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推薦語│
不管題材嚴肅或溫馨,佳鑫的語言永遠自然,情感永遠懇切,甚至無懼袒露自身的脆弱。他最絕望的控訴也蘊含「對話式」的平和;這不喧嘩的文字顯示的,除了性情,或許更是自信。
詩呈現心靈。詩不撒謊。佳鑫對社會正義的疑慮、對弱勢的悲憫,是超齡的;他的批判溫和卻堅決,常用感性語言描繪冷酷細節―是細節,不是論述,最具說服力,而細節來自同情的觀察、體會。佳鑫的眼睛經常往外探望。他的視野讓他的詩有一種時空無隔、人我無分的諧和感;這視野,我相信,也將使他的詩路愈見寬廣。
──陳育虹(詩人)
二○一四年詹佳鑫發表〈錯覺的旁邊〉,以轟然爆裂的意象反射「死神的眼睛」;以「錯覺」一語暗示驚惶不捨的心情;用「隱形的管線」喻指人們相互連結的義氣。這樣的詩,超越時事實景(高雄氣爆事件),更能與讀者進行深刻的對話。我於是開始特別留意這位出生於一九九○年代的代表詩人,此時,距離他最初寫詩,大約五年。
二○一七年,詹佳鑫榮獲第一屆「周夢蝶詩獎」,籌畫首部詩集,我有緣展讀他更多詩篇,深感他對情愛的思索細膩,擅於體貼語言的悲喜、聲音的低昂,表達冰山下的隱痛;同時關切遠近社會議題,深入他所思想的核心。
在一個訊息傳播快速的年代,佳鑫鍛鍊心物合一的情懷,不追逐花招,打的是有內功暗勁的實拳。〈變色龍畫家〉、〈心的暗室〉、〈鳶尾花〉、〈邀請函:雨滴的旅行〉,都令人讚嘆,值得優先閱讀。
──陳義芝(詩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此詩集長於抒情,描寫細膩,頗能感人。書寫面向寬廣,輯一書寫人,輯二抒發愛情,輯三描繪物,輯四以時事為題材,作者關心私我與社會,內心與外界,面面俱到。全書甚具系統,非雜湊成書也。
下筆輕淡,不耍技巧,但力道十足。語言乾淨,句子精煉,然深沉有味,發人深省。節奏之經營,亦有可取者,例如句子斷與連,切割與分行,大多慮及韻律。押韻自然活潑,無斧鑿之弊、板滯之疵。
──渡也(詩人、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詹佳鑫在很年輕時候就展現了非常成熟的詩藝,他總能以最深邃的眼光凝視世界的變幻,洞察人情之幽微。《無聲的催眠》整本詩集有一種優雅的質地,那是因為佳鑫能夠巧妙調節自己敘述的語氣,形成了特別迷人的腔調。他不動聲色地勾勒家庭裡的倫理難題,讓畫面與聲音透露一切,說與不說之間滿是張力。此外,他反思自身的遭遇,以淡而有味的筆觸描繪生活中的悲喜。我喜歡佳鑫作品的澄澈乾淨,在簡單的話語中傾付了美好的情感體系。
──凌性傑(詩人、建國中學國文科教師)
佳鑫的詩和他的人一樣,溫柔,卻有一種深刻的堅強。生活的挫折磨難從不休止:親情可以是長期的耗蝕,也可能展現為劇烈的碰撞;自我或許是迷失待尋的他者,有時卻也是抹除了形軀的空洞存在。情愛因失落而甜美,社會充斥各種傷害與關懷。在佳鑫的筆下,它們以奇異的方式共融並存,化為詩情與意象。即使他總在詩裡自稱微小,但那已是一個逐漸成形的世界了。
──吳岱穎(詩人、建國中學國文科教師)
-------
│推薦序│全宇宙都安靜了
李蘋芬
「本來相約他在海邊山盟海誓/卻找錯地方來到一個游泳池/滿眼湖水藍的美麗/你我就從那裡開始/藍色的漣漪鋪展一段回憶」。柔和光球旋轉的KTV包廂裡,佳鑫選了這首王菲演唱、林夕填詞的〈美錯〉。清澈泳池與藍色回憶,幻美錯誤的偶遇、沉溺、辨認和(不可能的)抽身旁觀,宛然他以詩築造的宇宙。
對我來說,佳鑫身上無疑蘊藏少年與少女兩種靈魂,他寫詩總有一股難掩的鋒芒―那來自長時鍛鍊而來的自信,如少年血氣,果敢奔跑、試探;同時因他澄淨良善的心性,情感思維畢竟是貼近愛的,帶著少女式纖細,甜蜜,傷感。這二種質素,折射為他詩中迷人的光澤。
輯錄由青春期擺渡至成年階段的詩作,我們終於盼到他的第一本詩集《無聲的催眠》。二○一五年秋天,我初識佳鑫,他總莫名挾著歡悅、正向的氣氛。課間我們晃悠到便利商店,我老是想像他買了草莓巧克力之屬,真要細數已不確定。但我知道,燦爛笑容佔其表情之最多數,在社群媒體上尤為凸顯。熟稔後,明白他是隨身、隨時上演內心小劇場的人,而且感染力很強―瘋狂有時,耽美有時,使人隨他笑鬧、又一同憂愁低吟。
然而,在詩的安靜宇宙,他時常將自身「旋轉成一顆獨立的星球」(〈車輪餅的旅行〉)。寂寥的世界內部,佳鑫透過豐沛意象,羅織成圓熟的外部象徵系統:「意念如塵埃飄飛/旋轉成一個完足的星系」(〈地下室的宇宙〉)。孤獨自轉的星,是詩的主旋律之一,諸如「你看見我了嗎/千萬年後,黑暗的冰原底下/有一座安靜的活火山」(〈心的暗室〉);「讓我學會隱藏,用緘默/彩繪一雙他人的眼光」(〈變色龍畫家〉)。他隱匿於暗影,透視埋伏在自我及他人內心的未來地震;或者「當影子滑過一天又一天/我會繼續和地磚說話/用那種只有自己懂得的語言」(〈剩下〉)。彷彿在陸地仰望天空的人,錯以為宇宙充滿絢麗星系與未知的蓬勃生物圈,詩人則是黑暗中的漫遊者,漂流在不被理解與渴欲傾訴之間。
佳鑫的詩常以源源不斷的奇思異想,從極為平常的物象、世情中探掘意義,一如將星辰連成星座,並賦予情節和寓意。〈末封情書〉第一節是這樣開始的:
全宇宙都安靜了
只看見雨變成一千種冒號
下在虛構的小鎮
―〈末封情書〉
在詩的宇宙,故事揭幕,始於靜謐描繪。但他顯然不溺於背景虛設和宏偉事物的初步創造,儘管,這幾乎是詩人們探索詩藝的起步姿勢。這首詩終於一股內在湧現的不安,使飽滿的情意,洩露出孔洞,並從中悟出對人事、自我和現實的幽微體會。它們是美麗的錯誤,啟動詩人吟唱的起音:
背對背,用一首冷的情歌
在啟程之前留下擁抱的傷痕
訊號都是錯的
轉角只是一盞熄滅的路燈
若詩是一張臉,佳鑫的詩便如其人,清秀明朗。他的詩往往以豐美詞彙為鷹架,架構起來卻能保持清晰分明,自有秩序,不顯蕪雜:
滾落枝葉如敲打鍵盤,也許引來群蛙低鳴、
小鹿分心,此刻交換誠實的眼神
岩石上一隻蛞蝓留下山林的指紋
―〈邀請函:雨滴的旅行〉
仍未有所感應。記憶在此游離皮囊
斑白且易於脫落;我想要的
總難以盈握手中―身猶天
音即義,在反覆牽引且
隱隱痠疼的脊椎深處,因輕微一震
傳來宇宙諧謔的喀喀之聲
―〈在復健室〉
青春詩作,雖偶有「用力」過深的敲打跡象,其初心卻是對詩的絕對企求,字詞與詩篇佈局上的偏執。他的詩,偶爾還讓人想起楊牧或羅智成。同為寫詩的人,我羨慕他狀若行雲的意念興發,這些意念都能以完整的形象呈現,且少有躁進或隱晦之弊。亦可見他對社會現實的關懷,處理無可迴避的公理與正義的問題:
其實我們都在跨越邊界:
探問真正的死亡,追尋
永恆的公正、依賴與信仰
你們緊緊地閉上眼睛,無語掙扎
我不忍直視,卻又不得不凝視
―〈如果我們都不再挨餓〉
│後記│時光的水霧
從礁溪洗完溫泉,陰雨的列車裡,感覺自己是一粒潔白拋光的溫泉蛋,冒著熱煙,有一種滿足和溫暖。靠著車窗,耳機裡傳來張懸清淡的嗓音:「深深的話要淺淺地說/長長的路要揮霍地走/大大的世界要率真地感受/會痛的傷口要輕輕地揉……」
我想起那遙遠的自己,在國中最末端緊鄰樓梯的一間教室,悶著汗,趴在座位上,視線穿過暗褐色菱形的鐵窗格子,望向中庭、抬向天空,在雲霧捲繞的山巒背後,是怎樣的世界呢?那是印象中第一次感覺深刻的茫然,什麼話也說不出來,只能恍神發愣。
那時或許正準備著作文集訓,每周完成一篇比賽的命題練習。書也沒讀幾本,倒是抄了不少華麗佳句。像一個孩子試穿繡滿亮片、車工繁複的陌生禮服,顧影自憐,還自己打了聚光燈。想來呆澀,卻也因這一點點好奇與勇氣,讓我開始了文字冒險,打探更多黝深的礦坑。我人生第一首詩,正是寫於國中時期,一尾在餐桌上被刀叉切劃的煎魚的心聲。內容生嫩,不忍卒睹,但我能清楚記得當下寫詩的心情,一尾迷航的魚受困捕網,爸媽不知去向,眼淚消失在海洋,扭動掙扎,驚懼心慌,嘩啦啦被狠狠地拖拉上岸。一刀刀刮除鱗片後入鍋油煎,張著嘴,看不見血的顏色。
那竟像是研究所漫長的六月。師長朋友詢問詩集近況,我卻昏倦懶散,無心於此。百葉窗間細窄的縫,透出長而柔軟的光的絲線,由白漸黃,再由金變藍、轉黑,慢慢地把我綑綁。我蜷在床上靜靜望著,望著望到眼睛痠澀,彷彿就忘了。天花板上有蜿蜒的裂痕,不知從何開始,從何結束。像六月一樣卡在中間,裂不了,又好不了。這樣日夜輾轉於枕被,像一隻擱淺的魚,艱難地張口閉口仍堅持游到蒼白的海域。轉眼醒來時空錯亂,精神奕奕卻軀體乏力,是用意念在撐,在乾沙上殘喘。感受到內在一點一滴流逝,像潮浪捲去記憶的沙,留下一個個凹孔,碎散分離再也不回來。我感謝這樣的日子,誠實地衝撞無助與孤單,自己把自己消音。我創造,我徘徊,我躲藏,我穿越。是善良的天使輕撫我額頭:心裡還有些瘀傷,但一切會好。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更好的說法。好好吃飯讀書,好好睡覺,好好散步。練習擺脫自造的纏擾與依附,變成一朵雲……
是年底整理詩稿,精神稍稍恢復,彷彿重遇青春期的高溫能量。從建中體育館上完游泳課出來,裹著一身消毒水氣味,頂著豔陽,腦中浮現某個句子,反覆推敲,雕磨,縮短又延長,思緒往復之中,整片操場捲起了褐黃沙塵,一波波翻湧而來,沙粒與草莖搔刮腳踝,我獨自穿越這小小風暴,視線迷茫卻含光……
這本詩集收錄高二到研究所的創作,約橫跨九年的時間。作品重新打散編排,意外發現每輯的數量頗平均。奔忙的日子裡有文字相伴,是幸福的事。只是偶爾對自己感到慚愧,詩的沉澱、包容與留白,像一種境界與修養,而我卻仍在詩之外跌撞擦傷。重讀過往詩作,悲喜交雜,波折起伏,近來我漸漸期許自己,保持輕鬆樂觀、清明寧靜的心境,儘管記憶的皮膚沾黏毛屑粉塵,前世或今生,我提醒自己覺察這微微的刺癢,是如何一層一層蒙蔽了澄亮的本心。若說詩是試圖穿越被假象包裹的迷障,深抵事物發燙的內核,那麼人生不也像一段寫詩的解謎歷程―發現祕密原來在自己身上?
世界是一場虛擬的遊戲,聲光燦爛,欲念起落,玩家們爭先恐後向前衝刺,掉入一個又一個深遂的迷宮。詩有時讓我感覺,儘管路途蜿蜒,誘惑重重,只要對自身真相的探索不停止、不執著假我布置的魅影幻覺,我們就在慢慢靠近一個美善的地方。詩作為一種溝通的媒介,並不真正抵達萬物自身。我相信萬物本自俱足,清澈的答案只有從內在探求,才能看見。寫詩或讀詩是一種取捨的練習,那更像某種生命隱喻:不沉淪,不耽溺,我可以賦予詮釋,也能夠輕輕放下。那樣的輕巧與優雅讓我十分嚮往。只是這過程必然布滿霧霾與棘刺,在難以捉摸的狀態中,或許疲憊,或許暈眩,但我們確實經歷過、留下了些什麼。只是遊戲結束,我們終究無法帶走,世間萬物我們並不真的擁有。
啊,有時想得深,話就說不清楚了。別忘了自己是一粒簡單而飽滿的溫泉蛋呢。生活光影迷離,有時耍賴調皮,無知犯錯,我慶幸自己總是受到眷顧。謝謝陳育虹、陳義芝、渡也、凌性傑、吳岱穎老師的推薦,謝謝美麗的蘋芬寫了如此溫暖而珍貴的序文。謝謝編輯佑驊細心的聯繫與建議。謝謝打鬧笑談、支持陪伴的朋友。故事未完,冒險待續,詩意是一瞬偶然的回望,在時光朦朧的水霧裡,還有小小的光點,靜靜守候,不曾熄滅。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