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素書:中國古今第一權謀術,淡然可知進退,躬身可知運勢
《黃石公素書》又稱《素書》,是部謀略之書,相傳為黃石公所撰內容簡介
《黃石公素書》又稱《素書》,是部謀略之書,相傳為黃石公所撰。張良淪落至下邳橋下,從黃石公處獲贈,使其由一介凡生,成為一個精通治國方略、進退方圓、深謀遠慮、批亢擣虛的兵家大師的不傳之祕,就是這本《素書》。
將此書授予張良時,黃石公言:「讀此書者可為帝王師」,現代雖已無帝王,但身處民主社會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帝王,素書字數雖少,但字字珠璣,內容融儒、道、兵、術、勢諸家之精,既有治國安邦的大謀略,也有為人處世的小智慧,讀此書,我們或許成不了運籌帷幄、帝王般的偉大人物,但我們至少能掌握自己的人生,獲得安身立命的處世智慧。
目錄
目錄
序言/13
壹
原始章:道不可以無始
1.身兼五德,立身成名/22
2.遵循天道,萬物可知/26
3.順應自然,各得其所/30
4.宅心仁厚,天下歸一/34
5.適宜變通,剛柔並濟/38
6.遵禮重道,人倫有序/40
7.德才兼備,為人之本/44
8.治亂興衰,關乎君子/46
9.審時度勢,運籌帷幄/48
10.知進識退,見好就收/50
11.韜光養晦,伺機而動/54
12.時至而行,位極人臣/58
13.把握時機,建立偉業/60
14.寧為玉碎,不為瓦全/62
15.德高望重,名垂千古/64
貳
正道章:道不可以非正
1.以德服人,眾望所歸/68
2.精誠所至,金石為開/70
3.賞罰分明,以得人心/74
4.以史為鑑,通曉時務/76
5.明察秋毫,得人之心/80
6.以身作則,率先垂範/82
7.釋人之嫌,從容應對/84
8.信守承諾,不失於人/86
9.廉潔公正,重義輕利/88
10.盡忠職守,量力而行/90
11.情勢相逼,義無反顧/94
12.犯難涉嫌,委曲求全/96
13.大公無私,不貪私利/98
參
求人之志章:志不可以妄求
1.清心淡泊,不為所累/102
2.抑非損惡,所以禳過/106
3.貶酒闕色,所以無污/108
4.於跡無嫌,於心無疑/110
5.博學切問,所以廣知/112
6.高行微言,所以修身/114
7.恭儉謙約,所以自守/118
8.深謀遠慮,所以不窮/120
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22
10.近恕篤行,所以接人/126
11.識人善用,各盡其才/128
12.兼聽則明,偏聽則暗/132
13.以史為鏡,必無惑亂/136
14.先揆後度,所以應卒/138
15.因應變化,得情制人/140
16.謹言慎行,明哲保身/144
17.不屈不撓,鍥而不舍/148
肆
本德宗道章:本宗不可以離道德
1.集思廣益,借梯登高/152
2.忍辱負重,以成大業/156
3.立身之本,修德為先/160
4.樂善好施,以誠待人/162
5.洞明真相,人情練達/164
6.有求皆苦,無求乃樂/166
7.勞而有度,逸而有時/170
8.短視苟得,必無長久/172
9.貪心不足,以身徇物/176
10.恃才自傲,孤家寡人/180
11.上下相疑,危亡之患/184
12.私心勝者,可以滅公/186
伍
遵義章:遵而行之者,義也
1.智者自省,愚者自得/190
2.玩物喪志,當局者迷/192
3.君子慎言,禍從口出/194
4.出爾反爾,自取其辱/198
5.不怒而威,君主之尊/200
6.寬厚待人,禮敬有加/202
7.親小遠賢,自取滅亡/204
8.沉迷美色,誤國廢事/208
9.恃強者侵,名虛者耗/212
10.君子責己,小人責人/216
11.措置失宜,群情隔息/220
12.薄施厚望,有失天理/224
13.用人不當,岌岌可危/228
14.人各有志,不可強求/230
15.私授權勢,擾亂綱紀/232
16.任用不仁,國將不國/234
17.機若不密,其禍先發/238
18.橫徵暴斂,民不聊生/242
19.說客當政,天下大亂/244
20.用而信之,立事成功/246
21.牧人以德,得民之心/250
22.賞罰不明,叛亂必生/254
23.喜讒仇諫,亡之不遠/258
陸
安禮章:言安而履之,之謂禮
1.福在積善,禍在積惡/262
2.安在得人,危在失士/264
3.輕上生罪,侮下無親/266
4.近臣不重,遠臣輕之/268
5.人以群分,物以類聚/270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74
7.擇木而棲,擇主而事/276
8.謙虛受益,自滿招損/278
9.因小失大,得不償失/280
10.民生凋敝,國家衰亡/282
11.前事不忘,後事之師/284
12.防微杜漸,以防不測/286
13.居安思危,樂不忘憂/288
14.有道則吉,無道則凶/292
1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294
16.志趣相投,情投意合/296
17.同美相妒,同貴相害/300
18.同聲相應,相互扶持/302
19.同藝相窺,同巧相勝/306
20.以身作則,取信於人/308
21.因勢利導,順水推舟/312
附錄一 《素書》原文/314
附錄二 《素書序》(宋)張商英 天覺序/317
試閱
上下五千年,一部謀略史。在這條充滿智慧的歷史長廊中,那些卓有成效的謀略家,像每一個拐角處最醒目的雕塑,各自無聲地講述著一段曾經驚天動地的故事,黃石公就是其中極其引人注目的一位。《素書》全書僅有六章、一百三十句,用一千三百六十個字說明了一個想要成就大業的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基礎、修身方法、處世之道、用人原則、治國經驗。憑藉這本書,張良幫助漢高祖劉邦創建了大漢王朝,化解了無數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危機,於是有了讀黃石公《素書》之天地變換,曉人世莫測的慨嘆。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黃石公
黃石公本為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
※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魏轍。始皇當政,獨斷專行,推行暴政,聽不進忠言,魏轍便掛冠歸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另一種說法:黃石公是中國道教史上的傳奇人物。據《神仙通鑒》載:「神龍為帝,見一異人,形容古怪,言語癲狂,上披草氈,下繫皮裙,蓬頭蹺足,指甲長如利爪,遍身黃毛覆蓋,手執柳枝,狂歌亂舞,口稱:「予居黃石山,樹多赤松,故名。」因此,後人將這位奇異的老人稱作黃石公或赤松子。
黃石公雖然隱居,但一直憂國憂民,就把一生的知識與理想傾注在筆墨上。按現代人的說法,他既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神學和天文地理知識也相當豐富。他的著作有《內記敵法》、《三略》三卷,《三奇法》一卷,《五壘圖》一卷,《陰謀行軍祕法》一卷,《略注》三卷,《祕經》三卷,《兵書》三卷,《陰謀乘鬥魁剛行軍祕》一卷,《神光輔星祕訣》,《兵法》一卷,《三監圖》一卷,《兵法統要》三卷,《備氣三元經》二卷,還有《地鏡八宅法》,《素書》等作品。
黃石公與張良的師生緣分
黃石公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託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願。
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人,遂以《素書》相贈。
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要,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未過多久,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
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說成了「天書」。
張良得「天書」,「天書」是黃石公所贈。這段故事在邳縣流傳最廣,大人、小孩都會講,可是要問起黃石公的姓名和身世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黃石公的思想體系
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密不可分,及「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的處世哲學。只要具備道、德、仁、義、禮五種品格,再逢機遇,定可建絕代之功,極人臣之位。
古時,五德指忠、仁、誠、節、勇。現代五德是智、信、仁、勇、嚴。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慈惠,這五種美德,都是中國儒家所要提倡的道德內容。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只有同時具備這五種品德的人,才是至善完美的人。
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經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
他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累積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天道
德行
仁愛
正義
禮制
黃石公的用人原則
黃石公依據才學不同,將人才分為俊、豪、傑三類。他認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危莫危於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來自生活的總結,至今有著指導性意義。
劉邦用人的祕訣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
項羽的屬下陳平投靠劉邦之後,劉邦便撥給了他大量的金錢,且不問進出,使其能夠實行反間計,可見劉邦對其的信任。
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市井。
劉邦的隊伍裏面,有很多人原來曾是項羽的手下,他們來投奔劉邦,他一視同仁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等。
他手下的人,如果向他提出問題,劉邦全都如實回答,即使這樣回答很沒面子,他也不說假話。
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甚至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知人善任
用而不疑
不拘一格
不計前嫌
坦誠相待
論功行賞
強用人者不畜
要想留住人才,就得有留人的凝聚力,也就是有團隊的精神,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追求目標。
東漢末年,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為了保護劉備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對關羽關懷備至,關羽還是無動於衷,一心想打聽劉備的下落。張遼問他為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說他與劉備有過生死誓言。關羽曹操
黃石公的修身之道
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加強個人修養。「博學切問」,「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親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識;「絕嗜禁欲」,「抑非損惡」,「設變致權」,「安莫安於忍辱」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並蓄,反映出黃石公的思想包羅萬象。
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根據當時的社會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人們會根據他的生平給他一個諡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老師,孔圉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啊,他怎麼可以用這個字做諡號呢?
孔圉聰敏、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吳國興師攻打楚國。楚國一將領多次衝鋒陷陣擊退敵兵,殺敵無數,立下了大功。戰後,楚莊王曾問他:「我從沒有恩寵過你,你為何這麼拚命呢?」那人答道:「臣就是當年在大殿上失去冠纓之人。」原來這個將領一直銘記楚莊王的恩德在心,如此奮身退敵就是為了報答楚莊王的當年的寬恕之恩。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
不恥下問
當年楚莊王夜宴群臣,君臣都很盡興,很多人都醉了。酒酣耳熱之際,這個人乘機非禮了楚王妃,楚王妃向楚莊王告狀要楚莊王能把那個沒有冠纓的人抓出來。楚莊王並沒有追究此事。
安貧樂道
淡泊於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沒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沒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很難做到的。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談到:「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遊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顏回是春秋時魯國人,勤儉好學,樂道安貧。孔子評價顏回曰「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說的是顏回住在僻陋的環境中,吃的是粗鄙的飯食,要是別人,必將憂煩難受了,顏回卻安然處之,並沒有改變他向道好學的樂趣!
忍辱負重
成大事者需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面對恥辱,要冷靜地思考,正確面對,而不是憑一時意氣魯莽用事,做無所謂的犧牲。一時意氣是莽夫的行為,絕非成大事的人而為。
韓信作為一個有骨氣有抱負的人,面對困難,面對挫折,面對恥辱,不顧眼前利益和一時之快。與其魚死網破,還不如忍辱負重保存實力。韓信忍辱負重的目的不是苟活,不是怕死,也不是怕吃虧,而是保存實力。
黃石公的治國經驗
從作者認為「短莫短於茍得」,「後令繆前者毀」,「足寒傷心,人怨傷國」,「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識和非神觀念。這些對於後人參政有一定的啟發。
福在積善
享受幸福的生活在於累積善行,勿以善小而不為,從點滴做起,一切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使沒有什麼大成就,也不要忘耕耘行善,還是可以建立自己的小功業。
周朝由於文王的先人和子孫累世積德,才會有八百多年的江山。
一個人行善還是作惡,並非總是當下呈現的,災禍或福壽都是由一件件一樁樁的惡行或善舉逐漸累積而成的。孔子說:「一個對別人有恩德的人,其福報是在三代人受到澤被之後才會消失。」
吉者百福所歸
因為孔子的主張符合「有道則吉,無道則凶」的自然規律。所以歷朝歷代的君主都對孔子的思想寵愛有加。
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黃石公的處世之道
我們中國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處理好人際關係,是事業能否亨通的關鍵。作者提出「好直辱人者殃」,「慢其所敬者凶」,「上無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遠臣輕之」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等,都給如何處理好各種關係提出了借鑒。
小人責人
「君子責己,小人責人。」從古至今,都把嚴於律己,當作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的標準。但小人往往會把責任全推給別人,而為自己找藉口辯護。
士季勸諫晉靈公要寬以待人,行使仁德的君道。
春秋時晉國的國君晉靈公是個暴君,晉靈公不行君道。
晉靈公用增加賦稅的方式聚斂錢財,以用來做牆上塗飾彩繪之用。從高台上用彈弓射人,觀看人們躲避彈弓並以此取樂。廚師燉熊掌因為不熟,被殺後,放於畚中,他命人用裝載著屍體的車從朝廷經過。趙盾、士季看到廚師的手,問明原因後擔心晉靈公無道殺人。大臣趙盾多次勸諫,晉靈公感到很反感,暗中派刺客鉏麑刺殺趙盾。西元前607年,趙盾率兩百名甲士攻靈公於桃園,晉靈公死於劍戟之下。
一國之君,如果喜怒無常,欺凌侮辱他的臣子,臣子就不會親近他,皇帝也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明朝的崇禎皇帝,他不相信任何人,只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妄加猜測。所以到最後,一些重臣如洪承疇、吳三桂等都投降了清朝。
侮下無親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同時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
入《清史‧貳臣傳》。
讀千年謀略奇書,學治人之兵法
《黃石公素書》又稱《素書》,是一部謀略之書,相傳為黃石公所撰。
有關黃石公的言行和事蹟,史籍記載很少。按張良的生卒年代推算,黃石公當為秦末漢初的人。在道教的典籍記載中,據說黃石公後得道成仙,被納入神譜當中,還有傳言說他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對於黃石公的真實姓名,幾乎無從考證。不過從《素書》的內容來看,撰寫此書的人當經歷過大風大浪,眼界開闊,思維敏銳,方才有此真知灼見。
有一種說法認為,黃石公可能是秦始皇父親莊襄王的重臣——魏轍。魏轍不滿秦始皇驕奢淫逸、不聽勸誡,於是掛冠歸隱。後人們根據其居住地黃華洞稱其為黃石公,有關黃石公的名字來歷,還有很多說法。據說黃石公三試張良後,贈其《太公兵法》並言曰:「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張良助劉邦奪得天下後,在濟北谷城下僅找到黃石,於是便其供奉在宗祠中,而據《神仙通鑑》記載:「神龍為帝,見一異人,形容古怪,言語癲狂。上披草氈,下繫皮裙。蓬頭蹺足,指甲長如利爪,遍身黃毛覆蓋,手執柳枝,狂歌亂舞。口稱:『予居黃石山,樹多赤松,故名。』」
隱居後的黃石公把一生的抱負和理想傾注於筆墨上,著有《三略》、《黃石公記》、《兵書》、《素書》等作品。黃石公晚年四處尋找可傳授之人,透過三試張良,以「圯下授書」的形式將衣缽傳給張良。之後,張良不但協助漢高祖劉邦開創了漢王朝,解決了一個個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危機,且在功成名就後,巧妙地遠離了朝堂的紛爭,得以安享晚年,這樣的灑脫很少有人做得到。張良死後,此書隨葬墓中,直到五百多年後,即西晉時,有盜墓賊盜掘張良之墓,此書才重現於世。書上有訓示:「不許將此書傳與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此後,《素書》才流傳於世。
當然,這只是傳說,至於《素書》的來歷、真偽及「圯下授書」授的是何書,還是存在爭議,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素書》雖僅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璣。在短短的六章之中,在認識世道、把握人性方面,頗有卓見,有醍醐灌頂之功效。《素書》是一部類似「語錄體」的書,文字簡練,但寓意深遠,被後人稱為「天書」。
「素」,本意是白色的生絹,有「質樸」、「根本」之意,所謂素書也就是「簡單的道理形成的書」。「天地之道,簡易而已」,天道、人倫、萬物等遵循自然規律,將和諧融洽的發展。《素書》在中國謀略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修身方法、處世之道、用人原則、治國經驗等無不濃縮在這本薄薄的書當中。
《素書》共講了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黃石公的思想體系,即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這五種品德是成大事的基礎,凡能建功立業成大事者所必備。
二、依據才學不同,黃石公將人才分為俊、豪、傑三類。對人才的運用,強調量材而用,揚長避短,務使其各盡其才。
三、對如何加強個人修養,黃石公也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人,尤其是從政者,須在道德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政治修養,如此便可游刃有餘地處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
四、黃石公在治國安邦的經驗上,如順應天理、無為而治、民為天下之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認為治國安邦需要長遠的眼光,不可為眼前的小利所誘惑。
五、黃石公的處世之道則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人治的社會,因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十分重要。為人處世的策略和技巧,在這部著作中更是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和策略指導,這對成大事者來說尤為重要。
本書按原書的順序分為六部分,參照宋代宰相張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評析(書中的注即為張商英所作,王氏指的是清代姓王之人,其名已失),在盡量保留《素書》精華的基礎上,進行了全新註解。同時,本書以左文右圖的排版方式,將文字與繪圖一一對應。用語言精練、通俗易懂的故事來詮釋全書,將先哲們留下的謀略和智慧精華盡皆展現,希望能帶給讀者一次愉悅的閱讀歷程。
身兼五德,立身成名
原文: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注曰:「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遵循行事,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解讀
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這五種思想體系是渾然一體的,不可分離。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這五種不同的道德標準,分開來看,似乎毫不相干,但用在做人的道理上卻是合而為一、互相貫通的。
這五個方面都是精神方面的,即所謂的人的修養問題。黃石公認為,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同時具備這五種品德的人,才是至善至美的人。後世的人也對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進行了總結,在《大學》(治國安邦的學問)中將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列在一起,可見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在中國的文化當中也十分重視個人修養,即「內省」,儒家所提倡的「仁者無敵」、「得人心者,得天下」等,都是用精神上的指引者來帶動影響社會。
黃石公之所以選擇張良作為自己衣缽的傳承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個人素質。雖然沒有歷史記載證明黃石公以前是否認識張良,但他應該是很仔細地觀察過張良,並透過最後一次的實地考察,最終選中了張良。
據《史記》、《漢書》記載,張良本是韓國的貴族,在秦滅韓之後,他意圖復興韓國,於是結交刺客。在刺殺秦王失敗後,逃亡到下邳隱姓埋名,藏匿起來。也正是在此時期,張良得到了黃石公的賞識,得到了《素書》,最後得以輔佐劉邦平定關中、計破嶢下、鴻門鬥智、計謀天下。漢朝建立後,張良畫箸阻封、奇謀制韓、勸都關中,以及在朝政穩定後假託神道,功成身退的明哲保身的行動中都透露著智慧之光。張良曾使用「小怨不赦,大怨必生」這條計謀,勸說漢高祖封雍齒為侯,安撫了開國的功臣,避免內亂。因而劉邦讚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後世把張良的這些功績皆歸於《素書》。
張良能得到《素書》,也是頗具波折。雖然事情很簡單,但是如若落在平常人身上,也不一定會有這樣的涵養。故事是這樣的:隱居在下邳的張良有一天在橋上散步時,遇到一位穿著粗布短衣的老者,老者故意讓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小子,幫我下去把鞋撿上來!」面對老人的無禮,張良有些惱怒,但見老人年事已高,便忍怒下橋將鞋子遞給他。老者卻得寸進尺,只是把腳伸出來。張良更是氣憤,但反過來一想,既然已經替他拾來了鞋子,現在給他穿上又能怎樣,於是便跪下來給他穿鞋。老人見此含笑而去,不一會兒又返回來說道:「你這人還不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後,天剛亮,張良就去了橋上,但老者已經先等在了那裡,老者見到張良後生氣地說:「跟老人家約會,應該早點來,你比我來得還晚是什麼道理。」之後生氣地走了,並再次要他五天後再來。又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出發去橋上,卻發現老者早就又等在了那裡。於是,又有了五日之約。這次張良不到半夜就出發,他剛到橋邊不久,就發現老人蹣跚而來。這一次老者很高興:「這樣才對。」隨即拿出一部書,曰:「讀是則為王者師。」意思就是,如若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徹後,甚至可以輔佐帝王治理天下。這就是所謂的「圯橋授書」,張良苦讀此書,盡得黃石公的真傳。
在秦末農民起義時,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開創了大漢王朝,並化解了一個又一個政治、軍事、經濟的危機,在楚漢相爭的複雜局面裡,總能化險為夷,而在功成名就後,他又巧妙地跳出權力之爭的漩渦,這一切智慧都出自於《素書》。
在《素書》中提到的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這五者可以說是中國人文思想的至高境界,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基礎。以道為本、以德為用、以仁濟世、以義處事、以禮待人,可以說這就是處世治國的根本,謀術、權變的準繩,涉世、立身的起點。
在中國歷朝歷代用於治國安邦的思想體系中,道、德都是最根本的。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就是說由於世風日下,人們離天道本有的和諧、完美越來越遠,矯情、偽飾代替了先天的淳樸、自然,所以不得不用倫理道德來約束世人;而當道德不再具有作用時,只能用仁愛來挽救;當仁愛之心日漸淡薄時,就要伸張正義,當正義感也喪失殆盡後,就只能用法規禮制來約束民眾了。
因此,道、德、仁、義、禮,這五個方面是天道在不同時機、不同形式下權變使用的結果,實際上是一而五,五而一的不同說法和解釋。
黃石公的執行概念是樸實的,那就是要遵守行為準則,建立秩序,也就是「禮」。
遵循天道,萬物可知
原文: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之間)。大而八紘之表,小而芒(纖)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淨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解讀
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是:「道」就是人們所履行的,宇宙萬物的本源、本體,是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使萬事萬物不斷處於它的運動變化之中,卻不知道運動變化的由來。它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間的關係,是人們處世必須遵循的原則。人們都在無意識中遵循著這些自然規律,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也是如此。老子提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就是不妄為,也就是不違背自然的規律,不違背宇宙萬物的客觀規律。無不為就是遵循客觀規律而為之,做到這些就可以無所不為,也就是說什麼都可以做。人們在無意識中遵循規律,很容易導致偏離所應遵循的規律,難免在看待問題時有偏差,以偏概全。
據說曾有個楚國人,生活比較清貧,在偶然的機會下讀到《淮南子》,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讓他深受啟發。故事講述的是當螳螂窺伺蟬時,用樹葉遮擋住牠的身體,因此可以輕易捕捉住自己的食物,於是這個天真的楚人便認為既然螳螂窺伺蟬時可以用樹葉隱身,那麼使蟬隱身的那片樹葉似乎也可以為他所用。他決定試一試,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他就可以為所欲為了。但是哪片才是可以隱身的樹葉呢?楚人便收集了大量的樹葉回家,一片一片地嘗試。這樣過了一天,楚人的妻子被他問煩了,不勝其擾,因此當他再次拿起一片樹葉時,便回答說:「看不見了」。楚人大喜,便帶著這片樹葉明目張膽地去拿別人的東西,結果可想而知,他被抓到了官府,縣官聽完緣由後便大笑著把他當作傻子釋放了。這就是所謂的「楚人隱形」,也即是「一葉障目」。
故事雖然簡單,但是發人深省。有光線,人就會看見物體,楚人妄圖隱形,但他不懂這種自然規律是無法違背的,即使是在當今社會,隱形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現象也未能實現,而盲人摸象的故事就更加傳神、明白清晰地證實了這一點。其實,道包容在萬象當中。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動靜休止、言談儀表,大到無邊無際的宇宙,小到細微的草籽內核,哪裡沒有道體的存在呢!人們雖然時時刻刻離不開它,事事處處都在運用它,但是卻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其實,道具體又分為天道、地道、人道,蘊意豐厚,可以粗略理解為,四時為天道,萬物為地道,禮制為人道。比如,天有四時,在某一時,就要遵循某一時的規律,人和萬物都無一例外。冬天就要裘衣皮袍,皮毛裹體,而不可薄紗護身,褪毛乘涼。道是一種抽象的自然規律,它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天下無不在它的掌握之中。要想不為其所制,而使其為我所用,便需找到其核心。中國自古所制訂的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歌,即是根據天時而來,而中國古代的禮制,便是規定的人倫綱常。原本民眾若能遵循道的規律,用不著禮制法令等人為制訂的條條框框,也會自動達到一種均衡,但是在茫然懵懂之間,因為人不知道該如何做,這才需要有一些條文性的規定,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哪些是被允許的,哪些是不被允許的,這樣來規範人類的行為,就像百川歸大海一樣,使人們在行動上能尋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
宇宙和人世並非獨立的,而是相互感應、相輔相成的,古代的聖人、先賢們都能夠心領神會,並盡心竭力地去順天行事。比如說,帝堯十分恭敬地順應上天的法則,就像敬畏上天一樣;舜遵天道順應人事,而建立了七大政治制度,為後人所用;大禹依據山川自然地理的實際情況,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傅說曾經向武丁講述過天道運行的自然原則,才使商朝得以中興;周文王將天道的規律與人間的法則結合起來,才推演並發展了八卦;周公效法天地四時的規則,建立了春夏秋冬四官,同時設立太師、太傅、太保三公負責調和陰陽;孔子覺得天理人道太過奧妙,所以有不談「怪力亂神」之說;老子卻將其概括為「無」與「有」兩個概念。在道的規制、引導下,人們自然而然地行事,一切皆水到渠成,達到無為而治。
《陰符經》裡說:「了然了宇宙自然運行的法則,領悟了萬物一體的規律,達到了這樣一個高度,自然物我同一,此刻天地之間、人世之內,萬事萬物的一切變化,統統藏於胸臆,任我主宰。更何況類似刑罰、名實、制度等這些不足掛齒的小事呢!順應天道的規律做什麼都會容易,違背天道的原則,就會寸步難行。
順應自然,各得其所
原文: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有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於規矩者,得方圓而已矣;求於權衡者,得輕重而已矣。求(至)於德者,無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為君臣父子;昆蟲草木得之,以為昆蟲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邇之一身,遠之萬物,無所欲而不得(者)也。」
王氏曰:「陰陽、寒暑運在四時,風雨順序,潤滋萬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產,飛禽走獸,各安其居;山川萬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講明聖人經書,通曉古今事理。安居養性,正心修身,忠於君主,孝於父母,誠信於朋友,是人之德也。」
解讀
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德」即人順應自然的安排而得到的。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滿足,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也可以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德」就是人們想得到及幫助一切事物實現各自所得的一種欲望。
在中國哲學的範疇裡,「德」指的是從「道」中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在儒家思想中,用統治階級的道德感化來統治人民,即是德治,有益於人民的政治措施或政績就是德政。關於「德」,有很多不同的認識,如《易經》的解釋是「贊助天地之化育」,佛教的解釋是「慈悲喜捨」,儒家則認為是「博施濟眾」。
總之,「德」可歸納為,人應該像天地一樣無私,捨己為人,效法「天道」以成就他人,廣施恩惠,拯救眾民,使大眾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盡其才。
《禮記‧運篇》中所云:「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也就是說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求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兒女。如此一來便能使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使青年人有貢獻能力的地方,使孩童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各盡自己的職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們不願讓財物閒置於無用之地,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裡。人們擔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陰謀詭計被抑制而無法實現,劫奪、偷盜、殺人越貨的壞事不會出現,所以連住宅外的大門也可以不關。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這就是古代先賢所認為的理想境界。德的功用,對別人來說是使他得到想要的東西;對自己來說,則展現出一種捨己為人的崇高品格。在佛教中,佛祖捨身飼鷹的故事最能展現這種精神,《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裡記載了這個故事。據說當佛陀(釋迦牟尼)還是國王時,廣施善行,深受百姓的愛戴。他的仁德甚至上感於天,忉利天的天人都非常感動,這些天人還在悄悄議論,佛陀在享盡人壽後,上到天界,天王的位子怕是不保了。天王非常惱怒,便迫使臣下變成鴿子,自己變成老鷹追趕鴿子。鴿子假裝力竭,掉在佛陀面前。佛陀請求老鷹放過鴿子。老鷹便要佛陀用自己的肉來換鴿子,然而在天秤上,佛陀的肉卻總是比鴿子的肉輕,當然這是天王使的障眼法。佛陀最終選擇用自己來代替鴿子讓老鷹吃掉。佛陀的精神也感動了天王,天王羞愧得回到了天界。
德和欲望是聯繫在一起的。有需即為欲,世間萬物只要有所求就有欲望存在。假如欲望不能得到滿足,那就達不到「德」的最高境界。要想做到德,甚至是達到德的最高境界,就必須有所依靠。比如:藉助圓規和曲尺可以求得方和圓;藉助秤錘和秤桿可以求得輕和重。小至自我人類,大至世界萬物,都是在自然規則的安排下而運行的,而德的實現就要遵循規律,依靠約束。「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即自然」,只要遵從這樣的法則,順天道而行,以天下為懷,從政也好、經商也好、處世也好,沒有不成功的,而且謀術越高,功德越大。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人一旦超越了天道的界限,即所謂的逆天而行,便不會落得好下場。「紂喪殷邦,桀傾夏國」講述的便是中國歷史上兩位有名的暴君──商代的帝辛(紂王)和夏朝的末代君主桀。讀者最熟悉的莫過於和這兩位暴君相關的兩個美女妲己和妹喜。紂王為討妲己歡心建造了鹿台,在鹿台開挖了「以酒為池,以肉為林」的酒池肉林,而桀因妹喜愛聽裂帛之聲,為博妹喜一笑,不惜命宮女每天撕絲質的絹布給她聽。兩位亡國之君的所作所為逆天而行,勞民傷財,完全不顧及百姓的死活,他們的欲望脫離了當時社會的約束,超越了社會的承受能力,其滅亡可以說是必然的。
宅心仁厚,天下歸一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