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電子書】九五獨白:一位民國史學者的自述

  • 7 525
    75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也是一個複雜的時代。故國變客地,一切我無有。江山雖美好,可惜非我留。」────────蔣永敬 本書是民國史學者蔣永敬從出生迄今九十五年來的回憶錄。作者蔣永敬早年生於戰亂時代,歷經軍閥混戰、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從避難、流亡、求學、從軍,而至輾轉來到台灣。在台將近七十年,由國民黨黨史會「學徒」而至大學教授,從事民國史的研究和教學五十餘年,期間研究不綴,著作等身。本書的前半部是作者記述從青少年時期避難、流亡、求學與從軍的經過;後半部則描述作者治學、教學與兩岸史學界的交流活動,以及對兩岸政局的雜感。前後兩部足以反映作者對這一時代變化的感受。是對民國史、近現代史有興趣的讀者所不可多得的參考文獻。

作者

蔣永敬

著名民國史專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原籍安徽定遠,1949年定居台灣。曾任國民黨黨史會纂修、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退休後仍繼續民國史的研究。從1960年代迄今五十多年來有多種著作及多篇論文發表。重要著作有:《鮑羅廷與武漢政權》、《胡志明在中國》、《胡漢民年譜》、《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抗戰史論》、《孫中山與中國革命》、《國民黨興衰史》、《蔣介石與國共和戰》(與劉維開合著)、《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孫中山與辛亥革命》。

目錄

【目次】

自序

01 家世及故鄉
(一)先世考查
(二)幼年家庭
(三)童年生活

02 就讀學校及抗戰避難
(一)小學與初中
(二)家鄉陷敵開始避難
(三)戰時臨中流亡學生

03 就讀大專青年從軍
(一)絃歌不輟抗戰精神
(二)敵犯立煌「雞飛狗跳」
(三)青年從軍赴滇入伍
(四)移駐曲靖調任政工

04 抗戰勝利隨軍出關
(一)出滇開赴東北
(二)快速部隊歸來復員

05就學東大與任職公教
(一)在學一年拜訪女友
(二)結束學潮被當砲灰
(三)參與選務祕密開票
(四)回任軍職困在危城

06 離瀋南歸隨軍來台
(一)戰亂婚緣形同「私奔」
(二)敵來我走別矣上海
(三)來台服務警總被特務釘稍
(四)「光復」有望高考登榜
(五)任職黨工「軍統」為伍
(六)辭「小吏」入政大教研所

07 黨史會「學徒」十年「出師」
(一)草屯鄉下分管史料
(二)「糾謬」與「謬糾」之糾纏
(三)利用「寶藏」大做研究
(四)識韋慕庭教授鼓勵有加
(五)胃裂穿孔轉危為安
(六)赴美一年帶職研究

08 在黨史會三級變:總幹、閒人、元老
(一)黨史會之「總幹」
(二)黨史會之「閒人」
(三)遷居台北
附錄:荔園雜憶
(四)黨史會之「元老」

09 任教政大古稀退休
(一)告別黨史會
(二)政大歷史所之點滴
(三)「當」人者人恆「當」之
(四)古稀退休仍留兼課

10 研究與撰寫史著之回顧
(一)研究辛亥革命的微觀與宏觀
(二)研究國民黨改組與「三大政策」問題
(三)研究抗戰史事
(四)以「三權論」研究民國政局
(五)為中山艦事件與西安事變之「揭謎」而喝采
(六)參與《中華民國建國史》之編撰
(七)高中歷史教科書民國史部分之編寫
(八)「批李、非獨」之「清議」

11 「三老」中之「老友」
(一)何謂「三老」
(二)黨史會時期之「三老纂」
(三)南港學術之友

12 初次返鄉景物全非
(一)幼年故居
(二)瀋陽、北京探文桂之親
(三)翠亨、香港之會
(四)印象與感想

13 頻繁的交流與旅遊
(一)參加夏威夷及瀋陽學術會議
(二)骨痛漸愈再遊北京
(三)台兒莊、黃山之旅
(四)三峽、武昌之旅
(五)廣州、香港、蘇州、烏魯木齊、昆明之旅

14 南京別居-金寶花園
(一)遇吳相湘與南大演講
(二)二度返鄉不豫之惱
(三)天倫樂趣同遊江南
(四)合肥陳獨秀思想研討會
(五)東京之會有火藥味
(六)金寶兩月漸多體會

15 和統會訪北京及長春
(一)和統會之成立
(二)和統會組團訪問北京
(三)和統會轉訪長春
(四)參加長春及北京學術研討會

16 退而不休享受人生(一)
(一)廣西及中越邊境之旅
(二)旅遊歸來忙撰稿
(三)新同盟會訪問大陸
(四)金寶小住旅遊名勝
(五)瀋陽參觀
(六)香港和平統一大會

17 退而不休享受人生(二)
(一)寧波、合肥、皖南之旅
(二)台灣大選之旁觀
(三)撰文、評文、出書之忙
(四)舊金山中日關係會議
(五)柏林和平統一大會
(六)香港渡中秋品嘗「一國兩制」
(七)翠亨、廣州之會與演講

18 退而不休享受人生(三)
(一)南京建設與長江二橋
(二)珠海座談會-「一中」我見
(三)東京和平統一大會
(四)南京瀋陽之會冷暖有別
(五)武漢之會名流雲集
(六)南大演講發問踴躍
(七)香港之會主題演講
(八)為周美華新著作序

19 八十初度友好祝之
(一)台北及大陸友好之祝
(二)李雲漢「戲筆」之祝
(三)祝賀論文集《史學的傳承》
附錄(一):論文集序
附錄(二):論文集目錄
附錄(三):論文集之蔣傳
附錄(四):蔣永敬教授著作目錄
附錄(五):蔣永敬教授指導之博、碩士論文目錄
附錄(六):論文集作者與蔣教授因緣

20諸友對《浮生憶往》之反應
陶英惠、陳三井、金以林之言

21 「國士」陳隆志之「胡吹亂蓋」
從《王世杰日記》看當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經緯

22 《國民黨興衰史》之出版
吾友李雲漢的評語

23 「國民會議」名詞之由來
由評論田子瑜教授的論文而起

24 為茅家琦教授新著作序
準確度、深度與廣度

25 為林桶法博士新著作序
流產的「和平統一」

26 為《三民書局成立五十年》撰文
孫中山的一個願望實現在三民

27 健康檢查與臺灣發生SARS
(一)健康檢查
(二)SARS

28陳紅民博士的書序
胡漢民研究

序/導讀

【自序】

我生長在動亂時代,也是一個複雜的時代。我於民國十一年(西曆一九二二)農曆四月初十日(西曆五月六日)。出生於安徽省定遠縣的一個農村,那時的家鄉是在軍閥的統治之下。戰爭不斷。余出生之日,正逢直奉戰爭。一個月十天後(六月十六日),陳炯明叛孫中山於廣州,孫蒙難永豐艦(中山艦)。不意余在三十五年後(一九五七),進入國民黨黨史會工作,竟與這段歷史和史料,成為不解之緣;更於八十二年後(二○○四),參觀中山艦,親身體驗其史跡。

談到所謂動亂時代,自我出生到一九四九年離開中國大陸前的二十七年時光中,歷經內戰和抗戰。抗戰前的內戰,是在童年時期,當過難童。八年抗戰和戰後國共內戰,身臨其境,當過難民,或參與其事。這兩段歷史,也是我後來研究的範圍,並有論文發表及專著出版。

談到所謂複雜時代,余自一九四九年定居台灣以來,迄有六十八年,生活雖稱安定,但社會極為複雜,尤其是國家認同,族群矛盾,統獨分歧,民粹囂張等諸種問題,鬧得社會不寧,人心離散。就國家認同而言、余為中華民國之國民,自中共政權建立以後,即認中華民國已亡;台獨亦否認中華民國,稱為「外來政權」,余被列為「外省」族群,視為「傾中」而「不愛台」。中共改革開放後,至大陸探親,則被稱之為「台胞」。余處此環境,至覺尷尬。余究竟何所屬?曾作「打油」以自嘲:

舊地(大陸)又重遊,來看老朋友;故國變客地,一切我無有。江山雖美好,可惜非我留:老家是何處?兩岸的「行走」。

不論如何,余既定居台灣,即為台人,余之後代子孫,亦皆為台人。此與早期閩南、客家人之移民台灣,只有先後之不同耳。豈可不「愛台」哉!余有所感,必形之於文。余在年滿八十歲時(二○○二),有回憶錄《浮生憶往》之作。迄今十有五年,余之虛齡亦由八十而至九五矣。在此十五年間,余之腦力、體力尚堪使用,且學會使用電腦,用之撰文,較之手寫,方便多矣!故在此一時期,能有多篇論文及數種專著之完成,實受電腦之賜也。同時亦續撰《浮生憶往》及勤寫日記。記述余之所見、所感、所思,達數十萬言,然多蕪雜。人生如「白駒過隙」,如能留下痕跡,實亦不虛此行。因此利用電腦之便,將《浮生憶往》及其續作、日記,加以修正、整理,題曰《九五獨白》。意思是:「九五老翁,自彈自唱」。

今重閱《浮生憶往》〈自序〉,頗覺汗顏,為保其原貌,節錄部分如次:

余自幼年而至老年,轉瞬八十年矣(今則九十五年)。回憶往事,不無飄浮不定失落無根之感。自幼年至十五歲(一九二二年五月至一九三七年六月),生長於一貧窮落後之農村,軍閥戰亂,南北戰爭,常波及余之家鄉;災荒頻仍,盜匪猖獗,乃余家鄉之常態;鄉人逃荒、避難,成為生活之一部分。十五歲至二十七歲(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九年五月),經八年抗戰與四年國共內戰,余生活於戰亂之中,逃難、流亡、求學、從軍,遠離家鄉,輾轉各地,而至「避秦」來台。二十七歲至今八十歲(一九四九年六月至今二○○二年),已有五十三年矣(現為六十八年)。且已「成家立業」,應為第一代之「台人」。但在「本土化」的聲浪下,余則被分類為「外省人」,屬於「少數族群」。然至大陸,則又列為「台胞」,較之稱「外省人」(外人)似為親切。實際為「邊緣」之人。

余究竟何所屬?思之頗為迷惑。以國籍言,乃為中華民國之國民,然自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認為中華民國已亡。在台灣,名為中華民國政府,而其執政當局(陳水扁政府)時思消滅之。可謂名存實亡。就黨籍言,余自一九四一年元旦加入三青團為團員,隨黨團之合併而為國民黨員,迄有六十餘年(現為七十六年),國共內戰時期,應屬中共之「反派」。今雖改革開放,倡導「第三次國共合作」,然其「國共戰爭」或「國共鬥爭」之史劇或史著,仍劃分敵我,揚共抑國,貶國褒共。余常向大陸友人言,如無當年國民黨,即無今日之共產黨:國民黨完蛋,「一個中國」與「和平統一」亦完蛋矣。

國民黨經其主席李登輝十二年(一九八八年至二○○○年)之摧殘,實已遍體鱗傷,而奄奄一息矣。余之專業,為研究中華民國史及國民黨黨史,今台灣執政當局在「去中國化」的政策下,否定此史;大陸方面在修此史時,列為「前朝史」。而余之史著或史觀,在兩岸均將成為「反面」或「末流」之物矣。余面臨如此尷尬境遇,能無失落與飄浮之感乎!

余之在台六十八年是怎樣度過的?最初六年(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五)純為生活而工作,從軍文人員而黨工,而至機關「小吏」,耗費時光,乏善可陳。就學政治大學兩年(一九五五至一九五七),走入正道,進入治學途徑。國民黨黨史會二十一年(一九五七至一九七八),中間留美一年(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七),在良師益友啟迪下,從事史學工作與研究,尚有心得,並有著作發表。執教政治大學十三年(一九七八至一九九二),學以致用,教學相長;最堪告慰者,余所指導之學生,多有「青出於藍」者矣。退休二十四年(一九九二至今二○一六),退而不休,著作大增。余之《浮生憶往》〈自序〉曰:

退休以後,無工作之勞形,有自由之時空,閱愛閱之書,寫愛寫之文,作愛作之事,遊愛遊之地,自由自在,海闊天空,所謂「退而不休」是也。整理舊作,增補修訂,編著成書;如有心得或新的資料,或應學術會議之邀,常有論文發表。雖有「冷飯」,「佐料」亦多,溫故知新,得以自糾前失。總計退休後之作,佔余前三十六年著作中極重要之部分,即以論文一項而言,自一九六五年十二月至二○○一年十二月的三十六年中,計發表諭文一二二篇,退休前二十七年為六十七篇,退休後的前期九年(一九九二至二○○一)則為六十五篇。但後者不無應景之作,非如前者之循規蹈矩也。

退休後旅遊大陸各地,亦為余所愛好之活動。欣賞各地風光,訪識大陸學界,辯難切磋,交換心得,容有不同意見,多能互相尊重,兼容並蓄,互補不足。應邀演講或作會議報告,亦能暢所欲言而無阻礙。以文會友,至樂之事也。

退休的後期十五年(二○○二至二○一六),亦如前期九年。最重要者有《國民黨興衰史》及其增訂本、《蔣介石與國共和戰》(與劉維開合著)以及《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等著的出版,並有《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及《孫中山與胡志明》的修訂。發表的論文亦有多篇。

總之,屆此「九五」之齡,留下一點痕跡,於願足矣。

蔣永敬,二○一六年十一月於新北市淡水水世紀。

試閱

自序

我生長在動亂時代,也是一個複雜的時代。我於民國十一年(西曆一九二二)農曆四月初十日(西曆五月六日)。出生於安徽省定遠縣的一個農村,那時的家鄉是在軍閥的統治之下。戰爭不斷。余出生之日,正逢直奉戰爭。一個月十天後(六月十六日),陳炯明叛孫中山於廣州,孫蒙難永豐艦(中山艦)。不意余在三十五年後(一九五七),進入國民黨黨史會工作,竟與這段歷史和史料,成為不解之緣;更於八十二年後(二○○四),參觀中山艦,親身體驗其史跡。

談到所謂動亂時代,自我出生到一九四九年離開中國大陸前的二十七年時光中,歷經內戰和抗戰。抗戰前的內戰,是在童年時期,當過難童。八年抗戰和戰後國共內戰,身臨其境,當過難民,或參與其事。這兩段歷史,也是我後來研究的範圍,並有論文發表及專著出版。

談到所謂複雜時代,余自一九四九年定居台灣以來,迄有六十八年,生活雖稱安定,但社會極為複雜,尤其是國家認同,族群矛盾,統獨分歧,民粹囂張等諸種問題,鬧得社會不寧,人心離散。就國家認同而言、余為中華民國之國民,自中共政權建立以後,即認中華民國已亡;台獨亦否認中華民國,稱為「外來政權」,余被列為「外省」族群,視為「傾中」而「不愛台」。中共改革開放後,至大陸探親,則被稱之為「台胞」。余處此環境,至覺尷尬。余究竟何所屬?曾作「打油」以自嘲:

舊地(大陸)又重遊,來看老朋友;故國變客地,一切我無有。江山雖美好,可惜非我留:老家是何處?兩岸的「行走」。

不論如何,余既定居台灣,即為台人,余之後代子孫,亦皆為台人。此與早期閩南、客家人之移民台灣,只有先後之不同耳。豈可不「愛台」哉!余有所感,必形之於文。余在年滿八十歲時(二○○二),有回憶錄《浮生憶往》之作。迄今十有五年,余之虛齡亦由八十而至九五矣。在此十五年間,余之腦力、體力尚堪使用,且學會使用電腦,用之撰文,較之手寫,方便多矣!故在此一時期,能有多篇論文及數種專著之完成,實受電腦之賜也。同時亦續撰《浮生憶往》及勤寫日記。記述余之所見、所感、所思,達數十萬言,然多蕪雜。人生如「白駒過隙」,如能留下痕跡,實亦不虛此行。因此利用電腦之便,將《浮生憶往》及其續作、日記,加以修正、整理,題曰《九五獨白》。意思是:「九五老翁,自彈自唱」。

今重閱《浮生憶往》〈自序〉,頗覺汗顏,為保其原貌,節錄部分如次:

余自幼年而至老年,轉瞬八十年矣(今則九十五年)。回憶往事,不無飄浮不定失落無根之感。自幼年至十五歲(一九二二年五月至一九三七年六月),生長於一貧窮落後之農村,軍閥戰亂,南北戰爭,常波及余之家鄉;災荒頻仍,盜匪猖獗,乃余家鄉之常態;鄉人逃荒、避難,成為生活之一部分。十五歲至二十七歲(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九年五月),經八年抗戰與四年國共內戰,余生活於戰亂之中,逃難、流亡、求學、從軍,遠離家鄉,輾轉各地,而至「避秦」來台。二十七歲至今八十歲(一九四九年六月至今二○○二年),已有五十三年矣(現為六十八年)。且已「成家立業」,應為第一代之「台人」。但在「本土化」的聲浪下,余則被分類為「外省人」,屬於「少數族群」。然至大陸,則又列為「台胞」,較之稱「外省人」(外人)似為親切。實際為「邊緣」之人。

余究竟何所屬?思之頗為迷惑。以國籍言,乃為中華民國之國民,然自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認為中華民國已亡。在台灣,名為中華民國政府,而其執政當局(陳水扁政府)時思消滅之。可謂名存實亡。就黨籍言,余自一九四一年元旦加入三青團為團員,隨黨團之合併而為國民黨員,迄有六十餘年(現為七十六年),國共內戰時期,應屬中共之「反派」。今雖改革開放,倡導「第三次國共合作」,然其「國共戰爭」或「國共鬥爭」之史劇或史著,仍劃分敵我,揚共抑國,貶國褒共。余常向大陸友人言,如無當年國民黨,即無今日之共產黨:國民黨完蛋,「一個中國」與「和平統一」亦完蛋矣。

國民黨經其主席李登輝十二年(一九八八年至二○○○年)之摧殘,實已遍體鱗傷,而奄奄一息矣。余之專業,為研究中華民國史及國民黨黨史,今台灣執政當局在「去中國化」的政策下,否定此史;大陸方面在修此史時,列為「前朝史」。而余之史著或史觀,在兩岸均將成為「反面」或「末流」之物矣。余面臨如此尷尬境遇,能無失落與飄浮之感乎!

余之在台六十八年是怎樣度過的?最初六年(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五)純為生活而工作,從軍文人員而黨工,而至機關「小吏」,耗費時光,乏善可陳。就學政治大學兩年(一九五五至一九五七),走入正道,進入治學途徑。國民黨黨史會二十一年(一九五七至一九七八),中間留美一年(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七),在良師益友啟迪下,從事史學工作與研究,尚有心得,並有著作發表。執教政治大學十三年(一九七八至一九九二),學以致用,教學相長;最堪告慰者,余所指導之學生,多有「青出於藍」者矣。退休二十四年(一九九二至今二○一六),退而不休,著作大增。余之《浮生憶往》〈自序〉曰:

退休以後,無工作之勞形,有自由之時空,閱愛閱之書,寫愛寫之文,作愛作之事,遊愛遊之地,自由自在,海闊天空,所謂「退而不休」是也。整理舊作,增補修訂,編著成書;如有心得或新的資料,或應學術會議之邀,常有論文發表。雖有「冷飯」,「佐料」亦多,溫故知新,得以自糾前失。總計退休後之作,佔余前三十六年著作中極重要之部分,即以論文一項而言,自一九六五年十二月至二○○一年十二月的三十六年中,計發表諭文一二二篇,退休前二十七年為六十七篇,退休後的前期九年(一九九二至二○○一)則為六十五篇。但後者不無應景之作,非如前者之循規蹈矩也。

退休後旅遊大陸各地,亦為余所愛好之活動。欣賞各地風光,訪識大陸學界,辯難切磋,交換心得,容有不同意見,多能互相尊重,兼容並蓄,互補不足。應邀演講或作會議報告,亦能暢所欲言而無阻礙。以文會友,至樂之事也。

退休的後期十五年(二○○二至二○一六),亦如前期九年。最重要者有《國民黨興衰史》及其增訂本、《蔣介石與國共和戰》(與劉維開合著)以及《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等著的出版,並有《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及《孫中山與胡志明》的修訂。發表的論文亦有多篇。

總之,屆此「九五」之齡,留下一點痕跡,於願足矣。

蔣永敬,二○一六年十一月於新北市淡水水世紀。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571688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52
    • 商品規格
    • 16開19*26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