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竹枝詞,為樂府詩體之一。本屬巴歈,專用以載歌載舞。樂府詩集說:「巴童聯歌,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其音協黃鐘之羽,末如吳聲,含思宛轉,有淇濮之豔焉。」但原歌詞鄙陋;劉禹錫在沅湘,乃依騷人九歌,作新詞以教唱。後人紛紛仿效,遂盛行一時,繼而逐漸流行於各地。
●竹枝詞的鮮明特徵,取材廣泛,結構靈活。諷詠土俗瑣事,純樸而又親切。它的可貴特徵,是格律的拘束不大,既樸實而又輕鬆,活潑而有親切。既納入俗文學主流,以其民族意識之厚、地方色彩之濃,還具有時間與空間的生命,的確可藉以排除衰颯的無病呻吟詩歌。
●竹枝歌不但有「主唱」,有「和聲」,而且還要配樂(簡單的節奏音響),使唱者、和者(常不止一人)同時婆娑起舞。糅歌、舞為一,甚至於呈露出歌舞劇的雛形。
●要正確觀察一個地方的人文背景、歷史掌故以至於殊勝風物,亦可從竹枝詞中去詳細體認。本書,計選入台灣竹枝詞九百八十目,有九百五十三首。自開疆拓土之後,以迄移風易俗的晚近(起自康熙三十六年,迄於民國五十年)。可作俗文學欣賞,亦可作研究地方文物根源的參考資料。
●竹枝詞的鮮明特徵,取材廣泛,結構靈活。諷詠土俗瑣事,純樸而又親切。它的可貴特徵,是格律的拘束不大,既樸實而又輕鬆,活潑而有親切。既納入俗文學主流,以其民族意識之厚、地方色彩之濃,還具有時間與空間的生命,的確可藉以排除衰颯的無病呻吟詩歌。
●竹枝歌不但有「主唱」,有「和聲」,而且還要配樂(簡單的節奏音響),使唱者、和者(常不止一人)同時婆娑起舞。糅歌、舞為一,甚至於呈露出歌舞劇的雛形。
●要正確觀察一個地方的人文背景、歷史掌故以至於殊勝風物,亦可從竹枝詞中去詳細體認。本書,計選入台灣竹枝詞九百八十目,有九百五十三首。自開疆拓土之後,以迄移風易俗的晚近(起自康熙三十六年,迄於民國五十年)。可作俗文學欣賞,亦可作研究地方文物根源的參考資料。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