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心快樂是面對一切困境與煩惱的疫苗,康薩仁波切的教導使我們認知到,快樂是理所當然的事。只要懂得以正確的方法修心,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實踐,每個人都能擺脫負面情緒,進而改變自己、找到希望,並使家庭成為快樂的天堂。而且這份不可思議的效果,康薩仁波切親口承諾,只要用心去做,保證絕對能夠實現!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序曲:如何讓生活平靜
第二章 佛法「人際關係學」:悲心
第三章 如何讓心平靜
(一)想因果
(二)觀修「取、捨」
(三)克服破壞性情緒
第四章 堅強快樂過生活
(一)減少負面情緒
(二)家是快樂的天堂
(三)健康的生活
(四)皈依
(五)如何活得更快樂
第五章 克服焦慮、恐懼和憤怒
(一)如何克服焦慮
(二)面對內心的恐懼
(三)處理憤怒的情緒
第六章 了解死亡
(一)了解死亡的過程
(二)為死亡提前做準備
第七章 修心,轉變自此開始
試閱
第二章
佛法的「人際關係學」:悲心
生活中有五件事需要好好管理:1、壓力;2、時間;3、與他人的關係;4、憤怒;5、恐懼。佛陀主要是來教導我們如何生活的,尤其是如何調伏煩惱和負面情緒。
時間的管理和人際關係間有很大的關聯性。我們發現,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不像過去那麼深,人與機器顛的關係反而比較深。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跟家人相處,反而用很多時間跟機器相處,這也影響到跟家人的關係。
有個小孩,爸爸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他問爸爸:「你工作一個小時賺多少錢呢?」爸爸回答:「二十美元。」小孩說:「爸爸可以不可以給我二十美元?」爸爸問小孩為什麼,小孩回答:「爸爸!我需要二十元來買你的一個小時,你可不可以早點回家,花一個小時來陪我?」
昨天到一家餐廳用餐,看到一對情侶,他們大約對談了十分鐘,之後就各自玩起手機,直到食物送來。我也曾遇過一位越南大使,他外交手腕很好,跟我一起用餐時,會從自己的餐盤中夾食物給我,他說彼此分享就是關懷對方。想要處理好與家人的關係,有兩件事很重要:一個是要分享,一個是關懷。以佛教的名相來說,我們稱它為「悲心」。很多人以為悲心的對象是那些遭受災難的可憐人,但事實上「災難」常常發生在我們自已家裡。如果一早起來就在家裡吵,接下來一整天都會很不順。白天工作已經很累,晚上回家又爭吵,那才真是一個「災難」,一個「全球化」的「災難」。
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要學會處理人際關係,在家裡也要知道如何與家人相處。我們必須學著去關心、了解別人的問題,才有辦法產生「悲心」。有位小女生跟我說,她覺得跟父親相處很困難,父女關係很不好,我教她試著去想爸爸的好處和優點,同時寫下來寄給爸爸看。雖然覺得很困難,她還是試了,之後,她跟爸爸的關係改善不少。
如果想關懷對方,也必須要知道怎麼關懷。事實上,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做。很多人覺得「我明明對你那麼好,你為何感受不到呢?」為什麼?因為沒有用「正確的方式」。雖然分享和關懷是改善關係的第一步,但必須要知道如何去關懷,而且若真的要關懷對方,就必須花費時間。在寺院,與出家人有關的戒律中,佛陀制訂了每兩週聚在一起討論事情的規矩,主要是讓出家人能夠彼此分享。在家庭中,若我們要關懷家庭的成員,就必須要知道方法——關懷家人、朋友和小孩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此外,關懷別人必須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必須知道對方的問題在哪裡,第二、要知道對方的想法是什麼。
當我們要關懷對方時,了解對方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一開始接觸佛教,忽然間就要講「悲心」,但是慈悲的對象卻是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人,這表示我們不了解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應當要從家庭做起,西方有句諺語:「一天是從家裡開始的。」
如果有人問:「你有什麼問題?」你一定可以不假思索地滔滔不絕,但如果是問:「你的朋友、家人或小孩遇到什麼問題?」你卻得要想一下才說得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想自己。真的了解對方的想法,發現對方的問題,才能為對方付出真正的關懷。假使有人對你說:「我很關心你喔!」你問他:「你了解我嗎?」除非了解你,否則是很難關心你的,那只是一句空話。
在寺院有辯經的課程,辯論時首先必須了解對方的看法,同時設想對方在想什麼,這樣才有辦法辯。多年前我有一位廚師,有一天我問他:「你知道我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嗎?」他想了幾分鐘,講了兩個食物,完全都不對,當時我不禁笑了出來。如果不知道我喜歡或不喜歡吃什麼,如何能煮出我愛吃的菜呢?如果你要關心對方,卻不了解對方,那麼又如何能夠真正付出關心呢?
為什麼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對方?這往往是因為經常無法「傾聽」對方的聲音。觀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是聽的多還是說的多?大部分人都喜歡滔滔不絕,而不太想要聽他人講。但以人體構造來看,應該是要多聽,因為耳朵有兩個,嘴巴只有一個。我們之所以沒有辦法「聽」,主要是有個「自我」存在;因為自我,所以無論耳朵聽到什麼,都會變成用我們「想聽」的方式來聽。
有一個人工作不順利,老闆告訴他:「如果你再沒辦法好好工作,我就要雇用別人了。」他回答:「這樣不錯啊!工作這麼多,再多請一個人來做更好!」他是在聽,但卻是用自己的方式。通常爭吵時我們也是只用自己的方式來聽,無法真正聽對方講什麼。
像我父母偶爾會爭吵,每當媽媽責怪爸爸時,他根本聽不進去,只會回嘴,我勸他:「你不要聽媽媽說,只要回答『對啦!對啦!』就好。」一開始爸爸覺得很困難,漸漸越講越順後,父母間的爭吵也變少了。每次爸爸想要解釋,狀況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但只要說「對啦!」爭吵很快就結束。我同時發現,和爸爸談論有關佛法的事,他會立刻開始長篇大論起來。我出生的家庭已有好幾百年佛法修行的傳統,即使在這樣的家庭裡,還是有很多「災難」。為什麼佛法對這家庭沒有一點好的影響呢?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正確」學習佛法。
佛陀所傳授的教法,主要目的是告訴大家如何創造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可是在接受傳統佛法的人中,有很多並不以「實用」的方式來理解和實踐。佛法應該是要運用在「實際生活」的。若想要了解對方,首先要多傾聽;而想傾聽,就必須減少自我。
大家都讀過《心經》,經裡觀自在菩薩在講,舍利弗也在講,只有佛陀在聽,他只在最後講了一句:「如是!如是!」這就是佛陀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示範。所以,想要改善與他人間的關係,首先應該傾聽,聽的多就會了解更多。當我們跟親人爭吵時,不應該立即罵回去,應該退一步去傾聽。寺院裡,學生們也會爭吵,每次我都會靜下來聽他們說。想要讓兩個正在爭論的人立即停下來,是很困難的,這時候必須去聽他們在吵什麼。比起批評,傾聽更困難。
小時候我們的老師說話非常嚴厲,他常說:「你們跟驢一樣!根本不是人!」當時我忍不住想笑卻又不敢,怕老師會生氣。西藏有句諺語:「真正關心你的人,會用批判的語氣跟你講話;反而那些講你好話的人,可能是會殺了你的人。」能真正「聽見」別人在說什麼,那是一個很大的成功,因為我們的自我往往太強大。別人用批評的語氣,我們習慣上聽了會不高興,進而讓關係變得更糟。可是我們不只要學會傾聽別人說話,更要聽別人的批評。
在我的寺院中有位十三、四歲的小沙彌,有段時間突然變成全班學業最糟糕的學生,他不專心聽課,甚至不來上課。我將他叫來,試著和他談,他並未說明為什麼不好好聽老師的話,不到學校上課。接著一個星期,我跟知道他過去的朋友聊,才了解原來他有段傷心往事。老師對他的批評完全沒錯,但是疏忽了一件小事情,他小時候曾經親眼看過爸爸對媽媽施暴,打到媽媽腎臟壞掉,可以想見這件事對他一定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他怎能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呢?但是老師沒有試著了解,卻只管功課,訓斥他。我看出這孩子的問題後,再問他:「你真的很在意你媽媽嗎?」那時候他流淚了。
為了了解人生真正問題所在,佛陀要我們首先了解什麼是「苦」。然而一些佛學家卻只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他們會講苦的定義是什麼,苦在哪裡,苦是什麼……,這個苦和佛陀所說的差距甚遠。如果想在實際生活上得到法益,我們就必須以「實際」的方式來理解佛法。
在講四聖諦時,佛陀說:「要了解苦。」我們必須了解家人、朋友及所有人的苦,了解他們的問題在哪裡。然而一些學者,每講到苦卻先問:「苦的定義是什麼?」如果你回答了,他又會說:「不對,應該是……」,這樣子不斷討論,有如玩文字遊戲,結果越偏越遠。佛陀的教法應該從實際生活去運用學習,對我們才會真正有幫肋。佛陀所謂要了解苦,是要了解「對方的問題」,譬如剛剛提到的那位小沙彌,因為了解並解決了他真正的問題,後來他在學習上就漸漸進步了。
我們跟他人相處時,經常不去看對方的問題,而是用自己的角度來設想對方。佛陀很多的教法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建言,我聽過一件真實的事,有位長輩對年輕人說希望他們能學習佛法,年輕人卻回答:「我還年輕,等老的時候就會開始學習佛法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沒有真正了解佛法,佛法是任何人隨時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裡的,和年齡無關。
一般人去聽音樂、看電影都不會覺得無聊,因為那是娛樂。在佛陀的時代,「講授佛法」對祂來說就是一種娛樂,這是我可以證明的。像我從來不用智慧型手機,平常日用不超過十美元,以自己喜歡的方法娛樂自己,生活過得很開心。但大多數人如果一天不用智慧型手機,很難預料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寺院和美國一所大學有交換學生的計畫,當時與一位教授談論課程安排時,他提出:「如果美國學生來住你們寺院的話,吃什麼、住哪裡都沒關係,但是一定要給他們一個東西——網路,因為網路已在他們的血液當中。」現在智慧型手機已經進到我們血液當中了。我們經常覺得「娛樂」理當來自「外在」環境,但是根據佛陀的教法,真正的娛樂應當來自於內心。
有一回在印度閉關,有位年輕人對我講了他的問題。在一個小時的禪修裡,他將手機關靜音放在身邊,忽然「看到」有人call他,他心裡開始想:「誰call我?」結果這一個小時都沒辦法好好觀想。在現代的生活中,我們非常依賴外在事物來娛樂自已,但是以佛法來說,修心才是娛樂。很多人對佛陀的教法產生誤解,在講到佛法時,雖然想要「更深入」了解而提出很多問題,但卻都是用「不實際」的方式來理解。
佛法真的可以幫助我們很多,我將它稱為「生活管理學」;佛陀的教法並不只是為了佛教徒,而是為了所有的人類。如果只探究它哲理的部分,即使是佛教徒也很難接受。所以,若想要處理好跟家人間的關係,那就從現在開始去了解對方,並且好好地傾聽。我講的並不是要你「為所有眾生產生悲心」這麼高深的話,而只是告訴你們學習傾聽對方的聲音、了解對方的問題。但要你們真的做到,困難重重。
佛法的「人際關係學」:悲心
生活中有五件事需要好好管理:1、壓力;2、時間;3、與他人的關係;4、憤怒;5、恐懼。佛陀主要是來教導我們如何生活的,尤其是如何調伏煩惱和負面情緒。
時間的管理和人際關係間有很大的關聯性。我們發現,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不像過去那麼深,人與機器顛的關係反而比較深。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跟家人相處,反而用很多時間跟機器相處,這也影響到跟家人的關係。
有個小孩,爸爸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他問爸爸:「你工作一個小時賺多少錢呢?」爸爸回答:「二十美元。」小孩說:「爸爸可以不可以給我二十美元?」爸爸問小孩為什麼,小孩回答:「爸爸!我需要二十元來買你的一個小時,你可不可以早點回家,花一個小時來陪我?」
昨天到一家餐廳用餐,看到一對情侶,他們大約對談了十分鐘,之後就各自玩起手機,直到食物送來。我也曾遇過一位越南大使,他外交手腕很好,跟我一起用餐時,會從自己的餐盤中夾食物給我,他說彼此分享就是關懷對方。想要處理好與家人的關係,有兩件事很重要:一個是要分享,一個是關懷。以佛教的名相來說,我們稱它為「悲心」。很多人以為悲心的對象是那些遭受災難的可憐人,但事實上「災難」常常發生在我們自已家裡。如果一早起來就在家裡吵,接下來一整天都會很不順。白天工作已經很累,晚上回家又爭吵,那才真是一個「災難」,一個「全球化」的「災難」。
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要學會處理人際關係,在家裡也要知道如何與家人相處。我們必須學著去關心、了解別人的問題,才有辦法產生「悲心」。有位小女生跟我說,她覺得跟父親相處很困難,父女關係很不好,我教她試著去想爸爸的好處和優點,同時寫下來寄給爸爸看。雖然覺得很困難,她還是試了,之後,她跟爸爸的關係改善不少。
如果想關懷對方,也必須要知道怎麼關懷。事實上,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做。很多人覺得「我明明對你那麼好,你為何感受不到呢?」為什麼?因為沒有用「正確的方式」。雖然分享和關懷是改善關係的第一步,但必須要知道如何去關懷,而且若真的要關懷對方,就必須花費時間。在寺院,與出家人有關的戒律中,佛陀制訂了每兩週聚在一起討論事情的規矩,主要是讓出家人能夠彼此分享。在家庭中,若我們要關懷家庭的成員,就必須要知道方法——關懷家人、朋友和小孩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此外,關懷別人必須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必須知道對方的問題在哪裡,第二、要知道對方的想法是什麼。
當我們要關懷對方時,了解對方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一開始接觸佛教,忽然間就要講「悲心」,但是慈悲的對象卻是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人,這表示我們不了解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應當要從家庭做起,西方有句諺語:「一天是從家裡開始的。」
如果有人問:「你有什麼問題?」你一定可以不假思索地滔滔不絕,但如果是問:「你的朋友、家人或小孩遇到什麼問題?」你卻得要想一下才說得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想自己。真的了解對方的想法,發現對方的問題,才能為對方付出真正的關懷。假使有人對你說:「我很關心你喔!」你問他:「你了解我嗎?」除非了解你,否則是很難關心你的,那只是一句空話。
在寺院有辯經的課程,辯論時首先必須了解對方的看法,同時設想對方在想什麼,這樣才有辦法辯。多年前我有一位廚師,有一天我問他:「你知道我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嗎?」他想了幾分鐘,講了兩個食物,完全都不對,當時我不禁笑了出來。如果不知道我喜歡或不喜歡吃什麼,如何能煮出我愛吃的菜呢?如果你要關心對方,卻不了解對方,那麼又如何能夠真正付出關心呢?
為什麼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對方?這往往是因為經常無法「傾聽」對方的聲音。觀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是聽的多還是說的多?大部分人都喜歡滔滔不絕,而不太想要聽他人講。但以人體構造來看,應該是要多聽,因為耳朵有兩個,嘴巴只有一個。我們之所以沒有辦法「聽」,主要是有個「自我」存在;因為自我,所以無論耳朵聽到什麼,都會變成用我們「想聽」的方式來聽。
有一個人工作不順利,老闆告訴他:「如果你再沒辦法好好工作,我就要雇用別人了。」他回答:「這樣不錯啊!工作這麼多,再多請一個人來做更好!」他是在聽,但卻是用自己的方式。通常爭吵時我們也是只用自己的方式來聽,無法真正聽對方講什麼。
像我父母偶爾會爭吵,每當媽媽責怪爸爸時,他根本聽不進去,只會回嘴,我勸他:「你不要聽媽媽說,只要回答『對啦!對啦!』就好。」一開始爸爸覺得很困難,漸漸越講越順後,父母間的爭吵也變少了。每次爸爸想要解釋,狀況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但只要說「對啦!」爭吵很快就結束。我同時發現,和爸爸談論有關佛法的事,他會立刻開始長篇大論起來。我出生的家庭已有好幾百年佛法修行的傳統,即使在這樣的家庭裡,還是有很多「災難」。為什麼佛法對這家庭沒有一點好的影響呢?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正確」學習佛法。
佛陀所傳授的教法,主要目的是告訴大家如何創造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可是在接受傳統佛法的人中,有很多並不以「實用」的方式來理解和實踐。佛法應該是要運用在「實際生活」的。若想要了解對方,首先要多傾聽;而想傾聽,就必須減少自我。
大家都讀過《心經》,經裡觀自在菩薩在講,舍利弗也在講,只有佛陀在聽,他只在最後講了一句:「如是!如是!」這就是佛陀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示範。所以,想要改善與他人間的關係,首先應該傾聽,聽的多就會了解更多。當我們跟親人爭吵時,不應該立即罵回去,應該退一步去傾聽。寺院裡,學生們也會爭吵,每次我都會靜下來聽他們說。想要讓兩個正在爭論的人立即停下來,是很困難的,這時候必須去聽他們在吵什麼。比起批評,傾聽更困難。
小時候我們的老師說話非常嚴厲,他常說:「你們跟驢一樣!根本不是人!」當時我忍不住想笑卻又不敢,怕老師會生氣。西藏有句諺語:「真正關心你的人,會用批判的語氣跟你講話;反而那些講你好話的人,可能是會殺了你的人。」能真正「聽見」別人在說什麼,那是一個很大的成功,因為我們的自我往往太強大。別人用批評的語氣,我們習慣上聽了會不高興,進而讓關係變得更糟。可是我們不只要學會傾聽別人說話,更要聽別人的批評。
在我的寺院中有位十三、四歲的小沙彌,有段時間突然變成全班學業最糟糕的學生,他不專心聽課,甚至不來上課。我將他叫來,試著和他談,他並未說明為什麼不好好聽老師的話,不到學校上課。接著一個星期,我跟知道他過去的朋友聊,才了解原來他有段傷心往事。老師對他的批評完全沒錯,但是疏忽了一件小事情,他小時候曾經親眼看過爸爸對媽媽施暴,打到媽媽腎臟壞掉,可以想見這件事對他一定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他怎能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呢?但是老師沒有試著了解,卻只管功課,訓斥他。我看出這孩子的問題後,再問他:「你真的很在意你媽媽嗎?」那時候他流淚了。
為了了解人生真正問題所在,佛陀要我們首先了解什麼是「苦」。然而一些佛學家卻只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他們會講苦的定義是什麼,苦在哪裡,苦是什麼……,這個苦和佛陀所說的差距甚遠。如果想在實際生活上得到法益,我們就必須以「實際」的方式來理解佛法。
在講四聖諦時,佛陀說:「要了解苦。」我們必須了解家人、朋友及所有人的苦,了解他們的問題在哪裡。然而一些學者,每講到苦卻先問:「苦的定義是什麼?」如果你回答了,他又會說:「不對,應該是……」,這樣子不斷討論,有如玩文字遊戲,結果越偏越遠。佛陀的教法應該從實際生活去運用學習,對我們才會真正有幫肋。佛陀所謂要了解苦,是要了解「對方的問題」,譬如剛剛提到的那位小沙彌,因為了解並解決了他真正的問題,後來他在學習上就漸漸進步了。
我們跟他人相處時,經常不去看對方的問題,而是用自己的角度來設想對方。佛陀很多的教法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建言,我聽過一件真實的事,有位長輩對年輕人說希望他們能學習佛法,年輕人卻回答:「我還年輕,等老的時候就會開始學習佛法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沒有真正了解佛法,佛法是任何人隨時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裡的,和年齡無關。
一般人去聽音樂、看電影都不會覺得無聊,因為那是娛樂。在佛陀的時代,「講授佛法」對祂來說就是一種娛樂,這是我可以證明的。像我從來不用智慧型手機,平常日用不超過十美元,以自己喜歡的方法娛樂自己,生活過得很開心。但大多數人如果一天不用智慧型手機,很難預料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寺院和美國一所大學有交換學生的計畫,當時與一位教授談論課程安排時,他提出:「如果美國學生來住你們寺院的話,吃什麼、住哪裡都沒關係,但是一定要給他們一個東西——網路,因為網路已在他們的血液當中。」現在智慧型手機已經進到我們血液當中了。我們經常覺得「娛樂」理當來自「外在」環境,但是根據佛陀的教法,真正的娛樂應當來自於內心。
有一回在印度閉關,有位年輕人對我講了他的問題。在一個小時的禪修裡,他將手機關靜音放在身邊,忽然「看到」有人call他,他心裡開始想:「誰call我?」結果這一個小時都沒辦法好好觀想。在現代的生活中,我們非常依賴外在事物來娛樂自已,但是以佛法來說,修心才是娛樂。很多人對佛陀的教法產生誤解,在講到佛法時,雖然想要「更深入」了解而提出很多問題,但卻都是用「不實際」的方式來理解。
佛法真的可以幫助我們很多,我將它稱為「生活管理學」;佛陀的教法並不只是為了佛教徒,而是為了所有的人類。如果只探究它哲理的部分,即使是佛教徒也很難接受。所以,若想要處理好跟家人間的關係,那就從現在開始去了解對方,並且好好地傾聽。我講的並不是要你「為所有眾生產生悲心」這麼高深的話,而只是告訴你們學習傾聽對方的聲音、了解對方的問題。但要你們真的做到,困難重重。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