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孟子的故事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 385
    55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孟子》為儒家最重要經典之一,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於南宋時被列入《十三經》之一。《孟子》一書以語錄體的答問方式展開,主要透過駁論的論證方法,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本書以東漢趙岐之分卷,將《史記》記載之《孟子》七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各分上下,共十四卷。收錄原文,並重新校注、語譯、分析。作者以其獨到見解,並引述《論語》、《春秋繁露》、《詩經》、《莊子》、《淮南子》、語意學等,深入淺出、理明義盡地予以解說、重新詮釋。幫助讀者深入了解孟子思想、淵源、影響,實為一本值得一讀的國學入門書。

作者

劉瑛

 

字慢卿,一字尚鴻,筆名漫輕,江西南昌人。台大法學士,南斐大學哲學所博士班研究生。任職外交部四十年整,由薦任科長、簡任司長,爬升至特任代表退休。平素愛好文史,兼愛寫作,畢生研究唐代傳奇。撰寫之散文、小說、論文等常在報章雜誌中刊出。退休後仍筆耕不休,不知老之將至。

 

著有《俺是外交官》、《中華民國外交官列傳》、《外交生涯四十年──外交幹將劉瑛回憶錄》、《論語的故事》、《大學的故事》、《中庸的故事》、《教你讀唐代傳奇1》、《教你讀唐代傳奇──博異志》、《教你讀唐代傳奇──聶隱娘》、《教你讀唐代傳奇──集異記》、《唐代傳奇研究》、《唐代傳奇研究續集》、《旅非散記》、《漫輕短篇小說集》等書。

目錄

導讀 孟子和《孟子》

 

梁惠王篇(上)
梁惠王篇(下)
公孫丑(上)
公孫丑(下)
滕文公篇(上)
滕文公篇(下)
離婁篇(上)
離婁篇(下)
萬章篇(上)
萬章篇(下)
告子篇(上)──凡二十章
告子篇(下)──凡十六章
盡心篇(上)
盡心篇(下)

序/導讀

【導讀 孟子和《孟子》】

 

[一、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軻,字子輿。《孔叢子》的〈雜訓〉篇中說:「字子車。」註云:「一作子居。居貧坎軻,故名軻。字子居。亦稱字子輿。」王應麟所著《困學紀聞》卷八十八〈孟子〉篇中說:「疑皆附會。」
  孟子是魯桓公第十三世裔孫。三桓中,老大孟孫的後代。曾祖父名敬子。曾受業於曾子。父親名廖。或云名激。字公宜。早卒。母親仉氏,獨力撫養孟子。她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母。漢劉向所著《列女傳》卷一中,有敘述她為了孟子三遷居所的故事。孟子剛懂事的時候,他們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常和鄰居兒童「嬉戲為墓間之事。」孟母因而遷居市區。之後,孟子又開始和鄰居兒童嬉戲作攤販叫賣的遊戲。孟母於是又搬家,搬遷到一所學舍旁居住。孟子受到學舍的影響,經常和鄰居兒童作「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孟母見了,才安下心,住下來。
  《史記》卷十四〈孟子.荀卿列傳〉中,有關孟子的敘述,不到兩百字。只說他「受業於子思的門人,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說魏惠王,也沒見用。因此退隱。和一班門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著孟子七篇。』」然後就沒有了。實在太過簡短,短得難以「列傳」稱之。
  據《韓非子》第五十篇〈顯學〉中說:「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有孫氏之儒。」即是說:孔子之後,儒家已分成了八派。《漢書•藝文志》中,列有《子思子》二十三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景子》三篇。《孟子》十一篇,《孫卿子》三十三篇。上列諸書,除了《孟子》和《孫卿子》(即《荀子》)外,都沒流傳下來。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三上〈儒家類〉,列有《曾子》二卷,《子思子》一卷。此二書宋代可能還存在,其後便不見於書傳了。
  在孟子的時代,秦國用商鞅變法,國富兵強。楚•魏用名將吳起,戰勝齊、秦,平百越,併陳蔡,齊威王、和齊宣王用孫子和田忌,使各國諸侯,東面朝齊。其時,天下諸侯全務合縱連橫, 以攻伐為尚。孟軻卻高唱唐虞三代之德,當然難為各國君主接受。但他一生遊歷宋、薛、滕、魯、魏、齊各國,也很受到尊敬。聲譽日隆,生活日裕。據說他所到之處,後面常跟著幾十輛車,隨從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比起孔老夫子的一車兩馬,那是氣派得多了。
  但是,他的聲望雖然日隆,在政治上的成就卻很少。在齊國,汪中的《經義新知記》中說他「處賓師之位,以道見敬。」崔述的《孟子事實錄》中說他:「在齊為客卿,與居官任職者不同。」而狄子奇的《孟子編年譜》卻說:「孟子在齊,開始時是『賓師』,只受供養之禮,不受祿。其後為卿,受粟十萬。」蕭公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則說他:「宣王時在齊為卿,致祿萬鍾。視孔子為魯司寇尤為尊顯。」蕭氏還說:「(孟子)仁義之言,終無以易富強之說。」是以,不久,孟子致仕離開了齊國,專心授徒,不再出山了。
  孟子大約生於周安王十七年(西元前三八五年),卒於周赧王十二或十三年(西元前三○三或三○四年)。享壽八十四歲。(參閱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一篇三章)但各家的說法不盡相同。有的說孟子活了九十多歲。總之,他享高壽,大概是事實。他只有一個兒子,叫孟睪。孟睪的生平事蹟無可考。

 

[二、《孟子》]
  余六歲啟蒙,由《三字經》、《龍文鞭影》、《幼學瓊林》,到七歲時,開始讀《孟子》。所謂讀,只不過是死背章句,不涉涵義。雖然當時是餛飩吞棗,其後年事日長,漸漸也能了解章句中的意旨。讀大學時,熱愛盛成教授所授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對儒家的入世思想,尤其情有獨鍾。千方百計,買了薩孟武先生的《儒家政論衍義》、《中國政治思想史》、和張其昀先生寫的許多有關孔子的書、論文。民國九十五年,撰成《論語新探》一書。若干讀者讀後或要求我再撰「孟子」有關的書。此書竟花了我三年功夫。送到出版社要付印了,又要了回來重新修訂。字斟句酌, 又花了不少功夫。最後總算定了稿,雖然仍不十分滿意,但確已花了不少功夫,盡了最大的努力。
  按《孟子》一書,《漢書•藝文志》列十一篇。東漢應劭《風俗通•窮通篇》也說:「(孟子)作中外十一篇。」東漢趙岐《孟子》篇序曰:「孟子以為聖王之盛,惟有堯、舜。堯、舜之道,仁義為上。故梁惠王問利國,對以仁義,為首篇也。仁義根心,然後可以大行其政,故次之以公孫丑問管晏之政。答以曾西之羞也。政莫美於反古之道。滕文公樂反古,故次以文公為世子。始有從善思禮之心也。奉禮之謂明, 明莫甚於離婁。故次之以離婁之明也。明者、當明其所行。行莫大於孝,故次以萬章問舜往於田號泣也。孝道之本在於情性,故次以告子論情性也。情性在內而立於心,故次以盡心也。盡己之心與天道通,道之極者也。是以終於盡心也。」
  趙岐還說:「又有外篇四篇: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後世依放而記也。」
  可見東漢之世,《孟子》尚有十一篇本。只是趙岐認為外篇四篇係後人彷効而作的。在《孟子題辭》中,他說:「(《孟子》)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三字。」
  孫奭《音義》中說:「〈梁惠王〉上七章,下十六章。〈公孫丑〉上九章,下十四章。〈滕文公〉上五章,下十章。〈離婁〉上二十八章,下三十二章。〈萬章〉上九章,下七章。〈告子〉上二十章,下十六章。〈盡心〉上四十七章,下三十九章。共為二百五十九章。而以章指計之,〈盡心〉篇只得三十八章。則共為二百五十八章。較〈題辭〉所云少三章。又〈梁惠王〉共五千二百六十四字。〈公孫丑〉共五千一百四十二字。〈滕文公〉共四千九百八十字。〈離婁〉共四千七百八十九字。〈萬章〉共五千一百五十四字。〈告子〉共五千二百二十三字。〈盡心〉共四千六百七十四字。七篇,共三萬五千二百二十六字。」
  《經義考》載:「陳士良曰:『(《孟子》)七篇,二百六十章,三萬五千四百一十字。』」
孫說較趙說多五百四十一字。陳說又較孫說多一百八十四字。錢基博的《四書解題及讀法》中說:「古書舊簡,脫漏居多。唐、宋後之版本,應減於漢。若否,也不可能加多。今茲字賸字,得毋有後人所羼入者乎?」大有可能。
  《孟子》一書的章、字,竟有不同的統計。《孟子》一書究竟是誰人所撰,學者也有不同的說法。
  《史記•孟子孫卿列傳》,司馬遷認為:「(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趙岐《孟子題辭》中說:「孟子以儒道游於諸侯,莫能聽納其說。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弟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
  應劭的《風俗通•窮通篇》中也說:「(孟子)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仲尼之意,作書中外十一篇。」(惟趙岐認為:外篇四篇,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後世依放而託者也。《題辭》)
  但到了唐代,韓愈便認為《孟子》一書,並非孟子自作。他的〈答張籍書〉中說:「孟軻之書,非軻自著,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
  宋儒撰《孟子正義》,引唐林慎思《續孟子書》二卷,以為「孟子七篇,非軻所著,乃弟子共記其言。」
  宋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卷三上〈孟子十四卷〉條下注云:
  「右魯孟軻撰。漢趙岐注。自為章指,析十四篇:序云:『軻、鄒人。戰國時以儒術干諸侯,不用,退與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著書七篇,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言。』按此書,韓愈以為弟子所會集,非軻自作。今考於軻之書,則知愈之言非妄發也。其書載孟子所見諸侯,皆稱謚。如齊宣王、梁惠王、滕定公、膝文公、魯平公是也。夫死,然後有謚,軻著書時,所見諸侯不應皆死。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見惠王,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決不見平公之卒也。故予以愈言為然。」(按:《孟子》七篇,每篇又分上下,總共為十四篇。)
  晁子止的說法,較之韓昌黎更為肯定,認為《孟子》係門人所著,但肯定《孟子》乃孟軻自撰者,也有一套說法。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八〈孟子〉篇載:「孟子集註序說,引《史記.列傳》,以為《孟子》之書,孟子自作。韓子曰:『軻之書非自著。』謂《史記》近是,而〈滕文公〉首章,道性善注,則曰:『門人不能盡記其辭。』又第四章:決汝漢注曰『記者之誤。』吳伯豐以問朱文公。文公答曰:『前說是。後兩處失之。熟讀七篇,觀其筆勢,如鎔鑄而成,非綴緝所就也。』」

 

  我們讀張伯行輯的《朱子語類》,朱子說:「《論語》多門弟子所集,故言語時有長短不類處。《孟子》首尾文字一體,無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說得很有道理。
  關於書中對諸王侯均謚名一節,清閻若璩深明經史,他所著《孟子生卒年月考》中說:(孟子)卒後,書為門人所敘定,故諸侯王皆加謚焉。錢基博的《四書解題及讀法》一書中更予申論:則有當分別論者,何以言之?蓋書中有王而加謚者:曰梁惠王、梁宣王、齊宣王,先孟子而卒者也。有王而不謚者,事皆繫齊。疑曰「湣王?」後孟子而亡者也。至滕亡於孟子未卒之前,則孟子及見文公之死,而稱其謚、亦無足怪。獨魯平公卒於孟子之後。鄒穆公無考。儻穆公之卒,亦如魯平之在孟子後?吾意孟子所記,必俱如湣王之公而不謚。厥後門人淆誤是懼,乃援滕文公之例,就其可知者,一體加謚以為識別焉耳。然則以時君之皆舉謚,而證孟子之非自作者,固未為知言也!或者謂「書中於孟子門人多於子稱之:樂正子、公都子、屋廬子、徐子、陳子皆然,不稱子者無幾。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稱其門人皆曰子。」此又不然。(按:魯平公將出章,「樂子入見。」趙岐注:「樂正、姓。子、通稱,孟子弟子也。」〈梁惠王下〉然則子者,自如趙岐所云:「男子之通稱。」不必弟子之於師。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孟子曰:「子誠齊人也。」此則孟子自稱其門人曰「子」之證一矣。孟子去齊,有欲為王留行者。客自稱曰「弟子」。而應之曰:「我明語子。」此則孟子自稱其門人曰「子」之證二矣。如此之類,難以悉數。何得以此證《孟子》之非自作哉?)
  我們贊同《孟子》一書為孟子自撰的說法。由朱熹、閻若璩和錢基博幾位的論證,說得十分明白了。
  但今人張其昀卻認為《孟子》一書,有一部分是孟子自撰,有一些是門人所記。他說:《孟子》七篇之文,其中部分為孟子晚年之回憶錄,否則寫答問時君之言詞神情,不會若此之逼真,文章之一氣呵成也。但「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顯係門弟子所記之語也。而孟子所言時君,如魯平公、齊宣王、梁惠王之卒,均在周赧王十幾年間,恐非孟子所及見也。故《孟子》七篇之文章,有自撰作,亦有再傳弟子之敘定也。(〈民主宗師的孟子〉,華學月刊第八十五期。)
  今人朱廷獻的〈孟子源流考〉(見《孔孟月刊》第十六卷第七期第一頁)也持同樣的看法。
 

[三、孟子的「性善論」]
  天生萬物,各有本性。《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中庸》是子思著的。孟子受業於子思的門人,自然也信奉這一句話。《中庸》接著說:「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
  「率性」而為便是道。性若不善,便不可率「性」而行。所以,孟子假定人性都是善的。只要聽從性之所之,便算是領會什麼是道了。
  先秦諸子談論政治,莫不由人性出發,而後發展出一套說法,制定政制。
孟子主張性善,認為人生而便都具有良知良能、所以把個人的地位提得很高。高維昌《周秦諸子概論》中說:「孟子論性,在其全部思想中最為重要。〈告子篇〉云:『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而民好善;幽厲興而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叟為父而有舜。」……「今日性善,然則彼皆非歟?」』孟子總答之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恥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理智, 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信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此一段,可為孟子說性善的總論。〈滕文公篇〉謂:『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此可見性善論實為孟子學說之中心問題也。
  孔子只說:「性相近也。」認為人性受諸天,人的本性相去不遠。並無善惡之分。古人談人性,發展出四種不同的意見:一是性善。二是性惡。三是性是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四是有性善,有性不善。
  古書之中,只有孟子言性善。苟子言性惡。楊雄言人之性善惡混,意謂人之本性,善惡雜處於心。「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法言》義疏五修身卷第三)
  王充《論衡》第十三篇〈本性〉中,認人性善惡混之說創自周人世碩:「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擅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形,與世子(世碩)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自孟子以下至劉子政(劉向),鴻儒博生聞見多矣。然而論情性竟無定是。唯世碩、公孫尼子之徒頗得其正……余固以孟軻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孫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楊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
  王充之前董仲舒說:「性比於禾,善比於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性如繭如卵。卵待覆而為雛,繭待繅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質。尚安非善。應之曰:非也。繭有絲,而繭非絲也。卵有雛,而卵非雛也。比類率然,有何疑焉?」(《春秋繁露》第三十五篇〈深察名號〉。)
  性善性惡之說,學者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是以後世便有非難孟子的言論出,包括主張「人性本惡」的荀卿。高維昌《周秦諸子概論》中說: 「孟子窮詰人甚,故後世對之每有反感,最初荀子〈非十二子篇〉及〈性惡篇〉駁孟子之說。繼之者王充《論衡•刺孟篇》復難之。林思慎不慊於孟子,自著《續孟子》,以暢其意。馮休著《刪孟子》。司馬光著《疑孟》。其他如李觀《常語》、鄭厚叔《藝圃折衷》、蘇軾《論語說》,皆嘗攻擊孟子。明太祖命儒臣刪其言之涉於詭激者,作《孟子節文》。然他方面幸有為之辯護者:余允文作《孟辯》,及程、朱二子列入四書中,後遂尊重於學者之間而莫有異論者矣。注釋:有趙岐:《孟子注》、郝敬《孟子說解》、焦循《孟子正義》、周廣業《孟子四考》等。批評文法者,有依託蘇老泉之《蘇批孟子》。清趙大浣增補。」
  雖然爭辯者常有,對於《孟子》受學者與一般士人尊崇,似乎影響不大。張其昀便說:「《孟子》是一本閎遠微妙的哲學書。」其識見的閎達,議論的精深,規模的橫闊,氣象的嚴正,立意的純厚,無一不在警人救世。孔子之後,然紹其傳者,一人而已。韓文公即曾說過:「欲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而該書的文采華贍,氣勢澎湃,辭鋒犀利,也是文學上的一顆巨星。朱子說:「讀《孟子》,非惟看它義理,熟讀之,便曉作文之法。首尾照應,血脈貫通,語意反覆,明白峻潔。無一字閑入。若能如此作文,便是第一等文章。」(《朱子語類》卷十九)
  總之,《孟子》七篇,「序詩書,述仲尼。」(《史記》《論語》之言,無所不包。而其所以示人者,莫非操存涵養之要。七篇之旨,無所不究。而其所以示人者,類多體念擴充之功。)(朱熹:《論孟精義自序》「揆敘民物,本之性善。所以佐明六藝之文義,崇宣先聖之指務,王制拂邪之隱栝,立德立言之程式也。」)趙岐《孟子篇敘》其所以傳誦千古,實非偶然。

試閱

【梁惠王篇(上)】

[一]

孟子見梁惠王❶。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❷』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註釋}

❶周武王討伐殷商,統一天下。武王把他一個兒子封於畢,稱畢公高。以畢為姓。畢公高的裔孫之一畢萬,隨晉獻公伐滅了霍、耿、魏,獻公將畢萬封於魏,為晉國的大夫。晉國原有六位大夫:智、范、中行、韓、趙、魏。先是范氏和中行氏為四家所滅。四家中,智氏最強。智氏常欺侮其他三家,有併吞三家的野心。智氏乃連絡韓、魏,欲先滅趙。結果趙襄子反而說服了韓、魏,滅了智氏。三家又瓜分了智氏的地盤。三家日趨強大。晉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封韓、趙、魏為諸侯。二十五年後,三家滅了晉,瓜分晉地。梁惠王便是畢萬的後代。 戰國時,諸侯互相攻伐兼併,周室衰微,無力過問。當時,兼併結果,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本來,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此時,七國的君主都僭稱王了。 梁惠王名子罃,其實是魏侯。僭稱王。魏建都大梁,故稱梁惠王。《史記•六國年表》:「魏惠王三十五年(西元前三三六年)孟子來。王問利國。」

❷孔子講「仁」,孟子講「仁義」。仁、積極作仁人應作之事。義、消極的限制自己不作與仁人不相合的事。子思作「中庸」。「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孟子是子思的門人所教出來的,他相信人性都是善的,所以,「率性」而為便是道,也就是「仁」。但,萬一作過了頭呢?那就要「修」,要「節制」了。這節制就是「修」,「修道」就是「教」。也就是「義」。

{語譯}

孟子到了魏的首府大梁,拜見魏惠王。

惠王(早聽說過孟子是了不起的有道之士,便)脫口而出,問孟子:「你老人家旅行了上千里路來到敝國,將要帶給敝國什麼利益呢?」

孟子說:「大王何必開口便說利呢?只要有『仁』『義』便足夠了。「假如大王說『如何對我的國有利。』大夫說:『如何對我的家有利。』一般人民說:『如何對我個人有利。』上下都只求有利,那國家就危險了。

「一個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弒害他的國君的,必須是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家臣。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公卿,要想弒害他,必定要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家臣。從一萬輛兵車中取得一千輛,從一千輛中擁有了一百輛,數目已經很大了。若是還把「義」拋在腦後,只想得到更多的利,不再爭奪,永遠也不會滿足呢?

「一個人若懂得仁,知道仁,他絕不會遺棄他的父母或親人。一個人如果知道什麼是「義」,他也絕不會把國君放在第二位,置之不理!」

惠王聽了,覺得孟子的話很有道理。他說:「你老人家說得對,我們只要談仁義,不必提到利字。」

{分析}

在《論語註疏》〈里仁篇〉中,朱熹說:「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二者看起來是互相衝突的,但我們認為,二者是相通的。孔子說:「見得思義。」得便是利。荀子說得很好, 他說:「義者,宜也。」在《荀子》第四篇〈榮辱〉中,他說:「先王制禮義,(旨在)使人…… 各得其宜。」也就是管子所說的:「義者、謂各處其宜也。」(《管子》〈心術〉)「見得思義」,也就是顯示孔子的「不反對人情之所欲。」而是要求合於義而取之。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說:「天之生人也,使之生利與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體莫貴於心,顧養莫貴於義。義之養生人,大於利矣。」(第三十一篇)董仲舒明白義和利都存在、對人都重要。宋朝時候的李覯,著有《李直講文集》。他說得非常坦直:「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為不可言?言而不以禮,是貪與淫,罪矣。不貪不淫,而曰不可言,無乃賊人之生,反人之情。孟子謂『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義而不利者乎?」(卷二十九)武王誅滅紂王,義也。立即發粟、散財,利天下也。百姓取之,宜也。所以我們對利、義的看法是:義就是利。利是合於義的得。合於禮的得。今人競選總統、競選議員,若他們不能端出有「牛肉」的政見,也就是有利於人民的意見,誰會投他一票?只是:有人對於「義」「利」的看法有若干差異。茲舉一個實例:在南斐,外交官進口一般人民須付百之二三百關稅的豪華汽車,如法拉利,保時捷,兩年後賣出,不必補稅,可賺上萬、甚至兩三萬美元。完全合法。一位外交官在南斐一任作了十二年,他每兩年換一次車,而且都是法拉利、馬色拉地等級的車,著實賺了不少錢。但是不義。一位外交官好福特野馬跑車,他買了野馬。四年後離任,他才賣去。我們認為合法,也合乎義。

這便是義、利的分別。

[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河東凶,亦然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❷, 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❸,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❹,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❺,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 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❻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❼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❽, 頒白者❾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野有餓莩❿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註釋}

❶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這是文學上有名的例句。古文之所以發達,原因在省字。「河東凶亦然」五個字,應該是說:「河東凶,則移其民於河內,移其粟於河東。」

❷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上句不用減少,而一體用加字,也是文章的一項突破。

❸填然―填,鼓聲。填然,鼓聲咚咚。

❹不違農時―農忙之時,不可把老百姓叫去築長城,造宮闕。我國古來以農立國,是以「毋違民時」是當政者必須遵守的原則。否則,農忙時勞力不足,穀物欠收,人民要餓肚子。引起饑荒,後果將十分嚴重。❺數罟不入洿池―數罟、非常細密的網。大魚小魚,一入網中,全跑不掉。洿池,不與外面相通的池塘。細密的網用在封閉式的池塘中捕魚,大魚固然被捕了,小魚還沒來得及長大也被捕了,結果是:池塘中再也無魚可捕了!

❻彘―豬。

❼庠序―鄉學。殷朝稱序。周代稱庠。

❽孝悌―善事父母稱孝,善事兄長曰悌。孝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

❾頒白者―老人頭髮半黑半白者。頒亦作斑。兩字古時可通用。

❿餓莩―餓死者叫莩。野有餓莩而不知發:野外餓死的人很多,當政的人卻不知道開倉發糧賑災!

{語譯}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對於治國,非常盡心。河內收成不好,我把人民遷去河東,把粟米運到河內。若河東是凶年饑歲,我也比照辦理。(意即移民河內,輸粟河東。)看看鄰近國家,他們治國遠不如我的用心,他們的人民並不減少,我的人民又不增加,這是什麼道理?」

孟子答道:「大王是喜歡研究用兵作戰的,我現在拿兩國交戰來作譬喻:戰鼓咚咚響了,兩邊人馬近身以刀、刃接戰了,一方的人馬打敗了,丟掉盔甲(減輕重量,可以跑得快些。),拖著兵刃敗逃,有的人逃了一百步才停止。有的人逃了五十步便停住了。跑五十步停止的人譏笑跑了一百步才停步的人(不夠勇敢),怎麼樣?」

惠王說:「不可以。都逃跑啦,只是他們沒有跑一百步而已!」孟子說:「大王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能希望自己國家的人民會比鄰國多了。

「不在農忙的時候徵調民工,那農民生產的米是吃不完的。不用細密的網在池塘裡捕魚,魚鱉也是吃不盡的。大小斧頭按時序入山伐木,材木也是用不完的。米和魚鱉吃不盡,竹木用不盡,那麼人民生的時候不愁吃,死也沒有遺憾。如此一來,正是王道的開始。

「每家都分到五畝多的土地蓋房宅,四圍遍植桑樹(以供飼蠶),五十歲的人便可以穿綢緞的衣服了。雞、狗、小豬、母豬,由他們順時生長、配種,七十歲的老者就有肉可吃了。一百畝田,依時播種採收,數口的家庭,便可以夠吃了。而後謹慎的辦理鄉校的教育,延伸到教孝、教悌,頭髮花白的人便可在家中享福,不必負戴重物奔走於道路上了。七十歲的人可以穿絲綢吃獸肉,一般老百姓不至於挨凍受饑,國家還能不成為王道之國嗎?「狗、豬吃人食,而不自檢察。野外有很多餓死的人民,卻不知道開倉發放糧米賑濟。有人死了,卻說:『同我無關,要怪只能怪年歲不佳!』這就好譬用刀刺死人,卻說『人不是我殺的,是刀殺的。』大王不把罪惡推給凶年饑歲,那天下的人自然會來歸順大王了。」

{分析}

一、 對於文學系學生而言,這是一篇絕妙佳作。「河內凶」一段,計十六字。下句「河東凶亦然」,便把上面十六個字的意思全包涵了!「不加多」,和「不加少」相對,對得十分美妙自然。若用「不減少」那就平淡無趣了。

二、 以「五十步笑百步」,是多麼巧妙的譬喻!不但寫作文的人要學,辦外交、任公關的朋友更要學。

三、 談到政治思想,各家―包括孔子―都是談理論。孟子的「不違民時」以下三段,卻是給予統治者正確的作法,言淺意深,人人能懂。實在了不起。前兩段是「仁」,最後一段是義。仁,是要積極推行德政。義,非所宜的行為一定要改過,要自律。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948645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52
    • 商品規格
    • 14.8*21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