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近代臺灣知識份子的軌跡:1920-1945年的思想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各位島民如果希望把臺灣島造成各位在世界中唯一的居所的話、應要自動圖謀文化的增進…要自覺臺灣不是總督府的臺灣、而是臺灣島民的臺灣。…」-摘自泉哲〈告臺灣島民〉,《臺灣青年》第一卷第一號。
1920年至1945年為東亞歷史最動盪的時期,也是臺灣青年至當時殖民宗主國日本接受新式教育返臺,在抗爭與接收之間擺盪,不斷尋求臺灣與自身定位的時期。本書從文學作品分析,擴展至社會史及政治文化史範圍,企以研究臺灣知識份子的思想轉變,重新審視在臺日重疊歷史的五十年間,歷史的事實與經驗給臺灣帶來的深刻影響。
作者身為一位臺日文學研究學者,廣閱中日文獻與史料,從中梳理臺日雙方歷史的脈絡,探討當時知識份子所指「臺灣文化論」本質,並討論「臺灣文化協會」舉辦的諸多文化活動,所帶動的社會轉變及引發效應。而《臺灣青年》、《臺灣》、《臺灣大眾時報》、《臺灣民報》、《民俗臺灣》等報刊文章亦反映了臺灣知識份子自我認同的困難處境,以及積極參與及表達自己思想的反應與改革的企盼。書中並從農民運動的發生,窺探社會主義與知識份子的關係;從多部大東亞共榮圈時期的文學作品,剖析其思想本質及鄉土意義。這些知識份子所接觸與創造的各種文化及社會面向,即為臺灣「近代化」的指標。
1920年至1945年為東亞歷史最動盪的時期,也是臺灣青年至當時殖民宗主國日本接受新式教育返臺,在抗爭與接收之間擺盪,不斷尋求臺灣與自身定位的時期。本書從文學作品分析,擴展至社會史及政治文化史範圍,企以研究臺灣知識份子的思想轉變,重新審視在臺日重疊歷史的五十年間,歷史的事實與經驗給臺灣帶來的深刻影響。
作者身為一位臺日文學研究學者,廣閱中日文獻與史料,從中梳理臺日雙方歷史的脈絡,探討當時知識份子所指「臺灣文化論」本質,並討論「臺灣文化協會」舉辦的諸多文化活動,所帶動的社會轉變及引發效應。而《臺灣青年》、《臺灣》、《臺灣大眾時報》、《臺灣民報》、《民俗臺灣》等報刊文章亦反映了臺灣知識份子自我認同的困難處境,以及積極參與及表達自己思想的反應與改革的企盼。書中並從農民運動的發生,窺探社會主義與知識份子的關係;從多部大東亞共榮圈時期的文學作品,剖析其思想本質及鄉土意義。這些知識份子所接觸與創造的各種文化及社會面向,即為臺灣「近代化」的指標。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