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過載
在工作之間疲於奔命,最重要的事情卻還是沒做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在資訊氾濫、一心多用的時代,
卸除記憶負擔,解救你的大腦資源。
你的腦中充斥著過量資訊。你在電子郵件、臉書、簡訊和手頭工作之間疲憊不堪地折返,最後沮喪地發現,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沒有做。
你並不特殊。
截止到2011年,美國人每天接收的資訊量是1986年的五倍,相當於175份報紙。一個美國家庭光是在客廳和兩間臥室裡,就有超過2,260項有形物品。至於每個人電腦裡的檔案,隨便就有3億萬萬兆位元的資訊量。光是想瞭解魷魚的腦神經系統所有知識,google scholar上就有三萬篇論文……
太多資訊、太多包袱、太多選擇。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然而,擁有更多資訊,反而會做出更差的選擇。此時我們卻以為,要解決問題,只能仰賴更多資訊。
結果,超載資訊加重我們大腦的負荷,讓我們找不到東西、忘記重要會議,並且不斷分心在收發電子郵件、回簡訊和臉書等事情上,感到筋疲力竭。過量資訊和感覺輸入,造成我們龐大的精神耗損和負擔,不斷搶奪我的注意力,讓我們產生認知功能障礙,做出錯誤的決策。
該如何不讓自己每天不只是被所見所聞牽著走,把重要時間集中在創意構思、正確決策上?
該如何在這樣的資訊過載年代,在龐大訊息中做出正確直截的決定?
你可以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真的需要保有某件物品和某段關係嗎?
•我的溝通雜亂無序嗎,我可否直截了當地說話?
•我的交友圈、習慣、想法是否太過一致,我願意對新想法保持開放嗎?
•我是否會被輿論牽著走,我懂得判讀資訊、分辨真偽嗎?
•該如何避免瞎忙,在工作上創造更多價值?
本書作者丹尼爾.列維廷,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行為神經科學、資訊科學學院和教育學院的特聘教授、暢銷作家,針對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提出完美解藥。
本書不是一般的整理術,它是從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出發,結合注意力、記憶分類等神經理論,提出解藥。
作者認為,人類大腦演化的速度,遠遠跟不上資訊爆炸的速度,但若能將充塞在我們腦中的資訊取出,先讓它外部化,變得具體可見,就可以重新組織並加以管理。從而卸下腦中負擔、讓頭腦再次自由轉動!
作者感慨,現代社會,一心多用。人們不斷分心,謀求完成上千個小小的成就所帶來的空洞獎賞和成就感,而不再透過持續專注的努力所帶來的龐大回報。這種工作模式與生活模式所造成的損失甚至比吸食大麻更嚴重。如何改變?善用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知識,以及分類的科學,並準備一個雜物抽屜,有意識地檢視自己生命中需要清理的區域,有系統、積極地做整理。隨時檢查,持續專注於重要的食物。
因此,在資訊氾濫的時代,重點不是避開眾多資訊,而是重新組織你的大腦。
只要重新組織化後的大腦,才可以幫助你做時間管理、社群管理、在家庭生活和公司行為上做出正確、合理的決策。本書既有理論,又分析了大量和我們的工作、生活、決策相關的實例,讀來鞭闢入理,趣味橫生。
專文導讀
謝伯讓 (台大心理學系教授)
各界讚譽
結合真正的知識與學問以及基本常識會得出什麼?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列維廷的《過載》。──喬治 P.舒茲,第60屆美國國務卿
本書在理解如何掌握大數據、複雜的組織、領導統御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各方面做出絕佳貢獻。今天在戰場上、商業領域和所有一切的環境中,速度和複雜性提升的程度已到了若要成功,就必須具備適應能力這項基本素質。《過載》提供認知適應能力最新的神經科學知識,以及領導人士該如何應用追求卓越。這是項了不起的成就,也是各個層面的領導人士必讀之書。──史丹利.麥克克里斯托將軍,美國陸軍(退役),美軍阿富汗地區指揮官
博學地綜合列維廷本人的貢獻、我們對注意力和記憶力的最新理解,以及人類思維運作方式的深刻觀點。──史丹利.普魯西納博士,諾貝爾獎得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退化疾病研究所主任
這本書不僅僅提示該如何清晰地思考和管理超載資訊。它也一路引領我們遍覽當代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中最激勵人心的面向,並特別強調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任何曾對人類思維感到好奇的人會在這本有趣又實用的書中滿載而歸。──史蒂芬.科斯林,凱克研究所密涅瓦藝術和科學中心主任(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列維廷用輕鬆又熟悉的方式談論大腦引人入勝。是我們領域強有力的發言人。──大衛.胡貝爾,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本書引人入勝、機智、出色並富含科學內容:列維廷採納心靈運作的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原則,顯現深入瞭解這些原則如何可能幫助我們改善組織日常生活。──傑瑞.奧特曼,《認知》期刊主編,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教授。
列維廷又辦到了。先前他解釋過音樂和大腦的關係,現在他藉由大腦如何運作的關鍵洞察,提出組織我們生活面向最好最有效的方式。他的迷人風格,深刻又實際的知識,使我們學習到的不僅是我們何以這般處事的原因,還包括我們可以更順利、有效,甚至更愉快過生活的可能性。 ──凱西.N.戴維森,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院《未來倡議》計畫主持人,《眼見為憑》作者。
列維廷有趣、翔實、富有見地。這就像是有位神經學家的朋友,向你展示為你的大腦建立小小秩序如何能夠解放如此多的創意。──萊恩.布魯姆,《粉紅豹》,《Meatballs》編劇
運用關於大腦與其運作方式的最新資訊,列維廷提出一系列如何組織自己生活和事業的理念。渴望高效率或是找到鑰匙的人都必須閱讀!──大衛.艾德曼,醫學博士,麥吉爾大學醫學院院長
在資訊過多的時代,我們都需要改善心靈組織。隨著特有的清晰文筆和科學洞識,列維廷提點我們如何整理心靈衣櫥。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約瑟夫.勒杜,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
一本深刻的作品。列維廷記載了我們狩獵採集者心靈狹窄的頻寬與當今世界多重任務混亂局勢之間的不相匹配。他甚至告訴我們如何在不斷引誘我們過度追求的環境中保持理智。──菲利普E.泰羅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
目錄
序/導讀
序
面對資訊過載的大腦因應之道
謝伯讓 (台大心理學系教授)
2011 年,我購買了人生中第一台智慧型手機,同時也開始接觸當時最流行的即時通訊軟體和社群媒體。在當時,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朋友人數仍不算多,社群媒體上的資訊也都還在「可控」的範圍之內,在個人的臉書河道上,甚至還有機會能在滑動幾分鐘後就「見底」。但是很快地,科技和資訊的變化就進展到令人難以掌握。二十多年過後,仍在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們,應該都會遇到一個十分惱人的困境:通訊軟體的簡訊內容已經多到難以消化。有很多時候,群組中的通訊內容根本就多無法一一細讀,只能選擇一鍵略過。而臉書河道上,則是不管如何快速地滑動,都會有永無止盡的新資訊冒出。
而這樣的現象,其實並不僅止於通訊和社群軟體。我們生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當今的資訊生產速度,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和承載。根據粗略的估算,全世界即時通訊軟體的簡訊數量每分鐘超過一億則;視訊和語音通話每分鐘超過一百萬次;IG和臉書等社群媒體每分鐘的分享圖文超過一百萬則;Youtube 和網飛的影片總長度則是超過一億五千萬個小時。
當資訊量遠超過大腦記憶力的負荷時,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人類早已不是第一次面對。綜觀人類的近代演化歷史,在將近五千至一萬年前的人類農業革命時期過後,就因商業需求而產出了大量交易資訊紀錄,而這可能就是人類第一次面臨資訊超載的時刻。當時人類的因應之道,就是創造出文字和數字紀錄來將大腦記不住的資訊「外部化」。
同樣地,當人類大量聚集並進入中央集權的時代之後,在祭祀、歷史和其他知識領域,文字和石板或紙書等「記憶外掛」的出現,也讓我們記憶能夠透過「外延」的形式被記住、散播和流傳下去。
這種將記憶外部化的做法,一直是人類在面對資訊超載時的典型作法。例如每日要面對大量商業或人際訊息的企業主管或政治人物,通常也會將超載的資訊外包到私人秘書或電子記事本上,讓這些外掛的記憶體來提醒我們各種該記住卻記不住的資訊。
2011年發表於《 科學》期刊上的「谷歌效應」,也顯示出用慣網路搜尋引擎的受試者,會想要把記憶資訊的工作外包,讓搜尋引擎去協助記憶超出大腦負荷的過多資訊。該實驗發現,人們想要回答複雜問題時,腦中時常會先想到搜尋引擎。而且當受試者知道眼前的某個訊息會被儲存在電腦或網路上時,就會刻意不去記憶該資訊的內容。該實驗也發現,在面對網路和搜尋引擎時,人們傾向於去記住資訊的保存位置(資訊位於哪個網站或是如何搜尋到該資訊)而非去記住資訊的內容。這些現象都告訴我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就是大腦的記憶力有限,而且各種協助記憶的「外掛策略」無所不在。
在明白了人類喜歡將超載的資訊外包給各種「記憶外掛」的現象之後,大家可能會開始納悶:如果我們請不起私人秘書、不擅長使用電子記事本、或是在面對無法使用谷歌的情境(例如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龐雜資訊)時,腦科學是否能夠提供我們一些管理和記憶資訊的「外掛」訣竅呢?
關於這個問題,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列維廷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指引方針。諸如空間資訊、社交資訊、時間資訊、人生重要決策相關資訊、商業企業管理資訊等,列維廷都在書中提出了符合大腦習性的各種資訊管理建議。除此之外,在教育、資訊判讀,以及激發創意等面向,列維廷也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如果你也在資訊洪流中掙扎想著不被淹沒,那麼《過載》這片浮木,或許就是能讓你逃過滅頂之災的關鍵。甚至它還可能成為一只方舟,帶你在資訊的大海上乘風破浪,重整過度負荷的心智和人生!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