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商鞅變法十九年,最後落得作法自斃 早在西元一世紀就實驗社會主義的王莽,理想終究隨著生命而終結 王安石十六年財政革新,富了北宋,也分裂了北宋 建立劃時代賦稅制度的張居正,身後遭到清算 光緒百日維新的壯闊藍圖,敵不過帝國的權力鬥爭 迎向市場和現代化的鄧小平,讓中國躍上國際舞台...本書透過中國歷史上六位代表性的改革先驅,反思現代中國的重生之路!
目錄
前言 向歷史深處找尋
商鞅:權力的囚徒
【知古鑑今】
郭寶成:神木模式「人走政息」?
王莽:理想國的誘惑
【知古鑑今】
袁世凱:在維新與改革之間
王安石:致命的自負
【知古鑑今】
張楚:消失的地方改革第一人
張居正:海水裡的火焰
【知古鑑今】
仇和還能走多遠
光緒:一場權力MBO的罪與罰
【知古鑑今】
劉日:一個被廢黜的改革者
鄧小平:國家突圍
【知古鑑今】
呂日周:沒有一把手幹不了
附錄 與吳思對話
主要參考書目
商鞅:權力的囚徒
【知古鑑今】
郭寶成:神木模式「人走政息」?
王莽:理想國的誘惑
【知古鑑今】
袁世凱:在維新與改革之間
王安石:致命的自負
【知古鑑今】
張楚:消失的地方改革第一人
張居正:海水裡的火焰
【知古鑑今】
仇和還能走多遠
光緒:一場權力MBO的罪與罰
【知古鑑今】
劉日:一個被廢黜的改革者
鄧小平:國家突圍
【知古鑑今】
呂日周:沒有一把手幹不了
附錄 與吳思對話
主要參考書目
序/導讀
前言
向歷史深處找尋
這是一本醞釀了將近四年的書。
大概是在二○○六的十一月份,那時候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正在熱播一部叫《大國崛起》的十二集紀錄片。看完後我便有了寫這本書的念頭。
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
中國的幾代領導人都曾反覆強調:中國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文明成果。
二○○三年十一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了第九次集體學習,學習的內容是:世界上九個主要國家自十五世紀以來的興衰史。
基於這樣的政治背景,中央電視臺推出了十二集電視系列片《大國崛起》來解讀十五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
十五世紀以來,隨著美洲新大陸的地理大發現,世界各國開始相互認識、瞭解和競爭。在近現代,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
我們其實都生活在歷史的延長線上。「-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是義大利著名歷史學家克羅齊一九一七年提出的一個著名命題。
一九四七年一月,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克羅齊的歷史學〉一文中探求克羅齊的史學思想時,曾對這一命題做了如下闡述:沒有一個過去史真正是歷史,如果它不引起現實的思索,打動現實的興趣,和現實的心靈生活打成一片。過去史在我的現時思想活動中才能夠復蘇,才獲得它的歷史性。所以一切歷史都是現時史。注重歷史的現時性,其實就是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貫。
六十多年過去了,朱光潛對克羅齊這一命題的認識,現在仍然深刻地啟示著我們。
事實上,央視《大國崛起》的熱播,不過是美國政治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一九八五年出版的《大國的興衰》一次中文的影像版的演繹。
一個國家的復興,不是要去遺忘自己的歷史,然後沉浸在一次次簡單粗暴克隆異國模式的集體性狂想中。
英國歷史學家威爾士在他的《大國的崛起》中這樣論斷:世界強國的崛起都有著各自的方式,但它們之間有些東西是相同的,那就是勇敢進取改革的精神,以及這個社會寬容大度的心態。
威爾士的追問和探究,得到了美國華裔學者艾米蔡(美國著名的「虎媽」)的回應。蔡在她的《大國興亡錄》中論證並揭露了一個令人入迷的事實:儘管統治世界力量各不相同,但是至少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它們因為寬容而成功、因狹隘而衰落。
當下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中國的富強,將創造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這一過程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近代以來一百六十多年的追趕,使我們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一條強國富民的憲政之路。
三十多年前,鄧小平將改革開放的使命,嫁接到自「洋務運動」開始的中國現代化的整體進程之中。於是我們看到了他的愛國情懷、國際視野背後的歷史高度和良苦用心。 那麼,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我們自己數千年歷史進程中的那些興衰的改革之道?
要知道,我們曾經的漢唐風韻也曾引領過世界潮流,中華文明也曾閃耀於世界之林。中國當下的發展,又可以從中借鑒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
當我帶著這些問題,試圖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書本中尋找答案時,發現沒有一本完整的關於這些問題的案例研究。
一切的改革其實都是從案例出發。關於那些久遠的改革故事,如零星的煙火消散在歷史深處,消失在人們選擇性遺忘的記憶裡。那些曾經引領時代的先知們,要麼躺在地下還被人爭議,要麼還釘在歷史的恥辱冊上被人謾罵。
一個國家的變革史,那些改革者的命運與警示,也應該是一個大國能夠得以崛起的一部分吧。 中國式改革啟示之一:改革人治化難題依然沒有破解,從商鞅到張居正,從呂日周到仇和。好像是個悖論:改革能夠得以成功的推動者,都無一例外的被打上了人治的烙印。
中國幾千年的改革史,人治始終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 一方面,改革的推行,必須需要一定的威權基礎,否則,在中國強大的慣性思維面前,一切的美好設想只能夠是紙上談兵。
但改革者一旦沾染上人治的色彩,個人的命運也往往難逃悲劇的命運。變法最後也人亡政息。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這樣的擔憂,那些時代的先知們前仆後繼地付出了血的代價。
商鞅被車裂的畫面至今仍被歷史定格,張居正死後被官員們爭先恐後的彈劾清算都讓後來者們心有餘悸,仇和的鐵腕至今還在喋喋不休的爭論。儘管作為一個個體,他們有著自身的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但真正給他們帶來傷害的還是人治這一改革者揮之不去的魔咒。
人治是一個變革時代的必然產物,它映襯出的是中國幾千年改革政治制度設計的一次次缺席。
中國幾千年來的集權統治,存在於這樣一個獨特的政治環境中。幾千年的歷史,一直處在激烈的巨變中,改朝換代頻現,制度化的建設一直落後於時代,不但沒有建設發展,反之一直處於被破壞中。
即使在西方,現代經濟學奠基人凱恩斯對此也不得不發出這樣的人生感慨:從長遠觀點看,我們都已經死去。個人利益是短暫的,制度利益才是長久的。
亞里斯多德說:對於民主政體或寡頭政體同樣適用的真正上策,不是他們最大限度的權力膨脹,而是確保他們延續最長久受命的制度政策。
主政昆明的仇和對人治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用人治推動法制,用不民主推動民主。 這算不算對中國現實的一種無奈?
在今後制度還沒有完善的相當長時間裡,改革者們如何才能夠長袖善舞的遊刃在改革與體制之間,輿論與民眾之間,這將極大的考驗著他們的政治智慧。
坦白的說,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政治遊戲。沒有一個人能夠保證,在這場關乎生死的遊戲中誰將能夠笑到最後。所以我們看到了張居正內心裡最為脆弱的一面,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們也看到了仇和無可奈何的詰問:為什麼人們總是把改革者只分成好人和壞人?
國家的崛起,進步,公平與正義,取決於社會、市場和權力這幾種力量的制衡。權力失控,市場微弱,社會空轉,這是中國改革三十多年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是繼續強化權力的控制,還是尋求權力制度化的變革?
溫家寶在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給出了解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政府建設和反腐敗的重要舉措。我們必須認識到,在和平建設時期,執政黨的最大危險是腐敗。而孳生腐敗的根本原因是權力得不到有效監督和制約。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政權的性質就會改變,就會「人亡政息」,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極為嚴峻的重大考驗。
制度化的建設已經迫在眉睫。一旦成熟,這將會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改革者的雙贏局面。 中國式改革啟示之二:改革高潮仍沒有到來,保守勢力仍然強大,改革需新引擎,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研究過二十一種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他給出的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使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經過這麼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改革似乎又進入了一個十字路口。中國向何處去?這是許多有識之士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國家命題。
上世紀八○年代,改革成為當時中國的一個流行詞,在中央的號召下,地方上的主政者們,無數次舉起改革的大旗,整個大地都燃燒起改革的火焰。從早期北方內蒙古卓資縣的張楚,到主政南方福建的項南,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整個中國。
然而,放眼當下中國,改革之火已經暗淡。一度活力四射的中國社會呈現出少有的疲態。整個社會對改革的共識越來越少,對改革者的批評爭議越來越大,人們對公共政治事務已經沒有了熱情,整個民眾沉浸在大國崛起和中國模式的自大中,沉浸在一片大好形勢的承平歌舞中。民族主義甚至是民粹主義開始抬頭,拒絕創新、拒絕學習,這已成為改革的一大阻力。
不可否認,出現仇和這樣的地方改革者們並不難,難的是出現一批仇和式的職業改革家。在當下的政治生態中,推動改革仍然是一項風險極大的職業。
如何讓改革者群體輩出?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這將成為執政黨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如果沒有一批務實創新的改革家,談國家復興還為時尚早。
幾千年的歷史一再證明,儒學在中國創新變革中一直成為主要的反對力量。儒學盛行的年代,盛行的地方,改革的阻力就越大,反之亦然。
儒家強調的自我修行和自我反省,遮蔽了這樣的一個可怕的歷史事實:由於他們自己過於相信道德榜樣的力量,他們對任何國家內部變革,都曾表示出不屑一顧的懷疑。
這種敵對,曾經在帝國的歷史中反覆出現。他們把從儒家分裂出來的務實派改革官員視為儒家的叛徒。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當北宋宰相王安石試圖改革時,那些大儒們一個個不由分說的向他舉起了屠刀,中國歷史上一個個偉大的文化巨匠們,開始淪為改革的殺手。 這些儒生們不相信任何的法律與制度,他們只迷戀個人內心的修為,他們所有的行為只信奉孔子所說的: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隨著資訊化時代的來臨,人們漸漸迷失了自己。如今儒學再次席捲國人,但一個負面的影響則是在很大程度上束縛著人們變革求新的
向歷史深處找尋
這是一本醞釀了將近四年的書。
大概是在二○○六的十一月份,那時候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正在熱播一部叫《大國崛起》的十二集紀錄片。看完後我便有了寫這本書的念頭。
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
中國的幾代領導人都曾反覆強調:中國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文明成果。
二○○三年十一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了第九次集體學習,學習的內容是:世界上九個主要國家自十五世紀以來的興衰史。
基於這樣的政治背景,中央電視臺推出了十二集電視系列片《大國崛起》來解讀十五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
十五世紀以來,隨著美洲新大陸的地理大發現,世界各國開始相互認識、瞭解和競爭。在近現代,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
我們其實都生活在歷史的延長線上。「-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是義大利著名歷史學家克羅齊一九一七年提出的一個著名命題。
一九四七年一月,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克羅齊的歷史學〉一文中探求克羅齊的史學思想時,曾對這一命題做了如下闡述:沒有一個過去史真正是歷史,如果它不引起現實的思索,打動現實的興趣,和現實的心靈生活打成一片。過去史在我的現時思想活動中才能夠復蘇,才獲得它的歷史性。所以一切歷史都是現時史。注重歷史的現時性,其實就是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貫。
六十多年過去了,朱光潛對克羅齊這一命題的認識,現在仍然深刻地啟示著我們。
事實上,央視《大國崛起》的熱播,不過是美國政治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一九八五年出版的《大國的興衰》一次中文的影像版的演繹。
一個國家的復興,不是要去遺忘自己的歷史,然後沉浸在一次次簡單粗暴克隆異國模式的集體性狂想中。
英國歷史學家威爾士在他的《大國的崛起》中這樣論斷:世界強國的崛起都有著各自的方式,但它們之間有些東西是相同的,那就是勇敢進取改革的精神,以及這個社會寬容大度的心態。
威爾士的追問和探究,得到了美國華裔學者艾米蔡(美國著名的「虎媽」)的回應。蔡在她的《大國興亡錄》中論證並揭露了一個令人入迷的事實:儘管統治世界力量各不相同,但是至少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它們因為寬容而成功、因狹隘而衰落。
當下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中國的富強,將創造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這一過程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近代以來一百六十多年的追趕,使我們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一條強國富民的憲政之路。
三十多年前,鄧小平將改革開放的使命,嫁接到自「洋務運動」開始的中國現代化的整體進程之中。於是我們看到了他的愛國情懷、國際視野背後的歷史高度和良苦用心。 那麼,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我們自己數千年歷史進程中的那些興衰的改革之道?
要知道,我們曾經的漢唐風韻也曾引領過世界潮流,中華文明也曾閃耀於世界之林。中國當下的發展,又可以從中借鑒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
當我帶著這些問題,試圖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書本中尋找答案時,發現沒有一本完整的關於這些問題的案例研究。
一切的改革其實都是從案例出發。關於那些久遠的改革故事,如零星的煙火消散在歷史深處,消失在人們選擇性遺忘的記憶裡。那些曾經引領時代的先知們,要麼躺在地下還被人爭議,要麼還釘在歷史的恥辱冊上被人謾罵。
一個國家的變革史,那些改革者的命運與警示,也應該是一個大國能夠得以崛起的一部分吧。 中國式改革啟示之一:改革人治化難題依然沒有破解,從商鞅到張居正,從呂日周到仇和。好像是個悖論:改革能夠得以成功的推動者,都無一例外的被打上了人治的烙印。
中國幾千年的改革史,人治始終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 一方面,改革的推行,必須需要一定的威權基礎,否則,在中國強大的慣性思維面前,一切的美好設想只能夠是紙上談兵。
但改革者一旦沾染上人治的色彩,個人的命運也往往難逃悲劇的命運。變法最後也人亡政息。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這樣的擔憂,那些時代的先知們前仆後繼地付出了血的代價。
商鞅被車裂的畫面至今仍被歷史定格,張居正死後被官員們爭先恐後的彈劾清算都讓後來者們心有餘悸,仇和的鐵腕至今還在喋喋不休的爭論。儘管作為一個個體,他們有著自身的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但真正給他們帶來傷害的還是人治這一改革者揮之不去的魔咒。
人治是一個變革時代的必然產物,它映襯出的是中國幾千年改革政治制度設計的一次次缺席。
中國幾千年來的集權統治,存在於這樣一個獨特的政治環境中。幾千年的歷史,一直處在激烈的巨變中,改朝換代頻現,制度化的建設一直落後於時代,不但沒有建設發展,反之一直處於被破壞中。
即使在西方,現代經濟學奠基人凱恩斯對此也不得不發出這樣的人生感慨:從長遠觀點看,我們都已經死去。個人利益是短暫的,制度利益才是長久的。
亞里斯多德說:對於民主政體或寡頭政體同樣適用的真正上策,不是他們最大限度的權力膨脹,而是確保他們延續最長久受命的制度政策。
主政昆明的仇和對人治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用人治推動法制,用不民主推動民主。 這算不算對中國現實的一種無奈?
在今後制度還沒有完善的相當長時間裡,改革者們如何才能夠長袖善舞的遊刃在改革與體制之間,輿論與民眾之間,這將極大的考驗著他們的政治智慧。
坦白的說,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政治遊戲。沒有一個人能夠保證,在這場關乎生死的遊戲中誰將能夠笑到最後。所以我們看到了張居正內心裡最為脆弱的一面,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們也看到了仇和無可奈何的詰問:為什麼人們總是把改革者只分成好人和壞人?
國家的崛起,進步,公平與正義,取決於社會、市場和權力這幾種力量的制衡。權力失控,市場微弱,社會空轉,這是中國改革三十多年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是繼續強化權力的控制,還是尋求權力制度化的變革?
溫家寶在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給出了解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政府建設和反腐敗的重要舉措。我們必須認識到,在和平建設時期,執政黨的最大危險是腐敗。而孳生腐敗的根本原因是權力得不到有效監督和制約。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政權的性質就會改變,就會「人亡政息」,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極為嚴峻的重大考驗。
制度化的建設已經迫在眉睫。一旦成熟,這將會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改革者的雙贏局面。 中國式改革啟示之二:改革高潮仍沒有到來,保守勢力仍然強大,改革需新引擎,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研究過二十一種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他給出的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使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經過這麼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改革似乎又進入了一個十字路口。中國向何處去?這是許多有識之士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國家命題。
上世紀八○年代,改革成為當時中國的一個流行詞,在中央的號召下,地方上的主政者們,無數次舉起改革的大旗,整個大地都燃燒起改革的火焰。從早期北方內蒙古卓資縣的張楚,到主政南方福建的項南,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整個中國。
然而,放眼當下中國,改革之火已經暗淡。一度活力四射的中國社會呈現出少有的疲態。整個社會對改革的共識越來越少,對改革者的批評爭議越來越大,人們對公共政治事務已經沒有了熱情,整個民眾沉浸在大國崛起和中國模式的自大中,沉浸在一片大好形勢的承平歌舞中。民族主義甚至是民粹主義開始抬頭,拒絕創新、拒絕學習,這已成為改革的一大阻力。
不可否認,出現仇和這樣的地方改革者們並不難,難的是出現一批仇和式的職業改革家。在當下的政治生態中,推動改革仍然是一項風險極大的職業。
如何讓改革者群體輩出?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這將成為執政黨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如果沒有一批務實創新的改革家,談國家復興還為時尚早。
幾千年的歷史一再證明,儒學在中國創新變革中一直成為主要的反對力量。儒學盛行的年代,盛行的地方,改革的阻力就越大,反之亦然。
儒家強調的自我修行和自我反省,遮蔽了這樣的一個可怕的歷史事實:由於他們自己過於相信道德榜樣的力量,他們對任何國家內部變革,都曾表示出不屑一顧的懷疑。
這種敵對,曾經在帝國的歷史中反覆出現。他們把從儒家分裂出來的務實派改革官員視為儒家的叛徒。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當北宋宰相王安石試圖改革時,那些大儒們一個個不由分說的向他舉起了屠刀,中國歷史上一個個偉大的文化巨匠們,開始淪為改革的殺手。 這些儒生們不相信任何的法律與制度,他們只迷戀個人內心的修為,他們所有的行為只信奉孔子所說的: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隨著資訊化時代的來臨,人們漸漸迷失了自己。如今儒學再次席捲國人,但一個負面的影響則是在很大程度上束縛著人們變革求新的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