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反右、整肅、批鬥、清算、勞改、鬥爭……在時代的紅潮中,照見知識分子不畏強權、不忘本心的生命剪影。
邵瑜寫下父親邵循正青年時期的求學、與母親鄭遜訂婚後被迫寫「情書」給未來岳丈、父親自英國留學歸來後選擇性吃牛肉的理由、母親手做「元宵餡兒」的神祕療效、外曾祖父鄭孝胥日記的下落等,也寫邵循正夜間寫稿時瀰漫整個房間的煙霧、文革時與「黑幫大院反動權威們」的思想交流、在紅衛兵監督下悄悄替友人捎信……娓娓道出了記憶中說不完、道不盡的往事,時而幽默、時而懷念,展現邵循正的品格、治學態度、教養觀念等,雖不足為史書所記載,卻深深烙印在親友、學生心中。
「我現在一闔上眼就好像看見兩個老人一個因病戒了煙,一個因病不再提酒,坐在陽臺上,享受在那個時代稀有的、自由寧靜的夕陽。這本書寫了我父親和他的親友在幾十年間的生活,學習,工作及遭遇,可對中國老一輩知識份子有一定瞭解。我希望把它留作資料,使後輩能從一個角度對這一段歷史有一個比較感性的認識。」──邵瑜
邵瑜寫下父親邵循正青年時期的求學、與母親鄭遜訂婚後被迫寫「情書」給未來岳丈、父親自英國留學歸來後選擇性吃牛肉的理由、母親手做「元宵餡兒」的神祕療效、外曾祖父鄭孝胥日記的下落等,也寫邵循正夜間寫稿時瀰漫整個房間的煙霧、文革時與「黑幫大院反動權威們」的思想交流、在紅衛兵監督下悄悄替友人捎信……娓娓道出了記憶中說不完、道不盡的往事,時而幽默、時而懷念,展現邵循正的品格、治學態度、教養觀念等,雖不足為史書所記載,卻深深烙印在親友、學生心中。
「我現在一闔上眼就好像看見兩個老人一個因病戒了煙,一個因病不再提酒,坐在陽臺上,享受在那個時代稀有的、自由寧靜的夕陽。這本書寫了我父親和他的親友在幾十年間的生活,學習,工作及遭遇,可對中國老一輩知識份子有一定瞭解。我希望把它留作資料,使後輩能從一個角度對這一段歷史有一個比較感性的認識。」──邵瑜
目錄
寫在新版出版之前
一、秋天的童話
二、家世
三、老家
四、清華
五、法國
六、父親和母親(上)
七、西南聯大
八、英國
九、父親和母親(下)
十、「文化革命」
十一、邵氏兄弟
十二、獨生女
十三、親朋好友
十四、鄭孝胥及其子孫
十五、吳晗伯伯
十六、大國脊梁
十七、邵向兩家的情誼
十八、我的婚事
十九、父親和他的學生
二十、信仰
二十一、該出手時就出手
二十二、興趣
附錄:一部鮮為人知的書
一、秋天的童話
二、家世
三、老家
四、清華
五、法國
六、父親和母親(上)
七、西南聯大
八、英國
九、父親和母親(下)
十、「文化革命」
十一、邵氏兄弟
十二、獨生女
十三、親朋好友
十四、鄭孝胥及其子孫
十五、吳晗伯伯
十六、大國脊梁
十七、邵向兩家的情誼
十八、我的婚事
十九、父親和他的學生
二十、信仰
二十一、該出手時就出手
二十二、興趣
附錄:一部鮮為人知的書
序/導讀
〈寫在新版出版之前〉
我的父親邵循正字心恆,生於一九○九年,逝於一九七三年。文革結束後,他的學生要我給他寫傳。我覺得我對父親的專業外行,沒有資格給他寫傳。我請他的學生寫傳,我盡可能地提供我所能得到的資料。文革中,紅衛兵逼迫我父親交代,他寫過不少交代材料。其中一些是在家裡寫的,我都替他抄了底稿,這些底稿至今還在我手中。我根據底稿寫出〈憶父親〉,作為參考材料交給張寄謙先生,由她寫出我父親的第一篇傳,與《邵循正先生歷史論文集》一起出版。以後戴學稷先生和徐如先生又給他寫了更詳細的傳,我認為這兩篇傳都寫得很好。他們都是從學術和工作角度寫的,但他們不可能瞭解我父親那一代學人是如何成長和生活的。所以我根據我父親的交代底稿和我平時所見所聞,訪問了老一輩的親友,寫出生活中的父親,不過這不能做傳,只能是軼事。
文革中的交代可信,但不可全信。在當時的情況下,任何交代都是有所隱瞞,有所保留的。如我父親交代他參加民盟與吳晗先生無關,但我知道,如果沒有吳晗先生,我父親是不會參加民盟的。對於前輩學人,我盡量找到證據,去還原他們的真實經歷。前輩已逝,我們這一輩也進入老年,如果不趕緊寫出來,很多事就要永成疑案。這本書曾由《世界日報》以《心恆先生軼事》為題,出版了中文繁體字版,我在此基礎上作了一些修改,希望能起一個投磚引玉的作用,能有更多人寫出老一輩人的真實經歷。
文中涉及眾多人名,我盡量查找有關資料,作出注解來介紹各人情況。但有些是我父親文革中交代出的社會關係,我既不認識這些人,也找不到他們的材料,只好對這些人不作注解。
蘇東坡詩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是如果你置身山外看廬山,就很難知道山中的雪與風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看到的是不同的側面,也就是片面的。只有把不同的片面組合在一起,才能看到一個完整的事件。我所寫的是我親眼所見和親耳聽當事人所說的,但只能說是片面的。我非常希望聽聽站在不同位置上,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的人說說他們看見了什麼。比如逼死翦伯贊先生的巫中,有人說他拿槍威脅翦先生,有人說他沒拿槍,為什麼他不自己出來說說到底拿沒拿呢?當時到底是什麼情況?我曾在北大歷史系做資料員,我寫這本書只是想把我所知道的事作為資料留下來,所以我只擺事實,不講道理,所有這些事和人的是非功過留與後人評說。
我的父親邵循正字心恆,生於一九○九年,逝於一九七三年。文革結束後,他的學生要我給他寫傳。我覺得我對父親的專業外行,沒有資格給他寫傳。我請他的學生寫傳,我盡可能地提供我所能得到的資料。文革中,紅衛兵逼迫我父親交代,他寫過不少交代材料。其中一些是在家裡寫的,我都替他抄了底稿,這些底稿至今還在我手中。我根據底稿寫出〈憶父親〉,作為參考材料交給張寄謙先生,由她寫出我父親的第一篇傳,與《邵循正先生歷史論文集》一起出版。以後戴學稷先生和徐如先生又給他寫了更詳細的傳,我認為這兩篇傳都寫得很好。他們都是從學術和工作角度寫的,但他們不可能瞭解我父親那一代學人是如何成長和生活的。所以我根據我父親的交代底稿和我平時所見所聞,訪問了老一輩的親友,寫出生活中的父親,不過這不能做傳,只能是軼事。
文革中的交代可信,但不可全信。在當時的情況下,任何交代都是有所隱瞞,有所保留的。如我父親交代他參加民盟與吳晗先生無關,但我知道,如果沒有吳晗先生,我父親是不會參加民盟的。對於前輩學人,我盡量找到證據,去還原他們的真實經歷。前輩已逝,我們這一輩也進入老年,如果不趕緊寫出來,很多事就要永成疑案。這本書曾由《世界日報》以《心恆先生軼事》為題,出版了中文繁體字版,我在此基礎上作了一些修改,希望能起一個投磚引玉的作用,能有更多人寫出老一輩人的真實經歷。
文中涉及眾多人名,我盡量查找有關資料,作出注解來介紹各人情況。但有些是我父親文革中交代出的社會關係,我既不認識這些人,也找不到他們的材料,只好對這些人不作注解。
蘇東坡詩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是如果你置身山外看廬山,就很難知道山中的雪與風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看到的是不同的側面,也就是片面的。只有把不同的片面組合在一起,才能看到一個完整的事件。我所寫的是我親眼所見和親耳聽當事人所說的,但只能說是片面的。我非常希望聽聽站在不同位置上,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的人說說他們看見了什麼。比如逼死翦伯贊先生的巫中,有人說他拿槍威脅翦先生,有人說他沒拿槍,為什麼他不自己出來說說到底拿沒拿呢?當時到底是什麼情況?我曾在北大歷史系做資料員,我寫這本書只是想把我所知道的事作為資料留下來,所以我只擺事實,不講道理,所有這些事和人的是非功過留與後人評說。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