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拔仔庄的畢卡索:花蓮富源鄉12位畫家阿嬤的生命故事
內容簡介
花蓮富源鄉12位畫家阿嬤的生命故事,在花蓮縣瑞穗鄉的「拔仔庄」地區,有一群年屆遲暮的阿嬤們,因緣際會下拿起畫筆,面對一張張的白紙,勾勒、塗抹出她們各自的生命經驗,畫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在林興華老師所成立的農村老人繪畫班,歷經多年,阿嬤們由遲疑轉而確立,透過圖畫娓娓道來她們的故事。這本書中的十二位素人畫家,在生命的波瀾轉趨穩定之際,透過手中的畫筆,於人生之海中舀起一抹浪花,躍然紙上,也躍出閃現的藝術靈光。
本書特色
將這這十二篇生命故事介紹給讀者,透過這些躍然紙上的故事,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拔仔庄阿嬤龐沛的生命力,也從她們身上窺見拔仔庄在地的土地記憶以及同屬於那個時代的某種時代精神。
目錄
推薦序
有著生命厚度的圖畫/林興華
十二面藝術映射人生的生命透鏡/須文蔚
拔仔庄的美‧生命之美/黃麗花
前言
記憶/鍾鳳英
陪伴/林銀妹
日常/陳伶玉
嘗試/陳鳳妹
名字/余秀蘭
安居/吳瑞嬌
青春/林玉蘭
彌補/黃月琴
自己/王愛佑
笑聲/古秀鳳
細節/林貴香
快樂/謝藤妹
序/導讀
推薦序
十二面藝術映射人生的生命透鏡 須文蔚
法國藝術巨擘羅丹(Auguste Rodin)曾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十二位阿嬤要透過作品與她們的生命敘事告訴您,在藝術裡,她們發現了什麼;在畫紙及各種媒材裡,她們回顧了什麼。繪畫是阿嬤們的生命透鏡,映射出一幕幕,足以在你我心上留下印記的,超越年齡與生命限度的,藝術之美。
您是否可以想像,在花蓮縣瑞穗鄉的「拔仔庄」地區,有一群年屆遲暮的阿嬤們,因緣際會下拿起畫筆,面對一張張的白紙,勾勒、塗抹出她們各自的生命經驗,畫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在林興華老師所成立的農村老人繪畫班,歷經多年,阿嬤們由遲疑轉而確立,透過圖畫娓娓道來她們的故事。這本書中的十二位素人畫家,在生命的波瀾轉趨穩定之際,透過手中的畫筆,於人生之海中舀起一抹浪花,躍然紙上,也躍出閃現的藝術靈光。
林銀妹從農婦搖身一變成為描繪動物的高手,繪畫成為家人,也聯繫了祖孫感情。陳怜玉開過雜貨店也開過計程車,生命彩筆一揮,開起了畫展。裁縫的巧手養活了陳鳳妹的一輩子,晚年心靈的依歸卻是繪畫,挑戰各種媒介的心境,也是她的個性。四十年前嫁入陌生的拔仔庄,鍾鳳英一生的刻苦,終究讓心與畫筆一同輕盈飛行。
「少開口多畫畫」是王愛佑的繪畫哲學,她讓外星人、卡通人物入畫,既現代又前衛。畫的像不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嗎?古秀鳳一定會笑著說「畫出心裡的東西就可以了」。林貴香在畫作中鮮活而明亮的用色,是她追回少女時代對藝術及繪畫嚮往的軌跡。謝藤妹的作品對原住民文化情有獨鍾,筆下的人物洋溢著歡欣愉悅。
六十八歲這一年,余秀蘭才學會寫自己的名字,用沒握過筆的手拿起畫筆,畫出了勇氣與自信。吳瑞嬌畫出了好久以前,一個新娘長途跋涉嫁至異地的故事,畫出她經歷過的,淚水與汗水交雜的片段。繪畫可以溝通嗎?這正是林玉蘭與夫婿溝通的方式,夫畫婦隨,這是屬於老夫老妻的牽手默契。黃月琴在繪畫中補償自己四處逃難的童年,在她的畫中沒有人是孤單的,沒有人會再被當年戰時轟炸機盤旋的聲音所恐懼。
「記憶、陪伴、日常、嘗試、名字、安居、青春、彌補、自己、笑聲、細節、快樂」是十二位阿嬤與繪畫的關鍵字,她們透過繪畫,找到了與世界對話的方式,在生活平淡、略嫌呆板的小鎮日常中,創作出只屬於她們的廣袤宇宙。這些畫風各異,風格多變的畫作,是富源社區裡,最特別,也最有人味的美景。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