不斷的失敗經驗中逐步建構起更好的語言與內容整合性教學。另一方面,敝校語言教育項目的世界級大師Leo van Lier提出以生態的觀點來檢視學習語言的契機、課室互動模式以及教育經驗。這個觀點在我學習如何以CBI來教學的微調過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這一段學習CBI的教學微調過程讓我開始擁有「跨語言教學與內容教學的能力」,深入體會到國際觀、學校以及項目目標所能造就的語言教育環境對教師以及學生的影響。探究CBI的路雖崎嶇顛簸,但也讓我見識、領略了「個體之於環境」的好山好水。
 
求學路上,我不斷探尋各種不同領域的語言教育和中文教學方法。遊走於「語言教育」的江湖之中,遇到了許多人生與課室的導師,他們在我求學與教學的過程中從文學、戲劇、人類學、語言學、語言教育、中文教學等各學門直接、間接地為我指點了一條無形的道路。
 
為此,特別感謝以下幾位老師:Ms. Schaefer、Lyn Scott教授、Miles Richardson教授、Jill Brody教授、Michael Hegarty教授、Hugh Buckingham教授、顧百里(Cornelius Kubler)教授、白建華教授、靳洪剛教授、張麗華教授、Agnes He教授、Shuhan Wang(王淑涵)教授、Galal Walker教授、Mari Noda教授、牟正蘊教授、敝校前校長Clara Yu、Leo van Lier教授、Vicki Porras 教授、戴浩一教授、台師大葉德明教授、鄧守信教授、陳振宇教授 、曾金金教授、謝佳玲教授、陳俊光教授、新竹教育大學的吳貞慧教授、林雪芳老師、姚瑜雯老師等等。也要特別感謝2011年、2013年在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院參加「漢語認知世界及其教學應用」的研究生,以及2014年春季台灣師範大學華研所和新竹教育大學華語教學組的研究生,謝謝大家,謝謝認知團隊CCCers!
 
最後我想特別對幾位老師和新學林出版的專業團隊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感謝新學林出版社毛基正總經理極有魄力地給新手作者一個出版的機會,讓《生活、認知與中文教學》能夠在主編范琇茹和美編的專業協助下付梓成書。感謝陳怡卉老師2010年向曾金金教授推薦我到台師大華研所演講,自此開啓了我和台師大的緣分。感謝曾老師這幾年來所提供的機會與協助,更感謝她讓我認識了林雪芳老師暨顧問和劉宜君教授,沒有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就不可能有這本書。
 
尤其是林雪芳老師提供許多專業的協助、並不厭其煩地幫我修稿、潤飾,此外,更為此書撰寫了推薦序,特別再次表達謝意。也對姚瑜雯老師和舒兆民教授最後臨危受命抽空為此書推薦,深表謝意。特別感謝陳振宇主任在聊天、CLTA會議和信件當中都給予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與協助,並在百忙當中幫我寫了推薦序,希望這本書能為中文教學走出認知這條路。葉德明教授德高望重,她的德行與專業已在無形當中教化了她身旁的老師們,而我就是其中一位。感謝葉教授批評指正,提攜後輩並為《生活、認知與中文教學》提筆撰序。衷心感謝顧百里教授與白建華教授以有形化無形的方式引導我「博採眾長,走自己的路」,讓我欣賞到沿路的美好風光,讓我體會到原來「教學就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最後要感謝的就是家人的支持,謝謝媽媽、姐姐、姪女、兒女和我先生。每當我四處停駐照相的時候,我先生總是在前方的角落默默地等著;謝謝你,凱文!
 
戴金惠(Jinhuei Enya Dai)
2014.09.06於加州Sunnyvale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295384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