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時間醫學調理法:免吃補就有精氣神,遠離三高、憂鬱、糖尿病
每個人體內都有三個「時鐘」,如何讓他們完美配合?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我感覺自己睡很多,但上班老是打盹、恍神。
.時間到了上床睡覺,躺下後卻睡不著、要不就是睡了但很淺眠……
.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骨質疏鬆,其實問題可能出在時差症候群。
本書作者大塚邦明是日本最新的醫學研究——時差症候群專家,
他說,每個人體內都有三個「時鐘」:
生理時鐘:週期性的24小時過日子。
心理時鐘:不用靠鬧鐘,時間到了你就會起床。
胃時鐘:中午到了就要吃午餐,晚上就想吃晚餐。
任何一個時鐘產生錯亂,都會產生時差症候群:
導致精神變差、生病甚至產生癌細胞。
怎麼調整我們體內這三個看不見的時鐘,讓彼此產生完美搭配?
他獨家研發出24小時體內時間調理法,只要你按表操作,
不用特別改變作息和飲食,就能擺脫時差症候群,養足精氣神。
◎帶出頂級表現的生理時鐘管理法
早餐要在起床後一小時內吃完,中午前別做劇烈運動,
工作90分鐘,記得休息5分鐘,
這是能創造最大效率的 90分鐘節律法,有10名太空人親自實驗過。
還有,如果你是老照不到太陽的夜貓子,多到燈光明亮的便利店走動,
也能調整體內的生理時鐘。
◎起床後一小時,決定你一天的表現
日本名醫大塚每天起床後的一小時,一定做以下四件事:
晒太陽,深呼吸,吃早餐,還有一個是?
簡單四件事,能幫你帶出一整天的最高表現。
◎激活體內時鐘的睡眠養生法
油膩飲食,常是失眠主因,多吃青魚可以攝取不飽和脂肪酸,
睡前四小時不要喝茶,許多人最愛的小酌的確可以助眠,
但有幾個前提要遵守。
(本書整理出提高睡眠品質的營養素與食物)
◎修復錯亂的時差症候群
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骨質疏鬆,
時差症候群也是引起這些病的原因。怎麼改善?
不管工作日或休假日,儘量在同一個時間起床,
平常睡不飽沒有關係,每周至少找一天要睡滿六小時以上,
至於多數人最常忽略的胃時鐘該如何調整?
正確吃早餐可以幫你,因為早餐是調整時差的重要關鍵。
當你有了時差症候群,能力再強也難有好表現。
這是日本名醫最新的時間醫學調理法,
免吃補就有精氣神,遠離三高、憂鬱、糖尿病。
本書賣點
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骨質疏鬆,
其實問題可能出在時差症候群,
時間醫學調理法可以幫助你。
目錄
序章 你累了嗎?養生關鍵其實是大腦
第一章 帶出頂級表現的生理時鐘管理法
第二章 起床後一小時,決定你一天的表現
第三章 激活體內時鐘的睡眠養生法
第四章 起床後十小時,最適合運動,不是起床後
第五章 時間醫學認定的高效率飲食法
第六章 修復錯亂的時差症候群
後記 時間醫學調理法,日本人長壽又健康的祕訣
序/導讀
序章
你累了嗎?養生關鍵其實是大腦
1983年,舊金山的神經生理學家本傑明.利貝特(Benjamin Libet),在調查思想與大腦運作的實驗中,有了驚人的發現:其實早在人意識到某些事物之前,大腦就已經先開始活動。我們以為的自發性行為,其實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產生的。
例如,把蛋糕放在受驗者的眼前,並觀察大腦活動。受驗者在稍微猶豫後,最終還是吃掉蛋糕。觀察後發現,大腦的活動比決定吃掉蛋糕的行為早了八秒。也就是說,在本人做出決定之前,大腦便已經決定吃掉蛋糕。然後,在實際採取行動的0.3秒前,大腦就對大腦運動區(motor area)下達「伸手拿蛋糕」的指令。
事實上,人有十分遼闊的無意識世界,各種生活大小事,全都是由無意識的大腦所決定的。
猜猜看,大腦能夠在一秒內判讀多少資訊呢?
在五感當中,接收到最多資訊量的是視覺——一秒內接收超過1,000萬個信號,同時傳送給大腦。來自於聽覺的信號有100萬筆,觸覺約4萬至5萬筆,而嗅覺和味覺的信號則是數千個。
若加總所有信號數量,平均每秒傳送給大腦的信號多達1,100萬筆以上,但是,人類能有意識處理的信號,頂多只有50筆。剩下的1,100萬筆信號,全都被收納在大腦裡的無意識箱。也就是說,自人類誕生以來,我們一直無意識的使用那些裝進無意識箱的大量信號,然後,藉此適應環境,並讓自己逐漸進化。
因為生理時鐘,生物得以生存至今
生命在地球誕生,經過約38億年後,智人(homo sapiens)出現了。人的祖先在東非進化,約在七萬年前,跨越紅海,分散至亞洲、歐洲、澳洲和美洲。人類因為擁有絕佳的適應能力,不只能居住在低壓缺氧的高山,也能住在北極圈,現在更以火星為目標。
這種絕佳的適應能力,來自於強化大腦後所得到的智慧。那些智慧的來源,就在大腦裡的功能網路——位於大腦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接收多種環境改變的訊息,包含光線、溫度、溼度和飲食等,視交叉上核整合這些訊息後,會產生約24小時節律的指令並傳至全身,同步各部位的周邊時鐘)的生理時鐘和胃時鐘,和多達一千億個腦神經細胞(neuron,神經元)之間建立的聯絡網。大腦的功能網路具有產生智力、依狀況重組溝通、交流訊息的功能。
神經學中,有一詞叫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這是由頂葉(Parietal lobe)、額葉(frontal lobe)、顳葉(temporal lobe)所構成的廣域溝通網路,頂葉負責從身體內外接受資訊,額葉負責整理資訊,然後做出決策,顳葉則是進一步記憶相關資訊。
這三種新皮質(neocortex)會和增加情緒、自律神經或荷爾蒙作用的舊皮層(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相連結,並在感受喜悅、充實感或成就感的同時,運用觀察力(頂葉)、價值觀(額葉)和記憶力(顳葉),對新環境做出應答並協助適應。
就這樣,文明便開始蓬勃發展。在1900年之後,文明和文化的發展顯著加速,逐漸可以看見過去所看不到的事物。如發明出準確性更好的望遠鏡之後,我們可以看見直達宇宙盡頭的宏觀世界;使用分子顯微鏡,我們可以看到分子、原子、電子、夸克等的微觀世界。
宏觀世界的新發現不光只有望遠鏡,在人腦之中,也發現到宏觀世界。當我們與他人開心對談時,大腦活動會瞬間產生波動。於是,人們將那些波動,描繪成宛如影片般的肉眼可見程度。
在人們能看到大腦裡的活動後,神經膠細胞(glia cell)便受到矚目。過去,人們認為人類的智力來源是神經元,但其實神經元只是白天的主角,晚上的大腦主角是神經膠。其相關詳細資訊,會在第一章詳細解說。
在微觀世界的新發現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發現垃圾DNA(junk DNA,亦稱非編碼DNA),且決定人類生命活動的並非基因。
所謂的基因,是製造操控生命活動的蛋白質,並將其當成編碼使用的DNA。可是,分析人類基因體後,發現基因僅占基因體的1%~2%。其餘高達98%的DNA全都是垃圾,因而出現垃圾DNA這樣的名詞。
也就是說,人類的基因數量幾乎和線蟲數量差不多,會隨著生物變成高等生物而逐漸增加的是垃圾DNA。基因數量很難用來說明人類的卓越能力和多元性。垃圾DNA能以多元且複雜的形式作用於基因,所以才能夠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生命活動。就這層意義上來說,垃圾DNA並不能稱為垃圾。
垃圾DNA能消除人際溝通不順暢所引起的壓力、保護身體免於感染病毒或細菌、預防癌症,讓基因得以適應個人環境所帶來的挑戰。
垃圾DNA可藉由飲食、運動與睡眠的力量,讓繼承雙親的原始基因轉變成全新的DNA,以提高健康的日常和工作能力。
本書將著重於生理時鐘和預設模式網路、神經膠和垃圾DNA,同時解說商業人士提高工作效率的訣竅。
另一方面,人類歷經三十數億年所獲得的生理時鐘能力,會因為光環境的變化、人際溝通變複雜,或是高齡社會的嚴重化而難以發揮。
為了充分運用生理時鐘的能力,我們要先了解相關知識(見第六章)這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健康科學已經證實,只要重新檢視睡眠、飲食和運動等生活習慣,就能夠修復錯亂的生理時鐘節律。
推薦序一
吃對、睡對、運動對,調整偏差的生理時鐘
在現代,眾多新穎的科技產品帶給我們許多便利,與過往相比,我們好像擁有了更多可利用的時間,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上天很公平的給予每個人一樣多的時間,一天就是24小時,不多也不少,所擁有的時間無法分享也無法被搶走。
遙想電力與網路設備尚未普及化之前的純樸農村社會,甚至更久遠前人類祖先初發之時,人類花費數萬年習慣了太陽變化所建立、並深刻在基因序列中的生理時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這個時鐘在如今24小時燈火通明的現實社會,似乎不再適用。
日落甚至到了深夜,可能都還有人在工作,或許是加班,抑或是輪班。行為上,我們看似相當自由,可以選擇什麼時段做什麼事情,實際上,我們的這些行為選擇,可能與深深刻劃在體內的時鐘計畫不符。生理上,因為無法預先配合「暖身」,以致無法讓事情做得有效率、達到最好的表現,其結果對現代人的影響輕則稍感不適(如:時差),重則得病或死亡。
錯亂的生理時鐘對於人的影響,最可以直接被觀察到的部分,就是失序的睡眠問題,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中斷、過早清醒難再入睡等問題。這也是身為身心科醫師、精神醫療服務人員一分子的我,常常會在診間聽到病人的抱怨之一。
那麼,除了醫療用藥與基礎的睡眠衛生教育外,還可以提供哪些建議給有此類睡眠困擾的求診者?
我想這本就是值得推薦一讀的好書。讀完整本書,你會更深入的了解自己體內隱藏的時鐘,從其基因、神經層次的知識解析,到與工作、社會環境互動的影響,你會發現,其實自己可以在生活上建立更多好習慣!
透過這本書詳盡的介紹,你會知道如何重新檢視並調整當前的飲食、睡眠和運動等日常習慣,來修正錯亂許久的生理時鐘,進而活得更有精神也更健康,並同時擁有高效的工作表現;更甚者是這樣的良性改變,可以重新塑造你原本帶有較不具適應性的基因。這除了能讓你得到健康的身體,更會影響你後代的子孫,畢竟這就是基因的傳承。
另外,作者在書中將應如何調整的作為和修正要點,輔以深入淺出的實證研究與腦神經科學說明,讓我們可以在實踐這些改變時,更清楚這些行為背後的學理機制,也因此得以做得更有信心且有依據。
期許大家都能藉由吃對、睡對、運動對,來將有偏差的生理時鐘調整回正軌,打造健康人生!
身心科醫師/李旻珊
推薦序二
穩定的生理時鐘,是身心健康的根本
本書作者大塚邦明為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學部教授,同時也是日本時間內科學領域的佼佼者之一。大塚醫師不僅臨床經驗豐富,更長期致力於時間醫學相關研究,積極於國內外發表數篇具影響力的論文,遠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於有「現代時間醫學之父」之稱的弗朗茨‧侯爾柏格(Franz Halberg)教授所創立的侯爾柏格時間生物學時間(Halberg Chronobiology Center)完成訓練,並獲頒名譽研究員殊榮。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體,從人類、動物、植物,甚至是細菌,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生理時鐘。生理時鐘以24小時為週期的調節生理活動,適應地球自轉和晝夜變化。生理時鐘與身體系統之間的運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大腦以外,人體內每個細胞、組織和器官,都有屬於自己的內置時鐘。它猶如人體內的指揮官,憑著強大的節律,讓身體適應每一天的各種變化,負責調節身體大大小小的功能,包括睡眠、覺醒、行為活動、體溫以及新陳代謝。
生理時鐘與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我在臺灣衛福部、經濟部與臺灣經濟研究院的支持之下,代表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nternational Slee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簡稱ISSTA)臺灣分會,提出2017年亞太經合會(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睡眠科技提案 、 ,其中提到,當生理時鐘與外在的環境變化不能配合時,就會導致導致生理時鐘混亂,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 , ,另外有些「空中飛人」總是受到時差的困擾,影響精神狀況與工作效率;輪班工作者更容易發生十二指腸潰瘍、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各種不同的惡性腫瘤等。此外,生理時鐘與人們的心理健康也大有關係。
研究證實,生理時鐘紊亂會誘發憂鬱症和躁鬱症的症狀,如:情緒低落、焦慮不安、反應力下降等 。由此可見,規律的生活作息,穩定的生理時鐘,乃身心健康的根本!
現代人工作忙碌、作息不正常、生活節奏快,且壓力無所不在。日夜顛倒、缺乏運動、睡眠不足、三餐不定食,似乎已成為常態。文明病也伴隨著科技發展進程而來。預防文明病,從養生做起;而養生保健,始於日常生活。很高興看到大是文化為大塚醫師出版這本以時間醫學淺談養生之書,期望讀者能從書中習得寶貴知識,日常運用,遠離病痛,健康活力每一天。
誠心推薦,大塚邦明醫師最新著作《時間醫學調理法》!
思維睡眠醫學中心總院長/江秉穎
本文作者的資歷如下:
創新醫療與健康科技研發中心(IMHTC)共同創辦人 。
IMHTC亞太營運中心執行長 暨 門診部「思維睡眠醫學中心」總院長。
臺灣科技部睡眠科技產學聯盟(STC)主持人。
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德國總會暨臺灣分會理事長。
世界睡眠醫學會(World Sleep Society)世界睡眠日委員會委員。
歐盟先驅睡眠醫學專科醫師(Grandparent Somnologist)。
臺北榮總睡眠醫學中心前副執行長 暨 耳鼻喉部 主治醫師。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耳鼻喉科暨梅約診所睡眠中心客座教授。
美國史丹佛大學睡眠醫學中心研究員暨臺灣校友會前理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