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當你大啖蜂蜜時,對蜜蜂又了解多少呢?
蜜蜂與人類的關係,約從西元六千年前便已建立──這從西班牙古老岩畫中的蜂群紀錄可得知。而臺灣養蜂事業最早的起源,推測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嘉義關子嶺地區,由大陸移民引進了養蜂技術。1962年,農復會更聘請了美國賴爾博士來臺,開授「養蜂學」課程,從此奠定臺灣的養蜂基礎。
蜜蜂是重要的授粉昆蟲,全身滿布各種細毛與特殊功能的毛,其身體構造皆與授粉息息相關。當蜂群採回花蜜,會以唾液加工後再醞釀,始形成我們品嘗的蜂蜜。身為蜂群主體的工蜂總是忙碌不已,採蜜、築巢、育幼、照顧蜂王等等,諸多工作統統包辦;體型最大的蜂王負責產卵,牠的費洛蒙可控制蜂群,只要有蜂王,蜂群就能井然有序;食量大的雄蜂不工作,只負責交配繁衍,因此繁殖期一過,通常會被蜂群趕出巢外……多麼有趣的蜜蜂知識!
本書為《與虎頭蜂共舞》作者的續作,帶領讀者深入地認識蜜蜂,從養蜂史到蜜蜂的構造、習性,並介紹作者參與國內外各種蜜蜂大小活動與盛會,輔以精彩照片與微電影欣賞,讓讀者從認識、了解蜜蜂,進而喜愛這些「大自然的瑰寶」!
蜜蜂與人類的關係,約從西元六千年前便已建立──這從西班牙古老岩畫中的蜂群紀錄可得知。而臺灣養蜂事業最早的起源,推測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嘉義關子嶺地區,由大陸移民引進了養蜂技術。1962年,農復會更聘請了美國賴爾博士來臺,開授「養蜂學」課程,從此奠定臺灣的養蜂基礎。
蜜蜂是重要的授粉昆蟲,全身滿布各種細毛與特殊功能的毛,其身體構造皆與授粉息息相關。當蜂群採回花蜜,會以唾液加工後再醞釀,始形成我們品嘗的蜂蜜。身為蜂群主體的工蜂總是忙碌不已,採蜜、築巢、育幼、照顧蜂王等等,諸多工作統統包辦;體型最大的蜂王負責產卵,牠的費洛蒙可控制蜂群,只要有蜂王,蜂群就能井然有序;食量大的雄蜂不工作,只負責交配繁衍,因此繁殖期一過,通常會被蜂群趕出巢外……多麼有趣的蜜蜂知識!
本書為《與虎頭蜂共舞》作者的續作,帶領讀者深入地認識蜜蜂,從養蜂史到蜜蜂的構造、習性,並介紹作者參與國內外各種蜜蜂大小活動與盛會,輔以精彩照片與微電影欣賞,讓讀者從認識、了解蜜蜂,進而喜愛這些「大自然的瑰寶」!
目錄
推薦序 蜂流韻事/長榮大學前校長暨名譽教授 陳錦生博士
推薦序 誰知匙中蜜,滴滴皆辛苦/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 金恆鑣博士
推薦序 臺灣養蜂產業的重要推手/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 吳文哲博士
推薦序 與蜜蜂深情共舞/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杜武俊博士
推薦序 一本精彩好書/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 陳裕文博士
推薦序 從珍貴史料看臺灣的養蜂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楊恩誠博士
自序 與蜜蜂共舞--安奎的蜜蜂手札
蜜蜂微電影欣賞
【PART 1 蜜蜂與養蜂】
1.1 臺灣1980 年以前的養蜂概況
1.2 臺灣省養蜂協會創立經過
1.3 全國蜂蜜品嘗展示會
1.4 臺灣蜂蜜評審的起源
1.5 蜜蜂與蜂產品特展
1.6 生活文化探源─蠶與蜂特展
1.7 穿蜂衣的故事
【PART 2 臺灣養蜂的珍貴文獻】
2.1 臺灣1934 年的蜜蜂專書《蜜語》
2.2 臺灣之養蜂問題
2.3 教皇庇護十二世在17 屆國際蜂會致詞
2.4 臺灣之養蜂業調查
2.5 蜜蜂病害與敵害之初步研究
2.6 臺灣蜂場經營之研究
2.7 馬雅皇蜂引進之觀察
2.8 二十世紀初期臺灣的養蜂事業
【PART 3 蜜蜂的祕密】
3.1 蜜蜂與煙的淵源
3.2 巧奪天工的蜂巢
3.3 有秩序的蜂群生活
3.4 掃描電顯下的蜜蜂
3.5 令人讚嘆的蜜蜂器官
3.6 工蜂的神奇分工
3.7 工蜂的舞蹈語言
3.8 蜜蜂的費洛蒙
3.9 黃雨事件之謎
3.10 神奇的蜂療
3.11 可怕的殺人蜂
【PART 4 國際養蜂交流】
4.1 澳洲亞特蘭大第26 屆國際蜂會
4.2 美國密西根州養蜂協會演講
4.3 兩岸蜜蜂交流溯源
4.4 泰國清邁第5屆亞洲蜂會
4.5 菲律賓拉古納第7屆亞洲蜂會
4.6 武漢第4屆兩岸蜂會
4.7 杭州第9屆亞洲蜂會
4.8 法國蒙彼利埃第41屆國際蜂會
4.9 首屆新疆黑蜂論壇
4.10 美國華府的世界蜜蜂日
【PART 5 蜜蜂與養蜂的資源】
5.1 國際養蜂重要團體
5.2 國際養蜂重要雜誌
5.3 國際養蜂重要書籍
附錄1 主要參考資料
附錄2 《蜂衙小記》
附錄3 安奎教授的蜜蜂與養蜂報告
謝辭
推薦序 誰知匙中蜜,滴滴皆辛苦/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 金恆鑣博士
推薦序 臺灣養蜂產業的重要推手/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 吳文哲博士
推薦序 與蜜蜂深情共舞/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杜武俊博士
推薦序 一本精彩好書/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 陳裕文博士
推薦序 從珍貴史料看臺灣的養蜂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楊恩誠博士
自序 與蜜蜂共舞--安奎的蜜蜂手札
蜜蜂微電影欣賞
【PART 1 蜜蜂與養蜂】
1.1 臺灣1980 年以前的養蜂概況
1.2 臺灣省養蜂協會創立經過
1.3 全國蜂蜜品嘗展示會
1.4 臺灣蜂蜜評審的起源
1.5 蜜蜂與蜂產品特展
1.6 生活文化探源─蠶與蜂特展
1.7 穿蜂衣的故事
【PART 2 臺灣養蜂的珍貴文獻】
2.1 臺灣1934 年的蜜蜂專書《蜜語》
2.2 臺灣之養蜂問題
2.3 教皇庇護十二世在17 屆國際蜂會致詞
2.4 臺灣之養蜂業調查
2.5 蜜蜂病害與敵害之初步研究
2.6 臺灣蜂場經營之研究
2.7 馬雅皇蜂引進之觀察
2.8 二十世紀初期臺灣的養蜂事業
【PART 3 蜜蜂的祕密】
3.1 蜜蜂與煙的淵源
3.2 巧奪天工的蜂巢
3.3 有秩序的蜂群生活
3.4 掃描電顯下的蜜蜂
3.5 令人讚嘆的蜜蜂器官
3.6 工蜂的神奇分工
3.7 工蜂的舞蹈語言
3.8 蜜蜂的費洛蒙
3.9 黃雨事件之謎
3.10 神奇的蜂療
3.11 可怕的殺人蜂
【PART 4 國際養蜂交流】
4.1 澳洲亞特蘭大第26 屆國際蜂會
4.2 美國密西根州養蜂協會演講
4.3 兩岸蜜蜂交流溯源
4.4 泰國清邁第5屆亞洲蜂會
4.5 菲律賓拉古納第7屆亞洲蜂會
4.6 武漢第4屆兩岸蜂會
4.7 杭州第9屆亞洲蜂會
4.8 法國蒙彼利埃第41屆國際蜂會
4.9 首屆新疆黑蜂論壇
4.10 美國華府的世界蜜蜂日
【PART 5 蜜蜂與養蜂的資源】
5.1 國際養蜂重要團體
5.2 國際養蜂重要雜誌
5.3 國際養蜂重要書籍
附錄1 主要參考資料
附錄2 《蜂衙小記》
附錄3 安奎教授的蜜蜂與養蜂報告
謝辭
序/導讀
【推薦序/蜂流韻事】
人類在什麼時候開始會養蜜蜂,大概很難確知。基督教的舊約聖經提到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的迦南地是「流奶與蜜之地」,人們一直以為這個蜜,指的是由棗子和無花果製成的蜜,多數人認為那裡的蜜應該都是天然的野蜜;新約聖經提到施洗約翰在曠野中吃蝗蟲與蜜,應該也是野蜜。今年二月,有機會到埃及旅遊,其中最引我注意一種常見的昆蟲便是蜜蜂。壁畫上見到描繪人們採蜜和養蜂活動,古埃及莎草紙上也記錄了蜂蜜療傷和治病之事。在法老王的陵墓中,曾發現一罐三千多年的蜂蜜,至今未變質,說明當時已知道蜂蜜的好處。據國外媒體報導,考古學家們在以色列北部地區,發現約30 個具有3,000年歷史的蜂箱,這些蜂箱由稻草和黏土製成,每個均可容納數百個蜂房。這項新發現表明,以色列早在3,000 年前,就擁有較成熟的養蜂產業。而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人已懂得將蜂箱自尼羅河船上游隨波逐流,讓蜜蜂沿著河岸採蜜,因此確知,人類養蜂至少在四千年或更早就很普遍了。
臺灣近代養蜂始自日據時代,但一直沒有系統性的研究。好友安奎教授在中興大學昆蟲系就讀時,就鍾情於養蜂研究,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亦投入養蜂的實務和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曾在臺大開授「養蜂學」,並與何鎧光教授合著《養蜂學》一書,是第一本國內有關養蜂的大學用書。安教授利用公餘之暇蒐集各種相關資料,不論報章、雜誌、古籍、國內外相關會議、相關活動、相片及影片等,整理成本書,給愛好養蜂的人士和普羅大眾參考,是一本「非教科書」類的科普書,也是了解臺灣養蜂史的寶貴資料。
本書內容包含歷史、典故、理論、實務、甚至養蜂觀光工廠,可說是一本有關蜜蜂的百科全書,介於學術與通俗之間,讀來趣味橫生,不只風趣,也是「蜂趣」。尤其書末附上豐富的圖片和微電影,更增加其可讀性。
筆者剛自埃及旅遊回來,正驚嘆埃及文明在四千年前即有養蜂技術,且有文字記載。四千年後的臺灣,正好有安教授這本新書問世,也算為臺灣的養蜂事業留下可貴的紀錄。這本《與蜜蜂共舞》,與安教授前一本著作《與虎頭蜂共舞》相互輝映。安教授身為當代風流人士,文筆流暢,言之有物,談的都是與蜂有關的蜂言蜂語,我很高興在此邀請大家一起來拜讀他的「蜂流韻事」。
長榮大學前校長暨名譽教授 陳錦生博士 2020.3.25
【自序/與蜜蜂共舞--安奎的蜜蜂手札】
1968 年在中興大學昆蟲系時,選修了「養蜂學」,開始對蜜蜂發生興趣。1971 年返回興大當助教,管理昆蟲系四箱教學用蜂群,累積了許多實際養蜂經驗。後來獲知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馮.弗里希博士(K. von Frisch),研究蜜蜂的舞蹈語言將近三十年,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更自我期許將蜜蜂研究訂為未來努力的目標。
1980 年獲得博士學位後,考量研究蜜蜂過於專業,謀職不易,跨行進入博物館。在博物館工作期間,蒙指導教授何鎧光博士邀約,在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共同開授「養蜂學」課程,並協助蜜蜂研究工作。1997 年整理十餘年授課講義及相關研究報告,與何教授共同出版《養蜂學》一書,是臺灣第一本由國立編譯館主編的養蜂學大學用書。
進博物館工作不久,為深入了解工作內容,希望去國外進修博物館學。1983 年通過教育部博士後研究公費留考,赴美進修一年。因對於早年設定研究蜜蜂的目標始終無法忘懷,所以學成返國回到工作崗位,盡力整合博物館資源,籌辦蜜蜂展覽、支援兩岸蜜蜂會議、參加國際養蜂會議等,促進臺灣養蜂事業發展。2000 年文建會公開甄選「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受到肯定錄取。20 餘年來,憑藉博物館平台,跨領域串聯產官學資源,啟動各界力量,致力提升養蜂產業的價值及水準。
退休後受聘明新科技大學教授,2013 年經中國養蜂學會張复興理事長推薦,協助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養蜂企業,規劃「蜜蜂觀光工廠」專案,重新研讀蜜蜂與養蜂相關書籍。回顧「與蜜蜂共舞」五十多年,始終如一,樂此不疲。2015 年底將蒐集的資料、研究及經驗,彙整出版《與虎頭蜂共舞--安奎的虎頭蜂研究手札》一書。接著持續五年整理蜜蜂的相關資料,完成《與蜜蜂共舞--安奎的蜜蜂手札》。
本書分五篇,第一篇:蜜蜂與養蜂。包括臺灣1980 年以前的養蜂概況、臺灣養蜂協會的創立經過、蜂蜜評審的起源、蜜蜂與蜂產品特展、穿蜂衣的故事等。第二篇:臺灣養蜂的珍貴文獻。包括臺灣1934 年的蜜蜂專書《蜜語》、教皇庇護十二世在17 屆國際蜂會致詞、馬雅皇蜂引進之觀察、二十世紀初期臺灣的養蜂事業等。第三篇:蜜蜂的祕密。包括蜜蜂與煙的淵源、巧奪天工的蜂巢、掃描電顯下的蜜蜂、工蜂的神奇分工、工蜂的舞蹈語言、黃雨事件之謎、神奇的蜂療、可怕的殺人蜂等。第四篇:國際養蜂交流。包括澳洲亞特蘭大第26屆國際蜂會、泰國清邁第5 屆亞洲蜂會、武漢第4 屆海峽兩岸蜂會、法國蒙彼利埃第41 屆國際蜂會、首屆新疆黑蜂論壇、美國華府的世界蜜蜂日等。第五篇:蜜蜂與養蜂的資源。包括國際養蜂重要團體、國際養蜂重要雜誌、國際養蜂重要書籍。附錄中有:1. 主要參考資料、2. 郝懿行的《蜂衙小記》、3. 安奎教授的蜜蜂與養蜂報告。書中收錄照片及圖片327 張,含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照片17 張,以及自行錄製的微電影9 片。
臺灣養蜂事業發展多年,政府主管機關協助輔導,學者專家努力奉獻,在本書各篇章中,略可一窺梗概。期盼未來有更多專家學者,投入蜜蜂研究,共同為臺灣的養蜂事業發展繼續努力。本書經再三校對,或仍有謬誤之處,企盼國內外學者專家不吝指教。
安 奎 謹誌 2020.8.2
人類在什麼時候開始會養蜜蜂,大概很難確知。基督教的舊約聖經提到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的迦南地是「流奶與蜜之地」,人們一直以為這個蜜,指的是由棗子和無花果製成的蜜,多數人認為那裡的蜜應該都是天然的野蜜;新約聖經提到施洗約翰在曠野中吃蝗蟲與蜜,應該也是野蜜。今年二月,有機會到埃及旅遊,其中最引我注意一種常見的昆蟲便是蜜蜂。壁畫上見到描繪人們採蜜和養蜂活動,古埃及莎草紙上也記錄了蜂蜜療傷和治病之事。在法老王的陵墓中,曾發現一罐三千多年的蜂蜜,至今未變質,說明當時已知道蜂蜜的好處。據國外媒體報導,考古學家們在以色列北部地區,發現約30 個具有3,000年歷史的蜂箱,這些蜂箱由稻草和黏土製成,每個均可容納數百個蜂房。這項新發現表明,以色列早在3,000 年前,就擁有較成熟的養蜂產業。而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人已懂得將蜂箱自尼羅河船上游隨波逐流,讓蜜蜂沿著河岸採蜜,因此確知,人類養蜂至少在四千年或更早就很普遍了。
臺灣近代養蜂始自日據時代,但一直沒有系統性的研究。好友安奎教授在中興大學昆蟲系就讀時,就鍾情於養蜂研究,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亦投入養蜂的實務和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曾在臺大開授「養蜂學」,並與何鎧光教授合著《養蜂學》一書,是第一本國內有關養蜂的大學用書。安教授利用公餘之暇蒐集各種相關資料,不論報章、雜誌、古籍、國內外相關會議、相關活動、相片及影片等,整理成本書,給愛好養蜂的人士和普羅大眾參考,是一本「非教科書」類的科普書,也是了解臺灣養蜂史的寶貴資料。
本書內容包含歷史、典故、理論、實務、甚至養蜂觀光工廠,可說是一本有關蜜蜂的百科全書,介於學術與通俗之間,讀來趣味橫生,不只風趣,也是「蜂趣」。尤其書末附上豐富的圖片和微電影,更增加其可讀性。
筆者剛自埃及旅遊回來,正驚嘆埃及文明在四千年前即有養蜂技術,且有文字記載。四千年後的臺灣,正好有安教授這本新書問世,也算為臺灣的養蜂事業留下可貴的紀錄。這本《與蜜蜂共舞》,與安教授前一本著作《與虎頭蜂共舞》相互輝映。安教授身為當代風流人士,文筆流暢,言之有物,談的都是與蜂有關的蜂言蜂語,我很高興在此邀請大家一起來拜讀他的「蜂流韻事」。
長榮大學前校長暨名譽教授 陳錦生博士 2020.3.25
【自序/與蜜蜂共舞--安奎的蜜蜂手札】
1968 年在中興大學昆蟲系時,選修了「養蜂學」,開始對蜜蜂發生興趣。1971 年返回興大當助教,管理昆蟲系四箱教學用蜂群,累積了許多實際養蜂經驗。後來獲知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馮.弗里希博士(K. von Frisch),研究蜜蜂的舞蹈語言將近三十年,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更自我期許將蜜蜂研究訂為未來努力的目標。
1980 年獲得博士學位後,考量研究蜜蜂過於專業,謀職不易,跨行進入博物館。在博物館工作期間,蒙指導教授何鎧光博士邀約,在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共同開授「養蜂學」課程,並協助蜜蜂研究工作。1997 年整理十餘年授課講義及相關研究報告,與何教授共同出版《養蜂學》一書,是臺灣第一本由國立編譯館主編的養蜂學大學用書。
進博物館工作不久,為深入了解工作內容,希望去國外進修博物館學。1983 年通過教育部博士後研究公費留考,赴美進修一年。因對於早年設定研究蜜蜂的目標始終無法忘懷,所以學成返國回到工作崗位,盡力整合博物館資源,籌辦蜜蜂展覽、支援兩岸蜜蜂會議、參加國際養蜂會議等,促進臺灣養蜂事業發展。2000 年文建會公開甄選「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受到肯定錄取。20 餘年來,憑藉博物館平台,跨領域串聯產官學資源,啟動各界力量,致力提升養蜂產業的價值及水準。
退休後受聘明新科技大學教授,2013 年經中國養蜂學會張复興理事長推薦,協助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養蜂企業,規劃「蜜蜂觀光工廠」專案,重新研讀蜜蜂與養蜂相關書籍。回顧「與蜜蜂共舞」五十多年,始終如一,樂此不疲。2015 年底將蒐集的資料、研究及經驗,彙整出版《與虎頭蜂共舞--安奎的虎頭蜂研究手札》一書。接著持續五年整理蜜蜂的相關資料,完成《與蜜蜂共舞--安奎的蜜蜂手札》。
本書分五篇,第一篇:蜜蜂與養蜂。包括臺灣1980 年以前的養蜂概況、臺灣養蜂協會的創立經過、蜂蜜評審的起源、蜜蜂與蜂產品特展、穿蜂衣的故事等。第二篇:臺灣養蜂的珍貴文獻。包括臺灣1934 年的蜜蜂專書《蜜語》、教皇庇護十二世在17 屆國際蜂會致詞、馬雅皇蜂引進之觀察、二十世紀初期臺灣的養蜂事業等。第三篇:蜜蜂的祕密。包括蜜蜂與煙的淵源、巧奪天工的蜂巢、掃描電顯下的蜜蜂、工蜂的神奇分工、工蜂的舞蹈語言、黃雨事件之謎、神奇的蜂療、可怕的殺人蜂等。第四篇:國際養蜂交流。包括澳洲亞特蘭大第26屆國際蜂會、泰國清邁第5 屆亞洲蜂會、武漢第4 屆海峽兩岸蜂會、法國蒙彼利埃第41 屆國際蜂會、首屆新疆黑蜂論壇、美國華府的世界蜜蜂日等。第五篇:蜜蜂與養蜂的資源。包括國際養蜂重要團體、國際養蜂重要雜誌、國際養蜂重要書籍。附錄中有:1. 主要參考資料、2. 郝懿行的《蜂衙小記》、3. 安奎教授的蜜蜂與養蜂報告。書中收錄照片及圖片327 張,含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照片17 張,以及自行錄製的微電影9 片。
臺灣養蜂事業發展多年,政府主管機關協助輔導,學者專家努力奉獻,在本書各篇章中,略可一窺梗概。期盼未來有更多專家學者,投入蜜蜂研究,共同為臺灣的養蜂事業發展繼續努力。本書經再三校對,或仍有謬誤之處,企盼國內外學者專家不吝指教。
安 奎 謹誌 2020.8.2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