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王陽明的心學智慧: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學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王陽明強調: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即遵循內心的良知,便能達到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境界。用大白話來說就是:理論跟實幹。王陽明的“心學”不僅影響了明清兩代以至近現代,而且遠播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國家。其思想折服了張居正、曾國藩、梁啟超以及西鄉隆盛、稻盛和夫等無數中外名人。
	
	王陽明的心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他認為,心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也是其心學說的基本觀點。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每個人都要踐行自覺的道德規範。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善與惡產生的源頭是人們自己的心,從“良知”出發,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為聖人。
	
	本書取其與現代社會相契合的精華,將其與現代思想意識相結合,讓讀者在認識陽明心學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時,還能在現實生活中有效實踐,修練強大內心,隨時排解生活中的煩憂。是全面把握知行合一人生智慧的通俗讀本,堪稱讀者心靈成長的思想指南,人生成功的智慧寶典。
目錄
	前言
	
	上  篇   心外無理——強大自身好立德
	第一章  成己無我:明辨善惡也是修行      
	1.人心本無善惡
	2.善惡之分在於意動
	3.心明眼亮分善惡
	4.為善除惡方成己
	5.百善孝為先
	6.“無我”才可樹言
	7.存養善心即修行
	8.心強大,不為物擾
	 
	第二章  一體與樂:心樂觀人生得坦然
	1.盡心擁有快樂心
	2.心情好壞源自本體
	3.意動則痛苦快樂皆生
	4.淡慾存理樂自來
	5.沒樂心,哪來樂“態”
	6.潛心悟道,苦也是樂
	7.萬物與心本為一體
	8.人樂,萬物皆樂
	 
	第三章  不棄“良知”:做一個完整高尚人      
	1.“良知”即道德
	2.人當有惻隱之心
	3.無“良知”,改之為貴
	4.不務空名存“良知”
	5.“良知”出自見聞
	6.無“執”乃大知
	7.做人根本即“良知”
	8.存“良知”,做高尚人
	 
	中  篇  格物無動靜——參透人心能立言
	第四章  止於至善:處世即是四處為善
	1.處世先明心
	2.心明才可參透他人
	3.行善道,交善人
	4.待人無偏頗
	5.親近眾人即是善
	6.誠意乃善之先
	7.心善,萬人歸之
	8.道無精粗,至善止焉
	 
	第五章  情法交申:有原則還要講情面
	1.中正平和好友多
	2.同流世俗不合污
	3.不以貪功絕交
	4.重情就是留情面
	5.外有情,內有法
	6.情法可以兩盡
	7.多權宜,靈活處世
	8.明察就是“聖算”
	 
	第六章  君子慎獨:為人定要謹慎戒懼
	1.人前人後不違理
	2.山外有山不張狂
	3.處世學會克己
	4.面對未知多體察
	5.不愁不能盡知
	6.早察覺,慎待人
	7.不假外求即是“謹”
	8.內外一致不欺人
	 
	下  篇  知行合—一—走出困境事功先行
	第七章  權變之道:做事別鑽牛角尖
	1.莫將環境拒之心外
	2.立功業必先順應環境
	3.學會迂迴做事
	4.蠻幹損己不利事
	5.兩害相權取其輕
	6.過於疾惡無益於事
	7.虛己應物,重事輕己
	8.在位謀事別逞能
	 
	第八章  先“知”後“行”:心中有志“事功”成
	1.做事有“主一之功”
	2.不求“知”,做事即徒勞
	3.求“知”未“行”,哪來“事功”
	4.“知行合一事功成”
	5.成事必先克其私
	6.志乃動力不可缺
	7.心所向,挫折也是臺階
	8.不以“事功”而名
	 
	第九章  唯求其是:功夫用在刀刃上
	1.做事當盡一己之責
	2.莫從心外下功夫
	3.功夫差別定成敗
	4.不謀利,做正確事
	5.明辨之,篤行之
	6.分清主次事易成
	7.不做無用功
	8.“求是”之路不可移
序/導讀
	編輯推薦
	
	王陽明是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的“真三不朽”。其心學高揚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灑脫胸懷,可以讓人重新獲得強大的內心、積極的精神狀態,在浮躁的社會中獲得內心的寧靜、充實與幸福。是讓疲憊脆弱的現代人重獲強大內心的第一修心寶典。
	    
	蔣介石曾說,陽明心學是他終生的精神食糧。曾國藩、梁啟超、孫中山等人亦將陽明先生視為心靈導師。其學說影響國人至今,並遠播國外。 是什麼原因讓王陽明及其心學思想獲得如此高的評價?而陽明心學又是一門怎樣的學說?本書將給你一個通俗易懂的解釋。
	
	前言
	
	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今浙江餘姚人。少年時代的王陽明就已經胸懷大志,飽讀詩書的他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為己任,後因體弱多病,接觸佛、道思想,於家鄉的“陽明洞”修習道家導引術作為養生之法,並以“陽明”為號。他是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也是著名的“心學”創立者。
	
	青年時期的王陽明不辜負家人的期望,步入了他的仕途生活。有一次,正直的王陽明由於觸犯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並被貶謫到窮山惡水之中的邊遠山區—貴州龍場。在龍場任驛丞的日子裡,王陽明所處的環境十分惡劣,受盡了人們的白眼和欺淩,生活窮困潦倒,經常吃不上一頓飽飯,更沒有固定的居所,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抱怨生活,反而是以一種堅定的求道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勵志修身不已。最後終於在一個夜晚,他領會到了儒家失傳已久的“格物致知”的要旨,洞見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徹悟了“知行合一”這種天地間的終極智慧,從而創立了至今影響後世的一門學說——心學。
	
	作為一代哲學大師,王陽明對人心本來是善是惡也有自己的觀點,並且還將他的這種思想凝練成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事實上,王陽明的心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他認為,心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也是其心學說的基本觀點。人們產生善與惡的源頭,就是人們自己的心,從“良知”出發,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為聖人。只要維護“心為本體”,做到心外無物,追求透徹的本心,胸懷灑脫、超凡入聖,便沒有什麼困難可言。
	
	王陽明認為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所以他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提出了“知行合一”說,糾正了學術界的大師——朱熹“先知後行”的知行觀。他的思想觀念一出,立即就引起了思想界變化的高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王陽明的主張打破了程朱理學的禁錮,為委靡消沉的社會灌注了生機與活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心學佔據了學術界的主導地位。
	
	王陽明是有史以來最受中外偉人推崇的心學大師,他不僅是與尼采齊名的偉大哲學家,更是與孔孟並稱的儒家聖人,他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而“真三不朽”,首次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是諸多成大業者一直推崇的心靈導師。
	
	王陽明的心學高揚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灑脫,對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讓疲憊脆弱的現代人重新獲得強大的內心,在浮躁的社會中獲得內心的寧靜、充實與幸福。同時,王陽明的心學對現代人個性的發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業的開拓進取,也都有著有益的啟示。
	
	本書包含了王陽明主要的心學思想,去其糟粕,取其與現代社會相契合的精華。本書試圖將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與人們現代的思想意識結合起來,讓讀者在認識陽明心學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時,還能在現實生活中有效實踐,修煉、強大內心,從而使讀者從中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心學,為人們排解生活中的煩憂。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