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羅馬尼亞史:在列強夾縫中求發展的國家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羅馬尼亞人以羅馬人後代為榮,因為「羅馬尼亞」一詞,有羅馬人居住的土地之意,深受羅馬文化的影響,是東南歐唯一屬拉丁語系的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瀕臨黑海,戰略地位重要。在歷史上先後受羅馬、拜占庭、鄂圖曼等三個帝國的統治,沙皇俄國與奧匈帝國的勢力也曾虎視眈眈地擴張至該地區。近代羅馬尼亞國家的形成,創建於一八六二年,一八七七年正式宣布獨立,其後,一八八一年改稱羅馬尼亞王國,直至一九一八年羅馬尼亞始形成統一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羅國淪入鐵幕,共黨統治一直到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發生流血革命,才邁向民主化,加入北約組織和歐洲聯盟,實現融入歐洲大家庭的歷史性轉折。羅馬尼亞的歷史,可謂是一部在列強夾縫中追求獨立自主的發展史。
目錄
自 序
第I篇 羅馬尼亞的形成
第一章 自然地理與民族起源
第二章 從羅馬帝國之衰敗到拜占庭帝國的興起
第三章 外族割據統治時代
第四章 抵抗外族統治邁向獨立建國
第II篇 一次大戰以來羅馬尼亞的變遷
第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羅馬尼亞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羅馬尼亞的衝擊
第七章 齊奧塞斯庫獨裁體制的建立與影響
第八章 羅國「十二月革命」爆發的背景和意義
第九章 後共產主義時期羅馬尼亞的新風貌
第十章 邁向「歐洲化」的政策方針與展望
附 錄
大事年表
中外名詞對照表
參考書目
第I篇 羅馬尼亞的形成
第一章 自然地理與民族起源
第二章 從羅馬帝國之衰敗到拜占庭帝國的興起
第三章 外族割據統治時代
第四章 抵抗外族統治邁向獨立建國
第II篇 一次大戰以來羅馬尼亞的變遷
第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羅馬尼亞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羅馬尼亞的衝擊
第七章 齊奧塞斯庫獨裁體制的建立與影響
第八章 羅國「十二月革命」爆發的背景和意義
第九章 後共產主義時期羅馬尼亞的新風貌
第十章 邁向「歐洲化」的政策方針與展望
附 錄
大事年表
中外名詞對照表
參考書目
序/導讀
自 序
羅馬尼亞這個國家,予人先入為主而感到好奇者,一來不免引人要問,為何冠上「羅馬」此一字眼,難道與羅馬帝國扯上什麼關係嗎?二來東歐國家基本上以斯拉夫語系為主,何以羅馬尼亞、匈牙利與阿爾巴尼亞是例外,其歷史淵源有什麼獨特之處?三來當1989年東歐國家共黨政權都和平演變,為何只有羅馬尼亞發生流血革命,道理安在?讀者欲知其中緣由,且翻一翻這本書,即可釐清疑惑,找到答案。
作者於1991年7月、1998年8月和2005年9月曾三度走訪羅馬尼亞。第一次在羅馬尼亞革命後不久,百廢待舉,市場蕭條,乞丐到處可見;尤其在十二月革命的發祥地蒂米什瓦拉(Timisoara)更留下深刻印象,人民雖獲得自由,但生活卻陷入困境,無所適從。當時認識幾位青年朋友,相談甚歡,他們已皈依由美國傳入的基督教浸信會,可以看得出,靠著宗教信仰,才顯得幾分鎮靜,沒有一般老百姓的焦慮不安。第二次的羅馬尼亞之行,原本想取道羅馬尼亞前往貝爾格萊德(Belgrad),但因當時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駐布加勒斯特大使館簽證官很不禮貌,表明不承認中華民國護照,而拒發過境簽證,致使我們一行五人不得不照原來路線搭火車經匈牙利回到維也納。很不幸,由於我們的匈牙利簽證僅辦一次進出,使得在羅、匈邊境折騰良久;匈牙利邊界警察誤以為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不准放行過境前往匈牙利、奧地利。在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下,靈機一動,打聽附近機場,才找到可從阿拉德(Arad)搭機前往義大利波隆納(Bologna)。這段很不愉快的旅途經驗,迄今仍留在腦海裡,讓我深感羅、匈兩國雖然都已民主化快十年,其邊界警察、鐵路車站員工的服務態度,仍停留在共黨統治時期,工作效率差,根本無視外國觀光客的權益。不過,就事論事,1998年的羅馬尼亞之行,可以體會到羅國的一般狀況還是比1991年大有起色;阿拉德市容整齊,機場秩序井然,市場經濟機制已發揮一定程度的功效。至於2005年第三次的羅國之旅,因為由匈牙利搭乘遊覽車進入羅國境內,親眼目睹羅國城鄉發展新貌;此時所見所聞,羅馬尼亞正欣欣向榮,大步前進,搭上融入歐洲的列車,2004年和2007年先後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從此,羅馬尼亞儼然成為歐洲大家庭的一員。
1980年作者從西德返國服務,先後在淡江大學和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兼任教職,講授「東歐專題研究」,對東歐各國的演變較有全面性的觀察。特別在1989年東歐發生劃時代的變革之後,在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的贊助下,得有機會赴東歐國家考察和收集資料,對共黨政權和平演變感受最深,有下列發現值得與讀者分享。
第一,極權獨裁程度愈強,其民主化進程也相對地緩慢。觀察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演變而來的十二個新興民主國家當中,予人有深刻的印象,共黨「一黨專政」愈徹底,愈獨裁,其轉型過程也愈顯得遲緩,較不穩定。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等國,在共黨統治時期,採史達林主義的統治模式,致使其民主化進程遠比其他中、東歐國家緩慢,即是明證。
第二,愈富有改革或自由化運動經驗的國家,民主化進程較具穩定性;反之,民主化進展則欠穩定性。匈牙利、波蘭和捷克在1950~1980年代都先後出現自由化運動或要求改革的呼聲,如1956年匈牙利人民起義抗暴事件,1956、1970、1976和1980年波蘭多次發生反共抗議工潮,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等,使改革和自由民主思想深植人心,創造爾後民主化的客觀條件。因此,匈牙利、波蘭、捷克三國的民主化發展,要比其他東歐國家來得穩定。反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則欠缺改革思想,民意屢遭踐踏,導致其邁向民主化的路途較為坎坷。
第三,伊斯蘭教和東正教信徒居多數的國家,比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為主的國家,其民主化腳步較為緩慢。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以信奉東正教居多數,阿爾巴尼亞和波士尼亞則以信仰伊斯蘭教居多數,其民主化進展卻遠不及信天主教居多數的波蘭、捷克和匈牙利。這裡正說明,宗教與政治發展也有某種程度的關連性。
第四,愈靠西歐,愈和西方文化接觸頻繁的中、東歐國家,其民主改革績效也就愈彰顯。反之,民主改革成就較為遜色。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等國與西歐毗鄰,宗教信仰和西歐相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也較深,在這種地緣因素的激盪下,使得波、捷、匈等國的民主改革穩健發展。相反的,俄羅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位處西歐邊陲,自然與西歐較為疏遠,所受影響不深,多少削弱其推動民主改革的助力。
本書共分十章,內容包括自然地理、民族起源、外族侵擾、獨立建國、二次世界大戰、共產統治、十二月革命,以及非共化後的羅馬尼亞等。由於本書係三民書局規劃出版,一系列國別史通俗讀本之一,因此,撰寫本書時,力求精簡以符合大眾化,將繁瑣的歷史事件,以簡易明瞭的文字加以敘述,並穿插圖片加深印象,盡量做到可讀性的要求。這本書在寫作過程必須要致謝者,南華大學歐研所研究生邱雯雯、葉力豪、黃建豪、楊淑怡、王宏志等協助整理;其中,助理嘉義大學中文系高材生李佳螢用心最勤,充分掌握相關資訊,幫忙統籌修訂全書的大小細節,使本書得以順利脫稿。同時,內人張貴桑女士對全書進行校對工作,時時提醒某些疑點或語焉不詳的語句,及時修正,很盡第一位忠實讀者的責任。這些幕後功臣,勞苦功高,令作者內心永銘難忘。
這本《羅馬尼亞史》得以在國內出版問世,首先,應該感謝三民書局劉振強董事長對文化事業的熱忱,很有眼光編印一系列國別史,讓國人開拓視野,充實世界觀,用心可佩。其次,也得要向三民書局堅強的編輯團隊,他們既專業又敬業的校正態度,使得本書疏漏或誤植之處降低到最小程度,特致誠摯的敬意。有關一個國家的歷史,不可能包羅萬象、十全十美,難免有內容不夠完整,史料取材顧此失彼之處,但願讀者多費心思,不吝指教。
洪茂雄謹識
2008年7月
於指南山麓
羅馬尼亞這個國家,予人先入為主而感到好奇者,一來不免引人要問,為何冠上「羅馬」此一字眼,難道與羅馬帝國扯上什麼關係嗎?二來東歐國家基本上以斯拉夫語系為主,何以羅馬尼亞、匈牙利與阿爾巴尼亞是例外,其歷史淵源有什麼獨特之處?三來當1989年東歐國家共黨政權都和平演變,為何只有羅馬尼亞發生流血革命,道理安在?讀者欲知其中緣由,且翻一翻這本書,即可釐清疑惑,找到答案。
作者於1991年7月、1998年8月和2005年9月曾三度走訪羅馬尼亞。第一次在羅馬尼亞革命後不久,百廢待舉,市場蕭條,乞丐到處可見;尤其在十二月革命的發祥地蒂米什瓦拉(Timisoara)更留下深刻印象,人民雖獲得自由,但生活卻陷入困境,無所適從。當時認識幾位青年朋友,相談甚歡,他們已皈依由美國傳入的基督教浸信會,可以看得出,靠著宗教信仰,才顯得幾分鎮靜,沒有一般老百姓的焦慮不安。第二次的羅馬尼亞之行,原本想取道羅馬尼亞前往貝爾格萊德(Belgrad),但因當時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駐布加勒斯特大使館簽證官很不禮貌,表明不承認中華民國護照,而拒發過境簽證,致使我們一行五人不得不照原來路線搭火車經匈牙利回到維也納。很不幸,由於我們的匈牙利簽證僅辦一次進出,使得在羅、匈邊境折騰良久;匈牙利邊界警察誤以為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不准放行過境前往匈牙利、奧地利。在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下,靈機一動,打聽附近機場,才找到可從阿拉德(Arad)搭機前往義大利波隆納(Bologna)。這段很不愉快的旅途經驗,迄今仍留在腦海裡,讓我深感羅、匈兩國雖然都已民主化快十年,其邊界警察、鐵路車站員工的服務態度,仍停留在共黨統治時期,工作效率差,根本無視外國觀光客的權益。不過,就事論事,1998年的羅馬尼亞之行,可以體會到羅國的一般狀況還是比1991年大有起色;阿拉德市容整齊,機場秩序井然,市場經濟機制已發揮一定程度的功效。至於2005年第三次的羅國之旅,因為由匈牙利搭乘遊覽車進入羅國境內,親眼目睹羅國城鄉發展新貌;此時所見所聞,羅馬尼亞正欣欣向榮,大步前進,搭上融入歐洲的列車,2004年和2007年先後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從此,羅馬尼亞儼然成為歐洲大家庭的一員。
1980年作者從西德返國服務,先後在淡江大學和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兼任教職,講授「東歐專題研究」,對東歐各國的演變較有全面性的觀察。特別在1989年東歐發生劃時代的變革之後,在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的贊助下,得有機會赴東歐國家考察和收集資料,對共黨政權和平演變感受最深,有下列發現值得與讀者分享。
第一,極權獨裁程度愈強,其民主化進程也相對地緩慢。觀察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演變而來的十二個新興民主國家當中,予人有深刻的印象,共黨「一黨專政」愈徹底,愈獨裁,其轉型過程也愈顯得遲緩,較不穩定。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等國,在共黨統治時期,採史達林主義的統治模式,致使其民主化進程遠比其他中、東歐國家緩慢,即是明證。
第二,愈富有改革或自由化運動經驗的國家,民主化進程較具穩定性;反之,民主化進展則欠穩定性。匈牙利、波蘭和捷克在1950~1980年代都先後出現自由化運動或要求改革的呼聲,如1956年匈牙利人民起義抗暴事件,1956、1970、1976和1980年波蘭多次發生反共抗議工潮,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等,使改革和自由民主思想深植人心,創造爾後民主化的客觀條件。因此,匈牙利、波蘭、捷克三國的民主化發展,要比其他東歐國家來得穩定。反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則欠缺改革思想,民意屢遭踐踏,導致其邁向民主化的路途較為坎坷。
第三,伊斯蘭教和東正教信徒居多數的國家,比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為主的國家,其民主化腳步較為緩慢。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以信奉東正教居多數,阿爾巴尼亞和波士尼亞則以信仰伊斯蘭教居多數,其民主化進展卻遠不及信天主教居多數的波蘭、捷克和匈牙利。這裡正說明,宗教與政治發展也有某種程度的關連性。
第四,愈靠西歐,愈和西方文化接觸頻繁的中、東歐國家,其民主改革績效也就愈彰顯。反之,民主改革成就較為遜色。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等國與西歐毗鄰,宗教信仰和西歐相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也較深,在這種地緣因素的激盪下,使得波、捷、匈等國的民主改革穩健發展。相反的,俄羅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位處西歐邊陲,自然與西歐較為疏遠,所受影響不深,多少削弱其推動民主改革的助力。
本書共分十章,內容包括自然地理、民族起源、外族侵擾、獨立建國、二次世界大戰、共產統治、十二月革命,以及非共化後的羅馬尼亞等。由於本書係三民書局規劃出版,一系列國別史通俗讀本之一,因此,撰寫本書時,力求精簡以符合大眾化,將繁瑣的歷史事件,以簡易明瞭的文字加以敘述,並穿插圖片加深印象,盡量做到可讀性的要求。這本書在寫作過程必須要致謝者,南華大學歐研所研究生邱雯雯、葉力豪、黃建豪、楊淑怡、王宏志等協助整理;其中,助理嘉義大學中文系高材生李佳螢用心最勤,充分掌握相關資訊,幫忙統籌修訂全書的大小細節,使本書得以順利脫稿。同時,內人張貴桑女士對全書進行校對工作,時時提醒某些疑點或語焉不詳的語句,及時修正,很盡第一位忠實讀者的責任。這些幕後功臣,勞苦功高,令作者內心永銘難忘。
這本《羅馬尼亞史》得以在國內出版問世,首先,應該感謝三民書局劉振強董事長對文化事業的熱忱,很有眼光編印一系列國別史,讓國人開拓視野,充實世界觀,用心可佩。其次,也得要向三民書局堅強的編輯團隊,他們既專業又敬業的校正態度,使得本書疏漏或誤植之處降低到最小程度,特致誠摯的敬意。有關一個國家的歷史,不可能包羅萬象、十全十美,難免有內容不夠完整,史料取材顧此失彼之處,但願讀者多費心思,不吝指教。
洪茂雄謹識
2008年7月
於指南山麓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