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浮世物哀:時尚與多向度身體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7 252
    36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時尚,何嘗不是存在於初見與最後一瞥之中?
一瞬如永恒,大概也就是時尚的真諦。


物哀,對「物」有所感,而有所哀。

時間的消逝體現在時裝上,穿衣者以衣飾體現生死哀戚,如同物哀。

香港作家方太初書寫時尚,也書寫了衣飾與人如何穿梭在不斷流動的時間與空間之中。她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一眾設計師都在衣飾裡體現時間的痕迹,一如三宅一生的禪意,一如川久保玲刻意鬆開織布機的螺絲,使成品無法估計其最終面貌,一如馬丁‧馬吉拉在細節顯露過往不被知悉的製作過程。表面指涉衣服的不完美,最終也回歸穿衣者自身:身體本非完美與不朽之物,此所以川久保玲的設計千瘡百孔,此所以馬丁‧馬吉拉老在耍透露時日痕迹的小把戲。」

東方與西方兼論,古典與當代互涉,一本融合了詩學、美學、哲學與文學的時尚之書。

正如葉輝所說:「她嘗試穿越穿衣者的『衣道』與『物道』,穿越一切的生死哀戚,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她與浮世萬象無數瞬間的『凝視』──時時刻刻與人、與物、與詩、與藝境多所『凝視』,互有所感而互有所悟,乃有《浮世物哀》這本書。」

本書特色

★一本與人,與物,與詩,與世界共感的時尚之書。

作者

方太初

她已經忘了為什麼叫太初。

她想得太多說得太多,於是她寫,慢慢整理,她害怕口不擇言。她寫,寫回憶的現在的尚未誔生的,慢慢整理然後歸結成形,她所信仰的人生。她寫,寫最好的最壞的最不堪的最難過的,她就此預見,沒有什麼更好了更壞了更不堪了更難過了。她的狀態,也不過如此。

而這也終將過去。

*方太初,香港作家,著有《隱物:The Untold Lie》、《穿高跟鞋的大象》,即將出版《另一處所在》。作品收入香港及韓國等地的小說選集,曾於報章雜誌撰寫「浮世物哀」、「薄物細故」、「一物兩寫」等專欄。獲選香港書展「香港作家巡禮2010」當代及新晉作家之一。

目錄

序活於浮世,乃有物哀/葉輝

【輯一此身雖在堪驚】
森女―歲月靜好
珠寶粉盒―浮光掠影舊時夢
從流離到永恒的記憶
多向度的身體
高地巫女還魂記
PM 2.5下的時尚
戰爭與和平
噤聲與自由
西西里―叛逆南方小島
權力的新衣
面朝廢墟的抒情詩人

【輯二歲月長衣裳薄】
衣之皺摺與迷宮之城
地下水道與城市游擊
物哀―桃花難畫
幽玄之美
舊衣―垢之明暗
萬人如海一身藏
當椅子變成空凳

【輯三更衣對照亦惘然】
更衣對照亦惘然
精神病房裡的身體
瘋癲與時尚
外化的狼
超市時尚學
眼鏡―矛盾共同體

【輯四形象的叛逆】
T恤―不只是一件衫
Gothic―永遠的變奏
時尚與媚俗
時尚與時間―懷當下的舊
從民族服飾傳承到高訂時裝

【輯五衣亦有感】
衣服―竊竊私語
觸動心靈的舞衣
Alexander Wang―物/人合一
標籤是給衣服的?
別針的尾巴
鈕扣夢幻曲
與毛粒和平共處
寫字及打毛衣
雨天往事
大衣―冷暖人間
時尚打了結

【輯六女子有穿女子有寫】
蕭紅―女子有寫女子有穿
魯迅與不調配衣著
旗袍往事
咆哮時代的民國女子
那些穿旗袍的女子
旁觀Susan Sontag的風格
Susan Sontag―橋那邊的女子
吳爾芙―身體的房間
辛波斯卡與川久保玲之身
煙迷你的眼

【輯七用針腳寫詩】
梁秉鈞―詩與衣的想像
Antonio Marras―你與宇宙同光
在宇宙與身體之間
宇宙的衣裳
Alasdair Thomson―石化之衣
過渡之身
Umit Benan―土耳其之歌
Jean-Michel Basquiat―知識份子的原始主義
Keith Haring―早逝之歌
Stella Jean―南方粗礪東方婉約
Christopher Kane―隱秘花兒
山本耀司―只及裙襬的高度
McQueen的亞特蘭蒂斯
Craig Green―最新鮮的創作時刻
J.W. Anderson―醜陋之美
Fiction/Fashion―穿苦艾色的女子

附錄翻譯對照表

序/導讀

活於浮世,乃有物哀



話說二○一二年底,我忽爾覺得閒得發悶,於是再到媒體上班;有一份報章容許方太初撰寫時尚與文化的專欄,名為《浮世物哀》,她所寫的正是衣飾與文化的「越界之思」—從衣飾到日常之「物」,從文化、抗爭、電影、音樂、繪畫到詩,我每回簽核大版,都會驚覺她的文字每有一些稍縱即逝的日常微光,如今成書了,重讀之時猶約略有點雖在堪驚。

《浮世物哀》每每在有意無意之間開顯不同地域的文化交錯,當中有衣飾的「根」(roots),遍佈文化交流的「徑」(routes),而兩者交互辯證的,如今想來,豈不就是文化想像的「越界之思」嗎?

「根」,說來大概恰如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瓜塔里(Félix Guattari)所論的「地下莖」(Rhizome),在大地之下,廣伸著無定向的「徑」,交匯而成永不止息的城市文化游擊戰—也許不必深究「徑」(或「莖」)是甚麼,讀者諒可想像,《浮世物哀》所書寫的正是開放而縱橫散瀉的地下空間,所指涉的文化系譜亦非「純種」,倒是混雜著廣義的文化變體—有所啟蒙,交融、啟發,由是蔓莖處處延伸,無有終極。

時尚萬變,然則始終不離其宗,信是人與衣、與物無數瞬間的凝視(gaze),時而緩慢,有若「會登凌絕頂」而「一覽眾山小」;時而急驟,有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而驟然「捲起千堆雪」;時尚之為「物」,總是與時俱變,或如方太初所說的「衣之皺褶與迷宮之城」:一切衣飾之「皺褶非平滑,所以不是一,而是眾多細細的褶痕,細細的漩渦,收納著陰影,也收納著你所不知道的奧秘」;是以世間萬物,皆為皺褶,「如蝴蝶折疊成毛蟲,毛蟲伸展為蝴蝶。種子舒展其褶則長出了樹,我們的大腦打褶,所以收藏回憶與思想」。

我其實不大懂得時尚,心想,那該是衣飾的想像吧,因而想起,法國理論家所鍾愛的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剛好有此說法:「想像就是轉譯內在源源不絕的低吟聲,讓創意聽到它的回音。」時尚美學的散播亦作如是觀,於文化與想像的交匯之處,每有想像力的傳輸轉譯,隱隱然構建了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論說的「辯證影像」(dialectical image),展現出多重交錯的意義:「過去與現在恰如閃電般交匯而成星陣」,「辯證影像」也者,則是「由疏離之物與正在到來但也正在消失的意義所組成的星陣」,在所有意義失去界限的瞬間,總是對觀看者的想像力多所考驗。

時尚乃是不同風格、物料與文化的拼貼組合,所有影像俱可在一瞬間掙脫歷史之覊絆與限制,故此亦必然為緊貼時代的產物,從而探究如何掙脫城市消費的覊絆與限制,重新構建身體與慾望的想像力;方太初每從微物說起,比如有感於在電影《胭脂扣》片尾,「如花對縮在角落、早已老去頹敗的十二少說:『這個胭脂盒我掛了五十三年,現在還給你,我不再等了』」,盒中有一個小吊墜,揭開,內有小鏡,「還有如璀璨年華般的胭脂」,當中所收藏的,「是浮光掠影裡的舊時夢,也是繁複龐大、體系複雜的歷史裡,承載個人小史的遺物……」

《浮世物哀》老是嘗試穿越不同的邊界而恍然有悟(或乾脆執迷不悟),比如從藤田嗣治的故事,說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巴黎畫派」(Ecole de Paris),再說到貓與狐的心象;又比如從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說到本雅明,從時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說到瑞士畫家保羅克利(Paul Klee),繼而再說到鏡子的隱喻:「麥昆擅於把兩種相反的特質揉合在一起,這樣在一體中互有矛盾的最佳例子就是鏡子」;波德萊爾將玻璃匠叫上樓,質問他為何「沒有讓人把人生看成是美好的那種玻璃」?



時尚萬變,或如張小虹所言,總是關乎穿衣者的「幸福與沉淪,相識與離散,因輾轉,或繾綣,衣服堆裡日月長」;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嘗言「凡是女人皆為戀衣狂」,如此說來,一切的「壓抑」(repression)、「否認」(disavowal)乃至「無視」(scotomization),都無法擺脫迷戀之物;是以張小虹有此說法:「衣性戀者的精神分裂,也分裂在深情與嘲諷的距離擺盪。理論與耽溺、批判與濫情,往往是一體之兩面、矯枉而過正」,因此時尚大師所言說的大都會,大概都有越界的意思吧,他們「談跳蚤市場舊衣慈善店,談復古懷舊千禧未來風,都是這些年來流目顧盼的深情所託,想從衣飾窺看大千世界……」

「時尚」之「時」,許是希臘文化所說的「史」,就像本雅明所言:「時尚確定了商品希望被人崇拜的方式……同時擴大了它對日用品的左右能力,就像把時尚的統治延伸到宇宙一樣」,超乎日常需求(need)而源於欲望(desire);或一如蘇珊‧巴克―莫斯(Susan Buck-Morss)所言:「時尚規定了儀式,通過它使商品被崇拜……時尚以活潑的儀式慶祝新奇,而不是循環,在當中人們不需要記憶……時尚是藥劑,在公眾的範圍內彌補了遺忘過去的巨大影響。」

蘇珊‧巴克―莫斯也提及本雅明的觀點:「時尚不僅是現代時間的尺度,它展示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聯繫,這是由商品生產方式的改變而帶來的新法則,在時尚中商品的幻覺效應和外表緊密聯繫。」是的,本雅明嘗言,過去的時代存在著很多不曾兌現而等待相認的期盼,故此時裝遺留了諸多秘密標示,乃有好一些堪可解破歷史的線索,乃有將之解開以尋找烏托邦的可能。



時尚萬變而千面,猶如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小徑分岔的花園》(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所言,時間乃是一座迷宮,「因你每作一個決定,時間就分岔開去,你前方的命運也就不同了,如像迷宮般有了各種可能」;由是方太初寫道:「那麼城市呢?此城如此小,但無論人心、街道皆如迷宮,兜兜轉轉,那就不妨想,我們不是坐困愁城,而是開放了無數可能性,那些皺褶一直延展,讓我們思索,讓我們兜轉,讓我們成了那隻手,在人生之衣上捏起皺褶」。

博爾赫斯所述說的迷宮許是彌賽亞(Messiah)一樣的歷史—某些時刻的某些事情必須被救贖,被圓滿或不圓滿地完成,或被審判,或如走入或走出不同的迷宮,皆因彌賽亞歷史一如迷宮,所有歷史時刻俱可能有不同的彌賽亞降臨或已然降臨,如同人生之衣延展著各種皺褶。

此所以方太初也有此說法:「時尚總是承諾著未來的鏡像(你穿上時裝就會變成怎樣、你穿故你在),西西里乃「叛逆南方小島」:「當地或許曾遭受多種入侵、多種拉扯,但無妨當中世代而活的人,至今依然保有自己的身份與個性,也許這就是這個叛逆的南方小島最為可貴的精神」,再讀下去,也許就可以解破時尚如何顛覆王室形象,如何諧謔宗教權力吧。

在《浮世物哀》,時尚不僅僅是「衣道」,更是「物道」,當中老是牽纏著藝境的想像:諸如電影、音樂、舞蹈、繪畫、抗爭與詩;在方太初看來,萬物總是與人相近,猶如衣之別針或鈕扣,互為穿透或通融,比如她曾引述波蘭詩人賀伯特(Zbigniew Herbert)一首叫〈鈕扣〉的詩:「只有鈕扣從不屈服/目擊罪行而克服死亡」,是故鈕扣從不屈服,一切抗爭亦從不屈服。

方太初筆下的舊衣暗藏「垢之明暗」,故亦旁及日本的幽玄美學、陰翳禮讚,乃至攝影師奧諾黛拉(Yuki Onodera)《舊衣畫像》(Portrait of Second-handClothes)的光影體驗,那就恰若蘇軾所言的「萬人如海一身藏」,當中說到波蘭青年攝影師維爾尼克(Natalia Wiernik)的系列作品,說到「就是關乎人如何淹沒於大背景之間」,最終則說到「舊衣堆成一座山,用一架紅色的吊臂車,將舊衣吊起又拋下,當舊衣落在山堆上,它就只是當中無名的一件,如千千萬萬其他舊衣一樣。但當它在空中舒開之時,它的獨特性、它曾經的故事,才忽爾展開」。

她有時從一張空椅子說到「物道」,比如援引梁秉鈞的〈靜物〉:「本來有人坐在椅上/本來有人坐在桌旁/本來有人給一盆花澆水/本來有人從書本中抬起頭來」,然後,「人去樓空,椅子、桌子、花盆、書本全都靜默」,〈靜物〉於是追問悖理的世界:「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在〈瘋癲與時尚〉一文,方太初寫得特別有意思:「瘋癲是一個統一的詞語,在這詞語下大多人的面孔都被歸類為一種(一如在「正常」這標籤下,我們都失去自己的臉孔)……」許是她早已意識到時尚乃齊美爾所論的「精神生活」,當中亦不免滲透了城市的憂鬱與焦慮,因而每每浮現出意想以外的震驚,或失神。



這就明白了,難怪《浮世物哀》這本書的啟首,援引了齊美爾在《時尚的哲學》的一段話為引子,當中或可透析時尚與「精神生活」

試閱

【面朝廢墟的抒情詩人】

最明白時尚本質的詩人,大概就是法國的波德萊爾。他於巴黎喧鬧的街道上,遇上一位叫他一見難忘的陌生女子:她穿一身喪服,在人群來往中擺動裙子的彩色花邊;詩人就於電光一閃間,在這一波波裙襬的波動中愛上她,可是在這一瞥之後,女子隱沒人群之中,不再復見。一瞬如像永恒,由是詩人寫下〈致一位過路的女子〉,讓百多年來眾人一再思慕,那穿黑裙的女子有何種風采,叫詩人如此難以忘懷。

一瞬如像永恒,大概也就是時尚的真諦?波德萊爾此詩收進他的詩集《惡之花》裡,一本有關世紀末巴黎的詩集──現代城市之「惡」,在於本質上不停前進,不停拋掉舊有物事,但正是這種「惡」,展示了頹廢與憂鬱,開創了另一種美學。

詩人就在種種逝去之物之中追憶與懷舊(nostalgia),書寫其時的巴黎風貌。也就只有在如巴黎般的大都市中,詩人才能於瞬息萬變的人群中,偶遇讓他一生難忘的女子―又或許該這樣說,唯有迷失在城市的萬花筒中,一見鍾情成了love at last sight,才讓那陌生女子顯得如此可貴。

● 失序時代的憂鬱男子

時尚又何嘗不是存在於初見與最後一瞥之中?

時值世界急速變化的十九世紀,巴黎男子波德萊爾深深憂鬱,將新世界的拾荒者、娼妓、邊緣人與城市風貌一同書寫,疏離之「惡」與厭絕之「惡」,由是成就了巴黎風光,此所以猶太哲人本雅明稱他為「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始,我們來到另一種發達資本主義時代,世紀末的華麗與狂歡,重疊著沒法融入新世紀的恐懼與頹唐,因而有了另一個新時代的抒情詩人―他用時裝去寫詩,他一樣將世人在急速進展中未能完全過渡到新秩序的各種複雜思緒,以詩化的時裝表現出來;又或者該說,他與波德萊爾一樣深陷於時代的漩渦中;此人就是英倫早逝時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

這兩個憂鬱男子同樣留意社會上的邊緣人與畸零人。波德萊爾在〈每個人的怪獸〉裡描述過一種駝著背前行的人,他們「被一種不可控制的行走的慾望推動著」,這些慾望與迷失成為他們背上巨大的怪物,他們在前進中被背上的怪獸壓成畸體。世人亦同樣難忘麥昆時裝騷裡那些無法在美麗與醜陋之間定義的軀體,從飛蛾縈繞肥胖的身體,到長出脊椎、長出角的畸體,麥昆常常將強調亮麗的社會想要藏匿起來的東西翻出來,將之放大,諸如被遺忘的戰爭,諸如畸零的性及軀體……他一如波德萊爾,從變形的事物中發現美,更迫使人們觀看及面對。

● Alexander McQueen FW 2009:拜物與廢墟

波德萊爾從時尚中看出現代性,因時尚稍縱即逝,卻又持續不息,短暫,卻是永恒。兩個憂鬱男子同樣深深了解時尚,卻又同樣將歷史奉為信仰―還記得麥昆一再梳理愛爾蘭歷史麼?他跟波德萊爾一樣,認為唯有將過去的時間帶到當下,才得到救贖。

若說《惡之花》建立在城市不斷拋棄過往記憶的廢墟之上,那麼麥昆之所以極端憂鬱,皆因世人對廢墟視而不見,他逝世前一年的秋冬系列The Horn Of Plenty Dress,舞台背景是堆積如山的大型垃圾,如像一個廢墟,模特兒圍繞廢墟而走,時而望向看騷的人。如此畫面,教人想起本雅明所提到的新天使―那是瑞士畫家保羅‧克利的水彩畫《Angelus Novus》,畫中天使背對未來,面向過去的廢墟,他本想留下來,喚醒逝者,但天堂刮起風暴,將他吹向他背對的未來,本雅明說,把人們吹向未來的風暴,就是人們口中的「進步」。

麥昆的模特兒背對廢墟,她們眼前沒有風暴,有的只是向她們高呼鼓掌的觀眾,他們興奮,他們雀躍,恍若不見舞台中央層累疊積的殘骸廢墟。麥昆將最新與最舊、將前進與逝去、將膜拜與厭棄,共冶一爐,那何嘗不是現代的「惡之花」?劇場化的荒誕帶有深深的憂鬱。

● Alexander McQueen SS 2001:鏡子的隱喻

麥昆擅於把兩種相反的特質揉合在一起,這樣在一體中互有矛盾的最佳例子就是鏡子。波德萊爾寫過他把沿街叫賣的玻璃匠叫上樓,在察看了所有玻璃後,他質問玻璃匠:為何「沒有讓人把人生看成是美好的那種玻璃」?

玻璃碎了會成為利器,引發想像中的恐懼;玻璃封存了一邊,不再透明,卻成為鏡子,讓人以為鏡中有真相,殊不知那是反照著顛倒的世界,照鏡者的右邊乃鏡中人的左邊,那麼,如何能向鏡子要求真實?這世界根本不存在波德萊爾所追問的、透視人生美好的玻璃。那就教人想起Alexander McQueen二○○一年春夏系列,麥昆用鏡子將台上台下分隔起來―開騷前,觀眾只看到自己;開騷後,模特兒一樣看不見觀眾,只見鏡中的自己。

時尚總是承諾著未來的鏡像(你穿上時裝就會變成怎樣、你穿故你在),一如現代社會總承諾前進的未來會是如何美好,但並沒有這種美好的鏡子―時裝騷最後,美好高瘦的身體離開舞台,中間一個盒子打開,飛蛾四散,肥胖的女體躺在椅子上,身體連接著各種管子……

鏡子另一邊的真相是甚麼?沒有人知道,但唯有勇於面朝時代廢墟的抒情詩人,如麥昆及波德萊爾,願意將現代生活裡瞬間消逝的死亡印記,展現給世人觀看,讓世人從中思考:真相到底是甚麼?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571669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