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內容簡介
	★亞馬遜・Goodreads讀者4.7顆星機智好評!
	以更全面的視角探討人類過度消費的前因後果,帶領你我省思自己的消費行為
	
	★全書採用獲FSC™ 森林管理認證紙張,不僅機智消費,更要環保購物!
	邀請讀者協助實現環保、永續經營、生態保護的森林管理
	
	★全球級機智購物行動發起中,全球九國已搶先閱讀中!
	售出九國版權,英美德義荷俄西與韓國、中國都已搶先閱讀中
	
	地球級迫切之痛・全球級必讀之作
	
	★亞馬遜・Goodreads讀者4.7顆星機智好評!
	★全書採用獲FSC™ 森林管理認證紙張,不僅機智消費,更要環保購物!
	★全球級機智購物行動發起中,全球九國已搶先閱讀中!
	
	如果有一天人類能拯救這個世界,
	終結能源短缺、停止物種滅絕、阻擋氣候暖化,你願意盡一己之力嗎?
	即便那代表,你必須停止購物?
	
	你我每一次的過度消費,背後都隱藏著殘酷的真相:
	
	為了製造衛生紙,我們砍伐古老的森林;為了便利的包裝,我們隨手害死海鷗與海龜;為了觀看電視重播,我們在河川上建築水壩來發電;為了旅行到國外,我們大量燃燒化石燃料。
	
	人人都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大的床、更大的衣櫥;你我都想要跟上時尚的潮流,穿上嶄新的衣服、使用最新的科技。我們明知必須停止購物來拯救地球,卻停不下來,導致消費者的困境儼然簡化為:人類是否可以繼續在地球上生存。
	
	如果我們只是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我們只是不再過度消費,能不引發經濟崩潰,並減少消費以拯救地球嗎?
	如果我們只是不再過度消費,該如何消解自己的物質欲望?
	如果有一天,世界可以不再過度消費,接下來的幾小時和幾天會發生什麼事?
	地球是否開始會自我療癒?如果是的話,恢復的速度又能有多快?
	
	廣受讚譽的記者詹姆斯.麥金諾為了深入挖掘消費背後的真相,從美國大型商店出發,前往納米比亞探討低產能的狩獵採集文化,到厄瓜多瞭解如何透過可永續發展的速度進行消費,再前往芬蘭解析減少消費如何滿足物質和心理需求。
	
	他發現已經有學者認真探討停止購物的可能性,以電腦模擬可能發生的情形,並從外太空進行研究,觀察過度消費對鯨魚、對人類情緒、對地球大氣層的影響;也已經有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正在為有朝一日購物量可能大減的世界,設計新產品、新企業模型和新的生活方式。
	
	本書將透過精彩的故事,帶領讀者檢視美、加、歐洲、中國等購買力強盛的國家與區域,分析減少消費對全球的影響,並鼓勵你我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思考購物這件事:
	❖人類該如何實現機智購物?不過度消費的未來又會是什麼樣子?
	❖不再過度消費會導致經濟崩潰嗎?各地消費文化有何差異又怎麼相互影響?
	❖空氣汙染、光害災難、快時尚禍患背後真的與消費脫不了關係嗎?
	
	[本書封面圖片攝於馬爾地夫斯拉夫士島(Thilafushi),平均每日有300噸的垃圾被送到這裡丟棄]
目錄
	各界推薦
	
	序章:難以自拔
	
	第一部分:初變 First Day
	第一章:取捨之間
	第二章:公平原則
	第三章:時光倒流
	第四章:逆轉暖化
	第五章:夜幕再臨
	
	第二部分:崩塌 Collapse
	第六章:停止成長
	第七章:返璞歸真
	第八章:廣告變身
	第九章:迅速適應
	第十章:人心思變
	
	第三部分:調適 Adaption
	第十一章:惜福愛物
	第十二章:放慢時尚
	第十三章:百年老店
	第十四章:身份轉換
	第十五章:關掉冷氣
	第十六章:金錢陷阱
	
	第四部分 轉型 Transformation
	第十七章:拯救鯨魚
	第十八章:簡單生活
	第十九章:網路購物
	第二十章:人口縮減
	第二十一章:十五萬年之後
	
	終章:開始行動
	
	謝辭
	參考書目
序/導讀
	序/難以自拔
	
	我們明知該停止購物,卻停不下來
	
	在二十一世紀,一個關鍵的困境浮上檯面:我們明知該停止購物,卻怎麼也停不下來。
	
	根據聯合國國際資源專家會議的說法,在千禧年來臨之際,「消費」悄然超過「人口」,成為最大的環境挑戰。當我們談到氣候變化、物種滅絕、水資源枯竭、毒物汙染、濫伐森林和其他環境危機時,「人均消費量」比「總人口數」更為重要。富裕國家的人均消費是貧窮國家的十三倍,因此就環境影響而言,這表示在美國或加拿大、英國或西歐等富裕國家生下一個孩子,就相當於在孟加拉、海地或尚比亞等貧窮國家生下十三個孩子。
	
	雖然時至今日,許多地方禁止使用塑膠袋與塑膠吸管,但塑膠原料的總體產量卻同時突飛猛進,其成長速度是全球經濟成長的兩倍有餘。今天地球上所有人一年購買的衣服總量高達五千萬噸,一顆同樣質量的小行星若是撞擊地球,將可以把任何一座主要城市變成廢墟,並引發全球性的地震。僅僅在過去二十年,每人平均購買的衣物就增加了六〇%以上,衣服壽命卻縮短了將近一半。即使你可能會懷疑這些貪婪的消費數字是否準確,但這並不是重點,因為即使數字與真實狀況可能有一定的差距,我們仍面臨一場全球危機。
	
	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中提到,即使是世界上最貧窮國家的公民消費習慣,也是購買自己「想要購買」的東西,而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事實上,全球四十五億低收入人口是個巨大的消費市場, 他們每年的消費總額超過五兆美元。
	
	我們想要更大的流理台、更大的床、更大的衣櫥。技術圈(Technosphere)──人類所建造和生產的一切,也就是我們的物品──現在的重量估計超過地球上所有生物重量的總和,如果將其均勻地分配在地球表面,那麼每平方公尺會有一堆五十公斤的物品:想像一下,這上頭有一台小電視、一顆鳳梨、一台烤麵包機、一雙鞋、一個混凝土塊、一個汽車輪胎、足夠一名美國人吃上一年的起司,還有一隻吉娃娃。
	
	然而人類回應上述問題的方式並不是「減少消費」,竟然是嘗試「綠化消費」。全世界一致將重點放在以電動車取代化石燃料車,以風能和太陽能取代煤炭發電來為手機充電,而有機食品、無毒油漆、回收重組的電腦、節能電視、節水洗碗機等產品隨處可見。
	
	如果沒有這些科技進展,我們享受的商品和服務的確會對環境造成更嚴重的危害,然而「綠化消費主義」卻無法減少世界上任何地區的消費量。時任聯合國環境規畫署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副執行董事的姆蘇亞(Joyce Msuya)在二〇一九年曾表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管在任何時間點或任何收入水準上,都不曾減少。」事實上,自二〇〇〇年以來,總體利用效率下降了,提取資源的速度卻在加快。
	
	但我們依然觀察到一些正面的跡象:過去二十年,世界爆炸式消耗自然資源時,最富有的國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各種環保技術的加持下,地球上最富有的消費者們的確放慢了腳步,然而截至目前為止,這些消費者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依舊是最大的,因為他們仍然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群體, 消費速度也持續上升。產業為綠化消費者的物欲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跟不上消費成長的速度,因此堅持「綠化消費」已然不合時宜,甚至可說是荒謬。如果我們想減少消費所帶來的危害,為什麼不乾脆……減少消費呢?
	
	大約五十年前,有些針對消費文化的指控開始廣泛引起大眾的警覺,其中一項可以用一句迷因總結:「你不簡單活,我活得不簡單。」( Live simply, so that others might simply live.)若我們超額消耗應得的資源配額,等於是將自己的富足建立在他人的貧困之上。而近日減少「過度消費」的呼籲變得更加急迫,因為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砍伐古老的森林以製造衛生紙、用隨手丟棄的塑膠包裝害死海鷗、在河川上建築大壩進行水力發電好在電視上觀看重播。而最重要的是,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正使氣候陷入混亂。
	
	二〇二〇年的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引發各國消費支出史無前例地大幅下降。
	
	停止購物所造成的危機在人們眼前生動上演:拉下大門的商業街、空蕩蕩的機場、停業的餐廳, 以及數百萬人失業或面臨破產。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新冠疫情封城期間,洛杉磯和倫敦上空出現迷人的藍天、北京和德里則品味到許久未聞的清新空氣,這也是有史以來溫室氣體汙染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海龜和鱷魚重新出現在以往充滿觀光客的熱帶海灘,地殼活動在人類日常喧囂不再後明顯減少。這一切都使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尖銳的問題:將經濟恢復到「正常狀況」究竟要付出什麼代價?
	
	事實證明,人們一直因消費而感到焦慮。我們是否透過購物和消費來彌補與替代某些缺憾?沉浸在物品堆中是否會讓我們無法專注在重要想法、感受和人際關係上?在無法購物的這一小段期間裡,人們開始動手創作、加強人際連結、沉靜下來思索自我,以填補無法購物留下的空白,並因此賦予「停止消費」一層新的意義。數百萬人親身感受得花上十年進行幸福價值研究才能獲得的結論:我們的收入和消費並不會為生活增添太多幸福感(正如朋友在隔離期間寫給我的:「停止購物一段時間後, 就不會再想念它了。」)。當然,公平分配地球資源的問題尚未解決,億萬富翁在自己的大型遊艇上隔離,有些人則因為疫情一夜之間變得一貧如洗,為了獲取慈善機構分發的生活物資,不得不加入群聚的行列。
	
	減緩消費顯然會嚴重影響經濟,但也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在必要的短時間內阻止全球暖化。事實上,氣候變化只是一系列問題的一部分,消費文化加劇了許多人類社會的弊端,即使最謹慎的專家也預言,消費主義可能導致政治動盪或大規模的生命損失。
	
	我們明知必須停止購物,卻停不下來,消費者的困境已經簡化為:人類是否可以繼續在地球上生存。
	
	我們真能走入機智購物生活嗎?
	
	果突然聽見前人告誡我們該簡單生活,整個世界就會在某天停止購物……
	
	這就是本書中進行的思想實驗,起始於我自己面對消費者困境的那個當下。我和今天許多人一樣,開始思考自己的消費習慣如何導致氣候變化、森林破壞、海洋塑膠汙染、以及許多使世界變得不宜人居的生態危機。我知道「停止消費」會是個選項,但要是所有人都停止消費會拖垮全球經濟,又怎麼可能停止呢?我想要知道人們是否有辦法擺脫這種思維困境,因此需要認真地把這個場景一路推演到最後。
	
	我將從頭開始探討:當世界停止購物,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和幾天會發生什麼事?我們該如何消解自己的物欲?誰受到的影響最大,誰受到的影響最小?地球是否開始自我療癒?如果是的話,恢復的速度有多快?
	
	從這個出發點開始,我將探索看似不可避免的經濟崩潰,並發現人們如何在災難中自我調適。與記憶中類似的經濟危機不同,這個思想實驗最終的結局並不是「大家盡責地重返購物中心」。一切正好相反,隨著一天不消費,到數周、數月不購物,我們的行為模式改變、開始圍繞著新的優先事項,並為已經失去消費欲望的全球文化找到不同的商業模式。
	
	本書最後將探討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幾千年裡造成的演變。我們起初可能會無所適從,而後能想像與自然一起復甦,最終過上比想像中還要簡單的生活。
	
	然而「停止購物」究竟是什麼意思?有時我們會說要去「買點東西」,表示要出去購買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清潔劑、學校用品,當然還有衛生紙;有時我們則說要「出門逛街」,通常意味著我們要去尋找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商品。
	
	今天,多數人的社會和經濟生活主要圍繞著消費打轉:我們是所謂的「消費者」。然而日常對話中的「消費者」,通常是將購物作為消遣、喜歡花錢在衣服、玩具、廉價飾品、假期、美食等方面的人;「消費者文化」則是每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廣告、特賣、商業趨勢、速食、快時尚、當紅娛樂和時下的流行熱銷品,以及我們對這一切所投入的關注。
	
	因為這是個思想實驗,所以我將事情設定得簡單一些:世界停止購物的那一天,全球的消費支出將下降二五%─這個數字可說是有點保守,因為消費者的胃口非常巨大,從黑色星期五的購物狂潮,到海洋上無止盡四處漂流的寶特瓶就可見一斑。事實上,將全球消費減少四分之一,只不過是讓時光倒流到大約十年前的消費水準而已。當我開始撰寫這本書時,這個想法聽起來不過是種荒誕不經的猜測─離現實如此遙遠,以至於許多希望能就此議題和我討論的人,甚至根本拒絕思考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
	
	然而它確實發生了。
	
	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出現,幾周內,我們原本規模龐大的收入支出、逛街購物、出門旅行和外出用餐等集體行為模式瞬間分崩離析。美國的家庭支出在兩個月內下降近二〇%;疫情重災戶的行業如旅遊業等,收入跌幅近八〇%;中國國內市場零售額至少下降五分之一;歐洲許多國家的個人消費下降近三分之一─平常用來購物的四千五百億美元,現在只能堆在銀行裡。一夕之間,世界停止購物時消費支出下降二五%的假設,似乎找到了合理性:這個數字小到可以發生,同時大到足以動搖消費世界
	縱觀古今,歷史上有許多人,有時是整個國家曾經大幅度減緩消費,而背後通常是出於衝擊性的原因:戰爭、經濟衰退、災難。但歷史上也出現過反對物質主義的運動,以及普遍懷疑消費文化的時刻,甚至曾有一整個時代嚴格遵守每周在安息日停止商業活動的生活方式。今日有學者認真探討停止購物的可能性,將其以電腦模型模擬,並從外太空進行研究,觀察對鯨魚、對我們的情緒和對地球大氣層的影響;也有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正在為有朝一日購物量可能大減的世界,設計新產品、新企業模型和新的生活方式。
	
	從喀拉哈里沙漠到芬蘭,從厄瓜多到日本、美國,我發現消費文化的逆流正來勢洶洶地湧動,川流不息地告訴人們:我們可以用一種不同的方式生活─而我想這股逆流最終會席捲大多數人。
	
	剛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知道自己能夠從中找到什麼。我想像的內容無非是幾種相互辯論不休的觀點、叨叨絮絮教導人們如何擺脫消費者困境,或根本找不到任何出路。但在深入研究本書中幾個跨越時空的例子之後,我發現無論何時何地,一旦人類停止購物,世界就會反覆出現某一些特定的場景,而這提供了足夠的線索,讓我能夠根據過去和現在的這些輪廓,勾勒出一個停止購物的世界會是什麼樣貌。
	
	如果可能停止購物,剩下的就是個人選擇的問題:
	我們想要停止購物嗎?停止購物後生活會更糟,還是更好?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