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_李珠珢的主場日記

【電子書】錢穆講中國文學史

  • 280
  •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國學大師錢穆是近代中國學術史上罕見的通儒,一生著述超過80本,可是從沒有一本關於中國文學史的系統專著。後人僅從他散落的演講文章,及一些長篇散文中讀到錢師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真知灼見。
 
錢穆五十年代曾在新亞書院開授兩次《中國文學史》課程,從中國文學的起源一直講到清末章回小說,自成一套完整體系,惜始終未有機會將課程講稿整理成書。師從錢穆多年的葉龍,把60年前的課堂筆記加以整理,搜遺補漏並加上注釋,編成本書。
 
全書三十多篇文章,由堯舜禹講至清末,體例以時間為序。錢穆以「史」及「人」的標準衡量文學,在講稿中針對具體朝代和文學流變,提出許多新創見,並對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些重大分歧及誤解作出了考證和解釋。

目錄

駱玉明序
陳志誠序
葉龍序
 
第一篇 緒論
第二篇 中國文學的起源
第三篇 《詩經》
第四篇 《尚書》
第五篇 《春秋》
第六篇 《論語》
第七篇 中國古代散文
第八篇 《楚辭》(上)
第九篇 《楚辭》(下)
第十篇 賦
第十一篇 漢賦
第十二篇 漢代樂府
第十三篇 漢代散文──《史記》
第十四篇 漢代奏議與詔令(附書札)
第十五篇 漢代五言詩(上)──蘇李河梁贈答詩
第十六篇 漢代五言詩(下)──古詩十九首
第十七篇 建安文學
第十八篇 文章的體類
第十九篇 《昭明文選》
第二十篇 唐詩(上)(初唐時期)
第二十一篇 唐詩(中)(盛唐時期)
第二十二篇 唐詩(下)(中、晚唐時期)
第二十三篇 唐代古文(上)
第二十四篇 唐代古文(下)
第二十五篇 宋代古文
第二十六篇 宋詞
第二十七篇 元曲
第二十八篇 小說戲曲的演變
第二十九篇 明清古文
第三十篇 明清章回小說
第三十一篇 結論
 

序/導讀

【駱玉明序】
 
在老一輩學術名家中,錢穆先生以學問淵博、著述宏富著稱。不過,他對古代文學這一塊說得不多。《錢賓四先生全集》凡五十四冊,談中國古今文學的文章都收在第四十五冊《中國文學論叢》中,佔全集的比例甚小。這些文章論題相當分散,一般篇幅也不大,只有《中國文學史概觀》一篇,略為完整而系統。因此,如今有葉龍先生將錢穆先生1955至1956年間在香港新亞書院講《中國文學史》的課堂筆錄整理成書,公之於眾,實是一件可以慶幸的事情。錢先生是大學者,我們由此可以看到他的學術的一個以前我們知之不多的方面;而對於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來說,更能夠得到許多有益的啟迪。
 
從前老先生上課大多自由無羈。我曾聽說蔣天樞先生講第一段文學史(唐以前),學期終了,楚辭還沒有講完。錢穆先生的文學史分成三十篇,從文學起源講到明清章回小說,結構是相當完整的了。不過講課還是跟著述不一樣,各篇之間,簡單的可以是寥寥數語,詳盡的可以是細細考論,對均衡是不甚講究的。而作為學生的課堂筆記,誤聽啊漏記啊也總是難免。要是拿專著的標準來度量,會覺得有很多不習慣的地方。
 
但筆錄也自有筆錄的好處。老師在課堂上講話,興之所處,常常會冒出些「奇怪妙論」,見性情而有趣味。若是做文章,就算寫出來也會被刪掉。譬如錢先生說孔子之偉大,「正如一間百貨公司,貨真而價實」。這話簡單好懂容易記,卻又是特別中肯。蓋孔子最要講的是一個「誠」,連說話太利索他都覺得可疑。「百貨公司,貨真價實」不好用作學術評價,但學生若是有悟性,從中可以體會出許多東西。而現在我們作為文本來讀,會心處,仍可聽到聲音的親切。
 
要說文學史作為一門現代學科,我們知道它是起於西洋;而最早的中國文學史,也不是中國人寫的。但絕不能夠說,中國人的文學史意識是由外國人灌輸的。事實上,中國人崇文重史,很早就注意到文學現象在歷史過程中的變化。至少在南朝,如《詩品》討論五言詩的源流,《文心雕龍》討論文學與時代的關係,都有很強烈的文學史意識;至若沈約寫《宋書‧謝靈運傳論》,蕭子顯寫《南齊書‧文學傳論》,也同樣關注了這方面的問題並提出了出色的見解。中國文學有自己的道路,中國古賢對文學的價值有自己的看法。而在我看來,錢先生講中國文學史,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既認識到它作為一門現代學科的特質,同時又深刻地關注中國傳統上的文學價值觀和文學史意識。在眾多重大問題上,錢先生都避免用西方傳統的尺度來衡量和闡釋中國文學現象,而盡可能從文化機制的不同來比較中西文學的差異,使人們對中國文學的特點有更清楚的認識。也許,我們對某些具體問題的看法與錢先生有所不同,但他提示了一個重要的原則,卻是有普遍意義的──這還不僅僅由文學而言。
 
錢先生是一個樸實而清晰的人,他做學問往往能夠簡單直截地抓住要害,不需要做多少細瑣的考論。譬如關於中國古代神話,中日一些學者發表過各種各樣的見解。有的說因為中國古人生活環境艱苦,不善於幻想,所以神話不發達;有的說因為中國神話融入了歷史傳說,所以神話色彩被沖淡了,等等。但這樣說其實都忽略了原生態的神話和文學化的神話不是同樣的東西。前些年我寫《簡明中國文學史》,提出要注意兩者的區別,認為中國古代神話沒有發展為文學,而這是受更大文化條件制約的結果。我自己覺得在這裏頗有心得。但這次看錢先生的文學史,發現他早已說得很清楚了:
 
「至於神話,故事則是任何地方都有的產物。中國古代已有,但早前未有形成文學而已。在西方則由神話、故事而有文學。中國之所以當時沒有形成文學,是由於文化背景之有所不同所致,吾人不能用批評,只宜從歷史、文化中去找答案,才能說明中西為何有異。」
 
我們都知道錢先生是一位尊重儒家思想傳統的學者。儒家對文學價值的看法,是重視它的社會功用,要求文學有益於政治和世道人心,而錢先生是認同這一原則的。所以,在文學成就的評論上,他認為杜甫高於李白,陶淵明高於謝靈運,諸如此類。站在儒者的文學立場上,這樣看很自然,也沒有多少特別之處。但與此同時,令我們特別感興趣的,是錢先生對文學情趣的重視和敏感。他說:
 
「好的文學作品必須具備純真與自然。真是指講真理、講真情。鳥鳴獸啼是自然的,雄鳥鳴聲向雌鳥求愛固然是出於求愛,但晨鳥在一無用心時鳴唱幾聲,那是最自然不過的流露;花之芳香完全是自然的開放,如空谷幽蘭,它不為甚麼,也沒有為任何特定的對象而開放;又如行雲流水,也是雲不為甚麼而行,水不為甚麼而流,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流乎其所不得不流,這是最純真最自然的行與流。寫作也是如此,要一任自然。文學作品至此才是最高的境界。」
 
這些議論使人感到,錢穆先生對文學的理解,有其非常重視美感的一面。他特別推崇曹操的《述志令》,就是因為它輕快自如,毫不造作(這和魯迅一致)。而且在錢先生看來,正是因為曹操文學的這一特點,他在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錢先生說:「落花水面皆文章,拈來皆是的文學境界,要到曹操以後才有,故建安文學親切而有味。」
 
錢先生對中國古代詩歌中的賦比興,有不同尋常的理解,這和他重視文學情趣的態度也是有關的。他引宋人李仲蒙解釋賦比興之說,歸結其意,謂:「意即無論是賦,是比,或是興,均有『物』與『情』兩字。」然後解釋道:
 
「俗語說:『萬物一體。』這是儒、道、墨、名各家及宋明理學家都會講到的。意即天人合一,也即大自然和人的合一,此種哲學思想均寓於文學中,在思想史中卻是無法找到這理論的。我們任意舉兩句詩,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當我人沉浸在此種情調中時,但不能說是寫實文學,因為它不限時、地、人;也不能說其浪漫;且狗吠雞鳴亦非泛神思想,亦非唯物觀,此乃人生在大自然中之融洽與合一,是賦,對人生感覺到有生意有興象之味,猶如得到生命一般。」
 
賦比興都是追求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的意境,這個說法以前是沒有的。但確實,我們在讀這些文字時會感到一種欣喜,我們會感到自己對詩歌有了更親切的理解。
 
從歷史與社會來說文學,從文化環境說文學,從中西比較說文學,這是錢穆先生《中國文學史》眼界開闢、立論宏大的一面;從自然灑脫、輕盈空靈的個性表現說文學,從心物一體、生命與大自然相融的快樂說文學,這是錢穆先生《中國文學史》偏愛性靈、推崇趣味的一面。兩者不可偏廢。
 
至於錢先生講課一開始就說:「直至今日,我國還未有一冊理想的《文學史》出現,一切尚待吾人之尋求與創造。」這倒沒有甚麼特別可以感慨和驚奇的。以中國文學歷史之悠久、作品數量之龐大、文學現象之複雜,文學史寫作幾乎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至於「理想」的文學史,只能是不斷追求的目標吧。
 
駱玉明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志誠序】
 
繼《錢穆講中國經濟史》之後,學長葉龍教授有意將他珍藏多年、修讀錢賓四師「中國文學史」時的筆記整理,然後付梓出版。現在已經整理完成,書名就叫《錢穆講中國文學史》,並囑咐我為這本書寫篇序。我一方面感到萬分的興奮和榮幸,另一方面,我又深感慚愧,我哪有資格為這本書寫序?恐怕葉師兄之屬意於我,一來因為我們是同門師兄弟,無論是在新亞書院抑或新亞研究所,他都是我的前輩。二來,恐怕也是最主要的,我們都先後修過錢師的「中國文學史」,彼此應該有些相關的話題和體會。葉師兄盛意拳拳,我就只好勉力而為,答應過來。但談的都是個人的感受和印象,而且拉雜說來,稱不上是篇像樣的書序。
 
葉師兄和我雖然先後都修讀過錢師「中國文學史」的課,不過,效果卻可並不一樣。首先,他修讀的時間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而我修讀的則在六十年代初。其次,他修讀的是整年的完整課程,而我修讀的只是半年的課,下半年即由另一位老師替代了。那是因為作為新亞書院的六十年代初,他已因書院要併入中文大學作為三所成員學院之一而非常忙碌,無法多兼教學工作,所以「中國文學史」課只教了半年便沒有繼續下去。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葉師兄是江浙人,他聽錢師課的能力比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香港學生強,吸收上比較容易。再加上他的學習精神和學習態度都相當好,所以,他的聽講筆記詳細而精確,可以充分反映錢師的講課內容,堪稱是課堂的實錄。
 
眾所周知,錢賓四師是著名的

試閱

第一篇 緒論

所謂史者,即流變之意,有如水流一般。吾人如將各時代之文學當作整體的一貫的水流來看,中間就可看出許多變化,例如由唐詩演變下來即成為宋詩和宋詞是也。

以植物言,植物是有生命的。水似無生命,但水有本源,故由唐詩之變宋詞,如貫通來看,兩者實二而一,故通常說詩變成詞,這便是淵源,即是同一流,要明此說,就得分別了解詩、詞及其中間之變化過程。

吾人如要講文學之變化,須先明白文學的本質;文學史是講文學的流變,即須由史的觀點轉回來講文學的觀點。

唐詩之所以變成宋詩(詞),有其外在和內在之原因。由於時代背景不同,因此,我們又得自文學觀點轉入史學觀點了。故講文學應先明白歷史,並非就文學講文學,文學只是抽出來的,並非單獨孤立的。

再進一步說,我們不但要說明文學之流變,而且還要能加以批評。

至於文學的價值,不僅在其內部看,還要從其外部看。例如兩漢文學之成為建安文學(按:此處之「建安文學」,錢師是指曹操、曹丕及曹植三父子),必有其原因,不能用政治來講,當時之政治亦由兩漢之統一變為分裂,但是不能用政治史來說明文學史;建安文學如何興起,則可先講建安時代。

文學是一種靈感,其產生必自內心之要求。從東漢時代到三國時代,其人情、風俗及社會形態都不同了,故思想、觀念、信仰及追求之目的亦都不同了。故文學亦變了。例如曹操身為統帥,但卻輕裘緩帶,與前人不同;此皆因生活情調、風俗觀點都改變了。又如唐人愛用五彩,宋人則喜用素色簡色;唐代用彩畫,宋則用淡墨,風格自各有不同。

文學是文化史中的一項,而非政治中的要目。文化史則包括文學、藝術、宗教及風俗等各項。

又如唐代韓(愈)柳(宗元)之古文運動,則單講政治背景便不夠,所謂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那麼我人應先讀《昭明文選》,然後才來讀韓文,如此才能容易了解,這就是先要加以比較。我們學習文學史,亦需要加以比較。我們如亦想讀西洋文學史,也可以與中國文學史來比較,一比之下,才可知道中國文學史有其獨特的面貌。

直至今日,我國還未有一冊理想的「文學史」出現,一切尚待吾人之尋求與創造。(按:錢師此處所說「直至今日」,是指他開講這門課程的1955年9月初的一天。)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62074525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香港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